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摹状可名状-摹状词解读法有效性初探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摹状可名状-摹状词解读法有效性初探

语文论文之摹状可名状-摹状词解读法有效性初探 ‎ ‎  永康市桥下初中      胡安定 ‎  【内容提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强调“知人论世”, 教师与学生还没有对文本作深入的研读,作者、时代背景等外在因素已经横隔在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中间。对文本内涵的解读,不是从文本中“生”出来的,而是硬加上去的。 而徐江教授的“摹状词解读法”认为,记叙文的解读从摹状词开始。这一解读意识对学生语文实践智慧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哲学指导意义。笔者从探讨“摹状词解读法”的有效性入手,通过课内教学、课外阅读、诗歌鉴赏和作文辅导四个方面进行实践,旨在通过课堂实践论证这一理念的可行性,并发挥它最大的指导性作用。‎ ‎  【关键词】  摹状词解读法   有效性     理念解读     课内教学 ‎  课外阅读       诗歌鉴赏   作文辅导 ‎  自南开大学人文学院的徐江教授在《语文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撰文提出了“摹状词解读法”‎ 之后,当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语文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拥戴者有之,质疑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而笔者作为工作在一线,尤其是正任教九年级语文,正探索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复习方法的教育者,却敏锐地从中嗅到了生机。在外界对此方法还褒贬不一的时候,笔者已经将其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并获得了一定成效。在此,笔者对“摹状词解读法”的有效性作个初步的探索。‎ ‎  一、“摹状词解读法”之理念解读篇 ‎  要了解“摹状词解读法”,先要了解“摹状词”这个概念。何谓“摹状词”?‎ ‎  所谓“摹”,即描述、描写,所谓“状”,即样子、景况、情形。所谓“摹状词”就是作者用来对记载对象的性质特征进行描述的词语。摹状事物的“摹状词”所揭示的事物存在“状态”,就是事物的性质。比如说,“他很瘦,像根芦柴棒”,“瘦”就是对他的“摹状”,这是他的性质,“像根芦柴棒”是进一步以具体的形象作“摹状”,使人更生动地知道他“瘦”的程度和样子。‎ ‎  学生在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很容易把它跟“形容词”或“关键词”之类的混为一谈。但事实上,摹状词表述的是事物存在的“状态”,是事物的“样相”,是事物的摹状性性质,即事物的“表现”。它可以表现为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或者动词或者其它。在同“关键词”的区分上,摹状词“是直接表达事物存在方式的”词“,”关键词“是指”词“的地位的词。”摹状词“指向文本事物的”本相“,引导读者从”态“、”相“的方向去思考文本的内涵。”关键词“不具有”相“、”态“的意味,所以,它与记叙性文本解读具有”隔“的缺陷,而”摹状词“是和、融、谐的感觉。‎ ‎  而所谓”摹状词解读“‎ ‎,就是从解读描述事物性质的摹状词的内涵入手,在认识摹状词内涵的前提下,认识事物的摹状性质,从而进一步解读文本的深层意蕴。‎ ‎  这是一种既有传统意识又兼融了新的理念而构建的记叙文解读教学模式。同一直以来先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再去揣摩创作意图的传统模式不同,”摹状词解读法“,是严格地以语言文字所传出的信息为根据,把语言事物转化为头脑想象和理解的形象事物,从语言文字转化为思维想象,重构事物的本相,从哲学上讲这就是”面向事物的本身“,这是解读中”一切原则的原则“。‎ ‎  徐江教授认为”摹状词解读法“用之于教学实践,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四个环节:‎ ‎  第一环节:摘选摹状词;‎ ‎  第二环节;解释重点摹状词;‎ ‎  第三环节:以摹状词为关键复述故事情节;‎ ‎  第四环节:以关键摹状词为切入点,进入文本内里,进行具体的深入解读。‎ ‎  笔者在给学生介绍了”摹状词“的概念之后,按照这种模式进行了教学实践,结果获益匪浅。‎ ‎  二、”摹状词解读法“之课内教学篇 ‎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摹状开始的,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摹状词。人们使用长期积累下的摹状词进一步观察事物,在观察的实践中还会产生新的摹状词。于是人们使用自己对事物摹状观察时积累下的摹状词再去记录自己的摹状观察,这样就形成了文本,生成了用语言文字组成的事物。因此,当读者解读作者的作品时,也必须从寻找关键性的摹状性的摹状词开始。‎ ‎  笔者首先在课内阅读上进行了实践,以鲁迅的名作《故乡》为例,在此之前,这篇文章笔者已上过多次,每次必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衰落的农村背景和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政治态度,但以此来了解作者创作意图却总有隔靴搔痒之感,学生表面明白其实并不理解,至多只是概念的灌输而已。在了解了”摹状词“的概念之后,教学本文时我有意延长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寻找下列方面的摹状词:‎ ‎  描摹现实中的”故乡“:‎ ‎  描摹回忆中的”故乡“:‎ ‎  描摹回忆中的闰土:‎ ‎  描摹现实中的闰土:‎ ‎  描摹回忆中的杨二嫂:‎ ‎  描摹现实中的杨二嫂:‎ ‎  描摹向往中的”故乡“:‎ ‎  学生很快找出了一些关键性的摹状词:‎ ‎  描摹现实中的”故乡“‎ ‎: 深冬、阴晦、冷风、苍黄的天底、萧索的荒村 ‎  描摹回忆中的”故乡“: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  描摹回忆中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  描摹现实中的闰土: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一顶破毡帽、一件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 ‎  描摹回忆中的杨二嫂:终日坐着、擦着白粉、颧骨不高,嘴唇不薄、”豆腐西施“‎ ‎  描摹现实中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像细脚伶仃的圆规 ‎  描摹向往中的”故乡“: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碧绿的沙地 ‎  这些摹状词一写出来,学生立马直观而生动地感受到了其中的对比,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的几个”萧索的“村庄,可以想象出故乡那破败、衰落的本貌;从闰土那木讷的表情及松树皮一样的手背上可以体会出”我“童年时的玩伴在岁月的重压下所饱尝的辛酸和艰难;从”阴晦“”苍黄“和” 深蓝“” 金黄“” 碧绿“这些颜色的鲜明对比,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失望和悲凉,而以这些明亮鲜艳的颜色作结尾,则可以读懂作者在惆怅中的憧憬,在困境中的乐观。‎ ‎  就这样,不用再过多的分析拓展,学生自己已能把作者的心路历程准确深刻地解读出来了。那节课,我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以往三节课的内容,而且学生完全走进了文本,用自己的思维读懂了鲁迅,教学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设。‎ ‎  尝到了甜头之后,我将”摹状词解读法“在课内阅读里继续发扬光大,而且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孔乙己》中通过”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体会他的尴尬地位,通过”排“和”摸“这两个拿钱的动作体会他心态的变化,通过别人嘲笑他偷东西时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体会他的死要面子,通过别人挖苦他没读过书时他的”不屑置辩“体会他的自命清高,一系列的摹状词还原了他的人生轨迹,而几个关键性的摹状词的解读则注定了他的悲剧。这样,一个可笑可叹可怜可恨的读书人就跃然纸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也就一览无余了。‎ ‎  三、”摹状词解读法“之课外阅读篇 ‎  可以这样讲,文学形象的摹状表现与一般的描述记载是有明显区别的,它是客观与主观的高度契合或碰撞,否则,摹状词就无法生成具有丰富内涵和主观情思的”表现性“。我们探究摹状词的”表现性“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僵化的”遗留经验“上,言语破碎处,无物存在,也无”表现性“存在。从摹状表现到表现性的追求过程是一次具有整体关联的、不断丰富的、修辞化的、充满想象力的精神之旅。‎ ‎  在通过课内实践之后,学生已经对”摹状词解读法“‎ 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摹状词“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我于是趁热打铁,将其运用到了课外阅读方面。以毕淑敏的《青虫之爱》为范文,我要求学生用”摹状词解读法“自己解读文本,自己列出摹状词,写出自己的感悟。故事很生动,学生很快沉浸到了文章之中,但他们也没忘了自己的任务,边看边写,我四处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罗列得很清楚,其中一位同学是这样的:‎ ‎  描摹虫子的:吊死鬼、胖如蚕豆、簇簇黑刺、险恶、五彩斑斓、狰狞万分、有鳞片、湿润的滑液、茸毛摆动、比针尖还小的眼珠 ‎  描摹女友先前反应的:手指如青蛙腿般弹着、冰凉、密集的颤抖、眼皮一翻,身子一软、悄无声息地瘫倒、哭天抢地 ‎  描摹女友恐惧心理的:魂飞天外、撕肝裂胆、心有余悸、颤巍巍、黏黏的汗水 ‎  描摹女友后来反应的:神态自若、淡淡、面不改色、泰然自若 ‎  描摹”我“的态度的:丢人、不敢、愕然、狐疑、毛骨悚然、寂静无声 ‎  转变原因:对女儿的爱 ‎  瞧,我还未置一词呢,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准确的解读,而在随后的品读感悟中,学生的发言更是一个比一个精彩。有人说,通过品读描摹虫子的摹状词,深切地感受到了女友对虫子的高度敏感和极度恐惧;有人说女友在女儿面前面对虫子明明”魂飞天外“却还”颤巍巍“‎ 伸出手,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去“地”观赏“假装”很开心“其实衣服早已被”黏黏的汗水“浸湿,这些摹状词生动地表现了女友的恐惧和努力;有人说女友从见到虫子”哭天抢地“到后来”神态自若“,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力量;还有人说”我“的”愕然“” 狐疑“说明了这转变之大,也可知有多不容易,更有人由此母亲想到自己母亲,念及自己母亲为自己牺牲的种种享受,作的种种努力,感怀之间几度哽咽。他们对于”母亲“这个词语的理解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透彻过,品味这些摹状词,他们对母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有了这样的解读,做后面的阅读题简直是手到擒来了。‎ ‎  此后的记叙文阅读,学生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摹状词解读法“先进行解读再去做题目,而且答题的正确率有所提高,深度广度上都有了拓展。‎ ‎  四、”摹状词解读法“之诗歌鉴赏篇 ‎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摹状词解读法,不单适用于记叙类文本,也同样适合诗歌文本。在诗本中,可以采用与事物本体之间联系的主客观摹状词进行摹状表现,也可以运用与事物本体之间存在间接关联的主客观摹状词进行摹状表现。摹状词不仅适合对客观事物形象进行摹状表现,也可以对主观情绪进行摹状表现。‎ ‎  徐江教授说过:每一个摹状词,都是一种经验的遗物,是人类某种共同经验的遗物。似乎可以这样认为,读者要解读摹状词的内涵,需要唤醒积淀在摹状词之中的遗留经验,就像多情的王子为沉睡多年的公主献上深情一吻,于是公主醒了,他们从此相爱了。事实上,笔者在叙述文本教学中,尤其是诗歌教学中,常有这样的发现,摹状词的解读,常常不是孤立地解读某一个摹状词,只是借助某种”遗留经验“,来追求文本形象的表现性,而是在关注整体语境的前提下,综合透析摹状词之间的语义或修辞的关联,从而升华其”表现性“,或者,在语境中发现某一个或多个摹状词的”奇异“之处,而这奇异之处往往对语境意义、文本形象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样的摹状词解读才有助于挖掘形象的表现性,否则就会因为肢解摹状词而破坏文本的整体表现性。‎ ‎  读《沁园春*雪》,我们很容易找到一些代表性的摹状词,如”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莽莽“”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等,这些摹状词都意境壮阔,气魄宏大,看到这些词我们就好像看到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  而下阙中非常简单的几个字”惜“”略输“” 稍逊“”只识“,也让我们马上读懂了作者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两个字我们就读到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  作为诗歌的一部分,对古诗的品读也可以用摹状词解读法来进行,而且古诗中的摹状词更为简练更为概括,我们可以借助古诗中某些摹状词自身的暗示性,结合诗境,联想揣摩摹状词背后隐喻象征的意义,从而破译诗歌形象的表现性。比如”杨柳“在古诗中往往代表离别,”月亮“往往代表思念,”落花“代表年华流逝,”酒“代表愁。明白了这些词的象征义,哪怕是面对一首完全陌生的古诗,我们也可以通过品味其中关键的摹状词来理解诗意。比如骆宾王的《在军登城楼》:‎ ‎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  我们不用去分析当时的战争形势,也不用去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单单看”风威冷“” 水气寒“这几个摹状词,我们就可以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易水歌》)”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 (《梁书·元帝纪》)的句子,就可以明白”寒风“”江水“代指临战前的紧张、肃穆、庄严的气氛,两句看似质朴平易不着笔力,其实晓畅隽永,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下面的”何日定“ ,以否定式表肯定,必胜之心力透纸背,”歌舞“ 两字则一反前面的凝重紧张,轻松自然地作了结尾,却又水到渠成,表现出诗人必胜的信念及勇往直前,不成功则成仁的彻底反抗精神和大无畏气概。至于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真有那么重要吗?‎ ‎  这种方法为学生解答课外诗歌鉴赏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模式,我们不必殚精竭虑去记住作者的生平事迹,也不用绞尽脑汁去联想形势和作品的关联性,我们只要能找出关键性的摹状词细细品味,同样能归纳出作品的主旨,作者的精神。‎ ‎  五、”摹状词解读法“之作文辅导篇 ‎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即使我们生了千眼、千耳、千手以及其他众多感官、器官,只要我们的本质不植根于言语的力量,一切存在者就仍然对我们封闭着。“海德格尔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最大优势就是能用语言进行言说,这是与木石、动物区别开来的基本因素。倘若没有这种能力,即使有千眼、千耳、千手乃至更多的其他感官、器官,你也”看不到“、”听不到“、”接触不到“,人所面对的”一切存在者“对于人来说,都”封闭着“。尽管它们是存在的,其实相当于不存在。‎ ‎  在进行摹状词解读法的教学实践前,我觉得学生们的器官就是”封闭着“的,‎ ‎  尽管它们是存在的,其实相当于不存在。说到春天,他们永远只会写”草木萌发“‎ ‎  ”花朵绽放“;赞扬人的精神,他们永远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提起自己的人生态度,他们永远是”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畅想一下自己的将来,他们永远是”科学家“”老师“。他们的理论都光辉灿烂,却不切实际;他们的作文都异口同声,却空洞苍白;他们的生活明明多姿多彩,写出来却都成了白开水一般。”我笔写我心“‎ ‎,青春期的他们该有多少的心事多少的情绪多少的个性主张,为什么在作文里他们就成了一个个面目模糊的影子?在千篇一律的作文中,你看不到新时代中学生的风貌,找不到让你耳目一新的作品,可你又无可奈何,因为这是他们多年的模式累积,要改变非一朝一夕间能办到。‎ ‎  在进行摹状词解读法的教学实践后,我却从中发现了契机。通过对摹状词的的解读,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并不是麻木不仁,他们能敏锐地感知到很多作者隐含在其中的信息;他们也不是随波逐流,对同一个摹状词的解读也常常意见分歧,各执一端据理力争毫不放弃;他们更不是冷漠无情,对文本的感悟也常常让他们潸然泪下情不自禁。只是,要如何让他们把心中的情感诉之于笔端呢?‎ ‎  我想到了摹状词累积法,在进行摹状词解读法的教学实践期间,我们归纳了许多词语,这些词语都有作者鲜明的情绪感受,通过这些词语,我们能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所以这些词语无疑是有丰富的表现力的,让学生对这些词语作有意识记,心中有词,才能随用随取。这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也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过程。‎ ‎  其次,让摹状词能”名状“。 摹状词本身就是一个承载作者感情的载体,假如没有感情的依托,也就不成其为摹状词了。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中,我要求每个学生选用词语都必须慎之又慎,摒弃那些通用型中庸型万能型词语,小小一个词语要求能在不经意间传达你的情感你的倾向,让摹状词真正能”名状“‎ ‎。为了让学生有成就感,我特意在批改作文时圈出一些他们用得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作肯定。学生在用语上谨慎起来了,文笔自然也耐看了。‎ ‎  然后,鼓励学生进行个性的表达。用语的选择只是对文本的一种美化,真正的个性表现为独到的选材,新颖的视角。摹状词之所以能让人直接透视到主旨,关键就在于里面包含了作者个性的表达,打上了作者与众不同的烙印,作者的个性赋予了丰富的表现力。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想别人之未想,别人正向看时你可以侧向看反向看,别人走阳光道时你走独木桥,反而能看到不同的风景。培养自己的个性并把它用恰当的摹状词表达出来,让摹状词成为你个性的标签。‎ ‎  把摹状词解读法用之于作文辅导后,一些学生马上开始崭露头角,在各级作文比赛中所向披靡,屡屡获奖。当然,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想整体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我相信,有了摹状词解读法的指导,学生的进步是指日可待的!‎ ‎  摹状词解读法的教学实践让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原来语文教学也可以很简单。这是一种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它来解读记叙文,你能轻而易举抓住作者的命脉;用它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你能惊喜地发现学生潜藏的能量;用它来鉴赏诗歌,你能品味到含蓄而优美的情感;用它来辅导作文,你能培养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掌握了摹状词解读法,文本将更亲近,学习将更快乐。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语文更广阔的天地吧!‎ ‎  参考文献:‎ ‎  1、《”摹状词解读课志教学法“实践研究--以教学为例》,徐江,《语文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 ‎  2、《从”摹状表现“到”表现性“:”记载“与”上升“--以解读教学为例》,徐江,《语文教学研究》2009年第2期 ‎  3、《让读的”荒漠“变”绿“:从”表现“追问”表现性“(上下)》徐江,《语文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第4期 ‎  4、《海德格尔哲学概论》,陈嘉映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11月出版 ‎  5、《言语破碎处,无物存在》,赵建晖,《语文教学研究》2009年第6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