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心得)之浅谈生物课堂中的发展性教学
生物论文之浅谈生物课堂中的发展性教学 信丰中学 刘桃兰 摘要: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如何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本文介绍的就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关键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问题情境 创设 在经过了高考"小综合"和"大综合"的冲击后,许多教师看到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主、合作和探究(发展性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目标已经从过去的知识立意转向能力培养。 一、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这节课的关键,也就是完成自主这一步,这就首先要创设问题情景,能快速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问题情景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使用恰当的情景能唤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为学生走向成功开好头,因此,情景的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对于问题情景创设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析比较式问题情境的创设。 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比较,认清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效果。例如,在教完伴性遗传后,教师同时投影两张典型的遗传病家谱图,分别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让学生观察思考。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许多学生会按后一种遗传方式进行分析,此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错误处,引导学生比较两种遗传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从子代女性患者这一角度分析突破,进而掌握两种方式的本质特点。再如,出示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图象,让学生识别。由于两者都涉及到着丝点分裂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这一要素,学生难以区分。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和在减数分裂中的变化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中同源染色体的变化特点,使学生认识到是否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存在,是识别这两张细胞图的关键。 2、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知识是牢固的。基于基础知识和生活生产实际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又有兴趣。例如,在新陈代谢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采用晒干、冷冻、腌制等方法能长期保存食物?这是个生活常识问题,但解释这个问题需要用新陈代谢的基础知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核心是环境对生物(尤其是微生物)代谢的影响。再如温室无土栽培植物,该如何控制培养条件提高产量?这个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植物代谢知识进行讨论,既要考虑光照、温度、空气,又要考虑培养液的成分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使学生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矿质代谢等知识有比较系统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3、图表式问题情境的创设。 利用图、表来表达信息,这是自然科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运用信息解释问题的能力,是生物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通过收集一些媒体、资料上的图、表,结合教材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利用书上的现成图表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利用书上现成的氮循环示意图提出问题: (1)为什么氮是植物必需的大量矿质元素?(2)大豆和水稻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氮元素?(3)生物固氮的机理是怎样的?氮循环主要涉及到哪几类微生物?它们的代谢类型是什么?(4)为什么疏松土壤能促进氮素的吸收,而板结的土壤会造成氮素的丢失?(5)植物体内有机氮是如何转变为动物体内有机氮的?(6)过多施用氮肥可能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本题涉及到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分解作用、矿质代谢、蛋白质代谢等知识,综合程度较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通过本题的讨论,使学生对氮循环过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4、以实验信息为背景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高中生物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学实验方法,能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或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例如,测定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取大小相等的小瓶10只,其中5只为透明的白瓶,5只为不透光的黑瓶,分别放入等量的小球藻和水,在晴天中午,以1对黑白瓶为1组分别置于同一水体不同水深处,1小时后同时取出,将测得的各瓶中的O2、CO2含量绘制成图表。启发学生思考:(1)本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是什么?(2)本实验的设计思想是什么?哪些地方还不严密?(3)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本题一定程度地体现了生物学实验思想,能很好的启迪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领会实验设计思想,进一步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认识到实际测得的瓶中O2、CO2含量变化是光合量与呼吸量之差。尽管实验设计了对照,但还是有不完善处,比如未预先测定初始状态时小瓶中的O2、CO2含量等。总的说来,通过本题的探究,不仅使学生对教材知识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必须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不宜过于加深拓宽,否则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不利于教学。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确集体力量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例如我在讲《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时,提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环境问题,目前所采取措施的可行性及不足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先通过分组讨论,然后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完成。结果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以至能收到很多意想不到效果,这既有益于你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三、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如何把探究性学习方式渗入到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去,同时也是学生最易失分的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是我们每一位生物学老师都努力探索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引出假设或猜想3、实验探索、验证、讨论4、归纳总结,分析反思实现知识能力迁移。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明确探究主题后,学生或个人或小组进行自主探究,这是教师应深入到各个小组参与讨论,拨正学生的探究方向,而且学生交流、讨论的,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独创性思维和想法要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要及时加以纠正。例如在学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后,教师首先作如下阐述:植物蒸腾作用是广泛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不仅是植物体的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而且对人类生活、自然界的水循环都非常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植物因蒸腾量过多,供水不足而萎蔫,也常见到绿化工人在移植树苗时,摘去部分枝叶;菜农在移植菜苗时,常在雨后或傍晚进行,且移植后马上浇水、遮光等。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如此?影响植物蒸腾量的常见因素有哪些?让学生思考、讨论、并确立《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蒸腾量影响的探究》课题。学生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明确了植物蒸腾量与阳光、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密切相关,亲自体验到了发现知识的情感。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施教过程中刻意加入方法、能力的渗透或培养,这样就会通过教师的“变教为导”来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悟”,调动起学生探究性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围绕问题积极思考、主动的动脑筋,动手做,动口议,动眼看,独立的观察、分析、类比、辨析、归纳,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得到逐步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构筑和支撑,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卢一安:反思生物学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生物学教学2006年4月 【2】:高建英:“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中学生物学2005年6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