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得)之生物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心得)之生物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生物论文之生物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 生物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石门县白云乡中心学校  陈妮 【内容摘要】本文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教师在课堂中适当放手、适当开放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两方面讲述了生物课堂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问题意识  参与意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最根本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我们现在所提出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这种意义上讲,自主参与式教学法就是更好地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参与。而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没有问题”,“不知道干什么”,“参与什么”;教师“没有胆量”“没有意识”“不敢放手让学生参与”;因此,要实施参与式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才能参与;其次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有意识地放手,教学形式敢于开放,放心地让学生参与。    ‎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索的开端,没有问题,思维是静止的,有了问题,才能激活思维,一石可以激起千重浪.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被打开,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因此要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问题”,从而想办法参与。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1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习惯心理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之前,我们要明白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没有问题”,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因为在长期的传统教育中,教师就是“权威”,教师说的就是“真理”,学生只需听,只需记住就行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永远都处于高高的领导者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学生永远处于从属地位,只有“服从”,只有“仰视”。永远只有“老师问,学生答”,久而久之,教师心中有了严重的“师道尊严”,学生表现出思维懒惰,不愿想,不愿问,更提不出什么问题,没有问题意识,只有盲目地接受。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习惯心理。      ‎ ‎ 在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应该是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交流,而不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个性以及他们各自的哪怕是极为细小的创造力。课堂上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幼稚,甚至离题万里,也不要简单予以否定,都须给予热情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即使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应该是快乐的,民主的,在课堂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着,创造着,并快乐着。    1.2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2.1在讲述书本知识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管如何改革,教学主要也还是以书本知识为线索,(虽然我们现在不再提“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了)课堂是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无论课堂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因为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要让学生提得出问题,不要怕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回答不了,也不要怕把自己的课堂计划弄得支离破碎。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要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肯定要鼓励。例如在讲述动物行为时,我说北极熊在捕鱼,马上有学生说:“老师,那是棕熊。”接着就有学生提出:“北极熊与棕熊有什么区别?”我引导学生课后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两者的区别,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学生提出问题越多,说明学生观察得越多、联系得越多、思考得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灵敏、越深刻。教师千万不要扼杀学生的疑问,也不要为了自己的“颜面”‎ 而害怕学生提出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知识是无止境的,即使是专业的教师也不可能能回答所有的问题。教师应该问自己的学生提出了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而骄傲,一个小问题可能会成就一大批科学家。    1.2.2、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也非常喜欢实验,即使是“差生”。在实验中,学生的思维最活跃,最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花的结构中,我以桃花为例讲述了花的结构分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然后让学生观察花的结构,材料是南瓜的雄花,学生在观察花蕊过程中提出了问题:“老师,我找不到雌蕊。”在肯定了学生的提问后,再引导出两性花与单性花。这样学生印象非常深刻,不像以前需要去死记硬背,教学效果特别好。虽然有时候学生的问题可能有些偏颇,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象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尤其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要小看了学生的问题,一个小问题可能就是一项大发明的“前奏”。    1.2.3、和日常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物是与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的一门学科,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物现象,因为是学生太熟悉的现象,所以他们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如同有许多人都见了苹果落地,没发现什么问题,而牛顿会思考,提出了“苹果为什么落地”‎ 的问题。要教会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多问为什么。大雁南飞、花开花落,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引导,让学生把单纯的知识和常见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有的学生在学完光合作用后提出“冬天,有些植物的叶掉光了,为什么树没有死?”在学完茎的输导作用后提出“那杜仲树剥皮后要死掉吗?”在学习了神经系统后提出“我为什么要闭着眼睛才能入睡?”等等。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会思考,把课堂扩大到整个生活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问题意识。其实我们的学生只要适当的引导,思维就会很活跃,就会提出许多有创造性的问题。我们教师要善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一个小问题可能就是一项大成就的“火花”。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放手,适当开放,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    2.1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使学生有信心参与。在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不应再受“知识中心”的束缚,不再单一地以“分数高低论英雄”‎ ‎,而是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由过去只重视认知领域目标,扩展到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学法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等多个方面。这种开放性的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进而也就成为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目标的改变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教学评价应具有一定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传统的教学评价用统一的模式标准去要求,用预定答案或现成的结论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是封闭的;开放的教学评价应当是打破“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应试中心”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能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实事求是的全面评价课堂教学,不带有任何成见和偏见,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由教师独自评价为师生共同评价,自由评、互评、组评、师评综合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标准应变分数制为等级制,由只重视结果变为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使整个评价体系达到完善、和谐的统一。    2.2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乐于参与。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集体授课这一传统的封闭形式,应以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这就要求要有开放的课堂教学,创立多维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与媒体互动)的教学模式,真正使课堂“动”起来,让课堂教学发生本质的改变,给学生时间、空间去质疑,让学生发展求异思维,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教师只对学生的学习“活动”‎ 进行规范、组织和引导,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真正起到主导作用。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的教学形式有:圆桌谈话式、自主探究式、分组讨论式、情景复现式等等。在教学中,可适当采用一种形式,或几种形式同时并用。这样,教学形式在灵活、多样的变化中,显现出更大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使教学变得更精彩、更富有生气。生物课堂实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开放了的课堂教学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保证教学目标能全面、顺利地实施;但“开放”不是盲目中的放任自流,它要求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必须严格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在这里,“放”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收”就是要把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引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及学校管理许可的权限内,要在“规矩”之内学习,“放”与“收”同等重要。没有“放”就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收”就会扰乱学科教学乃至整个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传统教学技术手段(如板画、挂图、插图、标本、模型、实验等)的基础上,大力开发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时代性。教学手段的开放突出表现在走出课堂,与阅览室、学科活动室、互联网、电视、电影、录音、科学馆相结合,努力开拓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这些场所活动时,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探索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所无法取得的东西,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识,训练和培养创造力。        ‎ ‎ 2.3开放的教学时空使学生将参与意识延续。教学时空的开放性是指生物教学的时空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传统生物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动植物园、野外、郊区、河流山川、工厂企业等等都是课外学习的好场所。因此生物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跑图书馆、动植物园、工厂企业,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观察,去分析,使教与学的重点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课外研读生物知识的好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总之,在生物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从而能积极参与解决问题;而教师的适当放手和课堂的适当开放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 【主要参考文献】1、《自主参与、探究式教学研究与实验》( 赵洪涛)2、《现代教育学》3、《浅谈开放性的生物教学》 (陈成忠 王晖)4、《关于参与式教师培训的若干问题》(陈向明)(教育评论,2000年第6期)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