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心得)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之初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之初研究

信息技术论文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之初研究 ‎ ‎  庐江县城南小学   周春林 ‎  【摘要】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资源,为语文教师整合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等的、自由的、开放式的空间,一个全新的、自主的交互式开发平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索语文新知识,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语文创造潜能;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 ‎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教学   整合 ‎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在这样的信息时代,面对大量的知识信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隔离的语义、书面符号交流,而是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与一体的超媒体系统。因而实行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了这个信息化时代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曾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也为我们语文教学变革创造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语文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语文教学由抽象变为形象,使学生在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拓展,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试论在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所做的努力及体会。‎ ‎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增加课堂导入魅力。‎ ‎  课堂导入环节是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一个有魅力的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自然、和谐地转入到新知识学习。而信息技术因其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具有形声兼备、逼真交互的特点,在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具有独特的效果。因此,在课堂导入中我常常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在思想上愿意主动建构知识。‎ ‎  如学习《海底世界》时,虽然通过《赶海》、《美丽的南沙群岛》等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大海有了一些抽象的认识,但毕竟因为地域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大海还没有直接的经验体验,当然就更缺少对海底世界的直观认识。因此,在教学《海底世界》伊始,我通过课件配乐播放一段海底世界的视频。在这段声、形、色兼美的视频播放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瞪圆了双眼。他们的眼中流露出的是对海底世界的惊讶、好奇。视频播放结束,他们由衷地发出“哇,真美!”“哇,这么多的鱼儿我都没见过!”此时,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已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一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潜入海底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吧。”这样,孩子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文本的学习,探索海底未知的世界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  二、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 ‎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也是包罗万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等”,“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手段的运用”“应当关注现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网络的强大优势,将相关的网络信息和资源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  (一)、在资源整合中突破难点。‎ ‎ 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童话故事讲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它长得难看而感到委屈,后来小骆驼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脚掌、驼峰、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中的重难点。由于生活经验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学生对沙漠的认识比有限。教学中,我将信息资源引进课堂,通过课件展示一组沙漠图片和视频,将沙漠的恶劣环境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沙漠的词语,这时候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沙漠的印象、感受,接着引导学生感受骆驼的脚掌、驼峰、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也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  (二)、在资源整合中激发学生的美感,渗透美育。利用信息技术将图片、视频、音乐等网络资源与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结合,这是增强学生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将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等恰到好处地运用,会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美有更难忘的印象,有时甚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不仅写出了拉萨天空的湛蓝、纯净,语言文字也极具美感,不过有些词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感悟起来有些困难。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在启发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同时利用课件展示一组拉萨湛蓝天空的图片。在看了这些图片以后,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拉萨,身临其境,沐浴着“日光城”的阳光,呼吸着这儿纯净的空气,感受着拉萨的神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  三、在课堂拓展延伸中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求语文新知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空间就有多大。”‎ 这句话道出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圆,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学习任务的完成,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又一个开端。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教给学生学会这个“例子”仅仅是个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还在于要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语文教学应通过课堂知识的辐射和延伸,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随着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学生的生活,网络资源使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得以极大的扩展——基于网络等信息技术具有丰富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能极大地扩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  如学习了《恐龙》这一课后,有的学生就产生了疑问:“恐龙的天敌是谁?”“恐龙是怎么灭亡的?”……这些问题都不是课文中的内容所能解决的,于是我就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后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去探求这些新知,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也是课堂内容学习的外延得以延伸。‎ ‎  四、在课堂教学后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互动沟通。‎ ‎  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其交互方式的广延性和多样性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开放、交往、互动。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来,我深深地感到以往的师生交流往往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很难达到民主、平等、和谐。再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班级人数较多,一个班有六、七十人,在课堂四十分钟中,教师不可能顾全到每一位同学,所以“关注每一位同学”也变成了难以实现的理想。如今有了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学生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通过校园网或QQ等聊天工具与我交流。在网络交流中学生是老师的听众,老师也是学生的听众。这样的交流体现了交流双方的平等性和互动性,有利于学生民主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形成。在网络交流中,因为不是面对面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会倍感安全,能很容易地将在学校不便说、不敢说的话说出来,并且还会把自己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向老师倾诉或请教,老师可以及时给予疏通和引导,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也可以随时请老师答疑解惑。这样,利用网络交流、互动,一方面教师可以更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随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使语文课堂得到延伸,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得以产生和发展。‎ ‎  总之,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资源,为语文教师整合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等的、自由的、开放式的空间,一个全新的、自主的交互式开发平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索语文新知识,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语文创造潜能;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 ‎  参考文献 ‎  1.何更生。语文教学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  2.茅育青。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