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语文论文之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一、写作是学生的一种习惯 作文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谈起作文,不仅学生害怕,教师也害怕。教师怕,主要在不知道怎样指导,不知道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问题出在我们的眼里只有每个单元一次的作文课,把作文与阅读孤立开来,作文指导变得枯燥乏味,加上不能唤醒学生的体验,学生自然不喜欢,反过来又影响了教师的情绪,如此只能形成“恶性循环”。作文是学生“用我手写我心”的表达过程,既要有表达的欲望和冲动,又要有表达的内容,还需要有表达方法的支持。而这些并非一两堂作文课能解决的,它需要有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两位老师的作文指导课,无论是兴趣的激发、内容的确定,还是方法的指导,都比较好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周老师选择的内容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把《十万个为什么》中的“动物篇”编写成《童话版“十万个为什么” 》,课堂上饶有兴趣的指导只是其中一个窗口,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形式激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体验写作的乐趣,产生表达的需要,从而喜欢上写作,把写作看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吴老师的教学内容源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老师善于抓住学生生活中的细节指导学生进行片断描写,并以此为位素材引导学生探究写作成功的奥秘——描写。示范的三个片断都是老师在常态课中引导学生观察、练写的,学生探究出成功的“秘诀”之后,老师又唤起学生对学校生活中的一些小场景的回忆,相机进行描写训练指导,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正面影响:作文就是生活,只有抓住细节生动描写,文章才吸引人。这样不断强化,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表达习惯。 二、写作需要一定的技法指导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由表达、个性表达,并没有否定作文教学的技法指导,两者并非矛盾对立的。课堂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是要实现个性表达与规范表达的和谐统一,使学生有东西可写,有话可写,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小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母语的口语表达可以在生活中习得,但书面语的理解与运用需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得,也就是需要老师有效的指导。指导什么?当然是对文本中特殊语言现象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其中就包括对表达形式、表达方法这些技法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写作是阅读的延伸与发展。在阅读中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在写作中学生加深对表达的理解。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习并积累必要的语言表达形式、表达技法,厚积薄发,促进学生的自由表达和个性表达。 本次活动的两堂课,都给予了学生一些写作技法的支持,这些技法的指导无痕地渗透在整个指导过程中,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周老师在指导三年级学生写童话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童话的特点,学生有阅读经验,很快发现了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生动、拟人化等写作方法。接着教师提供典型素材,指导学生把故事的经过写具体,不断强化学生的“情节”意识。在拓展学生的思路之后再引导学生把故事情景展开写清楚,抓住细节之处写生动。如在指导学生写“丫丫冲进大火中救小白兔”这个情节时,学生因为对“大火”的体验不深刻,不能表达出危急的火势,教师适时进行口头示范,学生豁然开朗,之后的表达效果明显有了提高。吴老师的课上,着重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范例中发现了细节描写的奥秘:抓住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描写能使人物鲜活起来。接着吴老师又从学生的发现中归纳出夸张、衬托等写法,能使人物特点更加突出。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练习之后的反馈,教师侧重引导学生欣赏这些写法在学生作文中运用后的表达效果,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三、写作指导要重视语言提炼 语文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书面语言对口头语言进行“改造”的过程,这个“改造”过程就是学生语言发展的过程。学生从大量的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词汇,在书面表达中运用起来,才能顺利实施这种“改造”,这样的言语实践越多,这种“改造” 就越彻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写作是学生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重要形式,因为学生处于学习书面语言的阶段,容易出现辞不达意、表达不准确的情况,所以课堂上要重视指导学生提炼语言,准确表达,提高表达效果。 在这一方面,两位老师都有这样的意识。如周老师在指导学生描写“火情”时,学生先用“大火”,表达很含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又选择了“熊熊烈火”,效果好了许多。在教师示范后,学生是这样表达的:“熊熊的火焰在疯狂地跳舞,像长了脚似的,在小白兔的家里乱窜,把小白兔的家团团包围住了。”这样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提炼语言的过程,必然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吴老师提供的三个片断,重点指导学生描写的方法,这是对的。但把这方面的引导忽视了,是非常遗憾的。如果稍微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批判,学生的收获会更大。如“钟声背了那一段中最短的一句话后,立刻就坐下哈哈大笑。他的嘴巴张得比狮子嘴巴还大,眼睛更是眯成了一条缝,只能偶尔看见黑眼球闪着亮光在不停地转动,嘎嘎嘎嘎的笑声滔滔不绝地从他口中涌出来。瞧着他乐不可支的样子,大家也忍不住笑了。”这个片断中,描写人物“笑”时的神态存在观察不仔细,表达不准确的问题,“笑”时“黑眼球”还会“不停转动”吗?自然不会。在描写“笑声”时,用“滔滔不绝”来修饰也时不妥当的,一般“滔滔不绝”可以形容说话,但不能形容“笑”,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揣摩、修改修改,养成良好的用语习惯。再如“ 老师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教室,她脸色发青,一双利刃般锋利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我们,我顿时感觉到一股逼人的杀气向我们扑来。直觉告诉我,肯定没什么好事。忽然老师开口了,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天哪,这声音就算是狮吼功练到100层也没有如此功力吧!”中,描写老师走进教室的动作也值得推敲,什么情况下心情“沉重”?“生气”时人的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如果在这样的地方引起学生思考、修改,我想给学生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 四、写作需要更多的激励 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作文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是正常的,我们不应该把问题放大,使学生和老师都失去信心。我们更应该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适当放大这样的优点,使学生在小成功中体验大快乐,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学生在练习写作中不断的有点滴积累,自信心越来越强,才不会害怕作文,这是我们希望的。我们老师精心地呵护,幼苗才能长大、开花、结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