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三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三篇

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三篇 ‎  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篇一 ‎  20XX年4月25日-29日,晋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局组织本系统业务骨干,对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德清县开展了为期3天的“对标先进、以学促干”考察学习活动。考察组一行26人深入2县10村,通过现场观摩、入户调研、研讨交流等方式,对所到村庄的产业发展模式、工作推进方式、市场运作形式等进行了深入了解,基本达到了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经验的目的。‎ ‎  一、基本情况 ‎  安吉隶属浙江省湖州市,素有“中国第一竹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椅业之乡”之称。县城面积1886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人,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全国首个生态县,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2018年,大竹园村、蔓塘里村和鲁家村农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实践成果,是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缩影。‎ ‎  德清县位于浙江北部,处于长三角腹地,总面积937.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万人,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名山之胜”之美誉,获得“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浙江省基层农村组织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  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做法 ‎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两县在打造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所到之处,村村如画,处处皆景,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兴旺发达,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一)党建引领谋划乡村振兴 ‎  坚强的党组织是完成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德清县五四村,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做到“党建责任刚性化、问题责任清单化、党性锻炼常态化、纪律要求明确化”。敢于开拓创新、先行先试,党员示范带头做标杆,挂牌亮相,积极参与全村工作,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早在2006年就进行了林权制度改革,随后又进行了村庄景区化变革,资源股份化改造,从“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资产股权)入手,探索推进“三权”到人,权随人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激发了“三农”发展活力,为全面激活农村产权收益奠定了良好基础。‎ ‎  各考察点所在地都能把规划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依托高水平设计团队,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不贪大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不在规划上走弯路花冤枉钱。如安吉县横山坞村,以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样板区+文旅休闲体验区”为目标,整合横山坞村现有环境、产业资源,科学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环境提升专项规划》《目莲坞美丽宜居专项规划》《3A级景区规划》《绿色美化专项设计》等方案,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体现了总体协调,使自然景观和村落建设浑然一体。‎ ‎  (二)产业转型带动融合发展 ‎  天荒坪镇余村十多年前就是安吉县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余村大力发展矿山经济,这里曾是飞沙走石、灰尘蒙蒙、泥浆遍布,村民致富同时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破坏始终是村民心中的担忧。2003年安吉县提出创建全国首个生态县的目标,余村开始陆续关停矿山,同时经济指标也开始急剧下滑,一些村民对未来充满迷茫。正在此时,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考察余村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村两委干部立说立行,高起点规划,谋划转型发展,坚持走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间,村民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行动动力,发展了荷花山景区、家庭民宿、特色果蔬采摘、水上漂流等特色产业,实现了“绿水青山同金山银山共同成长”的梦想,截至2018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47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80元。余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示范村,每天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  (三)农发资金助力园区建设 ‎  鲁家村是首批获得全国15个“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之一,田园鲁家综合体项目总计投入3亿元,其中获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补助资金1.3亿元。鲁家村坚持以打造家庭农场精品示范村创建为主要载体,以“公司+村+农户”为主要模式,以“一核、两溪、三区、四村”为发展思路,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加快壮大经济,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引进18个各不相同的农场,用观光小火车把农场各亮点串起来,使曾经债务累累的“落后村、窝心村”,一跃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精品示范村”,2017年村集体的经常性收入稳定在335万元左右,村集体资产达到1.5亿元左右,农民纯收入35600元。‎ ‎  (四)长效管理造就宜居环境 ‎  所到两县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优越,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更难得的是村民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高度自觉,无论是考察沿路,还是所到村庄,不管是河道沟渠,还是道路两旁,视野之内几乎看不到生活垃圾,线路、管网全部入地,这与当地政府的精细化管理和群众环保意识密不可分。村里实行了“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分类倾倒”,大街小巷分类设置黄、蓝垃圾箱。余村、五四村还建立了自己的垃圾处理站,弘扬“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扬家誉”的传统美德,践行“垃圾不落地,走过不留痕”的生活理念,把垃圾分类管理作为评比“美丽家庭示范户”的条件之一,以星级来表示每户家庭的成果,奖惩机制健全,打造成为“院有花香、室有书香、人有酿香、户有溢香”的乡野原生态。‎ ‎  (五)文化传承讲好美丽乡村故事 ‎  文化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两县各地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成为对游客最具吸引力的“软实力”。当地政府把地域文化作为提升内涵的灵魂,不遗余力地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如大竹园村又称“蔬香大地”,因有大片竹林而得名,早在光绪年间《孝丰县志》就有记载。目莲坞村挖掘村级文化特色,新建了“艺术馆、雕塑园、江湖城”等文化休闲场所,年文化经济收入达20余万元。在居民保护和文化展示中既突出了原真性,又实现了差异性,建筑风格上展示了地方特色,装修上融入了现代生活方式,做到了简约而不简陋,乡土而不老土,横山坞村利用原村中十二间旧厂房打造成充满后工业主题气息的艺术民宿,成为民宿界网红。‎ ‎  (六)药文旅康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  浙江圣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安吉县递铺镇康山工业园区,公司占地40余亩,建有“两基地,三中心”(药材种植观光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产品销售中心、医药文化研究中心、科技展示中心),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特有资源“竹叶”进行研发提取“竹叶黄酮”,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为依托,在竹子有效成分的研发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公司坚持走药食同源之路,主导产品涉及食品、药品及日化系列产品。经过二十余载励志耕耘,如今的圣氏生物已成为一家凝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旅游观光等大型综合型企业,公司以弘扬“实干创未来”的企业精神,秉持“科技、创享、价值”的企业理念,更新观念,引进人才,共推品牌,积极打造“药文旅康”产业融合新业态。‎ ‎  三、启示与思考 ‎  湖州市两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并没有照搬一种固有模式,而是更新观念,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发展理念,形成乡村建设的“自主品牌”,给我们以下启示:‎ ‎  启示一:党建统领美丽乡村发展 ‎  各村两委都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十多年来,认真践行习总书记“两山”理念,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也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理论在湖州最新实践成果。我们晋城的乡村建设就要落实好市委张志川书记提出的“以党建引领发展、把党建融入发展用党建推动发展、靠发展检验党建”的要求,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百姓跟进,以“壮经济、保生态、富百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晋城市乡村振兴总体规划》,逐步搞好我市美丽乡村建设。‎ ‎  启示二: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  实施乡村振兴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能“等、靠、看”,必须要解放思想,向改革创新要办法,找出路。比如,安吉县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标准统领美丽乡村建设;德清县打造新土改“德清样板”;鲁家村村委会跳出“等、靠、要”思想,充分挖掘该村现有农场资源,丘陵缓坡用地大的优势,发展观光小火车搞旅游等示例,再次表明思想解放天地宽。我们晋城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套湖州发展模式,要广开思路,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坚持多元化发展理念,探索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借鉴湖州经验,发展具有浓郁田园风情的乡村田园综合体。‎ ‎  启示三:文化传承叫响地方品牌 ‎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要坚持“利用是最好传承”的理念,注重发挥文化资源经济属性,以散落在广大乡村的古建筑、古民居为依托,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我市要充分挖掘“太行山水、生态、红色”等文化元素,讲好“晋城故事”,要聚焦“在沁河古堡里读史,在太行山水间纵情,在红色文化里聚魂,在大美田园里养心”主题,要深层次挖掘村庄文化元素,让乡土文化回归乡村,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处处呈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意境。‎ ‎  启示四:药食同源打造健康产业 ‎  圣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集研发、观光、文化、健康于一体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市药用植物蕴藏极为丰富,是多种道地药材的主产区,是全省“十三五”中药材产业布局规划的重点产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历史积淀厚重。“神农采五谷尝百草”。“舜王躬耕,采药于历山”等传说发源于此,但药材产业存在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及就地转化率低等短板,且还存在药品批文号少、产品类型单一、品牌不大、产能不足等不良情况。通过此次实地考察,“对标一流、寻找差距”,今后我市中药材产业要在加强药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求突破,将健康养生和休闲娱乐融为一体,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好“农民丰收节”“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太行连翘节”“阳城山茱萸节”“泽州红山楂节”等以道地药材开发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深化中医文化交流,促进经贸洽谈合作,探索中药材+观光、中药材+休闲、中药材+农旅等新的发展模式,拓展中药材产业新业态、新功能。‎ ‎  (作者单位晋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局)‎ ‎  赴浙江湖州市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篇二 ‎  根据培训班安排,6月8日至11日,第三组学员赴浙江先后考察了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建德市齐平村、戴家村,淳安县下姜村,富阳区东梓关村、龙门古镇,湖州安吉县横山坞村、碧门村、余村等地,通过现场观摩、入户调研、研讨交流等方式,对所到村庄的产业发展模式、工作推进方式、市场运作形式等进行深入了解,基本达到了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经验的目的。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  一、主要经验 ‎  考察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浙江各地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所到之地村村如画、处处皆景,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兴旺发达,一派生机盎然景象。客观来讲,xx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积淀等方面同浙江各区县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经过深入思考,我们与浙江最大的差距还主要体现在发展理念和推进方式上,这方面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一)规划引领标准高。各考察点所在的市县(区)把规划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依托高水平设计团队,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不贪大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桐庐县荻浦村邀请浙江省美院参与村庄规划设计,孝义文化成为贯穿古村落建设的主题。富阳区东梓关村委托绿城设计团队(GAD)打造的“杭派民居”,成为山水相映、入乡随俗、就地取材、低碳环保的诗画江南样板。在规划体系上,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全面制定涵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体系,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在规划执行上,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所到之处,没有发现有私搭乱建等行为,很少有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安吉县余村以“竹海景区”定位纳入天荒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科学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坚持一张规划管到底,关停污染企业,加快旧村改造,实现了村民建房、村庄发展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了有效实践。‎ ‎  (二)产业融合业态新。所到村庄在业态发展上都力求创新求异,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突出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的结合,跳出了“景点体验”这种传统模式,精心打造多元新业态综合体,实现了三产的有机融合。建德市齐平村采取引进农业企业、集中流转土地、统建大棚出租的方式,大力发展铁皮石斛产业,推出铁皮石斛文化养生健康旅游路线,带动餐饮、民宿、农产品销售近3000万元,实现了从经济薄弱村到“铁皮石斛特色村”的华丽转身。安吉县碧门村以“产居相融•悠然碧门”为定位,利用现有的竹制品产业,突出文创引领,搭建电商平台,培育网店30余家,电商销售年交易总额近1亿元,实现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淳安县下姜村成立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精品民宿,打造“群众观教育培训基地、彩色农业观光体验基地、旅游休闲清凉度假基地、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基地”,“下姜逐梦”荣膺千岛湖旅游新十景。建德市戴家村依托下山移民新村,建立民宿接待中心,对村民进行规范化培训,遵循统一管理、个性化服务的经营模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  (三)精细管理环境美。浙江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优越。本次考察所到之处,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卷。更难能可贵的是村民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高度自觉,无论是考察沿线还是所到村庄,不管是河道沟渠还是道路两旁,视野之内几乎看不到生产生活垃圾,这与当地政府的精细管理和群众的环保意识密不可分。安吉县余村早在2015年就率先推行垃圾不落地试点,实行“定点投放、定时收集”,每天早上垃圾清运车到村里收集垃圾,村民自觉分类倾倒,在收集过程中均做到“垃圾不暴露、转运不落地、沿途不渗漏、村容更整洁”。桐庐县环溪村探索“中国式”垃圾分类——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两类,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黄色、蓝色垃圾箱,每家每户统一配发分类垃圾桶,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环溪村采用太阳能微动力技术,实施自动化控制运行,生活污水经过节水池、无动力厌氧池、三格人工湿地、沉砂池,最后的出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污水处理与村庄美化、环境绿化得到有机结合。‎ ‎  (四)文化增色底蕴深。文化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浙江各地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成为对游客最具吸引力的“软实力”。当地政府把地域文化作为提升内涵的灵魂,不遗余力的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桐庐县荻浦村作为千年历史的“孝义第一村”,在建设发展中打造古风荻浦的品牌文化,重点挖掘古孝义文化、古戏曲、古造纸、古树木四大特色古文化。深澳村着力加强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坚持修旧如旧,不搞大拆大建,擦亮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品牌。环溪村以周敦颐后裔族据地为依托,传承爱莲文化,弘扬廉政文化。富阳区龙门古镇充分利用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优势,依托古镇千年文化积淀和山水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建设影视基地,打造运动休闲产业。特别是浙江各地在民居保护和文化展示中既突出原真性,又实现差异性,既在外部改造上展示地方风格和特色,又在内部装修上融合现代生活方式,做到了简约而不简陋,乡土而不老土,实现了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有机统一。如荻浦村把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茶吧、牛栏咖啡屋;横山坞村十二间房民宿利用旧厂房打造充满后工业主题气息的艺术民宿,成为民宿界网红。‎ ‎  (五)多元参与机制优。纵观浙江各地乡村建设,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推进,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共建理念贯穿于发展建设之中,是浙江模式成功的主要因素。政府主导,就是在规划编制、资金整合、项目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桐庐县、安吉县都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实行以奖代补,主导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村庄整治、产业培育、改水改厕、下山移民、农居改造等建设项目。农民主体,就是突出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把重大决策、规划蓝图交给群众民主决策,不断激发农民群众、农村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和建设主体作用。社会参与,就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的新机制。建德市齐平村和戴家村、安吉县碧门村无不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产业经营、旅游开发,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市场运作,就是要尊重市场规律,通过公司与农民或农民合作组织合作等方式建设村庄、经营村庄,让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安吉县横山坞村以村级开发6%留用地入股新建商业楼宇、标准厂房,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60余万元。‎ ‎  二、启示和思考 ‎  当前,全区上下正在深入推进思想大解放,推动工作大提升。浙江之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正确理念的引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只有摒弃陈旧观念,厘清错误认识,才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中轻装前行。‎ ‎  (一)克服妄自菲薄的思想,勇于作为。浙江经济基础好、自然禀赋好,乡村建设起点高、起步早,与之相比我们确有不少差距。但是xx作为xx主城区,生态环境、地理位置优越,山水特色、人文优势明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应该更有信心。‎ ‎  (二)克服等待观望的思想,主动作为。不能把上级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条件。要摒弃“等、靠、要”的错误思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有限资金,主动谋划、创新推动,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尤其是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三)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有序作为。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乡村建设也不是简单的城市化,推倒旧居建设整齐划一的移民小区。要将精致设计、精致建设、精致管理贯穿乡村建设的始终,有序推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  三、工作建议 ‎  从这次外出学习考察的情况和浙江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探索与实践来看,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农村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政策要求严、利益关系多、推进标准高,必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紧密结合xx实际,系统设计,协同推进。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  (一)突出规划引领。邀请国内一流规划编制团队,高起点编制全区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进一步细化确定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重点和建设时序。编制规划要避免走过场、撑场面的形式主义,注重与其它各类规划融合,努力实现“多规合一”,形成城乡一体、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思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于重点村庄,建议试行农村住房建设带图审批制度,提高现有《农宅户型设计标准图册》使用效果,严控建筑风貌。‎ ‎  (二)坚持示范带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结合全区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重点做好城区周边、景区附近、公路沿线、江河沿岸村庄规划建设。加强与xx本地高校合作,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因村制宜,突出特色,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从而以点带面,形成重点示范、梯次开花、竞相发展的乡村振兴生动局面。‎ ‎  (三)加强产业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要充分发挥xx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加强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不断增加群众收入。要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最大限度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借力社会资本,运用市场机制,把各村所具备的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显势,盘活存量资产,利用闲置资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  (四)注重生态治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作为乡村生态治理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引进和应用成熟的垃圾处理技术,基本实现对农村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农村污水力求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不能接入的,参照桐庐环溪村模式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村庄绿化重点加强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要通过评选美丽庭院、文明家庭,设立“垃圾兑换超市”,引导村民培育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乡风。‎ ‎  (五)促进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要坚持“利用是最好传承”的理念,注重发挥文化资源经济属性,以散落在广大乡村的古建筑、古民居为依托,大力发展具有xx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精品民宿、修学研学、摄影写生、古道穿越等一批新型业态,实现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变。要深层次挖掘村庄文化元素,加强村庄文化阵地建设,把弘扬传统美德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让乡土文化回归乡村,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真正让人“看得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六)整合各方力量。整合涉农政策、资金、项目,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制定农村建设工程以奖代补办法,本着“村民自筹、财政奖补、项目整合”的原则,对重点村的厕所改造、村庄绿化、民居改造、清洁能源利用、文化建设、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项目进行奖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引导农民利用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等平台,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达到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 ‎  赴浙江湖州市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篇三 ‎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涉农企业代表,先后考察了湖州德清县莫干山特色小镇、安吉县横山坞村、高家堂村,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金华义乌市青岩刘村,舟山市新建社区等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浙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  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  浙江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习近平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和整治,浙江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  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庄“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示范村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目标;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全省大部分村庄得到了基本整治,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有效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从内涵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整个浙江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  截至2017年底,浙江积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现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色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浙江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  浙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桐庐县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邀请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和浙江省美院设计了“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着力打造“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整个规划建设中,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每个村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  (二)完善环境整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村湾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剩菜剩饭、农作物秸杆等)和不可堆肥垃圾(塑料、玻璃、泡沫等)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便于倒查监督),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  (三)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如荻浦村充分利用村庄历史悠久,各种文物资源较多的优势,大打历史文物资源品牌,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亲切的乡土气息,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农村。除了利山村整村拆旧建新外,很少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还尽可能保留了几十年前农民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  (四)加强产业培育。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德清县现有农家乐、洋家乐等民宿350多家,其中以莫干山镇发展 ‎ “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达到72家,床位750余张,其中创造了一张床税收达10万余元的奇迹,成为德清县旅游的品牌,推动了区域旅游向高端、生态、精致、特色方向发展。横山坞村抓住与塘浦工业园区相连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当地区位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文化休闲”为主调的中国美丽乡村展示馆、高式熊艺术馆、横山坞雕塑园、山水灵峰·田园熊出没乐园为特色的休闲产业布局,引进的灵峰精品酒店、闲逸谷休闲度假区、雷露营房车宿营地等九大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新建社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通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自然美,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美丽经济”的新实践,通过“文化+”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渔村,实现休闲、旅游、文化、采风等元素联片发展。这两个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  (五)打造农村电商。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义乌市青岩刘村,依托“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充分盘活利用闲置的房产、店铺等资产,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形成大众创新、全民创富的格局。吸引千余家电商企业在这里聚集,并形成服务商、网商、线下网货中心等多渠道共生共赢的新农村生态。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网店4000多家,年销售额60亿元,日均出票12万单,从业人员3万多人。青岩刘村党建实行组织共建、先锋共创、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网络共治的“五共”工作法,以党建带动群建,营造更加浓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  三、启示与思考 ‎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打造了一批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示范样板,取得了较好成效。对照外地先进经验,我市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分类管理等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护利用,村湾建设容易造成“千村一面”,农村乡愁特色不鲜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投资农业的各类要素动力不足,农民致富增收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就近就业比例较低,美丽乡村建设后继乏力。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  (一)要注重搞好科学规划。要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需要搬迁进入社区安置的村庄和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  (二)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  (三)要注重突出生态治理。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 ‎  (四)要注重加强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培育当做美丽乡村发展的动力源。要利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不断增加群众收入。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丽经济,有效解决村美和民富的关系,逐渐引导美丽村庄变“输血”为“造血”,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  (五)要注重挖掘文化元素。要把文化建设充实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深层次挖掘村庄文化元素,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旧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搞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注意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好村里现有的文化阵地,传承文化,宣传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