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语文论文之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摘要]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来巩固旧知、获取新知并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注意提问设计的要求,同时还要明确应在哪些地方设问、在何时提问。通过对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设计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来巩固旧知、获取新知并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是对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经验的检验,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保证。课堂提问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它能促进思考,激发求知欲,发展思维;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促进课堂信息的双向交流,促进师生双方的沟通;能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发出共鸣,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能使学生在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教师的提问,从而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要深入研究课堂提问的方法,掌握提问的技巧,对提问进行有效的实施,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提问的作用。 一、课堂提问设计的要求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1]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好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启迪学生心智和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良好行为目的,因此要对提问进行巧妙地设计,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要达到这些效果,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做到: 1、提问要从学生出发。课堂提问首先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施问,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水平,知识基础结构,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所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不能失之偏颇。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2、提问要联系教材。提问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训练点烂熟于胸,有这样一个前提之后,再来设计课堂提问,使之总是前后围绕一个中心,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不至于丢三忘四,或随意添加,使每一课的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提问要紧扣目的。提问的设计,要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围绕教材中心,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切忌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要给学生指明阅读思考的路径,提高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4、提问要具体。所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语言要准确、完整、明了,要让学生明确回答问题的方向,同时,答案也要具体明确。因为问题不具体、不明确,模棱两可,会使学生抓不住实质,造成答非所问的情况。 5、提问要准确严密。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提问必须严谨科学,做到在语言设计和运用上精心思索,巧妙安排,体现教师在语言文字上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使课堂提问成为运用语言的课堂艺术。教师在问题确定之后要斟词酌句,使设计的提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力求问得明白、清楚、通俗、简练。 6、提问要难易适中。有位教育家形象地说:“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位置。”[2]这个比喻生动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取正确的结论。 7、提问要能启发思维。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习与掌握教学内容。提问具有启发性,也就是具有挑战性。有挑战的任务,学生才会依据个人的能力、主观的努力和选择的方法来解释所获得的成功。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添信心产生快乐,并锻炼意志力和自制力。 8、提问要有新颖性。太熟悉的东西人们一般不太注意,因为已司空见惯;太不熟悉的东西,也不太注意,因为和人们头脑中“储存”的任何东西都毫无联系。因此,教师提问,就应有适当的新颖性。提问千篇一律,老调重谈,会使人生厌。提问只有具有适度的新颖性,才能适应学生好奇求胜的心理,才能引起其探索活动。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 语文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教师要在哪些地方设问呢: 1、在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设问。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亲人指的是谁?再见了亲人是谁说的?志愿军把朝鲜人民当作亲人,可见情谊非常深厚,课文是从哪些段落表现他们情谊深厚的?通过三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从整体上看清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2、在关键的内容上设问。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一个苹果》一文时,可以选取课文中苹果的来历和经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苹果出发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3、在课文的题眼设问。题眼是课文的关键字,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如《飞夺泸定桥》中,红军为什么要夺泸定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又如《草船借箭》中的“借”,明明是“骗”来的箭,为什么偏偏要用“借”呢?[5]这样的问题,不但点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且“既借则还”,暗示了这些箭在将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用曹军自己造的箭射他们自己。 4、在内容的矛盾处设问。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会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 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很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挑山工》,为什么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长一倍,而所用的时间却并不长?在这里设问,能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4] 5、在内容的对比处设问。有的课文内容,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再见了,亲人》中的小金花,本来一向刚强,妈妈牺牲都没有哭,而在与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却落泪了。这种对比突出地表现了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又如《林海》中“云横秦岭”是怎样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 6、在内容的拓展处设问。一些课文中会在结尾处设置悬念,让读者展开想象。如《凡卡》一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通过这些问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7、在内容的重复处设问。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分析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如《林海》中,“感到亲切、舒服”出现了三次,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感情的?又如《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8、在特殊标点处设问。很多时候标点符号在文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标点符号上设计提问。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如此提问,能让学生在此质疑从而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9、在细节描写处设问。如《军神》中人物细节描写提问: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凡卡》中为什么要写“我”挨打这个细节?在这里设问,能让学生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研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要使经过精巧设计的提问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地实施,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其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起到作用。 1、当学生的思维陷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教师应及时进行疏导性提问,为学生的突围铺路搭桥,以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顺利地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 2、当学生受旧有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教师应巧妙地通过课堂提问来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 3、当学生紧皱双眉,疑惑不解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提问,因为这是学生出现困顿的信号,如不及时排除,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并迅速强化。 4、当学生精神分散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提醒他们,使其再次投入到学习当中。 5、当学生有所发现,心情兴奋,跃跃欲试时(说明学生思维之门已经打开,甚至对所思考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如果教师及时提问,就等于给了学生发表“高见”的机会,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回答往往比较专注,提问效果也就特别显著。 另外,在实施课堂提问时要使所提出的问题简明清晰,让学生明白老师在问什么,自己要怎么做,并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解决问题。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稍微停顿一段时间,要为学生提供看书、思考、组织内部语言的时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而定。在学生答完问题后,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还要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 注释: [1]莫宾华·课堂提问一二三·广西教育[J] 2004年第1期 [2]郭黎岩、张兆龙·提问技能· 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小学语文[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1年5月版 [3]转引自叶存铃·提问艺术·小学语文教学艺术[M] 北京:语文出版社出版 2001年3月版 [4][5]浙江省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