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29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学习工匠精神有感五篇
2021学习工匠精神有感五篇【篇一】技能强则中国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的贺信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技能人才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体系、评价机制以及激励保障等方面不断完善。但依然存在由于观念落后导致的基数不足、针对性不足导致的培育不精准、激励保障落实不够快导致的留人难等问题。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完善细化培养培育体系、及时推动“正面激励”落实落地,才能在党委政府、企业、学校各方共同厚植的沃土里扎深根、成好才。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肥沃的土壤。技能人才成长进步环境的营造,需要社会各方的立足实际、共同努力,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让技能人才成为真正的“香饽饽”,串起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珍珠。首先,要坚决摒弃片面的人才观,牢固树立尊重劳动、尊重技术的思想观念。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先进事迹等方式,从思想源头消除“重学历轻技能”“唯学历看能力”等落后观念,给予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充分的认可与尊重。在完善细化培养培育体系方面,应当突出精准化、灵活性。广大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盯紧当地产业实际需求,坚持实际实用原则,产业需要什么即教授什么、专业对口什么即锻炼什么,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投入力度,实现课堂与车间等实践场所无缝对接。在培养计划上也要体现精准,对不同学生的能力潜力进行评估,定期考核修订其学习重点、锻炼模式等。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引导“校企合作”,牵线搭桥,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提供合作场所、构建合作框架等方式,科学调控学校与企业关系,建立起畅通的技能人才输送通道,为技能人才争取到更多开拓视野、提升能力的好机会。同时,要大力推动激励保障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对其经济待遇、住房、医疗、社会保险、配偶安置、子女入托入学、赡养老人等方面提供保障不仅体现在“正面激励”的条款里,还要采取明确时间节点、细化相关执行程序的方式,推动相关激励机制及时落地见效。高质量发展呼唤高技能人才。让我们用更加“尚贤爱技”的人才观、更加“精准到人”的培育体系、更加“温暖人心”的激励保障,把技能人才培养好、激励好,留住人、拴住心,引导其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大力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创造出更加骄人的业绩。【篇二】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科技兴。各级党委和政府当厚植技能人才成长“沃土”,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工匠常怀“传世之心”才能称之为大国工匠,在大国工匠身上必然都会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爱国情怀,正是这种高尚的情怀激励一代又一代大国工匠为了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不懈奋斗。“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都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我无怨无悔!”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把个人的人生志愿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一生。“航天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用汗水报效祖国是我的追求。”神技天焊高凤林始终怀揣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坚守一线、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突破,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就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第一课、必修课,把爱国主义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引导广大人才把家国共荣辱的价值观镌刻心中,发扬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玉不琢,不成器。”从某种意义来说,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就是国之重器,需要进行一番“精雕细琢”。眼下,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重大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能否抓住和用好这一重要机遇,人才起决定性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必须加快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培训培养体系,积极打造有利于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工作局面,让技能人才工作出色、人生出彩。注重培养专业精神,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企业学校、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引导各行业各领域技术人才自觉用心钻研技术、追求提高技能。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强一流技工院校建设,深化校企合作,让更多人能够端上“技术碗”,吃上“技术饭”。同时,在惠及“绝大多数”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顶尖少数”,为那些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过硬的技能人才“开小灶”,实行一对一的“师徒制”,让名师带出高徒。“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必要的激励关怀有助于激发高技能人才建功立业的活力动力。坚持为人才搭建干事的舞台、畅通上升的渠道、完善评价的机制,努力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氛围。精心为高技能人才搭建实现价值的广阔平台,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无缝衔接,提供与高技能人才专业相匹配的项目或产业,让其有所学、有所为、有所为,真正做到一展所长、成就自我。进一步优化评价机制,推动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增强评价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切实把高技能人才考准评实。健全容错机制,厘清人才在推动工作过程中失误与错误的界限,旗帜鲜明地为大胆创新、踏实干事、不谋私利的高技能人才撑腰鼓劲,让他们放下包袱放心干、放手搏。【篇三】技能是立业之本,人才是发展之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事关制造强国成色和人才强国战略,各级各地要用好“四面镜子”、下足“绣花功夫”,激活技能人才“一池春水”,为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架起“望远镜”明大势,更新人才观念,保证水池容量。思想的闪电,总是走在行动的雷鸣之前。脑海中“看不起”“看不到”“不愿看”的思想观念,是制约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要素。事业越是向前,越需要新思维、新理念的引领。对内要冲出“惯性思维”泥潭,破除“技能人才无足轻重”的思想桎梏,摒弃重“塔尖”轻“塔底”、厚“高精尖缺”薄“ 技能人才”的错误倾向,涵养“全域人才”意识,把技能人才工作纳入到人才工作总体布局中来,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整合各类资源,破除信息壁垒、条块分割,打造上下协同齐抓共管、整体联动密切配合的工作局面,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协同发展体系。对外要纠正“社会认识”偏差,通过技能人才成果展示、专题宣讲“五进”等活动,将党和国家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技能人才在复兴征程中的地位作用、技能人才的政策待遇及发展前景等内容,宣传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推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技能荣耀的理念深入人心,蓄足技能人才“源头活水”。打开“广角镜”拓视野,延长选才半径,保证水源充足。技能人才与“聚光灯”下的高端人才不同,他们大多默默躬耕于生产一线,“伯乐”们如果没有发现挖掘人才的“火眼金睛”,就会出现人才长期闲置、却又抱怨无才可用的怪象。问题是声音更是警醒。要练就识才慧眼,学深悟透相关理论知识,实时掌握人才标准内涵与外延,洞悉识才选才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真正察人品格、识人本性、知人潜能。要突出实践求才,排除学历、职称、资历和身份的干扰,深入车间厂房、楼宇院坝、街头巷尾,找出群众公认的“能工巧匠”,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观察审视,科学辩证地吸纳人才。要坚持以情留才,收集在外技能人才资料,建立数据库,制作“人才地图”,摸实摸清底数,持续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系列乡情亲情联络活动,宣传家乡现状、政策、前景,促进人才回归、智力回哺。勤照“显微镜”强服务,招育用留并重,保证水质优良。写好技能人才招育用留大文章,要从细处着手,向实处发力。以深化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探索建立校企双师联合培养制度,引进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对每一个工种、岗位定制详细“课程表”,把企业身怀绝技的“老师傅”培养成“好导师”,与新入职“学徒”签约结对“传帮带”,推广“企校双制、工学一体”“互联网+培训”等模式,实现“招工即招生、车间即课间、所学即所用”。以搭建成长平台为主抓手,大力扶持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技能大师首席工作室建设,促进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组织优秀选手参加全国及世界技能大赛的竞争选拔,让他们在更广阔的舞台建功立业、展现风采。以暖心服务为吸铁石,帮助解决技能人才落户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后顾之忧”,加大对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按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力度,优先推荐技能人才中的先进模范担任“两代表一委员”,获得世界级、国家级奖项的高技能人才纳入党委联系服务专家范围,切实增强技能人才获得感和幸福感。常观“反光镜”问成效,激发活力动力,保证水光潋滟。考核是指挥棒,问效是试金石。工作做得怎么样,人才作用好不好,关键是要晒一晒、考一考。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明确工作远景目标,细化近期工作任务,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加强对技能人才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技能培训资源整合、相关人才项目等情况的检查督促,确保政策红利充分释放,为技能人才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摘掉技能人才“永久牌”标签,构建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专业评价、用人企业自主评价、政府职能部门考核评价的“三维评估”体系,实行差别化人才评价、动态化跟踪考核,定期对技能人才等次进行调整,对作用突出、业绩显著、能力达更高标准的人才提升等次,反之则降低等次或不予认定,形成优胜劣汰、有上有下、能进能出的考核机制,持续激活技能人才的干劲、韧劲和冲劲。【篇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十四五”壮阔蓝图已经铺就,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不仅需要技能人才,也需要千千万万的大国工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打造技能人才“孵化器”,让更多有志者人生出彩,为促进就业创业创新、凝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完善培训培养体系,编织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摇篮”。努力构建全面、立体、丰富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技师学院发展,配齐配强师资,做大“产教融合”文章,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创新新业态创业培训模式,在改善工资待遇、各项福利、评奖评优等方面对技能人才给予适当倾斜,开辟高技能人才晋升通道。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为劳动者提供一系列脱产或半脱产的学习培训机会,完善企业工匠、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建设;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转换通道,拓宽产业工人发展空间,加大产业工人创新扶持力度,推动形成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逐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办学体制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畅通劳动者多元化成长成才渠道。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搭建技能人才实现梦想的“舞台”。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环境和基础,关系到技能人才队伍的长远发展。我们要让技能人才走出车间、走向社会、传播技能,让大众了解职业劳动的专业性和实际贡献、实际价值,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浓厚氛围。要加强舆论引导,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通过表彰奖励和事迹宣讲一批技能大师和工匠人才,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获得感,认同感。注重在生产经营一线、重要技术创新领域、重点攻关项目、重大建设工程以及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鼓励高技能人才更多参与国内外科研项目,开展科技攻关活动。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前沿技术理论和技能革新项目研修、创新成果评选、展示和创业创新等活动,让更多有志者实现人生梦想。深入开展创业创新,激发技能人才热爱钻研的“活力”。激发社会创造力,需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下功夫。要广泛宣传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要强化政策解读,确保广大创业企业、创新技能人才都知晓、能理解、会运用。要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培育创业示范基地,降低创业创新门槛,加强创新创业金融支持,着力破解融资难题,为创业创新的技能人才提供便利条件。要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构筑产学研融通创新创业体系,加强不同类型双创示范基地协同联动,打通创新“快车道”,探索完善包容创新监管机制,深化双创体制改革创新试点,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发技能人才热爱创新创业创造的不竭动力。【篇五】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这为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提高职业技能是促进中国制造和服务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基础。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健全正向激励机制,让更多技术工人安心创业、顺利成才,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关键,也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在技能人才政策和制度方面持续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培养集聚更多技能人才,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做实精心培育“基本功”。相比挖掘和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更为重要和基础。一些单位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拿来主义”倾向,对重视引进人才有余,对本地本单位已有技能人才培养不足,并不利于整个人才队伍素质能力的提升和长远的发展。“精神一变天地宽。”要将塑造“工匠精神”贯穿技能人才培育全程,组织青年人才学习工匠精神有关资料、观看新闻报道和自媒体影像资料,通过交流、研讨、宣讲等方式,统一思想、加深认识,形成崇尚工匠、学习先进、追求一流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发挥技工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培养主阵地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特色工作站等平台载体建设,为集聚高技能人才、促进成果转化提供平台支撑。建强技能锻炼“金刚钻”。与其说技能是“学”出来的,不如说“练”出来的。现实中,个别单位训练技能人才时,就是因为存在学用“两张皮”、与市场结合不够、和企业“绝缘”等倾向,导致人才技能提升效率不高、掌握技术滞后甚至难以满足就业要求等问题。技能训练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应用性强。要突出实践性要求,聚焦市场需求尤其是企业转型需要,强化企业用人需求导向,在院校、基地培养基础上,健全完善校企合作、名师带徒机制,推动招生招工一体化、入校入企一体化,让技能人才在生产最一线岗位、技术最先进基地观摩学习,通过名师手把手教、高级技能人才现身说法,帮助技能人才现场答疑、排除难题,通过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加快熟能生巧、经验积累的成长步伐,铺设技能提升“快车道”。校正技能考评“坐标系”。开展技能评价,必须兼顾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的统一。反之,出现偏废或偏离,就容易出现评价结果不公平、不精准,或评用脱节、考评结果难以执行应用的后果。这就启示我们,要提高考评结果的客观性,也要灵活方式,让考评结果更加公正,同时能够服务于人才技能的继续深造提升和企业的生产转型。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龙头作用,强化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效应,技能高低如何拉上赛场比试一番,打造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业的评用一体模式,既强化赛事本身的激励奖励,将结果作为升学就业、职称认定、薪酬发放等重要参考,努力“竞”出创新力、“赛”出精气神。要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政企合作机制,既坚持政府部门单位主导,维护国家统一职业标准的权威性,加强全程监督管理,避免考评中出现不正当竞争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形;也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在加强政策监管和业务指导基础上,适当下放有关行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权限,探索完善社会化技能等级评价办法,切实增强技能人才考评的含金量和实用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