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书心得: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谈美》读书心得: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谈美》读书心得: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本章主要讲了艺术创作的第三个方面:格律。分别讲解了格律的起源,格律之弊以及对待格律的正确态度,情感和格律的关系,最后得出“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的结论,我们应该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境界。‎ 一.格律本就是自然的。作者通过对比诗和散文的不同,以及举了生活中“一个年轻姑娘”实例,讲解诗歌的特点在于谴兴表情,低回往复,缠绵不尽,一唱三叹,情溢于辞。自然缠绵不尽的神情就要缠绵不尽的音节才能表现出来。比如古诗《华山畿》 ,音节往而复返,因为情节也是往而复返的。‎ 二.韵只是音节的一部分,韵只是音节的一部分。音节除韵以外,在章句长短和平仄交错中也可以出现。它们都是顺着情感的自然需要;情感的节奏见于脉搏呼吸,脉搏、呼吸的节奏影响语言的节奏;诗本来就是一种语言,所以它的节奏也随情感的节奏于往复中见规律;最初的诗人都无意于规律而自合于规律,后人研究他们的作品,才把潜在的规律寻译出来。‎ 读了这两部分,我想起叶嘉莹先生的一句话:“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诗歌中缠绵不尽的情感,低回婉转的哀思,高旷幽远的情怀.......都有相应的音节,句式,平仄来呈现,来表达。‎ 我们的汉语言,是非常美的,她的美不仅在于表意的丰富,不仅在横平竖直的方正,一撇一捺的飘逸,更在于她的平上去入,在韵、章句长短、平仄交错之中有一种情感的流动与表达。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名外教在我们班说:“你们说话就像唱歌一样。”这位外教即使不通汉语,他也从声音里感受到汉语之美,并且感受到说话人传递的情绪。所以我们读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时候,不仅是读到一种缠绵辗转的音节,更从中体会到一种缠绵辗转的情思。我尤其喜欢月色,古往今来写月色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我独爱“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一句。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缠绵哀婉,又极尽美感,温度,颜色,人,月色......这两句单是嘴边吟咏,就已唇齿“生香”,意味悠长,情思袅袅。‎ 诗从自然律发展成到规范律,其他艺术也如此,那么,艺术上通行的作法是否定成“格律”,后人便如法炮制呢?‎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如果只死板遵循“格律”,所有的艺术都会走入死胡同。所以艺术的发展也是一个从“临帖”到“破贴”的过程,是一种传承之中的“革新”。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四言弊而有楚辞,楚辞弊而有五言,五言弊而有七言,古诗弊而有律绝,律绝弊而有词........‎ 格律有“利”,格律有“弊”,提倡和不提倡之间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和呢?‎ 在明确作者观点之前,我们不妨回忆一下香菱刚开始学诗的片段:‎ 黛玉说:“什么难事,不过起承转合,中间两幅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但若有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黛玉先给她圈了王摩诘等人的诗,让她细细揣摩透了,熟记于心,然后香菱开始作诗,第一次作出来的,黛玉说:“只因你看得诗少,被傅住了,这首丢开,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我们不难看出,创造不能无格律,但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与言创造,就如香菱刚作诗的时候,遵循格律,但因为只去想着怎么遵循,就会被其束缚。诗和其他艺术都是你情感的流露,人类的情感在时时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区别,它在变化之中也要有不变化者存在: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些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情感共同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不能产生艺术。‎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从格律入手;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 在变与不变之间,我们有一份传承,更多地是创造。以这样的态度去做学问,甚至立身处世,我们方能觉得学问有趣,生活有美,生命有无限的可能性,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美好状态。‎ 生命不应该是被禁锢的,而应该是流动的,绽放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