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浅谈历史探究式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及对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浅谈历史探究式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及对策

历史论文之浅谈历史探究式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及对策 ‎ ‎【摘 要】“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学生探究学习的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推进历史课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探究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上被运用时,出现了一些误区。本文就存在的误区做了一些总结,并对如何避免这些误区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关键词】构建主义  探究式教学  误区  对策 ‎ ‎    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江苏,宁夏等四省区开始了新课标,随着历史新课标的实施,探究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上被广泛的尝试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盛行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比喻为“抛锚”,因此被称为“抛锚”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探究式教学的组成    第一: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在与现实情境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重现历史过程;   ‎ ‎ 第二: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第三:自主学习,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和方法,由学生自己思考并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一环节是探究式学习的关键;    第四:协作学习,学生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来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教师评价,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点评学生的各种表现,并给予积极的引导。    理论上讲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问题、情境来体验,感悟历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还存在一些误区,现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些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    二、历史课堂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时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第一:在主体方面的误区:   ‎ ‎ 其一,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角色,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例如,在讲授《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有位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表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话筒从一个小组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如果教师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恰当精到的分析和评价,就增加了这节历史课的深度和广度,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二,过分强调个别学生的主体角色,忽视大部分学生的参与。中国哲人说过: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在探究式的历史课堂上,由于问题设置过多过难,偏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少部分学生在参与活动,一个五十人的班级,活动的只有十几位,大部分无所事事,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已的模样。这样压抑了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探究式教学应该是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                          第二,在探究内容的误区:    其一,过分强调形式的华美,忽视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探究式的历史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漫无过际,过多过滥,而且很多和教学内容根本无关,掩盖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有老师在讲鸦片战争的过程中,一味的讲还珠格格,又扯上慈禧太后,完全脱离教材,信马由缰,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不知所云。这样的做法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反而把学生的思路搞乱。   ‎ ‎ 其二,随意性较大,不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不能切合主题,设计的问题不能有效的激活学生的亲身体验,没有新颖性,启发性,设计的问题没有阶梯性。应该是遵循先有认知,理解应用这三个层次来设计问题,照顾到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    第三,在探究过程中的误区:    其一: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使用。例如:一些教师为了显示其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水平高,而盲目的、不分场合,不结合实际使用多媒体,一味地追求教学手段的先进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短短的40分钟课堂,学生的大脑充斥着声音、动画,加剧了学生的视觉疲劳、心理疲劳,从而抑制了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和消化。我们要知道,多媒体辅助教学,它的作用只是“辅助”而不是代替。    其二,小组讨论过分随便,没有体现出小组讨论的价值,小组讨论的成员随意性强,临时性强,小组讨论要求随意,小组讨论深度不够,时间二三分钟,讨论的话题缺乏思维深度和强度,讨论的切入不适当。有时,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先进行阅读和思考,就马上开始讨论,因此这种讨论体现不了讨论的价值。    第四:在探究成果方面的误区:    其一,教师没有及时的点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踊跃进行讨论和发言,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及时的肯定,或者讨论的结果不受重视。特别是对于一些偏离正确历史观点的学生,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例如在讨论历史人物时,有些学生过分吹捧希特勒,把他看成自我奋斗的榜样。所以我们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要及时加以正确的评价和引导,有利于学生历史观点的形成和科学世界观的建立。   ‎ ‎ 其二,在课堂上,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结构的掌握不能落实,在目前教育体制下,考试还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方式,所以学生在课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教材重新进行疏理,否则考试不能过关。至于课标内容落实了吗?基础知识落实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真的落实了吗?谁也不敢肯定。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探究的结果反而是考试成绩十分不理想。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存在以上这些问题是客观的,不容回避。为了更好地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点,避免少走弯路,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更好: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问题的质量和水平。所要探究的问题,应该围绕本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要能够突出对学生综合分析归纳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不要偏难和偏易,注意问题之间的关联和循序渐进。    第二,注意创设热烈浓厚的探究气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建历史情景,构建热烈的探究问题的教学氛围,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演课本剧、说相声、出谜语、绘画、即兴表演等等。   ‎ ‎ 第三,面向全体学生,不要挫伤学生积极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宜采用激励的机制和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偏激的、甚至错误的,教师也要用温和的语言,指出其中的错误,并肯定学生敢于提问题的勇气。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培养他们敢于提问题,敢于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 ‎ ‎ ‎    总体来说,在历史课堂上,采用探究式教学的这种模式是我们当前教学的一种方向,它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好处,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但是我们在运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从而有效的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湘子  新课标中的探究式教(http://www.pdsgjd.com)李宪  初中历史新课程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的反思(http://hsqxxbb.blog.whjy.net)汪瀛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http://blog.cersp.com/userlog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