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论文之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 ‎  计算在生活生产劳动中运用最为广泛。在小学,计算更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学生的计算能力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计算能力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 ‎  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能忽视。‎ ‎  我们的数学曾经一度被称作为“算术”。由此可见,加强计算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计算教学如此重要,往往我们农村小学的低、中年级的学生这方面特别薄弱。执教以来,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由于计算错误,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并且直接阻碍了其它数学知识的学习。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我去反思、探究。‎ ‎  1、教师不重视教法。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再加上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忽视,认为计算易教,不重视计算教法的探究。教学过程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大搞题海战术,认为学生多做就能熟记。以至丧失了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机。‎ ‎  2、学生计算能力的欠缺。学生认为计算好学,一听就会,不用动脑筋,多做练习就行。因此,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全归于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所造成。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有关计算能力的欠缺。比如运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或者不能很好运用这些知识所造成。‎ ‎  3、学生对计算发憷。当出现错误时,师生都没有分析错误原因而只将其归罪于粗心,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教师埋怨学生计算能力差。从此之后,学生就出现了见到计算就发憷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尤其可见。‎ ‎  4、对计算题的轻视。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 ‎  以上种种情况反映出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更是感觉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很难想象,一个计算能力薄弱的学生怎能够学好数学和其它有关学科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迫在眉急。这就要教师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想学”‎ ‎。根据低、中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以及结合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措施。‎ ‎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可是,根据这几年教学经验,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习惯使计算题错误占大多数。我分析原因是:有些学生是因为计算时粗心大意,把数字写错了,或把运算符号写错了,书写也不规范;有些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  1、指导学生“看”。‎ ‎  指导学生做每一道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中的每一个“运算符号”(包括有无括号);其次要看清楚题中的每一个“数字”。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抄错符号。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看清楚每一个“运算符号”和每一个“数字”是提高做题正确率的首要前提。学生抄题时,让学生先读算式,然后再边读边抄算式,抄完算式后再回头与原式对照一下,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心理品质。‎ ‎  2、指导学生“想”。‎ ‎  “想”就是思考。第一要思考题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第二要思考题完成时所需要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第三要思考题中的“数与数”‎ 之间有无特殊的关系,如果有,能简算就要简算。动手计算前对题进行一番深思熟虑后,对运算的顺序、方法和能否简算就会胸有成竹,计算起来就会水到渠成,下笔若有神。因此,“想”是计算正确与否的关键所在,绝不可忽略轻视。‎ ‎  3、指导学生“算”。‎ ‎  “算”是动手操作,一步一步的计算递等出最终结果的过程。计算时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格式符合规定、边算边想、边算边查等学习习惯的养成。当然,在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心算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估算不像笔算那样精确,但能够得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平时学生在作业中除了对规定验算的题目进行验算外,其他的题目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这就需要教给他们一些估算的方法。估算可以减少计算中的低级错误,培养良好的检查习惯。另外,还要让学生注意辨清一些容易混淆的心算题。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如8×125=1000,4×25=100等,从而提高心算速度,而且还会促进解题的灵活性。‎ ‎  4、指导学生“检”。‎ ‎  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小学生由于意志力弱,注意易分散,不能自觉坚持检查,常敷衍了事大概看看;或验算时,直接照抄前面算式中的数,往往不能达到检验的目的;或者说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检查和验算。因此,在教学中多教给学生一些验算的方法,如:用加法(减法)验算减法(加法),乘法(除法)验算除法(乘法),这不仅有效地发现、纠正计算中的错误,还能使学生从逆运算的角度理解计算过程的内在联系。‎ ‎  5、指导学生计算“精”而“巧”。‎ ‎  精通算理、法则熟练;坚持精练,熟能生巧。为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要的,但是练习要注意科学性,讲究实效。在计算教学中要求算法多元化,可是“多中择优,择优而用”的思想方法也是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教师要设计一些题目,启发学生选择最佳算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事实上,良好的计算习惯不仅对于学生的数学成绩稳步提高大有益处,更能从小就培养他们对生活认真负责的良好态度,而这一点可使学生受益终生。‎ ‎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可是,计算却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是尤其重要的。‎ ‎  三、掌握算理是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可见,不管是何种计算都应讲清算理,让学生明确算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清晰的思路、简练的讲解和灵活的探究方式,让学生理清计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以及计算公式等,帮助学生掌握好计算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计算中,应用这些知识来寻求简捷合理的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加快计算速度。教学时,可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右手有5只铅笔,左手有4只铅笔,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两手出示的顺序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教师先右手后左手,列式为:5+4=9,先左手后右手,列式为:4+5=9。 使学生看到加数位置的交换,只不过是出示的顺序有所变化,因此,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形象地说明:在加法计算中,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  四、加强口算的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仅依靠记忆与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了,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4]因此,每位学生一定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进行口算训练,首先要从低年级抓起,教会学生口算方法。如:一年级要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二年级要正确迅速地口算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同时各年级各学段还要根据学段特点,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如:25×4=100、125×8=1000、50×2=100等等。其次,坚持天天练,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例如:平时我为了加强计算训练,每一节数学课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时间,安排了至少3至5分钟的口算或者听算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现在我班里的同学计算的正确率明显提高。同时采用形式要多变,注意运用“数学游戏”、“有奖速算”、“计算擂台”等方式,引发练习兴趣,磨砺学生不畏困难,创优争先的良好意志品质。‎ ‎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索。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兴趣,掌握算理,加强口算。教师还要优化教学过程,开展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