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精准扶贫之教育扶贫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浅析精准扶贫之教育扶贫

浅析精准扶贫之教育扶贫 摘要:加快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扶贫工作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不仅仅需政府的整体把控,更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因地制宜,共同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点工作。精准抚贫是要根据不同的扶贫对象,制定不同的扶贫方针,不论是资金还是项目都要高效的分配和使用,而贯穿始终的更应该是“教育扶贫”,《学记》有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一语中的揭示出教育在育民为善,改良思想中的重要作用。当下,精准扶贫更是要教育先行,完满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精准扶贫;教育扶贫;均衡发展;技能培训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是对接经济新常态要求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提升的政策回应。‎ 一、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精准扶贫,联村联户等一系列的帮扶措施,使得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8%,贫困发生率由40.5%下降到15%。同时该省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一号工程”,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促进脱贫攻坚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融合联动。“十三五”规划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就是补短板,促平衡的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是攻坚克难的重中之重,难度大,任务巨,其结果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 ‎2015年6月9日,甘肃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召开后,省委省政府制定的“‘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为甘肃扶贫准确发力再次提供了指导。在“1+17”中“1”指1个意见――《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17”,指17个一揽子专项配套《实施方案》。在17个配套方案中从异地搬迁,饮水安全,交通,信贷,教育等17个方面提供了实施方案,同时今后5年甘肃省投向扶贫领域的财政资金将多达1500多亿元。‎ 二、精准扶贫,教育先行 从2015年甘肃省J县R镇的数据来看全镇一年脱贫406人,返贫141人,这说明我们在扶贫过程中通过资金的投入,项目的支持,无疑是给我们的精准扶贫注入了大量的强心剂,但是因病、因灾返贫是单靠资金的支持是无法真正做到从长期的贫困中脱离出来,需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方式即“教育扶贫”。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只有教育扶贫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真正的从输血式的扶贫向造血式转变,也是保证脱贫人口不再返贫的重要手段。‎ 教育水平,受教育程度与贫困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提高贫困者创收能力,增加贫困者的劳动收入的重要途径。甘肃大部分农村地区条件艰苦,地理区位不理想,自然条件不佳,通过资金以及部分项目的支持,部分贫困户成功脱贫,但是学者们普遍认为教育才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条件。‎ 三、目前甘肃省“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 甘肃农村地区,虽贫困程度不一,但贫困地区的教学软硬件均有所欠缺,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差,部分学校甚至存在危房;大部分乡村学校人力资源匮乏,部分教师因为学校偏远不愿意长久呆在乡村学校,大多以乡村学校为踏板,以进城为目标。甘肃省大部分贫困地区处于偏远的山区,信息相对闭塞,教学模式陈旧落后,学前教育“入园难”,部分乡村甚至没有学前教育的场所,这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着农村偏远地区儿童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 部分家庭为了让孩子能接受到相对好一点的教育,他们往往放弃农村的土地,进城务工,同时带孩子在异地求学,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甘肃省J县S村和H村盛行带孩子在省城读书,他们大多都承包出租车夫妻俩换班开车,然后带孩子在城市的学校求学,走访过程中,笔者走访到了出租车承包者赵某,她告诉笔者,“她们十年前带孩子来省城,就是为了大城市的教育条件,原来在家有果园,生活也过的去,但是为了孩子他们就将果树全部承包给了村里的亲戚,拿了所有的积蓄来省城承包了一辆出租车,2016年孩子要参加高考了,他们从报名到体检已经回去了好几趟,在省城读书,这里教学水平好,学校好,老师也好,周围的同学也都是城里娃,带动的自己的娃也学的不错,考个二本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一直呆在村里,上完村里的小学,乡上读个初中,县上的高中估计都考不上,所以现在这样我们很满足,至少我们的孩子真正的走出了山沟沟。”‎ ‎(二)农业技术传播不够,农民技能再教育不足 农民务农,要达到满意的收成,最重要的是农业技术的掌握情况。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都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在信息快速传递,农民致富增收愿望强烈的推动下,他们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目前甘肃省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农民们目前面对着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科技含量低的困扰。果树的种植以及牲畜的养殖都受到了这些方面的限制,同时还有因为技能较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只能做最简单,最廉价的工作,虽然有一定增收的效果但是增收慢,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脚步。提高农民的技能教育可以使农名工带技能进城,带技能就业,从而拓宽了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面,也能提高转移劳动力的劳动报酬。‎ 四、农村“教育脱贫”的几点思考 ‎(一)实行倾斜政策,建立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 ‎“输血”不如“造血”,“富口袋”不如“富脑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校舍危房改造,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积极改造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育公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同样可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发生。甘肃省在“1+17”精准扶贫方案中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做了不同的规划,希望在“十三五”期间教育对扶贫能产生更持续、深远的影响。其中学前教育中甘肃省按照每生每学年 1000 元标准进行保育费的免除,对于师资力量不足的地区,下发专款进行学前师资力量培养,对于积极自愿投身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教师,在生活补助资金上予以完善。使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就近接受学前教育,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的参加,力求基本解决“无幼儿园可上”的问题。同时在招聘考试中,2014―2016年甘肃省计划招聘1.5万幼师进入基层包括部分社会力量筹建的幼儿园,以改善师资力量不足。对于甘肃省省内的中职学校全部免除学费。这一系列的措施都将改善甘肃省的基础教育薄弱问题,真正的使教育的红利惠及到每一个需要的人。‎ ‎(二)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符合农民致富需求 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包括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乡镇农校和培训机构,同时有效发挥县级职教中心的领头作用,加强面向农民工的培训,了解人力资源市场,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进行职前的技能培训,同时也要兼顾农民工原本的文化程度,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新技能的学习,加快农名工流转。‎ 对于继续在家务农的农民来说,养殖、种植技术的推广,能给他们带来增收,增效。这就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进行技术的全面普及,让农民从技术上脱贫,从思想上脱贫,技术的学习,收益的增加才能鼓励更多的通过技术的学习来走上真正的发展之路。‎ 要依靠当地的科技研发部门,甘肃省的农林院校都将是技术脱贫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科研的过程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升。‎ 总之,知识改变命运依旧是这个时代无法改变的铁律,“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有着重大的意义,要坚持做到把培育“造血”机制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利用好智力、人力资源,大力开展教育扶贫、智力扶贫,让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不仅拥有受教育机会,而且拥有优质的教育机会,让贫困的农民拥有一技之长,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从脱贫走上致富,才能从根本上“拔穷根”,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返贫比率大大下降。‎ 参考文献:‎ ‎[1]汪三贵,刘未.“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系列论述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 (01).‎ ‎[2]张钦.甘肃:精准脱贫转入总攻[J].望,2016(02).‎ ‎[3]范鹏,宋奎武.从甘肃实践看脱贫出路[J].西部大开发,2016(0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