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心得)之新课改后地理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地理论文之新课改后地理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必须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为每个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随时代的发展日显弊端,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新课改的基本思想运用到教学当中去,这是地理教师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下是我对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通过理解课程标准,迁移到转变教学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权威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则由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改变传统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谈话式、自学探究式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唤醒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理念转变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学行为的转变,其中教学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因为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而教学方式转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老师自身想不想转变,想转变又怎样去转变,可以说心动不如行动。 (一)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转变教学方式。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改的核心是主体参与,在参与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对地理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总结。有了这样的要求,老师在构思教学设计的时候,必然会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从而诞生了我们现在正在推广的教学模式之一——指导自主探究法:创设情景——(引导)发现问题——(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初步得出结论——补充(纠正)结论——学以致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材特点需要我们转变教学方式。 学生的思维尚处于经验型的逻辑水平,他们在理解和解决很多抽象问题的时候,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地理新教材中色彩艳丽丰富的图象资料,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从各种图象资料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这些图象资料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桥梁。苏联彼得罗夫斯基说:“查看地图是一所培养再造想象的特殊学校。”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地图,必须要教会学生识图、记图、用图,切实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最基本的工具——地图。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地理课上要用图教,教用图;学生要学用图,用图学。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因为导演“导”的艺术直接影响“演员”的“演技”,最终影响学习的效果。我们平时主要提倡:教学生识图、记图,让学生填图、绘图,指导学生析图、用图。 (三)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的有机融合逼迫我们转变教学方式。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构建开放式的教材观,推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所以教材并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教科书。地理知识可以来自课本,还可以来自报刊、新闻、电视、网络,更可以来自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改变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分析,然后逐渐引向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理解,从而降低问题的难度。同样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中提供的地理现象的分析,引申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另外,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富有生活气息和较强的时代性,这也为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提供了保障。 实施新课改之后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不管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把课堂的更多时间和空间让给了学生;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成为和老师共同探讨、相互促进的交流者。但是在这些转变的背后,也隐含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值得反思。 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是多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是平等互助关系,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这些道理教师们都能接受。但在实验中,一些教师在转换角色时,不适度地由以前的教师至上变成了学生至上。课堂由“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大放羊”,教师在课内是旁观者,是陪客,不能过多干涉,学生对一些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不论对否,教师都一味地给予肯定,“对”“很好”“很有道理” 。至于对在哪里,好在何处,道理是什么,是否真的有道理,教师全然不管。殊不知,一味地肯定,不但不是尊重学生的做法,还在某些程度上误导了学生,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模棱两可,不置可否。并且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新的危机,那就是将教师的作用过分淡化。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引导,只能导致课堂上的失控和混乱。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绝不是说可以听凭学生信口开河,信马由缰。恰恰相反,改革之后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因而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它要求教师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深层次地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及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能力预设好种种在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循循善诱地引导,层层深入地点拨,有理有据地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另外,我们提倡课堂上教师要大胆放手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但是,我们并不赞成老师把问题推给学生后就不管不问。因为有时候我们老师的参谋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老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落到实处,不能只流于形式 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方式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打破了教师一讲到底的旧格局,给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及时培养他们合作竞争的意识。合作学习在课堂上主要是指师生、生生合作。生生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动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品质。新课程强调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富有个性地学习,合作学习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协商、互助、思考、表达、交流,只有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了火花,学生的智慧在合作中得到了展现,合作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我认为在设计讨论这个环节的时候应该注意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高度、难度或深度,值得学生去讨论。而是设置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导引学生去讨论。比如:一位老师在讲《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时,他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图2-19,讨论一下赤道横穿了拿几个大洲的大陆?这样的问题学生一看图就能解决,没有深度、难度,不值得讨论。还有一位老师在上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对第一个框题的内容分组讨论学习,然后回答问题。让学生讨论什么呀?无的放失。 3、拓展教材,不能漫无边际,要把握好一个度 新课标理念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要“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冲破教材和课堂的束缚,大胆构建开放式课堂和开放式教材,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空间,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把握好尺度,不能随意拓展,要认真学习理解课标,以课标为准则适当扩充教材。一是扩充教材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为某个问题打基础,为某个问题埋伏笔或是为培养学生一种能力、一种情感。二是扩充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应适可而止,不能漫无边际。比如:《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有人却把地球称为“水球”,“地球”与“水球” 这两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基本能够说出来,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给地球起错名字呢?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很多可能存在的理由。最后老师可以小结:受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随着科技条件的不断提高,真理和谬误在一定的时间也可能颠倒,我们只有严谨治学才能获得更多的真理。通过这一问题的拓展,使学生明白了治学要态度严谨,勇于探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