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气象局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县气象局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县气象局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特色的气 象现代化道路,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减少 灾害损失,促进 ** 县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按照《 __ 关 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xx〕3 号)、《中国气象 局关于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的指导意见》(气发〔 xx〕 44 号)和《气象局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方案》(新气 发〔 xx〕124 号)、《关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 __ 》(新政发 〔xx〕45)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 ** 县气象现代化的步伐,为地 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结合 ** 县气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 ** 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 众期盼,转变发展方式,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着力 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 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 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 一流台站”建设步伐,推进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 设,全面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 提升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 保障与支撑能力, 努力创新气象现代化体制机制, 走出一条符合时代 特征、适应当地需求、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气象现代化建设道路。 到 2020 年,在 ** 县现有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上, 建成功能先进的 气象预报预测体系、 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布局科学的气象 综合观测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气象事业支撑保障体系。 主要经济区和 绿洲区域气象观测站网平均密度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 天气预报准确 率在 xx 年水平上提高 3~5%,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 15~30 分钟 发出,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 90%以上,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稳定 在 85%以上,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满足 ** 县需 求和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 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 显增强, 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准 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 气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 为实现 ** 县跨 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1. 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把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 体系和均等化计划,纳入政府社会管理平台。丰富气象监测、天气预 报、灾害预警、影响评估、气候应用、生态环境气象等公共气象服务 产品。 依托气象服务系统, 推进县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建设。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气象短信“全网” 发布机制,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2.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 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 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社会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全面推进乡镇(街道) 和村(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气象 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重要作用。建设 ** 县气象防灾减灾中 心和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 增强易灾地区气象监测能力, 提高预报 的准确率,满足 ** 县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3. 加强关键区域和敏感行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气象灾 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丰富能源、 交通和生态等区域特色服务产品, 拓宽服务领域。 开展生态环境气象 监测系统、 气象预警系统以及评估系统等的建设, 增强 ** 县生态环境 监测、预警和评估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重点生态防护林 建设“ 80”工程服务。 1. 统筹规划建设综合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建立部门间气象观测 站网规划建设协调机制, 将各类专业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 网总体布局。推进气象观测设施的自动化进程,统筹布局气象雷达、 自动气象站、移动应急气象系统及环境气象、温室气体、雷电等特种 气象观测设施。 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各级城乡规划, 保证气象探 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 2. 加强精准化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气象要素精细化 预报,建立分灾种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风险评估系统,提高灾 害性天气分区预警准确率和预警时效。 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 障工程,加快推进暴雨洪涝灾害气象预警平台建设, 提升** 县主要灾 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 加强沙尘监测预警和生态及大气环境气象 服务。 3. 增强气象及次生、衍生灾害的联合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灾 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普查, 建立敏感行业致灾气象条件指标体系。 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和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 联合会商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 构建 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系统。建立能源、交通、农业、生态、旅游、城市 及环境气象联合监测预警平台, 增强对气象次生、 衍生灾害的气象应 急保障能力。 1. 加强气象台站设施建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公共气 象服务、综合气象监测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指挥综合业务平台。 加快实现气象监测预警全覆盖,实现乡镇(街道)、敏感区域和行业 的气象监测预报、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网络全覆盖, 大力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 2. 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把气象科技创新纳入科技发展 规划,加强气象精准化预报、灾害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生 态环境气象服务等技术研发,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地方气象事业,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 设,积极将气象干部纳入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培养计划, 将气象协理员、 信息员、 安全员队伍建设纳入农村实用人才素质培养计划。 强化气象 创新团队培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 4. 健全地方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将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所 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 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 在安排财政预算时通盘考虑, 并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和财力 增长,逐步加大对地方气象事业的投入。 5. 加强地方气象法制和标准建设。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与风险 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传 播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制度建设。 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准备监督检查、 防 雷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预 报预警统一发布、行业气象管理等社会管理。 6. 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 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充分利用科技、 文化、教育等资源,依托各类科普场馆、宣传专栏、气象台站等建设 气象科普平台。积极开展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气象宣传活动, 推进气象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增强社会公众气象 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1 、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 90%以上,全面建成 乡镇、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防治自动气象观测站点建设,突发性灾害 天气预警信息提前 15~30 分钟发出,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 95% 以上,乡镇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定率达到 50%以上,乡镇级气象灾 害防御领导机构建成率达到 70%以上,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纳入对乡镇 政府的绩效考核率达到 60%以上,乡镇和社区气象灾害防御准备认证 率、 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率、 城乡建设可行性论证率、 建(构) 筑物防雷设施安装率均在 xx 年的基础上提高 10%以上,气象灾害造 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年降低 50%,人工防雹保护面积增 加 5%,人工增雨(雪)效益提高 3~5%。 2 、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大力发展气象要素精细化 预报,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本县气象致灾指标预警体系,开 展无缝隙、细网格、数字化的预报预警业务, 24 小时晴雨预报准确 率达到 88%以上, 24 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达到 70%以上,月、季气候 预测水平提高 3%以上, 1~7 天的天气预报城市精细到社区,农村精 细到乡镇。 3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覆盖率达到 90%以上, 气象信息员村覆盖率 98%以上,电视天气预报制播率 75%以上,气象 电子显示屏行政村覆盖率 40%以上, 气象预警大喇叭行政村覆盖率 60% 以上,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 90%以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 科普中小学覆盖率 90%以上,气象信息行业用户决策采纳率达 80%以 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稳定在 85%以上。 4 、综合观测:常规气象观测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空间分辨率 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气象观测自动化率达 90%以上,观测信息传输时 效不超过 3 分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率达 90%以上,观测时空密度和 项目基本满足预报、服务的需求。 5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围绕特色农业,完善农业气象观 测网,建立农业气象服务基地,进行农作物特种观测,开发实效型农 用天气预报; 开展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 提高农业气候资源的生 产利用潜力,深化气象为农服务方式。 6 、 __ 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完善与通信、 媒体的气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利用“绿色通道”、电视网络、 led 显示屏、 农村“大喇叭” 广播系统, 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全网发布; 强化气象与各部门应急联动, 提高气象应急响应能力, 努力提高气象 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__ 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网 络带宽达到 20m以上;数据存储能力达到 0.1p 以上。 7 、装备保障: 建立县级气象装备保障分类分级和社会化保障机制, 完善计量检定、 标校和装备维护体系, 研发智能化技术装备管理系统, 对气象装备进行信息化管理。 建立综合气象观测在线监控平台, 开发 综合气象观测应用产品, 提高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与使用效率, 实现 观测设备运行实时监控与技术测试、故障远程诊断维修, 48 小时内 设备故障修复率达到 95%以上。 8 、科技创新:加强与兄弟县(市)、上级部门以及对口援疆单位 的深度合作, 重点开展精细化天气预报、 观测资料融合应用等领域的 合作,完善气象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促进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提 高气象科技创新贡献率。 区域数值模式解释应用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 平,科技研发成果的业务转化率达到 80%,气象科技服务贡献率达到 65%以上。 9 、人才队伍:创新气象人才引进、聘用、交流和绩效考评工作机 制,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岗位设置,为气象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 环境。系统性地开展预报员和观测员等业务人员上岗资格培训和业务 轮训,并通过组织参加创新团队、参与重大业务科研和服务项目,以 及学术交流、岗位练兵等途径,强化业务骨干团队建设,提高气象服 务专业化水平。本科以上职工比例不小于 75%,研究生职工比例不小 于 10%,中、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 60%和 10%,人才队伍专业结构比 例更加协调。 10 、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机制更加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气象执 法体系得到完善,气象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增强。在气象灾害防御、 特色气象服务等方面出台规章、 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 5 项以上, 气 候可行性论证覆盖城乡规划、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等领域。 为加强对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成立气象现代 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制定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和指标 体系,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进度,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突出重点 工作,落实政策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准确把握发展进程,及时总结 经验,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把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纳入“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加快 项目立项进程,加强与上级气象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健全 稳定增长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向上争取、财政预算列支、部门项目 合作等多种渠道, 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切实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 资金需求,提高项目建设效益,以项目实施带动气象现代化建设。 在地方政府、气象现代化领导小组及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 下,认真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 气象灾害应急防御服 务工程、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工程、 基层气象台站能力建 设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工作方案制定,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 将责任逐级明确,将任务逐个落实。 积极开展多形式、 多渠道、 多层次、 全方位、 广领域的交流合作, 并建立长效机制 , 提升** 县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深化为地方政府、生产建设兵团服务,强化气象与农业、林业、 交通、电力、水利、旅游等部门的合作,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处置的部 门联动、协调配合机制,努力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气象合作新局面。 增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执行力, 健全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 加强法制和标准化建设, 推进气象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强化气象社会 管理职能。完善机构设置, 优化工作流程。 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制定和完善与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相适应的, 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 工作制度体系。 内容仅供参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