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历史教学的情感震撼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历史教学的情感震撼

历史论文之历史教学的情感震撼 ‎ ‎  张永良 ‎  中学历史教材近现代部分,相当多的篇幅记录了一系列战争史,其中又以抗日战争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然而,时过境迁,九十年代的中学生们,对这段历史的感受,大多仅止于教材的资料介绍,情感相当淡漠。甚至于有报道称,在观看2001年度最佳影片之一的《紫日》这部电影作品时,部分学生面对其中的杀人场面,竟然发出阵阵笑声。这不是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所惊见的一幕吗?‎ ‎  在历史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苦恼”事:认真备课,精心写教案,讲授内容时语言、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然而看到的往往是学生趣味索然,不乏有怏怏欲睡或交头接耳者。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这课太没劲了!”静心细想,造成这种“苦恼”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更主要的是教者情、学生情、内容情各自为政,没有产生共鸣,是教学只注重历史知识技能的传授, 而缺乏应有的“情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认识和接受事物的心理尚未成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借直觉进行好恶判断,依赖情感认识接受事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老是板着脸孔,不是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那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只有加强情感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才能事半功倍。‎ ‎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栏中这样规定: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观。新教材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论述,特别在每一节的起引和资料回放中突出情感体验。 新教材的起引中有这样一些评述:‎ ‎  1、“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一幅令人痛切的‘国耻图’,它凝结着多少历史的血泪!但一个不屈的民族,知耻而后勇。事实上,从外敌入侵的那一天起,中国爱国军民抗御侵略者的英雄篇章就开始不停地谱写着……”‎ ‎  2、“中华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左面一组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告诉我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火柴业力量的源泉。其实,这也是支撑整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动力。”‎ ‎  3、“一个美国学者说,‘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绩,值得受到中国以及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世界文化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  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不再情感缺失,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进抽象的历史理论和“遥远的过去”中,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在情感上产生震撼,达成思想认识上的共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指导学生学习、行为为一体的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呢?‎ ‎  一、利用幽默语言拉近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历史课由于历史事实、事件、人物众多,纷繁复杂,内容本身已使学生望而生畏,再加上讲授不得法的话,课堂气氛就会死气沉沉。在教学中,适时、适量地创造出风趣的幽默语言就能使学生绷紧的神经为之一松,精神为之一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除厌倦的学习心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如讲“巴黎和会的召开”时,我对巴黎和会上的三巨头是这样介绍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是第一流的资产阶级政客,因其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流利,能言善辩而荣获“狐狸”之外号;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政治手段狠毒,以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和策划推翻过18个内阁而被称为“老虎”和“倒阁专家”;美国总统威尔逊因博学、工于辞令而享有“百灵鸟”‎ 美誉,但其美好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和“狐狸”,顿时变作了又 聋又哑的唐?吉诃德。介绍完后进一步设疑:(1)“狐狸”的野心是什么?(2)“老虎”的意图是什么?(3)“百灵鸟”为什么会变作唐?吉诃德?最典型的事实是什么?这些幽默风趣的描述与设疑,较之平铺直叙更富有启发性,更能调动学生考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是因为教师的幽默可以有效地打破师生间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而造成的一种隔阂,消除彼此间的误会,而使师生间的关系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和蔼统一。要是教师的幽默在心理上能与学生相容,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亲和力的情感力量,从而激励学生满怀信心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  二、创设情境,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即课堂教学氛围,是由每一堂课特定教学内容所要求和规定的。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无疑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诱发作用。情境中渗透着教师的教育目的,充满美感和智慧。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情境中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共鸣。教师利用暗示、移情的原理,在心理中通过角色的转换,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能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其中,主动地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充分发展。我在讲到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有关“美国 1787年宪法”‎ 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对美国的各个国家机构的相关权力有相应的了解,对美国各部门的权力制衡有充分的认识,避免单调枯燥的说教,于是就在授课过程中选择了美国在几个重大政治措施出台时的在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之间的一些举措的片段,再现了当时各部门相互制约的场面,并加以点拨、解说,使学生通过看图象资料深刻领会“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在情感上与教师的情感相协调,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  三、让体验教育激发历史教学的情感震撼。教材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来寄托情感,为学生构建情感的体验。要教育学生爱憎分明,对“真善美”的喜爱、欣赏、向往;对“假恶丑”的反对、厌恶、气愤;对国家、对民族创造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对国家、对民族的落后而激发的责任感……教师就要教会学生阅读,阅读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是情感和心灵的沟通,把阅读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形象,在读中体验情感真谛。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情境中阅读,想象一下我们在讲到红军长征时,创设这样的情景“在泥泞的草地上,暴雨倾泻如注,红军战士互相挽着手臂,高唱着《国际歌》,昂首阔步,无惧无畏。跌倒了,再爬起来;视线模糊了,就抹一把脸……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齐声朗读毛泽东的《长征》,这样磅礴的气势,雄壮的旋律,对学生会有怎样的震撼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将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 ‎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历史教学内容使情感倾注于字里行间,教师情感缘于自身素质和对教材的挖掘,学生情感受教师情感的感染和牵动,在掌握教学内容过程中得以升华。我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注意这“三情”的共鸣,精当地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道德情操教育,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求,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