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名著共鉴赏,疑义相与析——“探究式阅读”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教学中的运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名著共鉴赏,疑义相与析——“探究式阅读”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论文之名著共鉴赏,疑义相与析——“探究式阅读”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教学中的运用 ‎ ‎   温岭市石塘中学   庄彩虹 ‎  【摘要】‎ ‎  新课程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特别是对名著的阅读。而目前,初中名著阅读呈现出两个极端,一为放任型,由学生去自由阅读,教师毫不干涉;一为牵引型,读什么怎么读全由教师牵着走。当然这两种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是无效或者是低效的。对于名著阅读,很多语文教育家和一线教师也都在努力地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探究式阅读”在名著阅读指导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创新思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阅读”模式具有开放性、主体性、探究性的特征。它的实施主要由激趣阅读自主探究、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激励评价拓展探究三个环节组成。‎ ‎  【关键词】名著  阅读  质疑  合作  探究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推荐。然而,现在的学生很少愿意主动地拿起名著来阅读,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引导。在新课程注重阅读的背景下,名著阅读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使得我们开始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作为探究式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的“探究式阅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创新思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阅读方式在平常的阅读课中可以采用,在名著阅读指导中,也同样可行。‎ ‎  什么是“探究式阅读”?它是指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探究学习对象,收集处理信息,积累体验情感,获取知识,掌握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人格的一种学习模式。它把阅读的对象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对象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即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一本名著,就拿《红楼梦》来说吧,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说到:“《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我们文学阅读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名著,它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通过“探究式”‎ 阅读,可以让学生找到他的兴趣点、探究点,这样,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收集的方法,指导探究的途径,提供释疑的思路,使学生能针对研究对象进行有效的探究,从而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提升阅读的能力,进而获取更大的阅读价值。‎ ‎  一、“探究式阅读”的特征 ‎  1、开放性 ‎  “探究式阅读”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五方面:学习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学习的对象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等;学习的目标是开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的关系是民主、互助、合作、协调发展的;学习的评价是旨在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  2、主体性 ‎  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是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的活动。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探究式阅读”‎ 正是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要达到的要求,主动规划学习步骤和方法,有选择性地阅读,培养学生能借助、运用原著和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自主尝试、主动探索,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展个性,去探究、发现、获取,并在探究、发现、获取中得到发展。‎ ‎  3、探究性 ‎  “探究式阅读”过程简图 ‎  学生活动 → 阅读提出问题 → 分析解决问题 → 共享表现与拓展 ‎  ↑           ↑               ↑             ↑‎ ‎  教师活动  → 创设情景  →   指导帮助  →   引导促进 ‎  “探究式阅读”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自主阅读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为主,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充分体现出以“疑”为主线,形成“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不满足现成的单一的答案,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  二、“探究式阅读”的运用 ‎  名著阅读是提升人文修养的必需,它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而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却往往忽略甚至是无视这些资源,使之无法充分得到发掘和运用,从而影响了学生名著阅读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我也曾遇到类似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摸索、反思、探究,通过“探究式阅读”在教学中的运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  1、激趣阅读  自主探究 ‎  激趣阅读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主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究阶段。如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学习中,我先播放一段1942年版的电影视频给学生观看,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集中到画面上。接着我又出示作品中的一段文字让他们比较异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受到了激发。在此基础上我再播放了一段1975年版的影视和相应的文字让他们比较欣赏,内容是保尔的一次精神危机,学生先是哄堂大笑,接着有学生就问:老师,为什么拍摄技术的进步还是比不上文字来的有味?全班学生从一种感性的兴趣进入了一种理性思考的兴趣,求知欲受到了激发。‎ ‎  自主探究是指阅读后的学生活动。自主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生要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另外,在自主阅读中所生成的问题我要求学生必须以笔记或批注的方式作好记录,以便于落实问题生成和合作探究的进行。如在《繁星·春水》文学阅读学习中,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后,我即时引导学生阅读《繁星·春水》内容,学生边阅读边在笔记上记录自己的问题,课堂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这些诗人生活﹑感情﹑思想的自然酿造都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诗中的“青年的烦恼”指的是什么?我们是否也有这样的烦恼?有的学生饶有兴致的替换了原诗句中的个别字词,甚至还写出了自觉比较得意的诗句。‎ ‎  阅读自主探究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  2、质疑讨论  合作探究 ‎  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阶段要集中突破,但不是教师包办代替,最初应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表述各自探究中的困难。教师综合学生的疑问,提出关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再次合作探究。通过探究的多种形式优化组合,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相互启发研讨,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合作探究要注意的是,切不可将探究活动搞成师生问答对话形式,应多让学生与学生对话、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导或点拨,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如在高尔基《童年》的阅读学习中,关于阿廖沙与外祖父之间的态度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如:为什么外祖父对这样一个可怜的亲外孙如此无情呢?外祖父难道真的是坏到无药可救的冷血动物吗?为什么阿廖沙不坚持用爱感动他的外祖父呢?面对这些问题,我把它归结为:为什么文学创作和生活还是有所差异的?并提示学生可以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去思考,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在小组激烈讨论的基础上,开展各组学生之间的探讨。于是,有的学生提出文学创作不是全部生活的再现;有的学生提出作品中的人物定位同作者当时创作的感情生活有密切关联;有的学生则提出不同的文学味道要用不同的心灵去审视……此时,学生智慧和思想的火花点亮了整个课堂,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得到了升华。‎ ‎  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 ‎  3、激励评价  拓展探究 ‎  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阅读”‎ 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要重视激励与肯定,加强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从各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有的学生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有的学生则借用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的“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有的学生从生活实际角度,不是过程努力了结果就不会有所遗憾;有的学生从文学创作技巧角度,出人意外的结尾可以增添作品的亮点……对于学生的观点我都予以及时有效的点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于是,有学生提出要从文学作品中走出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 ‎  拓展探究,顾名思义,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作更深入的探究,以获得更广博更深层的新知。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让学生更多阅读、质疑、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学习了《老人与海》,学生对一个人努力的过程和结果两者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思考。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我让学生再读《名人传》。通过两部作品的体验阅读,对于提高学生关于历史与伟人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激励评价拓展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了知识视野,增强了探究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  “探究式阅读”在名著阅读指导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当然,语文的天地是非常宽阔的,一种教学方法当然不可能涵盖所有,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教学策略,当然它的成熟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去思考、去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怀着对教育的梦想和执着,语文名著阅读教育的春天一定会阳光明媚,百花盛开!‎ ‎  参考资料:‎ ‎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  宋国钲《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年02期 ‎  张必引《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  杜敏《张扬个性,享受阅读--浅谈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知识窗(教师版),2011年06期 ‎  汤云《用正确评价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1年03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