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数学论文之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 ‎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而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即是一种探究的过程。本文从激发兴趣,让学生想探究;创设氛围,让学生能探究;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探究三个方面论述了应用题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探究能力;探究意识;创造性;探索性;开放教学;‎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认为数学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教师应该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而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即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探究。‎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 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由此可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需要,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但教材中的应用题较多的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形式化”常规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许多学生在它面前自信心受到伤害,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为此,教师跳出教材对新思想的束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图景,也可以是图表、图形、对话、文字叙述、甚至漫画等形式)。将学生引入知识环境中,唤起学习需要,激发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兴趣和动机。‎ ‎  如在教学“两商之差”应用题时,问题是求“李师傅比小张每天多装配多少台?”我把这题作了如下修改,呈现给学生:‎ ‎  长虹电视机厂装配车间要精简人员,下面是一道工序中四个工人的工作情况:‎ ‎  天  数台  数 ‎  李 师 傅5 天105 台 ‎  小  张6 天102 台 ‎  王 师 傅8 天144 台 ‎  刘 师 傅7 天140 台 ‎  (1)如果你是该厂的厂长,你决定精简谁?说说你们的依据。‎ ‎  (2)谁的工作效率最低,比其他人低多少?‎ ‎  (3)你能否根据以上信息组成一道三步计算应用题 。‎ ‎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自主探究的兴趣就一下子激发了起来,参与探索数学的意识也随之增强了,从而主动地参与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  又如在教学归总应用题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24个小朋友到公园去划船,请你设计一下乘船的方案。采用四人小组讨论的方法,有困难的同学可借助棋子进行操作。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得出了应用题的教学素材:每船2人,坐12条船;每船3人,坐8条船;每船4人,坐6条船;每船6人,坐4条船等等。教师再运用学生发现、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组合成应用题。这样的设计,突破了单一的组织内容的形式,尽可能地为所有学生提供参与问题形成过程的条件,激发了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  二、创设氛围,让学生能探究。‎ ‎  教育心理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他们才能思维活跃、创意涌现。如何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其大胆地去发现,去探索?‎ ‎  1、开放教学环境 ‎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以扩大学生的交流空间;教师走下讲台,倾听学生意见,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大胆质疑和问难;允许学生挑选他们自己喜欢的问题和解法;倡导思维无禁区,理解学生异想天开,宽容学生的幼稚乃至胡思乱想等。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探究,和教师之间无拘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让孩子们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体现数学应用的成功。‎ ‎  2、开放教学过程 ‎  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学过程往往是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这样教学学生是难以主动去探究。所谓开放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再创造”‎ 的过程,大胆开放教学过程,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凡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应通过小组合交流取得共识;当学生独立思索、合作学习都不很好地解决时,教师再适时指导、点拔,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  例如:通过操作指导学生学习“移多补少”应用题。教材例题为“三年级第一小组有图书13本,第二小组有图书17本,第一小组借给第二小组几本,两组的图书本数同样多?”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  (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移动图书(可用学具替代)的方法解决问题。‎ ‎  (2)把图书本数的数据改大,使学生感到移动的不便,产生知识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的欲望。‎ ‎  (3)再次操作,探索移动的数量和相差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 ‎  (4)应用模型(数量关系)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  通过操作展示学习数学的过程,即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由“移物”到“移数”的转化,由“移”到“算”的转化。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把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自主地“学”。‎ ‎  又如:上《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复习课》时,我又大胆地尝试,努力创建了一种复习模式:“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自我整理、小组交流——全班评价、相互梳理——构成网络、综合应用。”这一模式的最大突破就是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一个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整理,去构建知识,从而开放了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  3、巧设开放题 ‎  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之一。在应用题教学时,强调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自由探讨问题。而开放题以它特有的魅力,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 ‎  设计这种练习时,教师要注意两点:①精心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习题和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的开放题。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练习。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强化。‎ ‎  在学生掌握了两步应用题后,设计了这样一组开放题:在2001年申奥第一轮投票中,中国获44票,加拿大得17票,法国得15票,日本得6票。请同学们从以上内容中选出几条信息,编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编出了不少具有创造性、探索性的问题。结果有学生这样编:“在2001年申奥第一轮投票中,法国得15票,日本得6票。中国比日本和法国总票数的2倍还多,中国至少得多少票?”‎ ‎  这样的练习无论是已有数据处理,还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每个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真正改变将学生当容器的教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内化活动实现,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得以拓展,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强化。‎ ‎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探究。‎ ‎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怎样学习的人”。古人亦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对于一道数学题,我们最忌讳的是在学生面前说“这简单”、“那容易”或直接给出答案,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与过程,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从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 ‎  在教学“移多补少”‎ 应用题时,通过操作渗透学法指导,即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有多种方法,要选择最适当的方法:可用操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也可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解决问题,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不同的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数学实验,还学习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 ‎  总之,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策略,使之能学、愿学、会学;通过广泛的课内交往,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而且带领学生经历茫然、焦虑、喜悦、激动等深层次复杂心理变化,使之数学情感得到训练和升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