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之我见
语文论文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之我见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创设情境,感受整体美 →推敲欣赏,挖掘语言美→诵读体验,品味情感美→想象拓展,领悟意境美→剖析形象,追求精神美”——即“观、品、悟”的途径来实现美育的渗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审美情趣,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 渗透 美 美育爱因斯坦说:“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如何,人总是要凭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过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路。”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总是只注重于教学中知识和教育的属性,忽略同样融于每堂课中的美的属性。事实上,教师优雅的仪表,诚挚的表扬,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以及课文内容中优美的语言、美好的情感等,都会使学生产生美好的审美心境,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扶发幽微,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注重美育的渗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但如何实现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渗透美育: 一、创设情境,感受整体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美,激发情感上的期待与向往,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如教学《观潮》一课,我通过形象逼真的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急切探知课文内容,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如《海底世界》一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神秘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给学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过渡句,并围绕着过渡句展开讨论。由此,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接着,我让学生欣赏课文录像,并配上我的解说。学生欣赏之后,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且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此时,我抓住机会,趁热打铁,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听后非常踊跃。有的说:“海底世界真是景色奇异啊!”有的说:“海底世界那么优美,我真想去看看。”有的说:“ 我想当位科学家,去研究海底世界更神秘的东西。”……最后,我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和谐的音乐声中,美美的读书,读出自己的感受。二、推敲欣赏,挖掘语言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如《赵州桥》一课,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我让学生紧抓住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以及中心词语“精美的图案”,结合书上插图、教学挂图和投影片上各种龙的图案,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之形象生动。其中“回首遥望、双龙戏珠、相互缠绕”等神形兼备的描写以及“吐、抵、游” 等动词的准确运用更是赋予这些石雕龙鲜活的生命力,千姿百态,大有一触即活之势,无限情态尽在眼前之感。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所表现出令人赞叹的创造智慧,继而使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得到升华。 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都是渗透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老舍先生的《草原》用简练而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和人的内心美。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体会语言所描绘的美的景色,欣赏语言表达美,引导学生品味《草原》中优美的词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黑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让学生感受作者细腻笔触所描绘的色彩美、动态美。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诵读体验,品味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古人云:“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 形象地描绘了声韵节奏所激发的审美感受。可见,朗读是审美感知的桥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范读饱含着浓缩了的个人体会和独特感受,它可以把课文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错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如课文写“ 圆明圆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又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激情,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味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亲人离别时那真诚依恋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别时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呼唤。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就能产生无穷的美感。 四、想象拓展,领悟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因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肤浅,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要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感同身受,理解自然轻松,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先让学生以“ 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我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通过创造性的想象,从中获得文中的无穷韵味。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让学生站在画面前,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的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剖析形象,追求精神美 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所以剖析形象也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例如:《丰碑》一文,军需处长是负责军队所需给养的,但他自己却穿着单薄的破旧衣服,以至冻死在雪地里。在死神面前他表现得十分镇定,十分安祥:风雪中,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的破旧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他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铸造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体会他舍己为人、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真正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感染。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善于扶发幽微,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注重美育的渗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参考书目 ①《语文教育学》 张鸿苓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8月第1版 ②《借鉴 创新》——上好小学语文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6月第1版③《小学语文教师》 2002年第9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