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计划总结之听《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计划总结之听《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语文计划总结之听《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 ‎   我聆听了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感觉真的很好。他批判阅读独立论,把阅读课定位为写作的基础。在这节课上,他把阅读理解与学习“句感”、“篇感”、“段感”紧密结合起来,做得非常好。‎ ‎  学生读课题后,他让学生找出滴水穿石的启示部分,“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理解这句话,欣赏这句话的对仗工整,并告诉学生一篇文章总有一个关键句。这是在训练“句感”。‎ ‎  之后,他引领:作者要写滴水穿石的启示,这句话就已经写出来了,还写其它的干什么?作者是怎么把一句话写成一篇文的?带着这个问题,他和学生一起逐段读课文。齐读第一段,了解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滴水穿石奇观。读到第二段时,告诉学生这是摆出观点,同时说明,要证明观点,就要举例子。读到第三段时,一起和学生认识到作者举了三个例子,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并且逐个理解例子,哪里是说目标专一的,哪里是说持之以恒的,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是怎样运用例子证明观点的;同时说明:三个例子后面的文字是一个小结。读第四部分时,讨论,为什么前面正例用人,反例却用雨水?使学生认识到,做事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的人根本不会有什么成就,自然不会青史留名;这里的“雨水”并不仅指雨水,主要指的是像雨水这样的人,这样又认识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通过读文理解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完成了这样的读:把课文还原到作者的构思过程中去,体会作者是如何运思、布局谋篇的,这是在培养学生的“篇感”。‎ ‎  这还没有完,管老师又引领学生看作者最花力气的第二部分,举正例部分,思考,如果这一节要分为两节怎么分,分为四节、五节呢?你同意哪种分法?并“瞻前顾后”,使学生认识到,因为有反例,所以文章把正例都放到一节里;如果没有反例,正例的三个例子就可以单写,就可以分为五节了,但每一节要扩容,这样才能和提出观点一部分比例相当。这是培养学生的“段感”。‎ ‎  管老师就是这样,把小比例的理解内容和大比例的句感、篇感、段感培养结合在一起,把阅读指向写作,实现了从读学写的融合。‎ ‎  听课与学习后,我有两点思考:第一,这种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思想是对的;第二,不是篇篇课文适合这么上的,教材里大约有五分之一的课文适合。‎ ‎  反观我仿上的课,如果说管建刚做到了五重天,我才做到了一重天。但我不气馁,我觉得他这个是正确的,我一定会努力探索,让这种思想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结出硕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