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2020年脱贫攻坚后期巩固提升工作方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xx镇2020年脱贫攻坚后期巩固提升工作方案

xx镇2020年脱贫攻坚后期巩固提升工作方案 ‎   为全面巩固我镇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提升贫困村的综合实力、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确保我镇能跟上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步伐,特制定脱贫攻坚后期巩固提升工作方案。‎ ‎  一、指导思想 ‎  坚持以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xxxx在xx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xxxx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脱贫攻坚与巩固提升相结合,更加注重夯实脱贫基础,更加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按照“力度不减、政策不变、责任不松”的原则,着力构建脱贫攻坚提质增效机制,全面促进稳定脱贫,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加快形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工作新格局,确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  二、总体目标 ‎  通过持续做好精准数据、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保扶贫、基础设施、基层队伍建 设十大“脱贫巩固提升工程”,到2x2x年,实现已摘帽交麻乡、已出列贫困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特色主导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村,xx户以上的自然村寨全部通硬化路,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全面解决贫困人口住房和饮水安全问题,贫困村达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巩固完善“健康扶贫医疗保障救助”政策,基本养老保险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已脱贫人口内生动力持续提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  三、主要内容 ‎  (一)精准数据巩固提升工程。对余下贫困人口、已脱贫人口、非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和返贫人口定期开展排查走访,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工作精准性。‎ ‎  x.开展余下贫困人口重点帮扶。对2xxx年余下贫困人口xxxx人进行认真核对,针对其致贫原因,继续明确帮扶责任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帮扶。达到脱贫标准的,严格按照精准脱贫退出程序要求实现脱贫退出,确保脱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  2.开展已脱贫人口分类管理。深入开展扶志扶智和“回头帮”活动,从实际出发针对已脱贫的xx2x人继续稳定脱贫能力,帮扶干部要定期进行回访,及时解决脱贫人口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稳定脱贫 人口主要通过加强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农业保险等帮扶措施,引导防范扶贫产业市场风险、扶贫小额信贷还贷风险等,着力将其培育成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对欠稳脱贫人口主要通过帮助发展增收项目或解决就业问题,稳定增加收入;对兜底脱贫人口主要按有关社会保障政策继续给予救助,实现精准帮扶。‎ ‎  x.开展非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和返贫人口动态管理。重点关注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略高于当年扶贫标准的非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边缘户),对其因病、因残、因灾等原因导致暂时性困难的,争取政策最大限度地开展“点对点”精准帮扶,有效防止返贫,对确实符合贫困户条件和因各类原因返贫的建档立卡脱贫户,严格按照精准识别有关规定及时纳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管理。‎ ‎  x.建立健全脱贫成效监测和返贫预警机制。依托“xx扶贫云”,进一步强化建档立卡动态管理,要加强对已摘帽的交麻乡、已出列x个贫困村脱贫人口的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并实时监测筛查。不断建立健全返贫预警机制,对已脱贫但生活出现暂时性困难的,要及时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通过救助或其他途径解决,最大限度防止边脱贫、边返贫。‎ ‎  (二)产业扶贫巩固提升工程。围绕“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措施、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实现全镇贫困群众有长期稳定的产业脱贫收入。‎ ‎  x.优化产业布局。按照“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x+N”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蔬菜、精品水果、中药材、食用菌、林下养禽、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 ‎  2.突出长效增收。继续巩固红岩蔬菜基地取得的成效,确保群众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土地流转、开发经营性资产等模式,直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对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等进行包装设计,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  x.发展短期项目。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产业扶贫基金投入,加快发展生猪养殖、秋冬蔬菜种植、三小工程等“短、平、快”项目,确保收入快速大幅增长。‎ ‎  x.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三变”改革经验,用好用活利益联结机制,安排财政涉农资金,按照贫困户户均2万元的标准,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与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户入股分红增加收入,确保收入达标。‎ ‎  x.强化示范带动。坚持“短平快、广覆盖”原则,以解决农户“收入不达标、达标不稳定”为重点,以产业扶贫“三个一”工程(在每个村发展一个2xx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基地、一个规模养殖基地、一个村集体经济实体)和“三小工程”(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为载体,集中力量发展“x+N”特色优势产业,助推农户稳定实现“一达标”,进一步提高农户参与度、认可度及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  x.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逐村分析研究基础上,逐村制定实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案。结合产业扶贫“八要素”,引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先进农业实用技术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奠定物质基础。‎ ‎  (三)就业扶贫巩固提升工程。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收入稳步增长,为彻底摆脱贫困奠定坚实基础。‎ ‎  x.开展贫困家庭劳动力动态管理。对全镇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就业需求进行动态更新,深入开展职业介绍、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扶贫招聘会等就业援助活动,积极搭建各类企业用工和贫困劳动力求职供需对接平台,促进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 ‎  2.搭建对接平台。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做好就业信息对接,促使就业扶贫在农村持续开展,使贫困户能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帮扶。‎ ‎  x.深入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发治安巡防员、保洁员、道路管护员、供水管水员等岗位,安排收入边缘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等就业,通过从事公益性岗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  x.深入开展技能培训。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积极与相关单位衔接,做好贫困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实现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能享受至少x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至少掌握x门致富技 能。‎ ‎  x.拓宽就业创业渠道。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当地农民就地创业,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支持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创业项目,为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并给予政府贴息。加强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力度,精准对接贫困人口创业和产业扶贫项目需求。‎ ‎  (四)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提升工程。继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和“五个三”综合配套政策,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从搬迁建设向后续脱贫发展和社会融入管理的全面落实了转变。‎ ‎  x.全面落实了“x+x”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了《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期扶持和社区管理的意见》x个总文件及《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培训和就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文化服务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地资源盘活及收益分配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增减挂钩复垦项目验收工作的实施意见》等x个子文件,对搬迁后的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安置地的生产生活,全面提升搬迁成效。‎ ‎  2.扎实开展“回头看”、遍访搬迁户活动。以安置点为单元,对 已经搬迁入住的项目,开展拉网式“回头看”。重点针对教育医疗保障、就业、各项后续服务和帮扶责任人工作到位情况,特殊困难家庭的帮扶情况,搬迁群众思想情绪和思想疏导工作,搬迁群众承包地流转开发和受益情况等开展“回头看”和遍访。‎ ‎  x.强化搬迁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利用农民讲习所或扶贫夜校开展教育培训,重点培育搬迁群众感恩意识,提升搬迁群众工作技能,培养搬迁群众市民意识等,帮助尽快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尽早适应城镇生活。加大同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作,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定期通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展,讲好搬迁故事,宣传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强化对舆情的正面导向,营造积极良好氛围。‎ ‎  x.建立“三就”为民解忧机制。统筹迁出地和迁入地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确保搬迁对象就读有学校、就业创业有岗位有平台、患病有医院。‎ ‎  x.完善安置区公共服务体系。根据安置点的安置规模建设相应标准的村服务中心,设立搬迁服务窗口,集开放性、实用性、多功能性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等综合性场所,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  x.加快推进“五个体系”建设。以安置点为单元,结合实际情况,围绕“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同步推进“五个体系”建设,落实了各项后续措施,并结合实践情况不断完善,以更加有力、更加持续、‎ 更加有效的行动举措,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融得进、能发展,确保搬迁群众居住便利。‎ ‎  (五)危房改造巩固提升工程 ‎  x.全力抓好危房改造。围绕贫困群众有安全住房的要求,加快推进贫困群众危房改造项目实施,全面完成全镇“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同时,严格按照危房标准对全镇农村房屋进行调查摸底,将确实存在房屋安全隐患危房和老旧透风漏雨住房的边缘户、散居户、偏远户等困难群众住房纳入危房改造和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 ‎  2.全力抓好环境整治。根据群众家庭房屋设施现状,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实施的危房改造户同步实施“三改”,改善厨房、厕所、圈舍等居住环境,提高庭院卫生清洁程度。‎ ‎  x.全力抓好配套提升。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个一”“五个一”工程相结合,对农村危房较为集中的深度贫困地区、村寨,统筹六项行动计划、整体改善人居环境等项目,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庭院绿化、村寨亮化、房屋外观美化和村寨污水垃圾清洁化等,推进农村民居外观特色化、内部功能现代化、居住环境舒适化。‎ ‎  (六)教育扶贫巩固提升工程 ‎  x.进一步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加大控辍保学力度,保障贫困家庭 子女就学。逐一摸排辍学名单、逐一上户动员返校,对劝学无效的依法提起诉讼、对重度残疾不能随班就读的送教上门,确保应学尽学、不落一人。‎ ‎  2.加大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落实了从幼儿园至大学毕业各个阶段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扶贫资助政策,做到全覆盖、零遗漏,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教育资助及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  x.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校校舍建设和教育设备配备。大力培训培养和补充乡村教师,打造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均衡化发展,实施留守儿童及特殊教育对象关爱行动。‎ ‎  (七)健康扶贫巩固提升工程。加强贫困人口基本医疗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  x.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完成镇内卫生院改扩建,每个村建成x所标准化卫生室。加大乡村医生培养力度,积极选派医务人员参加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训。‎ ‎  2.确保基本医疗有保障。“三重医疗保障”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村居民看得起常见病、慢性病,不因大病、重病影响基本生活。‎ ‎  x.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加 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登记、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实施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项目,加大对贫困患者的救助力度。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项目,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和x-x岁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 ‎  (八)社保扶贫巩固提升工程。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促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在稳定脱贫中的保障作用。‎ ‎  x.加强兜底保障。建立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动态监测管理有效衔接。参照国家、省、州明确的低保指导标准,不断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和低保对象救助水平,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线“两线融合”。落实了资金保障,及时足额将兜底保障资金发放到位。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及时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和个人提供临时救助。逐步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改善供养条件。‎ ‎  2.加强政策衔接。按照农村低保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各自识别认定的标准、程序等,分别把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救助或帮扶范围,实现动态管理、双向衔接,确保“应扶尽扶、应保尽保”。注重激发农村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 ‎  x.加强关爱服务。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 摸底排查,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大数据共享平台,分类进行保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对“三留守”人员的生产扶持、生活救助、心理疏导。进一步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将残疾人普遍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予以保障和扶持。‎ ‎  (九)基础设施巩固提升工程。围绕群众认可度,健全公共服务,抓实整村提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标准,全力抓好整村提升工程。‎ ‎  x.实现“组组通”公路全覆盖。抢抓全省“组组通”公路大决战机遇,按照“搬不了就通、通不了就搬”要求,整合各类资金,确保第三方评估验收前,全面完成全镇通村公路、通组公路、断头路、联户路和通组桥梁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推进镇、乡道升级改造、危桥改造、建制村优选通达路线窄拓宽改造、建制村通硬化路、村道生命安全防护等工程建设,抓好通组道路后期管护工作。‎ ‎  2.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全面实施农村人饮工程的新建和改建工程,重点关注散居户、偏远户的安全饮水问题,采取引水、打井、提灌等多种方式,全面完成饮水安全全覆盖提升工程,确保全镇“户户有安全饮水”。‎ ‎  x.优化美化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全面落实了乡村振兴战略,为贫困村稳定脱贫退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支撑保障。持续 开展贫困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行动计划升级版。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因地制宜普及不同类型的卫生厕所。加快推广农户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探索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机制。‎ ‎  x.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护长效机制。继续发挥党组织领导下的“组管委”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四共”机制引导农村群众通过投工投劳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工作指导,组织和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推动以工代赈回归政策初衷。积极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护长效机制和项目资产管护提留机制,增设公益岗位,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 ‎  (十)基层队伍巩固提升工程。狠抓基层队伍建设,切实建强基层战斗堡垒,为全镇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  x.优化队伍结构。全力强化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抓好班子调优配强,对不听党指挥、不正常履职、不能胜任的村干部及时进行调整,特别注重调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确保村级干部队伍战斗力强有力。抓实基层力量储备,从严从实培养发展党员,从优从先培养后备干部,为村级发展储备人才力量。抓活典型先进激励,评选“十佳村党支部”、“十佳村干部”、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持续从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  2.充实攻坚力量。以原脱贫攻坚队为班底,通过调整和充实脱贫攻坚网格员,网格员从镇直挂帮部门、镇干部职工和第一书记、同步小康驻村干部中抽取,原则上,各挂帮部门、各镇(乡、街道)不得低于在职在编在岗干部的2/x比例进行抽调,选派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身体素质过硬的优秀年轻干部,确保全镇最精锐的攻坚力量下沉一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并紧紧围绕“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镇‘摘帽’”的总体目标要求,压紧压实“六包”责任制,集中力量攻关,进一步建立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脱贫攻坚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责任精准落实了、政策精准落实了。同时,保持攻坚队伍的稳定性,原则上选派的网格员与原单位脱产,驻村时间到2x2x年。‎ ‎  x.提升能力素质。继续用好“新时代学xx讲堂”“农民讲习所”等平台的作用,落实了分级培训责任,突出巩固脱贫攻坚提升需求和实战化训练,有针对性地开展大规模轮训工作,每年对乡镇干部、村“两委一队三个人”进行专题培训,驻村第一书记、攻坚队员、网格员每年至少参加x次镇级以上集中培训,着力增强发展经济、改革创新、依法办事、化解矛盾、带领群众巩固脱贫提升的能力,打造一支对永不撤走的脱贫攻坚队。‎ ‎  x.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进一步优化激励政策,鼓励和引进广大党员、各类专业人才到农村发展。推动基层党组织加强对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各种 组织的领导,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在手上。加强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培育培养,组织和支持农村党员带头稳定脱贫致富。加强对已摘帽乡镇、已出列贫困村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五保户”等人群的关爱服务。‎ ‎  四、工作要求 ‎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镇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扶贫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镇班子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扶贫办,由分管扶贫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检查督导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  (二)强化责任落实了。各村、各攻坚队、各部门是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各攻坚队队长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部署重要任务、协调重点环节、解决重大问题,不折不扣地落实了各项决策部署。做好政策制定、政策培训、业务指导、对外宣传、督查考核等各项工作,确保政策落实了到位、工作有序推进。‎ ‎  (四)强化督查考核。坚持日常监督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不打招呼、不定时间,经常性地开展督查检查工作,重点检查驻村帮扶、措施落实了、政策兑现情况。建立督查问题台帐,对 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村、部门、帮扶责任人下发整改意见书,全程跟踪督查整改,推动后续帮扶工作有序扎实开展。建立健全扶贫公告公示制度、扶贫资金监管制度,项目资金到户到人实名制,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监督,强化社会监督,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的,严肃问责,坚决惩处。继续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年度绩效管理考核内容,明确考核标准,完善考核形式,严格考核程序,把考核结果与部门评先评优、领导班子年度考核、评价干部工作实绩相挂钩,把脱贫攻坚巩固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任命干部的重要依据。‎ ‎  (五)强化作风整治。按照国家和省、州、县、镇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重大部署,把开展专项治理作为巩固提升的重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扶贫领域作风突出问题。重点盯紧严重影响脱贫攻坚工作落实了、严重侵害贫困群众利益、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新问题,盯牢扶贫领域“四风”问题新表现。对存在的问题实行逐件逐项销号管理,逐个落实了整改责任、制订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严明整改纪律,特别是对扶贫资金项目问题强化自查自纠和同级审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