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2021 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1 一、基本概况 东坪村地处开县大德镇东南角,东与宝安村相邻,南与九岭村接壤,西与磨梁村相邻, 北与双龙村相邻,海拔在 600 米至 1xx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726.831 万元,农业总产值 300.69 万元。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人均纯收入 3486 元。该村现 有乡道公路 35.72 公里。现有党员 46 人,建党支部 1 个、党总支部 1 个。 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总的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 施薄弱。二是人畜饮水困难。三是离镇中心太远,路也尚未修好,多数道路晴通雨阻。四是 生产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难度大。五是缺少企业支撑,村级集体经济脆弱。 经调查分析认为,产生上述主要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该村属一面坡地形, 水源贫乏,限量蓄水。二是该村山高坡陡,道路维修任务重,资金欠缺。三是该村产业结构 单一,以传统的粮食、生猪等产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受市场调节因素影响大, 附加值低。四是多数村民接受教育少,文化、专业技术知识欠缺,受传统观念影响较重,思 想不解放,接受新鲜事物慢,多数外出务工从事重体力活,就业难度大,收入较低,农业产 业化进程缓慢。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新农 村建设方针,现结合该村调研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主要对策:一要解放思想,认真解决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充分利用农闲 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组织部分骨干 力量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转变思想观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的眼光来 带动全村经济发展。二要加强学习培训,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市场 动态,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民培训市场需求量大的相关技术,让全村人民都懂得几门实用技术 知识,让富余劳动力能走得出,用得上。三要计划在未来几年修建多口饮水池,解决人畜饮 水困难的问题。四要组织村民筹资投劳,维修完善道路交通设施,确保道路畅通。五要抓好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步伐,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六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壮 大村级集体经济。七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全村社会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八要抓 好村级活动阵地建设,扩建村民活动中心、卫生室。九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为全村发展 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不断健全落实党组织的“三会一课”制度、两委岗位责任制度、党员 学习培训制度以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等,规范村两委班子的工作,增强村两委班子的 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全村各项工作开展顺利。 建议: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为该村人畜饮水工程、道路工程建设给予项目、 资金投入和技术指导。 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2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 16 个村民组,502 户,总人口 xx 年来,随着中央、省、州、 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 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XX 年, 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 32 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 1050 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 收入 25 万元,在全乡 4 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 xx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 1567 人劳动力人口 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 1193 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 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 374 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 32%,其中:23 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 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 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 XX 年为例,全 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3210 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 2530 亩,总产量 63。25 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 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 12 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 1 条,约 7.8 公里, 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 25 条,约 10 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 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 8 个,小水池 1xx 年召开党员大会 2—3 次;实行村务公开、 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 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 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 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 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 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 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 16 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 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 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 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 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 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 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 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 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XX 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 1050 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 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 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 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 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 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 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 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 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 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 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 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 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 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 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 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 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 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 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 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 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 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 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方针”和“多予、 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 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 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 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 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 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 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 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 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 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 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 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 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 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 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 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 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 机高粱的种植和 xx 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 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3 今年,按照县的安排,本人选派参加了第九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担任松鹤村主任助理 并驻松鹤村委会。自 XX 年 3 月 1 日开始,驻村以来,通过会议、座谈、走访,实地调研和 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广泛深入了解松鹤村委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认为该村委会近年 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来看是比较好的,但从现实及今后要求发展要更快更好,还需作 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 一、基本情况 松鹤村民委员会地处旧城镇南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 6 千米,全村土地面积 23。8 平方 公里,有松鹤、乐业、三家三个村小组,耕地面积 xx 年实现粮食总产 1498 吨,烤烟 150300 公斤,蔬菜 643040 公斤;出栏生猪 13552 头、牛 382 头,羊 1196 只,肉类总产量达 1230 吨,;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 3079 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 3475 元。 近年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松鹤村委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方针,因地制宜,扎实推 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多年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 设施入手,大力发展小城镇、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建设及教育、文化等事业,因地制宜, 大力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成效很大,但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 表现在: 1、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低。该村委会属板桥河水库灌区,境内没有像样的水资 源可利用,历史以来大部分耕地依靠板桥河水库开闸放水来栽种。 2、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能力不强。该村委会经济总量不大,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存在 收入普通偏低,增收困难的问题。表现得尤突出的是贫富差距极大,相当部分群群众还比较 贫困。 3、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滞后。该村委会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烤烟及部分蔬菜, 除烤烟外,大部分属传统生产方式经营,且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现代农业)严重滞后, 土地产出效益不高。 4、产业调整困难,群众意识不高。镇、村都积极想方设法,努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但困难极大,阻力不小。如今年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万寿菊生产,在当地特别是三家、 乐业村小组,相当部分群众意识不强,急功近利,未把耕地的科学种管当回事。 5、第三产业发展慢,品味档次不高。该村委会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起步较早,但发展 较为绶慢,且档次不高,大多属粗放式的经营管理,这与其地处交通要道,集贸中心区,人 流物流集中的地位相不相称,第三产业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不到 15%。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当务 之急,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要按照州委提出的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 态村、和谐村“四村”具体目标,应扎实抓好以下工作,切实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1、加大帮扶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加快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仍需从加强基础设 施,特别是水利设施这一关键环节入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千方百计争取支持。水是生命 之源。没有水,特别是干旱年景,群众生活用水却极为困难,更谈不上生产用水。因此,除 完善现有水利设施外,还应把重点放在家庭水窖,田间水窖的建设上来,争取 80%以上农户 建有水窖,省效缓解缺水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发展的问题。 2、抓好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培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 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挖掘潜力, 积极进行产业的培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除抓好传统支柱产业烤烟外,应大力发展蔬菜、花 卉、药材、养殖等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走多业并举的路子,增收致富,促 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科技培训,实现增产增收。以科技为先导,加大农村适用科技特别是现代农业 科技的培训力度。针对不同产业及各个时节,有针对性邀请相关方面的科技人员对群众进行 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素质,以科技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实现增产增收,加快发展。 4、做好宣传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发展,农业发展已到了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 道路,要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鼓励农民承包土地适度流转于种田大户、种田能手上,特 别象靠临矿山的村民小组更应如此,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组建 是相应的合作社,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逐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5、提升品味档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在当地起步早,随着小城 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车流、物流的增多,第三产业发展在该村委 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应本着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支持鼓励当地群众 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6、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以党组织为重点的农 村基层组织建设,配齐配强基层组织班子,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 的领头雁,群众增收致富的带领者。同时,要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方针,把年轻的、积 极性高的、责任心强的、追求进步的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吸纳进党员干部队伍来,为基层组 织输送新鲜血液,培养后备人才。 7、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注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文明村”、“文明 户”、“五好家庭”等多创建活动形式,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久,社会主义精神,破除 封建迷信思想,扫除陈规陋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文化,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 义民主法制教育,把该村逐步建成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4 力量,培养一批农民林业发展技术人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三是推动产业发展。 坚持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大力培育和做强竹笋、花卉苗木、 经果、白茶等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培养经纪人队伍,打造品牌文化,提高产品附加值, 努力将林业发展与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基本概况 清方村位于卢湖南部丘陵山区,地形狭长,被全乡 12 个行政村(社区)环绕,由原清 方、小余二村合并而成,辖 19 个村民组,943 户,人口 3220 人。设一个党总支,下辖二个 党支部,四个党小组,共有党员 88 人,其中女性 8 人,男性 80 人。 总面积 19 平方公里,山多地少,现有耕地 1302。1 亩,山林 21917。5 亩,其中毛竹 4549 亩,用材林 2960 亩,经济林 766 亩。有国家级和省级环保公益林 1。5 万亩。集体林 场一处,总面积 1700 余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以林业和外出务工为主。20xx 年度农民人均 收入 7400 元。近年实施 “村村通”工程,建成水泥路 11。1 公里。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外 欠债务十余万元,是 XX 县典型的难点村和贫困村之一。 二、发展优势 一是发展提速,历史机遇好。县委县政府提出“四位一体,四区同城”的发展战略,一 些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卢村,卢村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清方村通过深入开展农村 环境整治,提出“建设美好家园,为美好乡村建设夯实基础”的口号,农村面貌显著改善, 为加快发展凝聚了民心,营造了声势,奠定了基础。 二是党旗引领,发展势头好。深入开展党旗引领工程,力促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村 增收。20xx 年以来,新建村组道路一条,维修道路四条,初步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生态效益初步显现,涌现了以广德品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态农林业示范典型。 20xx 年,与芦湖竹海情侣湾生态园艺场签订租赁协议,盘活了村级集体闲置资产,大力发 展油茶、绿化苗木基地,发挥生态林业的典型示范作用。 三是生态优越,发展潜力大。清方村依山临水,生态良好,20xx 年创成省级生态村。 市委副秘书长詹长春来村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清方,真正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辖 区画屏山(垮皮山)已由县旅游办征用,待开发,画屏山风光被县政府站采用为首页背景, 成为广德宣传名片之一。 三、存在的困难 一是水源保护压力大。清方村处于水库库尾,地处 XX 县水源保护区,保护水源的任务 艰巨,责任重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尚未做强,第三产业发展 不快,旅游辐射作用尚未发挥,短期内效益不明显,良好的生态优势没有很好的转化为发展 的优势,群众对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 二是传统林业效益低。传统的一家一户粗放式经营,成本高,产出低,群众林业收入总 体偏小;农村人才技术缺乏,外出务工人员多,致富能手带动农村发展少;林业生产中,毛 竹是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群众对发展经果林,苗木花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受人均山 场面积偏少,山多地少和市场风险等制约,林业集约化经营难以推广;由于生态环境好,植 被覆盖高,荒山面积少,新增林业面积的潜力不大,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生产基础条件差。由于清方村部分民居处在淹没区,卢村水库蓄水,水位上升,部 分村组道路被淹没,山货不能下山,生产生活不便,由于资金的缺乏,部分道路年年坏,年 年修,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群众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的愿望比较迫切。 四、初步设想 立足清方的实际,提出 “1+2+3”的工作思路。即:唱响一个口号,打造二个基地,实 施三个工程。 “一个口号”即“打造生态清方,全面建成小康”的口号。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二个基地”即生态白茶基地和油茶苗木基地。将林业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结合起来, 依托广德品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芦湖竹海情侣湾生态园艺场,通过跟踪服务和技术支持, 动员社会力量投资生态林业,尝试和探索建立 1—2 个高效林业基地,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 “三个工程”即建成一座桥梁,两条道路,分别是红庙村民组水毁桥梁重建工程,关塘 村民组水库淹没道路提升工程和竹坞里山场道路建设工程。多方争取和筹措资金,加大基础 设施投入,加快实施三个工程,千方百计地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稳步改善群 众生产基础条件。 五、基层的几点期望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上级的关心和社会的关注。基层对农村发展有 以下几点期望。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经济林业发展进行扶持;加强金融机构对接, 解决经济发展贷款难的问题;争取项目资金扶持,扶持培育林业发展示范基地;整合涉农资 金,完善山场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群众投资兴业的热情。 二是实施科技驱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培养新型农业人才。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 开展技术培训交流,探索与高校及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关系,引进智力支持和技术力 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5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伴随着农村经济 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环境问题也越发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在 20xx 年暑期,在马克思主义 基本理论老师的要求下,我前往山西省五台县沟南乡罗家岩村进行了为期四周的,以农村经 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调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以及 环境保护程度的调查,得出一份调查实践报告。 沟南乡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城南部,全乡有行政村 34 个,在这个暑期,我前往的 是沟南乡的罗家岩村进行的社会实践,通过对当地村委会进行咨询以及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 的方式对当地的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统计与归纳。其中调查问 卷以及媒体发表见本报告附表。 由这次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姿态,近几年来一直处 于增长的状态,面对我国甚至世界都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农村作为我国经济结构最重要最 基础的部分更加具有深刻的意义,各级乡镇政府需要在保持相关政策基本稳定时,增强政策 调控的灵活性。 于此同时,农村的环境保护虽然一直处于薄弱的环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发意 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们生产生活以及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的和谐统一,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发展绿色经济,以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帮助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农村的经济一直 在发展,但是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迫切,开始进入到群众视野。虽然农村环境保护这一块相 对来说比较薄弱,但是这种环保意识的兴起,对于以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查,我发现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农村经济虽然发展,但是基础生活条件并未完全跟上。 在环境退化的前提下,个别村民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由于山西海拔较高,山路较多, 有些村民家中没有水龙头,吃水成为一个大问题。并且由于环境的退化,人们已无法向以前 一样采集食用雨水等。近年来,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该村经济快速发展 的关键因素。 (二)当地村民虽然有环保意识,但是行动却跟不上。 虽然当地村民近几年来由于切身体会以及教育的普及都开始有了环保的观念,但是由于 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经济增长的渴望,人们在环保的路上实际行动还是远远不够 的,在村庄里,经常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垃圾堆,并且里面有大量白色垃圾,据说,该村还 是会保留秸秆焚烧等习惯,这对环境而言是危害很大的。 (三)当地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亟需更新。 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所以选择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 不科学环保的经济模式,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不但致使区域经济发 展相对缓慢,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环境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使当地经济雪上加霜。 以下,我将提出几点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几点 (一)抽出部分经济用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从而提高 农村环境质量。 通过对农村硬件设施的建设,例如修建路灯来,完善排水防止生活废水随意排放,发展 下水系统,合理使用水资源等,这样不但可以改善村民生活条件,还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转变干群思想观念,鼓励村民多与政府交流,将对于农村建设的想法与要求及时与 相关部门交流。 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只有加强人 民与政府的联系,才能更好的将政府的政策实施好,将人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处理好,实现 和谐共赢的生活场景。 (三)增强当地村民环保意识,加大宣传,同时发动群众将想法落实到实践。 通过加大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水平,提高村名 环保意识。争取将现在生活中类似于秸秆焚烧,污水乱排放等不文明行为渐渐消除。改善当 地生活环境。 (四)合理规划农民田地位置,在不影响经济的情况下退耕还林,保护山林里的生物多样 性。 在此次调研中,村里老人都表示,近十几年来,山林里的野兔野鸡以及其他野生动物越 来越少,山林里由于无人管理,乱砍乱伐现象也时而有之,导致当地生物趋于单一化,我认 为这种情景虽然现在对农村环境与经济的影响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减 少必定会威胁到人们的生活。而到那时再想到治理,可能就会为时已晚。 (五)完善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对于经济与环境的调控作用,合理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护之间的平衡。 健全当地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保执法力度、深度。将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工作紧密 结合,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标准体系,在已有的法 规基础上,逐步制定、完善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关的食,农药、化肥、地膜污染防治的法 规标准等,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这样,才能更有力的提高当地村民的 行动力,根本上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六)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 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 使当地的财政政策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倾斜。另外,还需根据工业反哺农业有关精 神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渠道融资机制,保证稳 定有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要求 里,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对策,重视把农村环境问题,不能重蹈之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增强可持续发展 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6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 16 个村民组,502 户,总人口 20xx 人,耕地面积 5410 亩。 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 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 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 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 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XX 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 32 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 1050 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 25 万元,在全 乡 4 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 20xx 人,其中:男性 1211 人,女性 842 人,18 岁以下人数为 264 人,18—60 岁之间人数为 1567 人,60 岁以上人数为 222 人,劳动力人口数为 1567 人。根据 XX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 村 1567 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 1193 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 76%;从 事二、三产业的为 374 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 32%,其中:23 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 人从 事批发与零售业,316 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 XX 年为例,全 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3210 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 2530 亩,总产量 63.25 万 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 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 12 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 1 条,约 7.8 公里, 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 25 条,约 10 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 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 8 个,小水池 120 个,沼气池 80 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 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 1 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 低保 252 户 1003 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 1847 人,参 合率 90%;全村有 17 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 1 所,适龄 儿童入学率 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 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两委”班子共 10 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 5 人,村民委员会委员 5 人;全村共有党 员 52 人,其中:男性党员 45 人,女性党员 7 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 2—3 次;实行村务公开、 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 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 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 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 2、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 3、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 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 16 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 4、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 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7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为促进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 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郝德恒同志带领下,深入 XX 县、宣汉、XX 区和市本级相关文化单位、企业,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 如下: 一、基本状况 全市目前文化队伍共有 35913 人,其中:文广系统 3787 人、社会科学界会员 26026 人、 各级文联机关及会员 6122 人;本科以上学历占 45.6%,副高职称以上占 2.5%;35 岁及以下 人员占 17.2%,50 岁以上人员占 34.3%;具有一定声望的专业戏剧编剧、曲艺作者、舞美编 导 10 余名,民间艺术大师 2 人(其中国家级 1 人、省级 1 人),非物质文化艺术传人 214 人、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 462 人。在文联所属协会会员中,有国家级会员 63 人,省级会员 157 人,市级会员 1880 人,县级会员 4000 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 3 万余人,文化产业高级 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数量不详。 二、问题成因 总体看来,在各级党政的重视下,全市文化人才近年来虽数量有所增加、质量上有所提 升,但与建设“文化强市”对文化人才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人才培养培训不到位。一是抓好文化人才培养培训的氛围不浓,政策支持不够, 没有设立文化人才建设专项基金。对发展潜力大的可塑文化人才没有在遴选的基础上进行重 点培养。二是各文化部门、单位由于受经费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对业内人才的培训几乎为零, 即使有也多数以会代训,存在层次较低、针对性差等问题,导致文化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流 于形式,考核、管理不严。其原因是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决策层面,存在重 设施、轻人才的现象。在管理层面,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看,文化队伍总体年龄偏大,特别是乡镇文化站人 员平均年龄在 46 岁以上。一些学科和专业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40 岁左右的专业技术人 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比重很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中,年龄在 50 岁以上的占比达 80%以 上。从专业结构看,戏剧、舞台艺术、文化经营管理、网络技术、图书情报信息等专业人才 十分紧缺。大多数文化单位存在编制满员而专业人员短缺的现象。市艺术团由于缺乏创作、 编导、主演、主奏人员,致使难以推出新剧目及精品剧目。市文化馆因为音乐、舞蹈、美术 等方面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全市文化产业经营者大多数文化程度 偏低,经营理念和手段落后,复合型人才、新型产业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打造出知名文化企 业,原创动漫项目也处于空白状态。从知识结构看,有的学科和专业人才学历层次偏低。全 市文广系统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 18.4%。文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是受 人事体制和编制所限,需要的人才进不来,非专业人员出不去。二是文化专业人才少导致仅 有的专业人才工作繁忙、疲于应付,难以进修深造;文化部门、单位只有依靠仅有的专业人 员应付工作,难以实现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更无心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 (三)人才分布不均衡。调查显示,我市传统文化人才所占比例远多于现代传媒和文化 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且文化人才大多数向市本级 XX 县级聚集,乡镇、村级为数甚少, 多数乡镇甚至没有文化专干从事相关工作,对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十分不利。原 因是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投入不足,造成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留不住人。 (四)精英文化人才匮乏。一是“先天不足”。全市文化人才队伍来源较杂,科班出身 少,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不高。二是“进人难”。高层次人才引不进来,自己培养的 人才又难留住。一些有发展潜力、小有名气的人才觉得在市上工作发展空间小,没奔头而往 往选择离开。三是“大师”少。在全省或全国知名的文化人才较少,大师级文化领军人物不 多,导致达州文化难以跨越地域界限,走向全省或全国。因编剧、导演、舞美、表演等方面 的大师级本地人才缺乏,开展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还得到外地雇人。报业、广播电视缺 乏宣传策划人才,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中高端人才紧缺,特别是文化建设急需的领 军人物、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性文化人才严重匮乏。主要症结在于人 才培养、使用、引进机制不健全。 (五)管理人才不足不强。我市文化管理人员多数是由行政单位调入,真正懂文化管理 的人才较少。特别是大部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主要负责人还没到位,执法人员到位缓慢。 省编办核定我市执法事业编制 100 名,目前只到位 45 人,现有执法队伍中不具备执法资格 的 55 名工勤人员因各种原因不能分流,直接影响文化市场培育,特别是文化事业发展目标 的实现、文化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顺。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 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成立市文化人才建设领导小组,把文化人才建设纳入人才建设总 体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范围,对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定期研究、切实解决。认 真落实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文化人才建设制度,并把加 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对人才管理部门和文化单位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形成齐抓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和工作机制。 (二)摸清家底,建全队伍。一是在全市开展文化人才普查工作,建立文化人才资源信 息库,全面掌握全市文化人才动态情况。二是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配齐配强乡镇(街 道)文化工作专职人员。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传承人,促使我市文化人才总量增加、结构合理、平衡发展。三是加快文化综合执 法队伍建设,尽快完成市、县综合执法队班子配备,及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化综合执法人 员,保证执法工作正常开展;按川编发〔20xx〕67 号文件第三条规范人员管理之规定,切 实安置好全市文化综合执法机构现有 55 名工勤人员。 (三)加强培养,提升素质。一是抓紧引进和培养一批善于开拓文化领域的拔尖创新人 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文化“走出去”以扩大影 响的典型人才,为达州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强化继续教育培训。全面推进继 续教育登记制度,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将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挂钩。通过对乡村 社区群众文化人才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和聘用制度,提高其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通过举办各 类特色文化节庆活动,让中青年文化工作者承担文化重点工作、重大课题项目,采取下基层 采访、演出、体验生活和外出参加各类赛事活动等让中青年文化人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通过与名人合作、跟大师学艺,培养一批地方文化名人和大师。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 民间文化人才,延续传统文化项目的传承。三是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文化人才机制。支持全 市文化单位与省内外高等院校、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鼓励四川文理学院、市职业技术学 院和中职学校开设文化创意、影视制作、传统工艺美术等专业,支持学院与文化企业、园区 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四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文化工作者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高尚道德 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 (四)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一是创新人才观念。遵循文化产品创作和文化人才成长规 律,珍惜、爱护、用好文化人才,创造宽松包容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文化人才集聚效应。 二是继续开展“德艺双馨”文化名人评选工作,努力培育、包装在全省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协调各新闻单位,对文化领域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和优秀作品进行集 中宣传。积极做好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奖项的推荐选拔,对获奖者进行大力宣传,在全社 会形成良好氛围。加大对重要创作成果的展示力度,每年对全市书画、摄影、戏曲剧本、小 说散文、歌词歌曲、动漫动画等文化艺术创作进行汇总梳理,对优秀作品通过书画展、专场 汇报演出、作品研讨会等形式,大力向社会宣传推介。 (五)加大投入,提供保障。一是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确保文化人才队伍 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在文化建设资金中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培养、引 进、扶持、激励等,做到专款专用。二是设立文艺创作政府奖(如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社 会科学等门类的政府奖),用于奖励那些在学术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文艺创作上有重大成果、 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拔尖人才。三是设立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保护基金,对优 秀民间文化人才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予以适当奖励, 对一些缺乏市场、濒临灭绝的民间文艺项目和艺人进行必要的扶持。四是拓宽人才项目经费 筹措渠道,探索多元化投入办法,鼓励文化企业加大对文化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构建政府、 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六)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一是建立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在选人上不拘一格大胆选拔, 对文化事业单位的缺编,一律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人才,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在文化队伍中的比 例。在用人上放心放手大胆使用,特别是对有实践经验和突出成绩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加压加 担,让专业人员提拔使用有机会、职称晋升有岗位、干好事业有奔头。二是完善高层次人才 引进机制。把文化领域人才引进纳入“千名硕博进达州”人才计划范围,重点引进文艺名家、 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用待遇、事业、感情留住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 理机制。引入多元激励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目的,加大对人才的 有效激励。注重事业激励。积极为文化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业绩提供舞台,让他们在事业上 有奔头,有成就。注重薪酬激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保障机制,让人才价值在劳动分 配中得到充分体现。对特殊专业岗位上的优秀拔尖人才,在现有事业单位薪酬框架基础上, 探索建立优秀文化人才社会化聘任制度,并提供市场化的薪酬福利,真正实现“一流人才、 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注重荣誉激励。通过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多种方式,激发文化人 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注重情感激励。在政治上引导、工作上重用、政策上支持、 职称上优先、生活上关心,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使人才真切的感受到达州的温暖,从而更 加自觉地投入工作。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使人才在公 平、合理、有序的环境下流动。完善流动人才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事代理、资格认证 等制度,消除其后顾之忧,使这些人才能够在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条件下有序流动。 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8 实现上述目标,建议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见实效: 1.强化教育培训,着力在提高群众素质、增强致富能力上下功夫见实效。坚持以培育新 型农民为目标,以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劳动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采取印发资料、召开会 议、现代远程教育、“村村响”、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方式,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全村 群众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科技技能和发展创新水平,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和谐 健康发展。强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重点加强对土地承包、交通安全、计划生育、婚姻法、 继承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增强农民群众通过法律手段正确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维护 利益、化解矛盾的观念,引导农民增强民主意识,激发农民有序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加强 思想道德教育,全力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组织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 化娱乐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崇尚勤俭节约,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 新风尚。扎实开展惠农政策宣传培训,重点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强农惠农政策, 提高农民群众掌握和运用政策的水平,激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农民群众 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联系组织涉农专业 技术人员深入村社、农户、田间地头,采取现身说法、现场指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围绕农 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农时重点抓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温棚养牛、黄改冻配、饲草青贮技 术和病虫草害防治、农业设施应用与管理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把种养殖大户、村社干 部培养成科技明白人、科技示范户。打造一批农民技术员队伍,组织开展“一户一技能”和 一帮一结对扶贫,一对一传帮带等培训活动,使全村所有劳动力普遍掌握 1-2 项农业实用技 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农村初高中回乡毕业生和青壮年,有针 对性地组织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就业技能。 2.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在拓宽致富门路、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上下功夫见实效。农业 结构调整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出路所在,只有 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坚持把产业调优、产品调特、规模调大、市场调宽,才能把效益调 高,让农民增收致富。根据石塘村现有的土地资源特点和传统种植习惯,要把畜牧业作为促 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未来八年通过加快品种改良、加强肉牛养殖基地建设、提升科学养 殖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加大专项人才培育、技术服务力度等措施,使牛产业发展得到进一 步增强。着力改变独户养殖、形不成规模的现状,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在养牛示范点建设 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以肉牛小区为主体的优质品种基地建设,同时把小区建成体制创新和科 技创新的示范基地。肉牛小区实行“五统一分”管理模式,即统一配种、统一出栏、统一青 贮、统一防疫、统一饲料配方、分户饲养,至 20xx 年全村养牛小区达到 4 个。强化饲草资 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草粉加工、秸秆青贮等加工转化工作,研究设计多种类型的饲养 模式和饲喂营养配方,按养畜户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并派专业人员到户指导, 实现科学饲喂,优畜优饲。注重优化品种结构,以本地黄牛为基础,引进秦川牛、利木辛牛、 南德温牛等国内外优良品种开展杂交,提高后代生产性能。围绕畜牧业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进一步提高亩产效益,加大良种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种植比例,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 术,力争川地良种玉米全覆盖,山地牧草和粮食种植比例达到 1:1。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 转移步伐,提供致富信息,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逐步建立起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3.强化政策落实,着力在维护群众利益、保障社会和谐上下功夫见实效。贯彻落实好惠 农惠民政策,确保各项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群众利益 的重要方面。扎实开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会议宣 讲、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把政策送到群众手中,让农民群众达到“四个明白”(明白惠 民政策的目的意义、明白惠民政策的具体项目、明白自己家庭享受的政策及标准、明白惠民 政策收益对象的确定原则和审批程序)。要做到公平公开,民主透明,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基 础工作,真正吃透情况,摸清底子,在执行政策上不漏不偏,客观公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尤其在农村低保、危旧房改造、惠农资金发放等工作中,要健全评估机制,严格评估程序, 结合“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群众代表会议评议等措施让群众自觉参与 到资金落实的每一个过程,让每一笔惠农资金的分配、发放都公开透明,切实把党的关怀和 温暖送给每一户群众。要抢抓机遇,整合资源,主动融入百里乡的远景发展规划,以“联村 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契机,加大争取产业发展项目的力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针 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现状,要积极争取项目,招商引资,重点解决吃水、行 路、居住等突出问题。 4.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建设新农村上下功夫见实效。加 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共同的愿望,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全面实施农田改 土工程,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要求,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完善基础设施, 全面提升地力,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分年度完成全村 20xx 亩山地的整修任务,20xx 年在大 沟湾和桥沟两社实施 1000 亩梯田建设工程,突出解决道路不畅、耕作困难的问题。加大农 村生产道路建设力度,达到社社通农用车路,块块耕地实现机械化耕作。20xx 年配套梯田 建设工程,新修大坡(大沟湾—鹊儿山—西山)的生产道路,使大沟湾、桥沟 1000 亩山地 全部实现机械化耕作,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加大人饮工程 建设力度,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20xx 年新列 120 户自来水入户项目,累计达到 148 户, 解决 70%户的吃水困难问题;对于无条件引自来水入户的群众,采取政府投入、个人集资等 方式,在自家院子或各社划定地点打深水井,解决水量不足等问题。对村内现有的 3 口深水 井,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固定井沿,硬化井边地面,修建改造危险井房,保证群众正常用水。 加大农村能源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太阳灶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 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充分利用牛粪等物料,提高沼气原料的使用率,节约利用现 有能源,保护环境,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全面实施“三清五改”,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村庄整体规划,重点解决村内道路、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提高美化、亮化 水平,今年新列危房改造户 101 户。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 村学教育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强村卫生所 建设。 5.强化村级班子建设,着力在夯实发展基础、凝聚发展合力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强党员 干部的培训教育,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家书屋”和村村响工程,严格 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群众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了解党 的各项惠农政策,学习掌握产业结构调整和增收致富的技术技能。组织村社干部赴外参观学 习,开阔视野,启迪工作思路,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素质的提升。强化村务公开,严 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展村级事务,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 加大监督力度。扎实开展以“党员群众商议、乡镇党委审议,党员群众测评、乡镇党委考评” 为主要内容的“双议双评”活动,极大地激发党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广泛开展各类 议事决策活动。加强村级阵地建设,搬迁新建村部,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建设村群众文 化活动广场,安放健身器材,开放农家书屋,真正把村级活动场所建成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 议事决策中心,实用科技、致富技能的集中培训中心,先进文化、各种信息的传播交流中心, 群众文体娱乐活动中心、村民健康生活的医疗保健中心。积极开展以“致富星、孝爱星、守 法星、诚信星、新风星”为主要内容的“和谐五星”创评活动,每年创评“五星户”8 户以 上,树立先进典型,形成先进带后进、齐心促和谐、共同求发展的良好格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