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留守和流动儿童少年的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
其他论文之留守和流动儿童少年的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点出了留守儿童遭受伤害的直接原因,反映出许多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亲情、教育、安全,缺失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引人忧思。作为教育主体机构学校应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儿童成长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对于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分离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留守儿童多为隔代监管或者亲戚托管,而中国有隔代亲的传统,往往造成溺爱多于管教,亲戚托管往往会造成疏于管教。祖辈行使的所谓监护权只能是用简单的方法对留守儿童进行管教,以生活照顾为主,对孩子只求物质上的满足,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母有一方在家,由于要操持整个家庭生活,辅导、督促的力度也被大大削弱,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农业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在和子女联系时,他们最关注的是学习和让子女在家听话,并尽量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却很少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波动最为强烈的时期,他们对外部的世界和自身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有人给予指导和帮助。父母本应是他们最好的老师,他们渴望父亲的关怀,母亲的疼爱,家庭的温馨。但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指数都比同龄儿童要差。 因此,我校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广汉市第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并安排专门的教师监督管理和指导寄宿的学生的学习,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教育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了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二、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1.积极建立留守儿童家校联系 我校在学生入学时,要求班主任详细记录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要求课任老师经常与家长或者监护人联系,使家长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老师也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更清楚地认识留守学生,及时帮助他们,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环境下成长。学校还充分利用节假日,不定期的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座谈会,与家长交流,及时进行家访,通过这些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学校还广泛宣传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引起家长以及监护人的重视。引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2.指导留守儿童家长和孩子沟通 学校和教师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建议家庭最好留一个家长在家,尽量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教育与沟通方式,让他们在外出务工和孩子成长之间有个比较理性的认识进而做出合理的安排,经常保持和孩子的联系、沟通,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仅要从生活上关心,还要全面了解孩子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从心理上加以疏通和引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真正把自己的父母当作倾诉的对象。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还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3.培训留守儿童“第二家长”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亲友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开设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改变“四老” 陈旧的家教观念,改变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让“第二家长”学习照顾孩子的知识,学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 三、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 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档案主要包括: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指导,并进行跟踪管理。 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大胆改革和尝试。强化生存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远大的理想,自尊、自强、自立;落实安全教育课,学会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上好法制教育课,帮助他们懂法、知法、守法;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学校还应建立健全图书室、阅览室,帮助留守儿童自己解决一些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了解更多的卫生、安全、法制、心理等知识。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常规化 学校要求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派出教师专门参加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回校后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学校还特别要特别重视“问题儿童” 的教育和引导,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板报,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通过讲座、谈心等多种形式,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化解留守儿童心理危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四、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加强留守儿童法制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加强法律、道德教育,开辟第二课堂,把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纳入德育课,并认真考核。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做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统一,以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认真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贴近青少年实际,讲求科学,避免政治课、德育课教学形式化,把正确的是非观映入青少年学生的头脑中,积极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正气成为健康心理的支柱。通过各种心理活动情景和模拟实际训练,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提高他们承受挫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五、聘请法制副校长,以生活实例做好留守儿童的法制示范教育 1、学校积极配合政法部门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场所及各种影视、网吧,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淫秽,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空间。营造一个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2、聘请法制副校长(当地派出所所长或者政委),以生活实例做好留守儿童的示范教育。学校不定期的邀请法制副校长到学校进行法制教育。 六、协作政府建立、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社区是个小社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关工委、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教师、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在这方面,本校就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和以班主任、副班主任“代理家长”的制度,在实践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困扰着农村的教育发展,困扰着一部分家庭,影响到一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实行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才能最终达到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