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语文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互动、自主探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互动、自主探究

语文论文之语文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互动、自主探究  教学是师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感悟、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学得生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探究学习,从而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鼓励学生自主地从“探”到“究”,做到师生互动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拙见。  一、善待质疑,鼓励探究,形成互动  质疑是培养师生互动、自主探究的起点。在美国,就以将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甚至连老师也难以回答作为成功,善待质疑,鼓励发现,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第一步。有教例为证:  初读《丑小鸭》后:  生:老师,我觉得课文里的“他”写错了,应该是“它”。  (话音刚落,有些学生立刻赞同该生的看法。)  师:(很有兴趣地问)为什么呀?  生:因为课文里写的是鸭子呀!  师:老师觉得林娜同学很勇敢,能够清楚地讲出和课文不同的意见而且有自己的道理,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吗?   (稍等片刻,学生依然沉默)  师:同学们可以再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不同的答案。  (不一会儿便有学生举手)  生:我明白了,课文里用“他”,是因为作者把这些“鸭子”都当做人来写。  生:对,这是一篇童话,童话是可以想象的,作者很喜欢这些小动物,在作者的心里,他们跟人是一样的。  生:大家看,作者还在书中写道:“鸭妈妈、哥哥、姐姐、伙伴们,嘲笑”等,从这些词语也可以看出作者是把动物当做人来写的。如果把“他”改成“它”就矛盾了,我们看着也别扭。  师:(高兴地说)从这几位同学的精彩回答中,可以看出林娜同学的问题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生:(兴奋地说)我懂了,写童话故事时,我也要这样写,我要把小动物当做朋友。  师:老师也学到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像林娜同学那样勇于怀疑,也要像这几位同学那样善于思考。  二、研读辩论,学会探究,形成互动  在学生研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敢于辩论。这就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使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的学习得到深化。  我在《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是“借箭” 还是“骗箭”这个问题,将全班学生分正、反两方,要求他们从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各部分找到支持各自观点的论据,然后陈述自己的意见,下面是辩论的一个片断。  正方:这个故事是赞扬诸葛亮这个古代大军事家的神机妙算,不能用“骗”,“骗”是个贬义词。  反方:《孙子兵法》上就说过“兵不厌诈”,我们没说诸葛亮骗得不对,这个“骗”字可以加上引号嘛!  正方:既然将“骗”用上引号,何不直接用上“借”字呢?  正方:诸葛亮的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以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骗箭还用说谢谢吗?只有借箭才会用谢谢。  正方:对,骗人家的东西不用归还,借了别人的东西是要还的,这次借来的箭是用来跟曹军作战的,在以后的战斗中不都还给曹军了吗?我认为“借”不但用得恰当,而且用得巧妙。  反方:没经别人同意,就把箭弄来,有这样借的吗?用骗他的箭射他,有这样还的吗?  我综述学生的发言:同学们,在双方的辩论中,我感觉我们祖国的文字真是太奇妙了!在这里我感到用哪个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胆有识;周瑜的暗藏杀机;鲁肃的憨厚可爱……《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的古代名著。   从以上的辩论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不断地研读课文,不断地自主探索来获取自己的答案。  研读探索需要动用脑子,结论虽因个体思维品质,价值取向,情绪体验等差异而体现出多元化,教师在组织研读过程中,已不仅仅再以“解感”为之任,而是以指导、帮助、服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以学习的主人身份主动投入到自己的探究活动中去,这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开放课堂,主动探究,形成互动  素质教育旨在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不囿于课堂,要实现超越文本,超越学科,实现课堂的开放,把学生带入活生生的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创设学生自主探究更广阔的领域。  1、超越文本,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如在教学柳宗元《江雪》时,教师反复让学生朗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接着提问: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觉呢?学生纷纷发言:“景色太美了,山这么多,没有一个人太宁静了。”“这么冷的天,渔翁去钓鱼,说不定有心事。”“这位老爷爷太浪漫了,他一定工作太累了,到这个没人的地方清闲,清闲。”“也许他是一个老顽童,明明钓不到鱼,还是在雪地上玩耍。”虽然这些答案与教参上的“表现孤高,顽强的性格” 相距甚远,但老师还是认同了这超越文本的思想,因为他实现了课堂的开放,让站在21世纪门槛上的学生与远在唐代的柳宗元进行交流对话,也许他们不能体会柳宗元的心情,但这又何妨?如果千古传诵的诗句只有一种理解,那么它的生命或许早就终结了,阅读结果的超文本思想,正体现了孩子们的个性,体现了生命的自由,尊重了学生生命的独立存在。  2、学科融合,实现教学形式的开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巧妙地将非语文学科融合在语文教学中,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小珊迪》时,有位教师用美术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现录下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片断。  师:在我们了解了小珊迪的身世和遭遇之后,假如要你把小珊迪的形象画出来,你准备选什么颜色?  生:我选黑色。  生:我选灰色。  生:我选深褐色或深蓝色。  师:为什么选这些较深的颜色呢?  生:因为小珊迪很穷,他的衣服又薄又破,没换洗的,也许还有点脏,所以选深色。  生:他的头发一定很乱,很脏,因为忙着卖火柴,所以选深色。  生:他又冷又饿,看起来应该很狼狈,所以选深色。……   师:那么仅用这些深色就能把小珊迪这个人物从内到外表现完整吗?  (学生讨论)  生:我还想用金色在小珊迪的周围画一些光芒。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虽然小珊迪的样子很糟糕,但是他有一颗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的心,这是无论什么颜色都掩盖不住的。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自主探究,形成互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质疑——研读——主动探究——独立探究,它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学习方式的改造,立足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探究,主动探究,独立探究,从而达到形成互动的氛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