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有感六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有感六篇

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有感六篇 ‎【篇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中包括了13个体系或制度,涵盖了“五位一体”以及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其中,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排在了第一位,而且在其他每一个体系或制度中也都强调了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等6个制度构成。这几个方面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强调了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两个毫不动摇”;  在先进文化的制度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在民生保障制度中,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是我国在即将完成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情况下,我们党对相对贫困的一个重要考量),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治理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党一直思考与探索建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契合。‎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各级管理者提出,“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十九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广大干部要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同时,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始终贯彻于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之中,彰显了我们党的初心与使命担当。‎ ‎【篇二】‎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回答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全景展现了“中国之治”的恢宏气势,描摹擘画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蓝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行动纲领。‎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瞬间让“中国之治”宛如盛开的鲜花清香散发,给祖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带来“盎然春意”,让全体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之制”向“中国之治”的“进化”中更加自信而坚定。我们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在如沐“中国之治”的春风里,要自觉当好传递“春讯”和播撒“春风”的先行者,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十三个显著优势”“总体目标”“十三个坚持完善”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提高坚持和完善“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所需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要满怀豪情增强制度自信、强化制度意识、把握制度优势,自觉尊崇制度、坚决维护制度、严格执行制度,最大限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最大力度推动“中国之治”在神州大地荡起春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道路问题是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问题,道路最终走得怎么样,要用事实来说话,要用人民的态度来验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党始终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各项国家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中;始终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处处保障人民权利、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当前14亿中华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深刻深情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们都为生活在这片热土上而深感自豪。事实胜于雄辩地证明: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在坚持道路自信的基础上,用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和不计得失的满腔热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彷徨,坚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不懈怠,立足本职岗位实际稳步推进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工作落实,用自己的“点点心血”染遍山川,浸透红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历经探索、实践、创新、发展各个阶段,过程虽然曲折,但前景光明远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行进在“中国之治”的新征程上,还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新的“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坚持阔步向前,用行动当好“追梦人”“奋斗者”,继续坚定自信走好新时代的“雄关漫道”,把“中国之治”所蕴含的制度红利转化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红利,真正体现和释放出“中国之治”的综合效能,让“中国之治”成为14亿人民最大的福音、福祉。‎ ‎【篇三】‎ 近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全会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抓好基层治理,推进社会治理,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因此,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建引领,瞄准基层“针眼”,用好党建“绣花针”、捧起人民“金丝线”、练就治理“高手艺”。‎ 用好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习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武义“后陈经验”从“治村之计”上升到“治国之策”,就是基层治理探索创新的一个典型,契合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应对复杂的社会治理,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更要敢于直面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决定了基层治理的质量和成效,要通过选优配强“领头雁”,为基层治理提供人才保证,从而逐步形成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强大合力。‎ 捧起人民“金丝线”,织出基层治理“一张网”。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来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基层治理是否有成效,关键还是要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因此,基层治理要坚持“民心所向”,立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用心用情织出基层治理服务网,让群众的呼声有人听,群众的建议有处提,群众的事情有地办。人民群众是新时代基层治理最强大的力量,要紧紧依靠群众这一核心,发动和鼓励更多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 练就治理“高手艺”,打造基层治理“风景区”。“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基层治理内复杂、任务繁重,不能简单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来应对。只求效率和政绩忽视基层具体实际,只会导致治理混乱或者治标不治本。要在学习和实践中练好基层治理和为人民服务的“绣花工”,以扎实的基本功和不嫌苦不怕累的信念赢得群众的支持。要结合地方发展特色,在治理过程中客观分析,认真总结,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或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治理模式。社会需要这种精雕细琢的匠心式治理,严要求、深加工,不求速成,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都紧扣群众最迫切的需求,都能打造基层治理的精品。‎ 走进新时代,中华文化迎来了全面复兴,伟大进程为思想文化提供了深层碰撞的机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初步建立,广大党员要赓续奋斗,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之治”。‎ ‎【篇四】‎ 近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充分肯定了我们党长期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备的显著优势,着重强调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和人民主体地位的深远意义,为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大厦”绘制了宏伟的施工蓝图。‎ 打牢人民当家作主的“根基”。‎ ‎“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民乃国家治理之根本。归根结底,国兴在于民心,民心是最大政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也是强化国家治理的根本遵循和必要保证。我们党根植于人民,发展于人民,也必将回馈于人民。1949年,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70年后,习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共产党人对于初心使命的最好诠释,人民代表大会等各项制度实现了人民依法参与和管理国家各项事务,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成为了中国“大厦”永不动摇的“根基”。‎ 构筑制度保障体系的“框架”。‎ 国之管理循法治,法之基础为制度,只有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才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失败,探索出了根植于中国大地,发展于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呈现出来的“中国之治”让世界都为之震惊。实践证明,制度道路是正确的,治理体系是可行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成功的。它们为中国“大厦”打造了一个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框架”,为国富民强民、社会安定、人民安居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制先进文化建设的“装修”。‎ 国家治理需要物资基础的保障,更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撑。五千年中华文明,沉淀的是中国价值;虽遇艰难险阻却一往无前,彰显的是中国精神;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向,汇聚的是中国力量。时代在变迁、世界在交融、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不同文化、不同价值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站在风口浪尖上,我们更应该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前进方向,高举红色旗帜,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涵养和树立正确思想观和价值取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中国“大厦”装修得更加精致,富有内涵。‎ 中国“大厦”,我们是建设者,更是所有者,需要我们一榫一卯、一砖一瓦、一木一石,精心设计,齐心共建,用心装饰,方能让中国“大厦”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 ‎【篇五】‎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和完善生态红线,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识之一,是生态建设走向现代化的基准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三条控制线),为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建设底线,划定了美丽中国建设的达标线。必须。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明确界定生态建设、保护与开发的红线,夯实中华民族用发展的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三条控制线的划定,是落实党和国家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国“一张图”,构建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大格局。‎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走可持续的生态良好道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的重大实践。目前,我国各地已经展开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省区市和宁夏等15个省区市的生态保护红线已经划定。但由于缺乏关于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全国性法律法规,且现行法律中与此有关的规定较为抽象,导致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存在一定障碍。三条控制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为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定好了时间表、路线图和作战书,明确了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工作目标,科学有序地按照生态功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坚持走高质量的生活富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也要注重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和质量提升。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牢牢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饭碗”不止于量的保障,更在于质的可靠。广袤的农田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大水漫灌式作业、农药化肥污染等与现代化要求相悖的农业生产方式,影响着粮食与环境安全。保护永久基本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美丽中国重大课题的有机统一。三条控制线明确指出,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以农田为着力点,确保面积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 筑牢城镇开发边界,坚持走高效率的生产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好的自然资源和发展能源,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注意的是,生态环境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不可再生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爱护环境、敬畏自然,严守资源利用上线。三条控制线明确,以城镇开发建设现状为基础,综合考量多项因素后,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要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有限区域最大限度地提高环境资源利用率。同时,科学预留一定比例的留白区,为未来发展留有开发空间。构建绿色发展体系,真正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绿色家园。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是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行动线、操作线和保障线,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底线与生命线。我们要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号召,做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有力践行者,串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线”。‎ ‎【篇六】‎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近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作出了重大制度安排,为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 ‎“善治”源于“善制”,但“善制”不等于“善治”。制度的关键在于落实、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否则便形同虚设、失去了应有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有“制”更有“治”,找准“善治”的有效路径,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 找准“领导路径”,发挥党的领导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要笃定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学深学透党的创新理论,精准把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基本要素,始终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下大气力解决好党的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确保党的各项制度和目标任务落实落地。要推进改革创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要在巩固好已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持续加强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坚持党领导的体制机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改革创新中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找准“服务路径”,突出人民的最高位置。我国国家制度植根民、服务于民,最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要坚持依靠人民,“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要把基层作为改革的试验场,把人民作为改革的推动者,制度制定时充分发扬长兴“河长制”、小岗“红手印”、诸暨“枫桥经验”中人民迸发出的首创精神,完善制度时充分吸纳人民对制度的意见建议,切实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良性互动,不断激发蕴藏于人民的无穷力量。要坚持为了人民,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制度设计的“初心”,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在制度安排与治理实践之中,落实好精准脱贫、生态文明、医疗卫生、减税降费、“放管服”改革等制度机制,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找准“操作路径”,释放执行的强大力量。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实践充分证明,没有强大的执行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要增强制度执行意识,把强化制度执行作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一招,各级党组织要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切实在制度的约束下推进各项事业。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带头维护制度权威,不断增强尊崇制度、执行制度的思想和行动自觉。要强化制度执行监督,建立健全制度执行考评机制,把制度执行情况作为党建考核、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配齐、配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力量,努力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素质监督队伍,切实在固根本、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上卯足劲、做足功,真正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感得到、摸得着的治理优势。‎ 找准“保障路径”,强化法治的坚实后盾。今日之中国,法治贯穿于各个治理环节;制度要顺利运转,离不开法治的坚强保障。要坚定法治信仰,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思维和基本方式,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防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坚持“把依法治理作为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杜绝“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坚持“‘一断于法’化解矛盾纠纷”,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切实为制度运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要平衡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将改革和法治作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在法治保障下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在制度运行中强化法治思维、深化法治理念,切实推动法治与治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长治久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