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得)之低段音乐欣赏课中贯穿多道参与原则的实践与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低段音乐欣赏课中贯穿多道参与原则的实践与研究

音乐论文之低段音乐欣赏课中贯穿多道参与原则的实践与研究 ‎ ‎ 在低段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录音放的悦耳动听,而学生却是乱哄哄的一堂,真正投入欣赏的也只是寥寥无几的几个学生,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漠然让人震惊,他们把课堂教学看成是教师的一个表演舞台,把自己当作听众,一个教师的道具而已。这种现实的存在,使我们不得不研究学生的音乐欣赏参与问题。‎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好奇、想象力也特别丰富。如果在低年级音乐欣赏课中只是重视学生听,采取单通道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放录音让学生听,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牵者学生走、老师代替学生思考而忽视学生的心灵感悟。这种方法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导致了学生讨厌上欣赏课,课堂上闹哄哄,课堂参与率极其低下。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紧紧抓住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运用多通道参与的原则指导学生进行欣赏。‎ ‎“多通道参与原则”‎ 是当今音乐欣赏教育改革研究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是除学生听觉参与以外还表现为视觉、运动觉、语言知觉等多种知觉的参与。如:唱歌、表演、绘画、演奏等相互的运用、融合,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更好地表达对音乐的感觉;深刻体会到自己是活动的参与者、操纵者,感受音乐过程所带来的快乐。感觉到欣赏的乐趣。运用多通道参与的原则指导学生欣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何在低段音乐欣赏课中有效的贯穿这一“多通道参与原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下面就来谈谈我在欣赏课《快乐的小熊猫》一课中及别的欣赏课中贯穿这一原则的一些体会:‎ 一、听中思 ‎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感受和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体验,对所听音乐产生独立的感觉和见解。因此,我们要学生带着思考听音乐,才能产生独特的感受,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呢?‎ ‎1、让精当的设疑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多问,想象了也很丰富,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巧设悬念,大胆设疑,一定会吸引学生积极地去思,去听。‎ 例如:《快乐的小熊猫》我让学生在聆听开头部分宁静、优美的片断时,就是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角色:“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出去郊游,你能听着音乐告诉老师音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比如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好象看到了什么------等等”‎ ‎。在整曲聆听时,又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音乐:“你能说说音乐的情绪出现了什么变化,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学生们经老师这么一说,纷纷进入了状态,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之中,专心地去聆听,大大地调动了他们动脑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动耳的积极性。‎ ‎2、展现现代化媒体的魅力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技术也越来越发达,在步入录音机后,课堂上又出现了录像机、投影仪、VCD、多媒体等先进的设备,特别是多媒体地运用,不但能播放音乐,而且伴随有丰富的动感画面,这样无穷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如:欣赏《摇篮曲》时,我就一边向学生展现宝宝睡在摇篮里,妈妈轻轻地拍着他进入梦想的大屏幕画面,一边让学生聆听优美、缓慢的《摇篮曲》,在此同时,教师轻轻地问:“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学生们被陶醉了,想象着自己备受妈妈呵护的那种温馨的感觉,有的自然地闭上了双眼专心地聆听,课堂气氛非常得安静,听的参与率很高。。‎ 二、听中看 听,固然是参与音乐的欣赏的关键,但对于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视同样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因此,我在课堂上尽量向学生提供与作品有关的多种视觉材料,来吸引学生视的积极性。‎ ‎1、提供图画调动学生动眼的积极性 在欣赏《快乐的小熊猫》中,我根据音乐所描绘的不同情景画出了一系列的图画,然后在聆听过程中逐幅展现,学生跟着音乐的思路目不转睛地盯着图画,在调动了其看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听的积极参与。‎ ‎2、提供实物、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调动学生动眼的积极性 实物、录像、多媒体课件等都是形象可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例如 :欣赏《迎春序曲》,我收集了一些逢年过节典型的素材,有实物:红灯笼、鞭炮、春联等,让学生摸摸;有当地的民间文化“盘龙灯、跑马灯”等录像资料,让他们看看;还有与音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迎春序曲》光盘,一步一步地画面展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过春节时热闹、喜庆的气氛。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看的积极性,同样也促进了他们听的积极参与,和实现了思维地飞跃。‎ 三、听中讲、听中唱 当学生对音乐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作为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1、让学生描绘音乐形象调动其动口的积极性 ‎《快乐的小熊猫》开头片段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这其实也是给他们一次思维的锻炼,学生通过对音乐的体验,有了自己的个性理解,这时,我及时地安排他们表达的机会,学生们畅所欲言,纷纷描绘了对音乐地感受“我感觉到音乐很优美”“我听到小鸟在喳喳地叫”“我觉得像刚刚睡醒一样,想伸伸懒腰”“我好像看到阳光钻进树缝,闪闪烁烁” ……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独特见解和丰富的想象力证明他们已经积极地融入了音乐。这样的方法何乐而不为?‎ ‎2、让学生合作讨论调动其动口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需要合作讨论的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交流,凭着小组集体的智慧去解决,教师也加入其中共同讨论,接近学生,破除学生对其的畏惧感。变成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为学生间、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学生们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完全没有顾虑。‎ 例如:在欣赏《快乐的小熊猫》中,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他们动嘴的积极性,便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来表演这个乐曲,小熊猫一路打水的情景是怎样的?除了这两个主角外,还可以增加什么角色,比如:一路上还会碰到别的什么小动物,互相怎样打招呼?你想表演什么角色,怎样来表演等等。大家很有兴趣,、各抒己见,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充分激发了学生动口的积极性。‎ ‎3、让学生唱唱主旋律来调动其动口的积极性 正如走在熟悉的道路上欣赏风景一样,熟悉了音乐旋律,我们就能完全置身其中。然而,对于习惯了简单歌曲的小学生而言,有时我们欣赏的曲目往往篇幅较长,结构较复杂。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只通过“听”‎ 来熟悉他们的旋律实非易事。这时,如果抽出乐曲主题,让学生唱唱,效果就会非常不错。因为主题体现了乐曲的思想感情,是全曲的命脉、缩影、、和变化发展的基础。‎ ‎    例如:在欣赏《快乐的小熊猫》时,我就让学生用母音“啦” 哼唱主旋律,配上小熊猫走路、打水、跟朋友们打招呼等几个简单的动作投身于欢快的旋律中,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欣赏效果非常不错。‎ 四、听中动,听中创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除了让学生积极动耳、动嘴、动眼外,还应该调动他们积极动肢体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再现自己心中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觉学生的创造才能,提供他们实践的机会。‎ ‎1、用打击乐器演奏调动其动手的积极性 敲敲打打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是最喜欢不过了,在欣赏《鸭子拌嘴》时,我就让学生用锣、嚓、三角铁、木鱼等打击乐器亲自来演奏音乐,学生们兴致很高,都想跃跃欲试,动手的积极性很高。‎ ‎2、用表演音乐来吸引其动肢体的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特别爱表现自我,蹦蹦跳跳是他们的天性。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强弱有序的力度往往能激起儿童形体动作的反应,自然的动起来。作为教师何不抓住时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的活动中来呢?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创造欲。如欣赏《潜海姑娘》《快乐的小熊猫》,我就让他们自由地表现音乐,尽情地陶醉在音乐中。有的小朋友的动作还真不错,很有节奏感,韵味十足的。特别在表演小熊猫时,扭着屁股去打水,还有的趴在地上爬,引得大家捧腹大笑。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中,又进行了作品的二度创造,一举两得。‎ ‎3、用图画描绘音乐调动其动手的积极性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现有多种表达方式,用画音乐的方式又是一个很好的动手的机会。音画结合能更生动地反映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在欣赏《快乐的小熊猫》时,我除了让他们听音乐、描绘音乐、表演音乐外,还让他们画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学生的作品真是非常富有创意,画面描绘得丰富多彩。不但调动了其动手的积极性,而且激活了其思维,又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一首歌或一支乐曲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作为音乐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贯穿多通道的参与方法把这些思想感情充分地揭示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从中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 当然,视、听、说、唱、议、动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视中有听,听中有思,思中有动,动中有创,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只有充分调动各部分感官的积极性,才能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感受、理解、鉴赏、表现音乐。‎ 让学生在动中感受音乐,在动中找到情趣,在动中发展想象,在动中愉悦身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整地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更加地热爱美,为终身喜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参考资料:《学与教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育》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