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重大疫情中民众心态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编重大疫情中民众心态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一)

重大疫情中民众心态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 重大疫情中的民众心态分析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例 代玉启, 李桦 摘要:重大疫情中民众心态的形成和变化涉及多种要素:重大疫情及处置进展决定心态,复杂多变的舆论场参与建构心态,民众自身的处境和素养直接影响心态。在众志成城、凝心聚力抗击疫情的主流积极心态之外,公众心态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主要体现为手足无措的恐慌心态、以邻为壑的短视心态、消费灾难的伪善心态、事不关己的看客心态、道德失范的宣泄心态。重大疫情中民众心态的调适,应从政府有效管控、媒介管理创新、群体心理疏导、民众科普教育四个维度着手。 关键词:重大疫情民众心态调适 一般而言,民众心态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在宏观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它不是个人心态的简单累积和机械叠加,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重大事件、重大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如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自 2020 年 1 月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全国尤其是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些同胞感染这一病毒,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我国自 2003 年 SARS ‎ 以来最为严峻的公共卫生事件,既是对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中国民众心态的一次历练。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分析重大疫情中民众心态的形成机制和主要表现,并就民众心态调适提出对策建议。 一、重大疫情中民众心态的形成机制 民众心态具有社会和群体属性,其形成和变化涉及多种因素,并遵循一定的内在逻辑。经济发展形势是社会心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社会心态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有时一些偶然的事件和变故,也会对社会心态产生重要影响。[1]今天,人类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处于转型期,经济结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价值观念深刻变化,社会心态复杂多变是常态,重大疫情的发生使社会心态变化更加复杂。 1. 重大疫情及处置进展决定心态。 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较大范围暴发令人猝不及防,且有人际传播的风险,关系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任何人都难以置身事外,会受到或明显或潜在的波及,因而会出现一定的恐慌等心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处置工作,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了早日打赢抗击疫情的这场战争,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下,发挥统筹全国一盘棋、社会动员能力强的优势,集结全国的优秀医护人员逆行湖北,19 ‎ 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相关地区,明确责任包干、落细落实,共同面对困难,不仅鼓舞了疫区的士气,而且给全国民众吃了一颗定心丸。与此同时,基层一些地方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却应对失当,存在混乱化、碎片化、分散化、无序化问题,增添了民众心态的复杂度。 2. 复杂多变的舆论场参与建构心态。 ‎ 近年来,微信、微博、客户端以及网络直播平台(抖音等)、问答社区(知乎)等新媒体业态不断涌现,它们公开性、多元化、冲突性、无界化、匿名性、自发性等特征明显,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国内国外交流沟通界限模糊,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构成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正面与反面并存、真相与谣言共生。今天,人们几乎人手一部手机,随着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发展,人们不便出门,更增加了上网的时间和频次,对涉及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舆情关注度普遍较高。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这个史上最长春节假期里,人们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关注疫情发展状况,比抗击非典、汶川地震时期能够更直接、更近距离地感受到重大突发事件与国家、与每个人(包括自己)的有机关联。社会心态虽来源于每一个社会个体,却又以一种整体的形态存在和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所以,相近人群看法的相互影响、舆论、街谈巷议、甚至传言,都会对社会心态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当一种普遍看法形成以后,往往会造成对一些客观问题认识的偏差。[2]近阶段关于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信息铺天盖地,在网络上形成刷屏效应,其中既有疫情真实情况,也不乏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者,呈现众声喧哗、莫衷一是的局面,形成信息超载和碎片化态势,让不少人心态失衡、压力较大、无所适从,甚至一些民众会被负面评论和愤青心理带歪了节奏、搅乱了内心、焦灼了心态。比如,微信朋友圈成为信息传播的集散地,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却深深影响着民众的心理。 3. 民众自身的处境和素养直接影响心态。 ‎ 除了以上两个要素从总体和宏观层面影响和建构着民众心态外,民众自身的处境和素养也对其心态产生着直接影响。从时间维度看,疫情开始时、过程中、结束后,民众心态的表现各不相同;从空间维度看,疫区中心及相关区域与较远区域、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同年龄段的民众,心态表现和侧重点不同;就身体状况来看,确诊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有其他疾病者、身体健康者的心态有较大差别;就心理状况而言,乐观、悲观、淡然者的心态有较大差别;就文化、科学、媒介素养来看,民众这些层面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心态。基于民众处境、素养的复杂多样性,我们更能够理解和领会总书记所说的: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3] (P8) 二、重大疫情中民众心态的典型表现 多难兴邦,中国人民已不是第一次面对这一类重大灾难。从本次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来看,整体的公众心态稳定且积极。积极乐观向上、相信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秉持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心态是绝大多数中国民众面对此次疫情的基本选择。他们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同病毒作斗争、与不良不实的各种言论作斗争、与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作斗争。医护人员、军人、基层干部等各岗位各部门全线上阵,一批批医护人员到达疫区,一车车物资运抵疫区,一笔笔捐款飞向疫区尤其是当战略救灾物资出现严重短缺时,海内外各阶层华人自发不计回报地抢购和捐献物资,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送达抗击疫情一线,体现了和衷共济渡难关、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积极心态。除众志成城、凝心聚力抗击疫情这一主流积极心 态之外,公众心态还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并随着疫情传播发展、抗击疫情工作的推进、网络舆情热点的发酵及转移等不断变化。根据变化的内在逻辑,本次疫情中尤其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公众心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 手足无措的恐慌心态。 ‎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类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众个体的第一心理反应是恐惧、焦虑和紧张,个体的社会属性使得类似心态在家庭、单位、社区等社会组织内渐次蔓延。从本质上看,公众的群体性恐慌是一种从众心理。每当有重大疫情发生时,窃窃私语式人际传递的信息和政府权威发布的信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对称,又由于信息接收个人的主观性选择,极其容易造成对信息的解读误差或信息盲区。这种误差随着自媒体传播不断发酵,将恐慌情绪带入不同群体中,造成较大范围的信息解读误差,进而造成鱼龙混杂、莫衷一是之势。此次疫情出现的群体性恐慌自武汉封城开始,随着一些地方政府在抗疫工作中的失误和不力情况被逐步曝光,触目惊心的相关数字被披露,公众的疑虑感增加,逐渐出现群体性手足无措的恐慌心理。一些不全面的报道抓住一点事实,却没有强调其特殊性和极小概率性,从而让人无所适从,导致任何常见的病症都引起人们的恐慌情绪。伴随着恐慌情绪的发酵和个体对自身健康的担忧,由抢购口罩引发的对医疗及生活用品的一系列抢购狂潮在全国各地上演,而一则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将这轮恐慌性抢购推向高潮。这样 的公众恐慌和疑虑大大分散了抗击疫情本身的有限资源和注意力,使得局面一度陷入被动。 2. 以邻为壑的短视心态。 ‎ 历史上记载的大灾荒、大瘟疫、大动荡,有仁心、仁德、仁术照耀汗青,也有画地为牢、见死不救、以邻为壑留于斑斑史册,此次抗击疫情中一部分公众心态也折射出这样的特征。新型冠状病毒超常的传染性、破坏性、不确定性造成了个体对于自我生存状态的担忧。大背景的众志成城、全国一盘棋形成的相对安全局面并没有阻碍部分小众因家庭单位、所处行业、生活地域采取过度的自我保护行为,例如:各地都有村镇在未经相关道路管理部门依法授权的情况断桥断路、阻塞车辆通行,不少地方出现歧视武汉人甚至湖北人的言论,更有甚者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将新型冠状病毒直接命名为武汉肺炎病毒等等。在大的疫情面前对于个体、小集体的生命状态的集中关注,符合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但这种本能只是小德、私德,需要与大德结合起来。《孟子;告子下》有云:以邻为壑,仁人所恶。以邻为壑的短视心态折射出人性中自私丑陋的一面,对于有效抗击新冠肺炎重大疫情有较大的危害,是突发社会性事件治理的伦理空洞和较大隐患。 3. 消费灾难的伪善心态。 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牵动公众神经,通过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空间表达对于抗击疫情的态度成为公众近来的社交生活常态。值得警惕的是,在众多正能量的信息中夹杂着一些伪善的声音,这种公众心态的实质是消费灾难。这一类型公众心态的出现与基于自媒体的社群电商营销 ‎ 泛化有着直接关系。在本次疫情抗击中,消费灾难的伪善心态具体表现为把人们在灾难面前的苦痛、恐慌、需求和抵御灾难中的种种感人言行作为素材,加工成为用于类似互联网引流作用的营销网文。例如:语出惊人地预测武汉疫情后,中国将出现 10 行业大变革的文章现身于各大网络投资咨询机构,微信朋友圈中普及口罩使用方法的文章背后常常是微商兜售货源不明的口罩等等。乘着全国人民宅家抗疫情的社会背景,消费需求制造者们利用着疫情发展进程中无助百姓的恐慌、惊惧和焦虑,其所谓的正能量往往是浮夸、空洞、口惠而实不至的,常以假大空标语口号开头却以消尔万古愁某种产品收官,在回应公众的焦虑面前显得十分应景,却或明或暗地藏着精致的利益考量。 4. 事不关己的看客心态。 ‎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意指认为事情与己无关,就把它搁在一边不管不顾。把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远远丢开不管,这样的公众态度和相关行为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也有出现,比如即使各地采取部分公共安全管制,仍有民众对此视而不见。这种心态常见于小城镇及乡村的中老年人群体,传统的乡土观念使得部分人将自己生活的小范围当成社会的全部,躲进小村成一统,管他疫情轻与重。因而,在疫情防控局势已然严峻之时,仍有少数村民照样不戴口罩扎堆闲谈,依然在封村之后走村串巷、伺机外出。我国的乡村卫生防控从体制机制、人员配备到医药资源都相对薄弱,加之事不关己的看客心态和防疫意识的不足,让乡村无疑成为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基层民众的卫生知识和基础科学常识的缺失是此种心态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克服这种看客心态,基层干部们积极创新工作方式,也就有了传 统乡村宣传大喇叭的老树新花;有了村镇防疫横幅标语的精彩纷呈,如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不戴口罩满街走,胜似粪池自由泳的传神表达;有了诸多硬核村支书24 小时值守村口怒斥看客村民的苦口婆心。 5. 道德失范的宣泄心态。 ‎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部分民众通过线上线下种种出格的言论和行为来宣泄自身情绪的事件屡有发生。这类心态主要体现于少数民众过度的应激反应,这些言行失范表现与其平时积累的压力有关,也与其本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有关,对疫情的关注及应激反应只是一个宣泄口而已。例如,各地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基于传染病疫情的严重程度对个人的权利有所限制时,这种情绪宣泄偶有发生:在测量体温的卡点不配合且辱骂工作人员;在小区进出口不服从管理要求强行闯卡;发热患者在医院向医护人员吐口水,等等。这类行为究其本质而言,主要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的破坏性在对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环境、公众心理以及社会公共秩序造成综合性压力之后,导致部分人情绪应激性失调。 三、重大疫情中民众心态的调适策略 民众在重大疫情中的心态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底蕴和竞争力。良好的社会心态有助于重大疫情的处置。我国历来重视社会总体调适,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为公众心态调适提供保障。但是,在重大疫情来临时,公众的生命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病毒威胁、生活工作节奏被打乱、社交状态不得不进行调整,常态化的公众心态调适手段显然捉襟见肘。在突发性疫情中对公众多层次心态进行准确把握,能够对疫情防控工作起到 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抗击疫情工作可以真正变成党和政府领导的一场人民战争。就此次疫情防控中公众心态的异常波动而言,主要可以归因为公众心理预警机制的缺失、民众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滞后、社会管制后公众心理疏导工作的缺位。以下我们从政府有效管控、媒介管理创新、群体心理疏导、民众科普教育四个维度来给出相关建议。 1. 政府有效管控。 ‎ 在重大疫情的大众心态调适方面,有效管控是关键。严格的全面排查、应收尽收和应治尽治、果断的隔离观察和保护措施、快速的技术攻关过程、及时的信息发布和谣言驳斥以回应社会关切,这些治理疫情本身的努力对民众心态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在此基础上,党和政府要精准把握民众心态,掌握民众心理调适的主导权,将公众心理调适纳入抗击疫情的快速应急指挥体系构建。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健全针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民众心理调查机制。疫情伊始就根据疫情的特点确立民众心理调查和预警系统预案,使各级政府及危机事件主管部门及时监测个体、群体、社区、街道乡镇或更大区域的民众心理行为,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对策。二是建立健全针对民众心态异常波动的预警机制,及时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将损失控制到最小的程度。三是分类进行民众心态治理。对手足无措的恐慌心态、以领为壑的短视心态、消费灾难的伪善心态、事不关己的看客心态、道德失范的宣泄心态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方略。四是加强针对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专项心理科研工作,增强心理调适工作的科学性。 2. 媒介管理创新。 在重大疫情面前,党和政府要在媒介管理创新上下功夫,以内容管理为核心积极掌握新闻舆论方向的主动权,通过不断地向社会公众传播值得信赖的信息和意见,潜移默化地持续影响社会公众的心理与判断,从而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4] (P10) ‎ ‎,凝聚起民众共同抗击疫情的共识。具体而言,一是引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舆论导向,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心任务,既要表扬先进事迹,公开各项数据;又要抨击丑恶现象,公布政府对于抗疫落实不力、官僚主义等行为的处理意见。二是把握融媒体报道的规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依靠群众抗击疫情的好故事,传播正能量。多讲普通人艰难奋斗的战斗故事,少喊冰冷生硬的口号;多采取第三方的评论,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对中国疫情治理的高度评价,更容易被国内外人士认同。三是适应媒体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和抗击疫情工作的特殊环境,适应公众信息接收方式去中心化的特点,运用传播矩阵在舆论的关键节点精准排兵布局,实现高效引导与传播。四是加强对媒体和自媒体自我管理的法治教育,及时传达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的理念,将重大疫情管控时期针对自媒体信息发布的注意事项告知民众。 3. 群体心理疏导。 在重大疫情面前,党和政府应多措并举,积极开展民众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一是及时调动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领域的官方与民间资源,通过移动互联网点对点、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于抗击疫情的第一时间介入心理干预,帮助民众梳理各种复杂的信息,克服恐慌、无助、错愕、愤怒等心态,也帮助医护人员积极排解因长期超负荷从事疫情防护工作而在心理层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二是以典型个案和关键少数的心理调适为活教 ‎ 材,引导公众做好突发疫情之后工作和生活节奏变化的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公众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尽力安抚其种种困惑、迷惘、不安、焦虑、烦躁情绪。三是结合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践环境,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如尊重大城市民众的个体独立性、了解小城镇民众的情感需求、摸清农村民众的心理特点,依托移动互联网手机终端,以更有针对性的内容开展线上群体活动,化解公众累积的消极心态。 4. 民众科普教育。 在突发性重大疫情面前,公众对生存状态过度关注,会对抗疫所用的医疗产品产生较大消费需求,但由于普通民众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容易盲目求医用药,造成过度医疗、过度用药,医药资源被严重浪费,无法及时补给到最需要的地方。因此,针对普通民众开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普教育尤为重要。具体而言,一是在日常教育上下功夫。结合我国几次重大疫情的实际防控经验,建议卫生部门牵头,鼓励医学专业人员和传媒专业人士携手创作民众喜闻乐见的医学科普动漫、动画视频,开展日常预防教育。二是创新针对普通公众的疫情发布机制,尽量一次性从当前防控急需到基础防护措施一一讲清楚,并落实到基层防控当中。三是加强对中老年群体的科学常识普及工作。将互联网的线上普及与社区线下的宣传、说明和告知结合起来,真正将中老年的科学常识普及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 [1][2]李培林.建设和谐社会应注意社会心态的变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9). · [‎ ‎3].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 [4]徐宝璜.新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