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加强和改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加强和改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其他论文之加强和改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 ‎  英山理工中专  黄蕊 ‎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转向就业为主,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会出现和产生各种困惑。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迫切要求。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入手,总结了常见的几种表现,分析了其产生的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应对策略。‎ ‎  【关键词】: 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   改进 ‎  让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是当前教育界最受关注的话题,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岁,正处于人生生理与心理迅速发育时期(有人称之为“第二断乳期”‎ ‎),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转向就业为主,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会出现和产生各种困惑。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中职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  一。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  笔者通过心事测试、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日常观察等,发现在校中职生心理问题主要归结以下几个方面:‎ ‎  1.自卑、缺乏自信心 ‎  目前,我国中职生大都是高考失利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中职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很多中职学生在升入普通高中的同学面前缺乏自信,当向他人说起自己在职业技术学校读书时,就觉得丢脸。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理。‎ ‎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中职学生的自卑心理比较严重,每当在课堂上谈及理想或成功一类的话题时,学生多半皱着眉头,低下头躲避老师的目光,显然,他们不敢触碰这些字眼。另外,一些中职学生的家长更是对子女进入中职学校学习这一事实不满,也有自卑心理,家长的这种自卑感更加重了学生的自卑。‎ ‎  2.厌学心理 ‎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感到学习无趣或厌烦学习的比例达到60%,厌学倾向特别明显。学生不仅不愿学习理论课,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动的实验课和技能操作也失去了兴趣。大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不少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在进入中职学校后,出现了上课听不懂,下课无法自主学习,考试不及格的现象,无法适应中职教育实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  3.逆反、情绪控制能力较低 ‎  一些中职生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扭曲了性格,加之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或过早目睹社会阴暗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  4.人际交往缺陷 ‎  青春期的中职生社会交往逐渐扩大,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宣泄情感,但主动性不强,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与技巧,因此他们往往会出现排斥他人的价值观念而树立自己的自我认同,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引发人际冲突,在人际交往上往往会出现困惑,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交往障碍。‎ ‎  二。中职学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  当前,在中职学生中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认为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 ‎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有的家长文化素养较低,教育方法不当,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有的家长行为习惯本身就存在严重的问题,也必将对子女产生坏影响;有的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缺少温情和关爱,也会使子女的性格扭曲;有的家庭的经济状况较差,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家庭问题会引发许多心理问题,最终影响学生健康心理成长。‎ ‎  2.学校因素。 由于一些中职学校基本上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传统地由班主任去做,方法不规范、不专业,学生中的心理问题无处也无人及时给与化解,日益层积为心理障碍。还加上一些学校的教育思想有偏差,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沿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搞职业教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职生寻找不到兴趣点而造成无心学习、学风不正而引发校风不正。‎ ‎  3.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复杂性,中职生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社会上不良群体对中职生的歧视,催生出中职生的自卑、消极等心理问题。‎ ‎  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由于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不牢、学法不当、学习松散、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地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  三、加强和改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  1.指导学生调适心理 ‎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生活中每一天都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不愉快”,可能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乃至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指导学生走出应试教育失利的阴影,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  2.加强理想前途教育 ‎  理想教育应从社会现状分析入手,让学生清楚社会和个人现实的差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异,从而尽量避免心理障碍;让学生明确美好的未来对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公正而均等的。教育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能力基础,才能为实现个人的既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学习和挫折,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现实和未来。‎ ‎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  因中考的受挫,不少中职生几乎完全否定了自我,给自己贴上了“我不行,我很笨”的标签。而“我不行”的罪魁祸首就是对自己不正确、不客观的评价。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会与他人比较、与自己比较、自我反省等途径,学会对自我的正确评价和认识,逐步培养自信心;使学生懂得他人的评价就象一面镜子,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要肯定,消极的要积极寻找原因。因此,要经常提醒学生学会思考: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理想是什么、打算怎样度过职校三年的学习生活、我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等问题。通过自我反省,要深刻的认识自己,对心灵真正有所触动,同时不断形成自己一套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从而更好地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塑造自我,形成并逐渐增强自信心。‎ ‎  4.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性格 ‎  印度有句古谚:“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对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从中可见一斑。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把青少年时期称为人格的再造期。要教育中职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用智慧点亮人格发展的道路。著名心理学家容格有句名言:“文化的最后成果就是人格。”‎ 不少学生自卑、抑郁、嫉妒大多是由于对自身缺乏自信,而支撑自信最有力的基础则是知识和能力。所以加强中职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加强技能训练的过程至少是健全人格、优化人格的一个重要渠道,从而逐渐培养中职生积极自信地面对生活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  5.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情绪是一把双刃剑。”即情绪既可以建立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也可以破坏或中断这种关系,而其中的关键是个体能否有效而积极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相对来说,正处在青少年期的中职生,情绪内容丰富,情感体验也较深刻,反应强度大,更易冲动和走极端,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往往因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中职生的积极情绪和高级情感,在与中职生交流时注意他们的情绪状态,尽量避免与他们发生直接矛盾和冲突。通过分析情绪产生的过程,帮助学生有意识的选择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即认知重评策略和表情调节策略,使学生努力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  此外,对中职生青春期的生理健康教育应放开一点,大胆一点,过去进行青春期教育时欲言又止、“犹抱琵琶半遮脸”‎ 的做法已不适合思想开放的现代中职生。对中职生的异性情感要注意疏导和迁移,不能将其一概贬为一种不光彩的行为,要从思想上进行疏导,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正确对待青春萌动。除了让学生懂得一些青春期生理的相关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组织的书画、歌咏、体育等一系列的比赛活动进行迁移,使学生的异性情感融于知识的荟萃、情操的陶冶和集体氛围的情趣之中。从而逐步培养健康的情感思想,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  参考文献:‎ ‎  [1]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  [2]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