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谈发挥小语教材中“小泡泡”的作用
语文论文之谈发挥小语教材中“小泡泡”的作用 近年来,伴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诞生,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应运而生。它扬弃了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状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精选课文,优化语言,广集资源,可谓换了新颜。综观异彩纷呈的课程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编者有意地安排了不少促思导学的形式,其中出现较多的是以泡泡图形出现的提示性文字“小泡泡”。 美其名曰“小泡泡”,不仅因为它是以泡泡的形状圈起的文字,还因为它仅包容了一两句话,位置也不固定,有时现于文中,有时又在篇末,甚至在单元总结部分即“语文园地”及“拓展提升”中也时常可见。它虽小却很实用,在教学中可发挥极大的作用。 一、从字词入手,引导学生了解用词规律,掌握词意在小学语文低中段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字词,学会运用文字一般不太容易,“小泡泡”中常会就此给出一些提示,以便学生能尽快解词会意,掌握规律。例如“我发现‘历’是由两个认识的字组成的”,“这两行词语都是……”,“我知道‘犹如’是什么意思”,“我发现带点的字都表示动作”。此外,在学习了查字典的方法后,不少课文中就出现了相应的“小泡泡”练习,如“通过查字典,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 ,既锻炼了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又教会了学生解词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自三年级起,课文加大了从联系上下文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内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完成了低段到中段阅读的过渡和衔接,如“联系上文,我读懂了‘迫在眉睫’的意思”,“‘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 二、启发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能通过此过程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新知的体验。新教材中的“小泡泡”有意识地启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他们的质疑能力,在课文的关键点、高潮点、兴趣点上都恰到好处地出示了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如《万年牢》一课结尾,提示学生“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做出思考,逐步把握了“万年牢”的含义。又如《赵州桥》一课中对“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出示了“小泡泡”,要求学生反复研读课文,思考作者如此写的好处。学生经过学习和分析,了解了“不但……而且……”这组关联词,进而掌握了句子承上启下的作用,积累了新的阅读知识。 三、浮现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为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内心真正被课文所蕴含的美感所打动,应注重创设一定的情境。在不少课文的关键地方,都出现了“小泡泡” ,意在引导学生边读边再现画面,边想象边感悟。《乡下人家》一课,为让学生感悟农家风景的美丽及春季勃勃的生机,“小泡泡”提示:“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让学生交流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谈谈对“雨后春笋”图的感受,从而唤醒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如《观潮》中“我仿佛感觉到了那种壮观的景象”,《蟋蟀的住宅》中“我好像看到了作者认真观察的情景”等都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走入文本,加深体验。 四、活化学习,引导学生开始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次语文课改的一大亮点就是推崇“语文综合性学习”,使语文学习具有更强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往往来源于课本,老师对此不可忽视,应注意引导和评价。比如学完《雷雨》一课,“小泡泡”提醒学生:“我要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这就有了课后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动机,同时又实现了语文和生活的交融。又比如学习了《秋天的雨》一课后,可组织学生展开一系列有关“秋天”的实践活动,可以“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可以“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学生带着对秋天的畅想到生活中去体验,再回到课堂中展示与交流,完成了课内外结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既是对能力和情感的深化,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整体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由此可见,“小泡泡” 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小觑,为了更好地发挥“小泡泡”的导学作用,使教材被“活”用、“新”用,可以采用以下几个策略: 一、利用“小泡泡”,找准语言的训练点学习和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点,然而仅靠一单元一次的口语交际课是不够的,老师们需要利用教材,善于发现语言的训练点。许多课文就将适合学生生活的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置于“小泡泡”中,老师可以精心选择,灵活运用,为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创造条件。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我利用“小泡泡”中的提示“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开展了一次名为《百变的世界》的交流活动。活动前,老师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提示的万物都在变化与发展的道理去寻找生活中事物变化的例子,并及时地记录下来,可以一段话的形式将这样的变化进行介绍。活动中,我先以课件形式出示花朵从花苞至开放的全过程,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花朵有怎样的变化,并以小组形式交流自己找到的有关世界万物变化的例子。在进行到全班展示交流的环节时,有些同学的表现甚为出色,语言流畅,声音响亮,条理清晰,用独到的视角展示了大千世界的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蚕的蜕变,人的进化……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语言的训练。 二、利用“小泡泡”,找准课堂提问的延伸点有质量的课堂提问,能充实语文课堂,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其学习兴趣。可以说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在教材中我们可以借助 “小泡泡”中的话,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能动思维。比如《玩出了名堂》中“真想不到,玩也能玩出名堂”这个“小泡泡”,就恰好照应了标题,并可以多角度地由此进行问题的延伸和拓展。首先可以让学生从“玩”字出发,思考主人公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与我们平常可见的玩有什么不同?在学生通过探究弄懂问题之后进一步提问:他玩出了什么名堂?你还能举出在生活中玩出名堂的例子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实现了知识的延伸,学生在解疑中体会了“玩”的意义,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利用“小泡泡”,找准阅读创新的增长点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应尽量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创新式的感悟,变换以往阅读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程序化的框架,使阅读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创新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改变了先出示乡下各处美景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再结合“小泡泡”中“我真想去看看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的提示,抓住“独特”、“迷人”两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生可以“见仁见智” 地从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或许是暮下的乡下晚宴,或许是河中嬉戏的白鸭,也或是屋前盛开的鲜花,这些在城市中很少见到的景色都构成了独特、迷人的风景。在引导学生用动情的朗读体现乡下美景的“独特”、“迷人”之后,我还设计了“画一画”环节,让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画一幅乡下美景图,比比谁的画最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乡下生活的赞美和向往。“我真想去看看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小泡泡”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创新的广阔的天地,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泡泡”是调动学生好奇、求索、创新心理的好契机,教师应适时当好引导者,使语文课堂更加生机无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