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不能离开文本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不能离开文本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不能离开文本 ‎ ‎  所谓“文本”,就是指作者已经写成,未经读者阅读理解的文稿,是作者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所创作的语言文字。它作为一种静态而带有“生命”的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当今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十分丰富而精彩的内容。然而,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或听课中,有时教师为了追求某一环节的完美而丢失了文本,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致使教学产生“高耗低效”或扭曲教学规律,可谓“得不偿失”。以下我谈这方面的几点浅见:‎ ‎  一、过分强调整体情感,忽略文本的品味。‎ ‎  对于“品味”,众多老师在理解上存在偏颇的认识,以为“品味”就是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感受与领悟,其实不然。在小学阶段有着不少情感丰富的文章,许多教师一接触这类课文,就产生教学比重失调,于是在课堂上不惜挥耗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多读多谈,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忽略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阐析,对立了文本与情感,而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  实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有位教师把课文中含义深刻、较难理解的一段话出示在黑板上:“‎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他开展以下教学活动:‎ ‎  1、学生自读这段文字,思考: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自由读)‎ ‎  2、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依据上述问题倾听,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  3、指几名学生说一说作者通过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纷纷举手答题,教师概括)‎ ‎  4、师:你能不能根据刚才这一情感来试读一下这段话?‎ ‎  生:可以!(学生朗读)‎ ‎  师:你读得不错!哪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 ‎  生:(学生又多名举手朗读)‎ ‎  师:最后,我们全班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好吗?‎ ‎  生:(全班朗读)‎ ‎  反思:很明显地,这一教学片段中的这位教师要围绕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朗读进行体会,但他游离了文本里的重点字词,隔离了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把思想内容放在语言文字的表层面上来教学。这样,我们很难确认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理解?也许只是知道,或者似懂非懂而已。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也就在这样的教学中失落了。所以,教师过分地强调情感,忽略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品味,只会扭曲学生脆弱的思维,让原本鲜活的文本成为一具死尸,丢失其应有的魅力。‎ ‎  启示: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着力于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感悟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确立重点字、词、句在剖析与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使文本更有效地为体会情感服务。‎ ‎  1、正确处理好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语言文字的品味放到文本背景中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两者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我们不可摒弃语言文字来体会思想内容,或隔开思想内容来感悟语言文字,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只要抓住“堆、照耀、似乎”等几个词语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大榕树的茂盛和有生命力,以及作者对大榕树旺盛生命力存在的感觉,这时,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就跃然纸上,而不必花较多的时间去反复朗读,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率。‎ ‎  2、正确处理好师本先行与策略选择的关系。‎ ‎  语文的教学,包含着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四种活动关系。其中,教师与文本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只有教师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事先在备课中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文中语言所流淌的情感,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与品味,才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内容的感悟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再来选择教学策略,才不致于产生表层面的教学效果。‎ ‎  二、片面强调课堂气氛,弱化文本的感悟。‎ ‎  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基于这一认识,许多教师为了激起课堂上的热闹气氛,进行了课本剧之类的活动表演,学生虽喜闻乐见、跃跃欲试,但细而观之,其所演内容却弱化了文本,甚至变相了文本,脱离了教学要求。‎ ‎  实例:曾经听过有位教师在教《将相和》一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负荆请罪”的活动表演。他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充分发挥想像力,然后上台表演。有一组学生这样表演:‎ ‎  生甲(廉颇):(面带忧愁,踱着方步后,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使力叩响大门,大声喊道)蔺丞相在不在?(众学生笑)‎ ‎  生乙(蔺相如):(开门,疑惑转微笑)噢!是廉将军啊,幸会、幸会……‎ ‎  生甲:(双手抱拳,呈半跪姿势,且低头含笑)我廉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深知我不顾国家安危,而计较个人之气的做法的悔意,特来上门请罪。假如蔺丞相不肯领情,我们就到赵王那儿说去吧。(众学生笑)‎ ‎  生乙:(双手作搀扶姿势)我蔺某怎么会有不领情之理,快快请起,到里屋详谈去吧。(两人一起进“屋”)‎ ‎  ……‎ ‎  ……‎ ‎  反思:这一表演看似生动、形象,且课堂气氛活跃,但严重脱离了人物的思想品质,把原本廉颇那勇于认错、知错能改的品质给扭曲了。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教师在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方面还不够深入,还只留于表面化的概括,忽略了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剖析,导致学生把廉颇的形象理解成如电视剧中那种爽朗、豪放的人物形象;其二,教师在进行活动之前,缺少引导学生复述或回顾人物形象。虽然演出了“负荆请罪”的味道,但人物的言行已经背离了原有的品质,可谓是失败之举。‎ ‎  启示: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表演活动,固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表演活动,应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与人物品质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盲目地追求浮华的活动表演,弱化或变相了文本。‎ ‎  1、立足人物性格,做好活动铺垫。‎ ‎  语文教育中,要使丰富的人文内容让学生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去体验,去揣摩,尤其是教学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应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甚至是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想像出剧中人物的言行。但这方面的摄取,都必须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即原有的文本信息,在这基础上进行想像和创造,才不致于表演活动与文本信息的脱离,才能使活动立足于人物的性格特点,真正做好活动前的铺垫。‎ ‎  2、重视文本内容,杜绝随心所欲。‎ ‎  对文本内容的研读与感悟,是表演活动的前提,只有围绕文本才能体现学生的活动是为深入理解与感悟课文服务的,那种脱离文本、随心所欲的变相活动表演,并非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从重点词句的理解加以引申,注意保留好文本的“原味”,把学生随心所欲的思维引至依据文本的创造,让表演活动更好地为学习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文章的本质内容,不能让文本游离于一种表面化的形式,正确而充分地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使语文教学更扎实、更深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