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构建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模式
小学科学论文之构建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模式 作者:Author [摘要] 在新课程科学教学中,正在逐渐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构建主义 有效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同时强调:科学课程是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把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探究的中心——活动的过程及方法放到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对此,本人是这样理解的: 一、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增强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和执行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决策者。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学生学习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节拍,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自己的探究方案、思路,丰富自己的知识。但是否能真正达到这一目的,则在于教师能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实施正确的学习路线。因此,教师不仅要使自己树立新课程观,深化自身的思想认识,领悟新教材的精髓,还应使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在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中,让他们的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彰显,创造性解放,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来完成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了七年级下第二章运动和力的知识后,我把所教授的几种力综合起来,请同学画出静止停在斜面上的木块受到的力的图示。一开始,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重力,之后就有不同的意见产生:有的认为还有压力,有的认为是支持力,也有的觉得还有摩擦力。看来部分学生还不能完全做出正确的判断。于是我分别问大家:压力是谁对谁产生的?是木块受到的力吗?如果没有斜面,这个木块还能在斜面上吗?为什么木块没有往下滑?同学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思路立刻清晰了,准确地判断出木块受到了三个力: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需要补充的是,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不仅是师生间的,也可以是生生间的。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可以理解其他同学的不同解释和观点,有利于他们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思维,同时相互质疑、相互辩解,一方面使自己的观点更鲜明准确,另一方面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对知识的认识。 二、课堂教学的最本质属性是构建认知方式 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流行。它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摈弃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而让学习者主动在头脑中建构知识,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这一原理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运用构建主义指导教学实践,将有利于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形象和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如在七年级下《二力平衡》教学中,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第一个实验有同学提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于是我将物体受到两个力的大小保持不变,而改变方向。学生发现只是两个力大小相等还不够,两个力的方向也必须相反。可当学生提出此观点后,我又把物体扭转成一个角度,受力的大小、方向都满足学生所说的条件但物体还是不平衡。这时学生才发现还得加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条件。当他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时,我却将物体一分为二,又破坏了平衡情况。于是学生在不断地进行思考、产生疑问、补充答案、再思考的循环过程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构建自己新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的过程更重于结果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学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关注获得结果的过程。科学的事实、概念、定理等是学生进行探索和发展过程掌握的纽带和工具,而在过程中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个性魅力、新奇想法以及错误观点、困难、疑问。所以,学习过程的技巧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做科学探究本身就是重在探究。例如在《科学探究》一节设计的“黑匣子”活动中,我曾和教师谈论放置哪些东西。那位教师觉得这个活动不必开展,因为要判断准确比较困难。而我却认为,这个活动安排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毫无头绪地瞎猜盒子里有什么,而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但为了使学生能准确、快速地判断,我放了一些有代表性有特征的物体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在课堂上,学生根据他们的经验和实践,为大家演示了各自的验证方法。通过几次活动,大多同学都成功了,全班同学也都为他们欢呼。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利用声音和视觉、嗅觉等,通过观察、分类度量、猜测、推理、假设、交流,最后验证。这样学生才能爱学、乐学,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四、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传统的教授法、讨论法,也有创新的小组合作;有常规的板书挂图,也有流行的多媒体。那么教师该如何应用这些软硬件来提升自己课堂教学的效果呢?本人认为,对于不同难度要求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譬如,在讲光的直射时,我采用了手影的游戏,在手指变化间,墙上出现了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同学们在兴奋中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在墙壁上会出现这些形象呢?也自然地引出了课堂教学内容。在对静止的物体是否有惯性的问题上,我先让同学提出观点,然后设计实验来证明(快速抽出纸片,而纸片上的硬币不动)。在平时描述比较困难,学生又较难理解领会的情况下,我采用课件和模型的方法,把不可见的、难以描述的现象呈现给大家(如分子的结构);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摩擦的利弊、痛觉的好坏,则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对学生进行追问、设问、反问……总而言之,一堂课既要能突出重点,又要使学生能真正理解、获取知识,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刺激学生思维活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才能组织起有效的教学。那么是否一堂课用的手段和方法越多越好呢?曾听过一位教师的课,应该说这节课运用的方法非常多,有板书,有课件,有实验,还有讨论,但可惜的是整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却不舒服,因为他的安排显得比较杂乱,加上内容过多,显得时间不够用,每种方法使用几分钟就改变为另一种方法,学生无法及时适应与跟上老师的节奏,使得一节课的效果大打折扣。 五、关注学生情感及可持续发展 课堂是教学的重点,但并不是说对其他问题就可以不管或放弃,更要注重情感教育。如:在教学中加入一些爱国主义教育与法律道德的教育;在授课中发现学生有思想开小差的,可以对他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既让他意识到教师注意到他了,又不使其难堪;学生有疲倦或不舒服的情况,能及时了解原因;发现作业质量有下降的,能单独与其谈话沟通,对症下药……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其情感,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同时把这种感受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 同时,教师本身也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新的教学方法和发展动向,增强对课堂突变情况的应变能力,与学生共同努力,使科学学科成为一门教师爱教、学生爱学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法》(2003.2) 2.《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研究》2000.7) 3.陈 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4.冯克诚 西尔枭《使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