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浅谈如何以“导”入手进行教学
数学论文之浅谈如何以“导”入手进行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认真备课,从构建良好的知识准备、方法准备和心理准备入手,给学生创设认知矛盾,提出仅依靠已有知识或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尽可能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冲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下面就课的“导入”,说一下在工作中的做法。 一、“做游戏”导入。爱动手是孩子们天性,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一些游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达到了学会新知识的目的。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我领导孩子们做的是拍手游戏。①我先拍3次掌,让学生拍1次,他们说共拍了4次;②我先拍了3次,让学生比我拍的次数多2次,让学生说出共拍了几次,学生很容易的说出共8次;③我先拍了3次,接着让学生比我拍的次数少2次,然后让他们回答共拍了几次,学生很容易的说出共 4次。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引上了新课——两步应用题。而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了,注意力也集中,这节课同学们学习起来也轻松多了。 二、激“疑”导入。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所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在他们本身“生疑——质疑——释疑”的矛盾运动中形成的。因此,我们要善于“设疑”,“激疑” 。设计练习时,应利用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导他们生疑,最后达到释疑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我设计了一道趣味题引入新课。“小兔和乌龟赛跑,小兔每分钟跑9米2分米4厘米,乌龟每分钟跑1米1分米,小兔跑1分钟的长度是乌龟的多少倍?”要求学生以不同的单位列式计算。通过思考,学生列出下列三种算式,并计算出了其中两题的结果。⑴以“厘米”作单位:924÷110=8.4 ⑵以“分米”作单位:92.4÷11=8.4 ⑶以“米”作单位:9.24÷1.1=?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 法,而⑶式中的除数是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么计算呢?这就出现了疑点,学生急着去思考,寻找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办法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学例题和讨论,得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转化方法是:“依据‘商不变的性质’由除数的小数位数来移动小数点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从而使矛盾得到解决。 三、在“操作中”导入。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得出一些计算公式,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我让学生们各找一个罐头盒,盒上是正好贴有一圈的杯签。学生们操作,把杯签粘合处掀下来,得到一个长方形,得知: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得出一些理论知识。这样,在实际生活中,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导入的“开放性” 。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指导学生画圆时。先提问:a、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b、哪些物体本身不是圆形的,但在运动时形成圆的?c、你能用哪些工具画出圆?d、圆的形成要具备什么条件?在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特征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一个圆中画出3条直径和5条半径;接着提问:a、你能画出多少条直径和半径?b、你在一个圆中画出的直径与半径、半径与半径、直径与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你画出的圆的半径与同桌的圆的半径与直径一样吗?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验证?然后,每小组拿一个橘子横着切开,让学生说出,哪是圆心?哪是半径?哪是直径?这样的提问和实际观察体会,既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五、“讲故事”导入新课。刚上课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比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讲了一个“猴子分饼 ”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⑴1块。猴⑵ 看到了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它2块。猴⑶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了12块,给了它3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的多?”不一会儿,同学们都说:“同样多。”于是,我追问:“ 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知道吗?”正当同学们聚精会神的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我说:“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在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之下进行了新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得出分数基本性质的内涵。之后,我提问:“你们知道猴王使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猴⑷要4块,猴⑸要5块,该怎么分?”学生们信心十足的回答出来。这样,这个故事贯穿了这节课,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提问,创设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才能有利于师生交流,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气氛充满活力,从而把学生“导”入新知识环境之中,为发展创新思维打下基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