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学生主体性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论文之学生主体性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主体性教育思想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构建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即学生参与的过程.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对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并由此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主体性教学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特点,用发展的态度来看待他们的各种能力,意味着我们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呢 一, 优化师生关系,创造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缺乏同孩子的友谊,在精神上同孩子没有共同点,教育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路径."语文课堂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深厚的课堂友谊,教师真正亦师亦友,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以友情洋溢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愉快地学习.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热爱学生,重视学生真实的见解,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这种热爱,理解,宽容,信任是教师对学生最诚挚的接纳,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厚的课堂友谊鲜活的体现.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1,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中满堂问的现象多年来根深蒂固,许多优质课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有层次的梯度的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一步问出来的.在这些设计精细的问题中,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一步步走向教师指定的目标,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没有了个性,更谈不上创造.面对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教师角色的变化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师角色的定位应体现一个"变"字.教师已不仅仅是"教"者,"讲"者,"问"者,更多的是"学"者,"思"者,"听"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价值的判断者和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在这个"变"中,教师只有正确地定位,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从学习情感上讲,教师有效的价值引导和不断的成功激励,是学生求知欲,交往欲和创造欲不断得以满足的前提,只有这样, 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积极,主动,自信.课堂中教师能教学生,学生同样能教教师.如在一节语文课上,我给学生范读课文时出现了错误,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自我解嘲说:"看来老师备课还不如你们预习认真!"然后真诚地说:"请你给老师念一遍让我跟着读好吗 "老师跟读后问:"能给我及格吗 "学生说:"你进步很快,给你100分."逗得全班同学大笑起来.在这个案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师生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是何等重要.教师跟学生读,不单是一个教师学的问题,同时也是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的过程,主要的作用包含着许多潜在的东西.在这种平等师生观的沃土上,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角色定位在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上教师的行为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案例中的教者变成学者,正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导致行为的转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空间. 2,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的内涵就是信任,要对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行为充分信任,要坚信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必要技能,要相信所有学生有能力来调整自身的行为和自我评价.学生学习语文不是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才开始的,他们在一出生就开始学习语文,当七八岁走进语文课堂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会用语言交际,会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行为充分地 肯定,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设置场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他没有就课文内容本身去研究."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一问题,而是在学生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到课外阅读中去寻找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的事迹,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结果学生收集来的资料出人意料,不但对课文中举出的事例加以补充,使其更具体,生动,而且走出了教材本身,大量的事迹都充分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一节语文课上得生动,深刻,听者受益匪浅.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 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力,让他们去发挥才智,这是教师对学生最有价值的给予. 二, 用活动激"活"语文课堂 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学生应该有学习主人的地 位,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动笔,去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落实,主体的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以生成. 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搬进课堂,学生津津有味地读读,饶有兴趣地画画,快快乐乐地游戏,惟妙惟肖地表演,将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合沟通,这样的课堂是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命力才会真正显示起来.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意境优美的课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读读画画,如我在教《 画风》一课时,什么是风呢 教师没有用自然知识去解答,而是在学生读书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画下来.学生画了迎风飘扬的国旗,胸前飘动的红领巾,空中飞的风筝,农家屋顶的炊烟等.这种教学给学生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风.学生有一种只可意会的感觉,学得轻松愉快.如《 秋天》,《 春》,《 五彩池》,《 林海》等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教学中都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让学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领会感悟再进行想象.学生在读文字的过程中头脑中浮现出画面,在构图画出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理解.接着可展览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不仅可延伸教材内容,而且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中还有许多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学生喜闻乐见,与其把时间花在讲,问,答上,倒不如把学生引进故事之中,让他们担任故事角色,在自编自演中,使语言文字内化,思维感情得到升华.《 美丽的公鸡》一课,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中公鸡分别和啄木鸟,青蛙,蜜蜂比美的内容之后,教师不要急于将童话所讲的道理说出来,而是变施教者为激励者和观赏者,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文字,想动作,练语气,扮角色,课堂就可能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就能在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表演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诵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语文课上设置适当的活动,能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轻松,自由,活泼的气氛中,学习语文,发展智能,陶冶情操. 三, 改进学习方式,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鲜明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上,大部分教师习惯于" 教师问"," 学生答",教师一问到底的教学模式.很多问题过于琐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教师的提问虽然引导学生读懂了课文,却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多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营造出较为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疑问,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被激发.如我在教学《 冀中地道战》时,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在插图中"孑口"到底在哪里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大家议论纷纷.教师乘机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图文对照, 学生从课文"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它守住……"中发现插图中民兵用枪把守的那个小洞才是真正的"孑口",并发出了"一夫当关,万丈莫开"的感叹.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认真读,细细评,这样课堂上学习时间比较充足,既重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又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2,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式学习,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索,创造性地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最终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就语文学科而言,开展探究性学习较其他学科有着明显优势,特别适合专题式学习.因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材中不外乎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几种类型.归类整合法就是打破原有的教材编排体系,对一册课文进行归类学习.如教学古诗《示儿》时,可以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放在一起学习.因为这几首诗写作背景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等都是相近的,通过比较,学生不仅能深深地体会到诗人的爱国热情,想象出被金兵占领下的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而且可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证明,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并自己讨论解决. 长期坚持,学生会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探索者.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创造一个适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具体语文教学中,要建构一个合作的而非单一的,探索的而非灌输的,开放的而非封闭的课程文化.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各种能力.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动力源泉,主体性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应体现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