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选疫情对民营企业影响及应对之策工作报告
疫情对民营企业影响及应对之策工作报告 疫情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工作报告 新冠肺炎疫情是 2020 年中国经济领域的黑天鹅事件,迫使各地延长春节假期,对正常生产经营和社会运转造成了严重冲击,抗风险能力较低的民营企业群体面临巨大压力,甚至少数第三产业中的小微民营企业已倒闭。如果疫情持续时间再超过预期,在目前我国企业债务率偏高的背景下,将可能引发短时间内的民营中小企业倒闭潮,造成严重的就业民生问题,甚至导致一定程度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疫情对民营经济带来的影响分析 (一)疫情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分析 2019 年,我国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 7.1%、39%和 53.9%。与2003 年非典疫情影响相比,当前第三产业消费占比更高、受影响更甚,对全国经济的影响也更加严重。 从第一产业看,疫情影响有限。因为其在 GDP 中占比只有 7.1%,但总体影响还是负面的。目前第一产业增速只有 3%左右,疫情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进而影响消费,尤其农畜牧产品出口可能会遭遇订单大幅下降的冲击。 从第二产业看,疫情对工业和建筑业影响不容低估。从复工情况看,制造业 1 月基本保持正常生产,整个 2 月份受疫情影响较大,之后处于复工和产能逐步恢复期,预计 3 月中旬生产秩序能基本恢复正常,并有可能回补 2 月份的部分产值。根据 wind、万博新经济研究 院的数据测算,制造业一季度增加值大约为 62168 亿元,同比增长3%,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 3.5 个百分点。随着复工率快速提升,加上政府出台稳增长措施的影响,二季度将回补一季度的部分产出缺口,预计 2020 年二季度增加值为 72465 亿元,同比增速为 6.5%,预计上半年的整体增速为 4.8%。 从第三产业看,影响最为严重,个别产业甚至遭受颠覆性影响。2019 年初步核实的第三产业 GDP 构成中,批发零售占 17.9%,金融占14.4%,房地产占 13.0%,餐饮和住宿占 3.4%。旅游、交运、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性产业受疫情冲击更为持久,恢复也相对较慢。首当其冲的是餐饮住宿业。2019 年一季度住宿和餐饮业的产值为 4234 亿元。2020 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住宿餐饮业预计将有 2100 亿元左右损失,增加值约为 2300 亿元,同比增速为-45.7%。此次疫情对旅游业影响也非常大,短时间来看,交通运输渠道旅客人次大幅下滑,黄金周出行人数同比降幅 63.9%;后续影响来看,旅游供给端整体受到波及,旅行社全面亏损,从业人员全面处于失业状态,中小旅行社面临歇业关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不同程度受到冲击。 2019 年一季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 7665 亿元。预计本次疫情将使该行业一季度增加值损失 230 亿元、增速下降 3 个百分点,增加值预计为 8087 亿元、同比增长 5.5%,二季度租赁和商务服务活动恢复正常,预测同比增速为 7%。疫情对房地产市场行业影响非常明显。从 30 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数据来看,1 月 1 日-21 日(疫情快速蔓延之前)商品房日均成交 4592 套,而 2 月 10 日-16 日日均成交 425 套,仅为正常水平的 10%左右;二手房销售受疫情影响较大,同比增速下降 83%。 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销售活动已经停止,市场处于冰封状态。长远来看,疫情下企业远程办公新型上班模式会提前到来,加上目前各地写字楼处于饱和甚至过剩状态,中小企业受到重大冲击,许多经营者会退出经营领域,对商业地产的需求也会下降(以上预测数据是根据 wind、万博新经济研究院的数据测算所得)。 (二)疫情对产业链的影响 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触及哪一阶段,及其冲击程度,将取决于疫情本身的演变及持续时间。总体而言,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对国内的供应链网络产生影响;第二,影响中国向其他国家出口中间产品;第三,全球供应链中断的效果反馈,通过进口渠道反射影响我国;第四,供应链中断将向其他没有中国企业直接参与的全球供应链扩展。 1.国内重点疫区疫情对全国产业链的影响分析 国内重点疫区疫情将对多个产业链造成影响。首先,化工品制造直接受到影响,其下游需求较大的行业集中在橡胶塑料、造纸及加工,木材及加工行业,纺织业,这些行业由于自身需求冲击叠加化工品需求依赖,影响或更大。其次,武汉拥有东风乘用车、东风本田这些整车企业,并且因为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如果停工的时间过长,企业可能要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再次,由于复工推迟,建筑活动的延后,叠加汽车链条影响,将对黑色、有色冶炼、 金属制品需求短期存在一定抑制。武汉不仅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半导体行业包括富士康(Foxconn)、和硕(Pegatron)、武汉新芯(XMC)和长江存储等公司在武汉均有业务。受疫情影响的广东、江西、江苏、浙江、河南、湖南也聚集着半导体行业的装配基地。计算机、电子与光学设备、电气机械、通用设备整个链条均受到一定影响。产业升级的仪器仪表行业由于对计算机、电子、电气机械需求较高,或受到一定影响。 2.疫情对我国在国际供应链中地位的影响分析 疫情的演变和持续时间将决定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上是否会被边缘化。情况一,如果疫情只是短期冲击,其对产业外移影响较少,尤其对机械、电子等优势产业基本没有影响。情况二,如果疫情对生产的影响持续到 3 月下旬甚至 4 月,可能对出口订单产生影响,尤其对于季节性较强的行业,其新增订单将明显流失,并影响其 2 季度、甚至 3 季度的出口生产。情况三,在极端情况下,如果疫情对生产的影响持续到4月甚至6月,则将会对部分产业的供应链产生实质性破坏,并加速产业外移,尤其对于玩具产业、服装等供应链较短、对配套要求不高的产业。在过去两年中美贸易冲突之间,有些企业已经将生产转移到了东南亚一些国家。叠加贸易战余波,则跨国公司将有可能考虑进一步多元化其全球供应链,那么疫情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就会变得不可逆。 3.日本和韩国几个亚洲国家疫情蔓延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分析 国内疫情持续缓解的同时,国外地区,尤其是距离较近的亚太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爆发的趋势。其中,日本、韩国更为严重,而且韩国已经将疫情预警升值最高级。日韩疫情扩散影响最大的就是全球的半导体供应链格局,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上,中日韩三国近年一直维持着三足鼎立的关系,日本主要生产上游材料、韩国则是以中游芯片为主,而中国是以生产下游产品为主。其中日本在材料领域,一直处于高度垄断,尤其是生产柔性屏的 FPI 膜、光刻胶、高纯度氢氟酸,这三个领域日本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均超过70%。此前日韩出现贸易摩擦,日本对韩国采取了阶段性的材料管制,这次日本疫情如果加速扩散,可能会进一步加速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重构,再加上韩国疫情形势同样严峻,目前中日韩各自扮演的角色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中国可能会加大往半导体产业链中上游的渗透。 (三)疫情对外贸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与 2003 年的非典疫情极为相似,从非典疫情可观察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路径和程度,本文将从外部环境、内部经济发展阶段、外贸规模、经济结构和自身实力五个方面与非典疫情对中国外贸的影响进行对比。 一是从外部环境来看,2003 年中国正处于入世后的全球市场红利期,美国因911 事件需要携手中国共同反恐,中美关系温和,国际贸易活动相对活跃,出口金额同比由 2001 年 7%左右上升至 2003年 30%水平。当前逆全球化抬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美方对华加征关税的商品规模不断扩大、税率不断提高。2019 年中国对外、对美 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为 0.5%和-12.5%,创 2008 年以来新低。中美贸易摩擦仍存反复的可能,外贸企业除了面临国内企业共性的问题之外,还面临着接单难、履约难、国际物流不畅、贸易壁垒增多等诸多外部因素,两方面问题叠加,使外贸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二是从内部经济发展阶段来看,2003 年中国经济处于库存周期、产能周期、房地产周期共振向上的阶段,整体经济趋势性、周期性上行,人口红利释放,财政货币政策空间充裕,经济整体处于上行周期,非典疫情仅是经济上行期间的一股短暂寒流,仅延缓了实体经济快速抬升的势头。当前中国经济处在大的增速换挡阶段,自 2010 年以来持续下行十年,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宏观杠杆率偏高,2019年底经济低位暂稳、但基础不牢,财政及货币政策空间小于 2003 年。未来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根本出路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现阶段我国人口红利的边际效用明显递减,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竞争优势越来越突出,这次疫情会加速我国部分产业外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 三是从外贸规模来看,非典时期中国外贸规模远不及现在,2019年进出口额减少1个百分点,相当于2003年进出口额减少 4.475个百分点。不过,由于外贸依存度已经由 2003 年的 51.3%降至 2019年的 31.8%,现阶段同比例的外贸下降对于经济的拖累程度与非典时期相比有所减弱。 四是从经济结构来看,2019 年一、二产业较 2003 年分别下降 5.3和 6.6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 11.9 个百分点,分别拉动 GDP 增长 0.2、2.2 和 3.6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在近年来增长较快,但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相比几乎不再是一个数量级,因此货物贸易出口下降对于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第二产业。就外贸路径而言,疫情对中国经济所带来的压力更多聚焦在国民经济中不再占大头的制造业。 五是从自身实力来看,随着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不断加速,与非典时期相比,中国的华为、三一重工、海尔等企业都已经走到世界领先位置,通讯设备、工程机械、家用电器、高铁、核电设备等领域的中国制造也在国际市场上驰名,总体上中国的外贸发展内生增长动力还是强劲有力的。 二、疫情带来的深刻变化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场疫情,既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经济抗风险能力的检验,更让所有国民开始重新思考健康与财富的关系。疫情终会过去,但是经济社会必将因此发生一些深刻变化。 (一)城市化发展模式或将由大城市化向都市圈转变 过去,我国的城市化是摊大饼的模式,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在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也会暴露出抗风险能力低的弱点。由于一旦某个核心城市受到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冲击,风险就容易扩散,从而形成系统性风险。未来区域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式将更加均衡,而不再 仅仅依赖某个核心大城市。随着对中小城市户籍限制的放开,以大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辐射圈的都市圈将取代大城市化,实现大中小城市各有分工、协同发展。同时,疫情将催生城市变革,城市治理将更加注重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技术,智慧城市建设将助推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二)新经济对旧经济的冲击将更加明显 在 2003 年非典之后,我国电商开始崛起,淘宝、京东等迎来了大发展。在本次疫情期间,由于足不出户,移动社交、新闻资讯、医疗服务、短视频和在线视频、手机游戏、生鲜电商、在线教育等行业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以京东到家为例,其 APP 在苹果商店应用总榜(免费)上的排名自春节开始大幅前移,除夕当天还在 246 名的位置,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2 月 8 日已经进入前 30 名之列。预计疫情结束后,人们出于安全便捷因素考虑,会更加习惯进行线上消费体验,快递柜、快递终端站点乃至无人化超市等事物将更加普及,将会催生出更适合消费者需求、具有竞争力的行业黑马。新经济取代旧经济的趋势一直都在,而疫情的出现更加强化了这一趋势。 (三)全民健康生活新观念将进一步形成 2003 年非典之后,全社会对医疗预防工作日趋重视,促使人们健康体检意识进一步增强,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经过十几年发展,截至 2018 年底,我国体检人次达到 5.6 亿,市场规模实现 1498 亿元。就像当年非典推动网络购物快速发展,并成就像淘宝等一批世界级电商企业一样,这次疫情极可 能成为互联网医疗的转折点和突破点,在 5G 的推动下,我国有可能诞生一批世界级互联网和远程医疗服务机构。例如,本次疫情中微医、丁香医生、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生平台充分调动全国医生资源,为全国人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大大缓解医院的压力。未来随着5G 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互联网医疗健康对传统医疗产生巨大变革。此次疫情事件让我们认识最深刻的是最有效的药物是人的免疫力,免疫力才是最强护盾。 三、疫情给民营企业带来的十大机遇 疫情对民营企业的冲击是严重的,企业面临的生存威胁是现实紧迫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疫情终究只是一次性冲击,对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不会产生长期影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这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各地各部门为贯彻习近平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系列部署要求,密集出台系列帮扶举措,有助于我们渡过难关、化危为机。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总是在外界的强烈冲击力下形成,大危机必有大机遇,甚至蕴含无限商机。严冬过后必是春天。十多年前非典过后,中国电子商务等一大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许多行业里,又何尝没有那场疫情逼迫的功劳呢?此次疫情,可能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加快对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企业家们要敏锐捕捉这些市场信号。根据近期的研究我们认为此次疫情事件可能迎来以下十大机遇: (一)中医药迎来重振辉煌的历史时刻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西医结合正在发挥重要作用,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数据显示,截至 2 月 16 日,湖北省确诊患者 58182 人,中医药使用率达 83.3%。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中药可改善患者发热症状、控制肺部炎症扩散、促进炎症吸收,还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激发机体自身防御能力。继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推荐相关中成药、中药处方后,工信部发布《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医疗应急)清单》,11 个中成药上榜。疫情后,大众对中医药有了重新认识和定位,中医药的研发和生产,以及涉及的整个产业链都蕴含巨大商机,迎来了重新振兴中华瑰宝的历史时刻。我省有很多驰名中外的道地药材,拥有樟帮、建昌帮等国内外知名的炮制流派及中华老字号,广大民营企业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振兴赣商品牌。 (二)互联网医疗平台成为需求爆发点 疫情之下,医疗健康领域反应最快,也是最直接的需求爆发点。例如阿里健康、腾讯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医联、丁香医生等平台都开通了在线义诊,初筛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缓解线下压力,减少交叉感染,让更多人接受线上问诊开方、药品配送到家的互联网就医方式。线上问诊的比例从 2019 年的 2%-4%,提高至 10%左右。再加上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已明确规定互联网医疗可以纳入医保支付。可以预见,互联网医疗平台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爆发。 (三)健康养老需求将得到极大激发 此次疫情事件中死亡人员多数是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2018 年中国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首次超过了 0-15 岁人口,达到 2.49 亿人;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75.8%的人被一种及以上慢性病困扰,且一人身患多种慢性病现象严重。另外,我国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分别高达 85.3%和 79.5%。以上海为例,上海户籍人口的老龄化比例已超过 30%,北京和天津也已经超过20%。针对这一众多群体的老年人未来新的养老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将可能迎来一个新的机遇。未来人们更加注重加强自身防护和提高免疫力,健身、养生等服务需求显著增长。此次疫情暴露了服务个人健康的公共资源不足,广大企业家可积极投资医疗、平台养老、养生养老、大健康等百姓迫切需要的产业。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也在加强,对健康保险的需求明显上升。 (四)优质农产品需求将得到激发 人们对健康安全关注度大幅上升,尤其是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有 4亿人,维护个人健康的需求会成为新一轮的消费热点。对食品方面会对高质量和优势的农产品有更大需求,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仍较低,农业正处于从近代化农业朝现代农业全面演进阶段,在政策支持、技术赋能、资本助推的基础上,叠加疫情的冲击,现代农业将产生化学反应,整个产业将朝着多样化、优质化、服务化、标准化、智能化、商业化等趋势加快发展。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要可能带来江西从食品大省、农业大省向食品强省、农业强省的转变,江西有优势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 (五)传统产业开始拥抱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近年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对市场规模、产业配套有非常强烈的依赖性,中国市场大、处在快速增长期,容易形成新商业模式。疫情迫使和促进许多传统企业更加重视和积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开展采购和销售生产资料,绝大部分厂矿、企业、公司借助数字化办公方式维持了正常办公秩序,培育了企业运用互联网平台直接交易生产资料的习惯,推动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既减少生产对人工的依赖,又提高生产的柔性化程度,可以更适应需求变化、更低成本地调整产能。许多服务业采取非接触式的方式,如在线教学、在线培训、在线问诊、在线买菜、在线影视等。比如,线下的辅导机构受疫情较大的影响,但线上教育却得到大力推广,并且成本更低、价值更大,有利于优势教育资源的推广使用。 (六)5G 发展处于加速阶段 我国 4G 用户渗透率为 91%,良好的用户基础已经形成,再叠加5G 技术突破、政策推进等因素,5G 作为实现万物互联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其应用场景将从移动互联网拓展到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更多领域,能够支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释放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根据世界银行研究,宽带普及率每提升 10%,将带动 GDP 增长 1.38%;国际咨询机构预测,到 2035 年 5G 将创造 13.2 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产生 230 万个就业机会。5G 及其相关的产业将迎来一个更快更好的发展机遇。 (七)远程办公需求稳步提升 众多上班族如何在家办公畅通无阻、效率更高,成了各大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也给许多专注远程办公技术开发的公司,以及远程办公工具带来商机。阿里钉钉、腾讯企业微信、字节跳动飞书等为代表的远程办公软件的推出、普及和使用率的提升,表明协同文档、在线会议、云盘以及客户管理、合同管理、员工培训等多个领域产品和服务,任一细分应用场景背后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数据,截至 2017 年,美国超过 80%的企业引入了远程办公制度,已有 3000 万人在家中远程办公,占美国工作人口的 16%-19%。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我国远程办公也将稳步发展。 (八)网络安全市场规模巨大 随着企业上云步骤加快、云计算产业的逐渐成熟、云计算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网络攻击形态的不断演变,我国政商对于云安全的需求将逐年上升。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云安全市场规模达 37.76 亿元,增长 45%。随着信息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云安全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预计 2019 年,中国云安全市场规模将达56.1 亿元,增长近五成。到 2021 年,预计我国云安全市场规模将超100 亿元。 (九)部门管理效能提升有待改革推进 疫情期间,湖北省某部门的物资管理和储存,从传统的分发制度转由国内领先的快递行业协助负责。这个事件表明,对于政府管理的一些平时利用率不高的机构,但在特殊情况下对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素 质却要求达到异常高的状态,可探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借助社会力量来提高效能和节约时间。中国经济中还有不少低效率的洼地,主要问题是基础产业领域市场准入不够,缺少竞争。能源、物流、通信、土地、融资五大基础性成本都比较高。如何通过实质性的改革降低这些成本,不仅能降低制造业的成本,也能降低服务业的成本,还有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成本。 (十)参与国家完善医疗物资战略储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2 月 3 日召开的会议强调,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资源保障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后勤基础,应急资源保障要能够适应复杂条件下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需要。不少专家呼吁应该由国家与地方政府统一采购和各级医疗机构分购相结合,将医疗物资储备到医院、防疫等机构,长期储备物资应包括:救治设备,如负压救护车、呼吸机、人工心肺机、血气分析仪、供氧装置等;个人防护用品,如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服等;消毒药械等。具有相关资质、竞争优势的企业可以重点关注。 四、民营企业应对后疫情时期的对策建议 疫情当前,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挑战严峻、机遇重大,若能看准形势、找准机遇,就能趋利避害、化危为机。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企业迈不过去的坎,要么停滞不前、要么濒临绝境。因此,企业要不等不靠,努力向内找出路,脱困求诸己,于不确定性中不断调整、不断奋斗、不断突围,先守牢基本盘,再谋划新发展。 (一)战略谋划,进行系统布局 一是企业家要有战略定力,每临大事有静气。要有清晰明确的方向感,加强对危机严重程度的研判,以此来决定应对策略。要呵护企业的士气,疫情期间是锻炼企业克服困难能力的机会,在共克时艰中让企业文化价值观更加明确,激励士气的手段可以多样,比如,对员工防护工作的关心和落实、通过网络与员工充分沟通、开诚布公向员工交底企业的近期困难和中远期计划等,尽一切可能不裁员。 二是企业要有战略评估,建议开展三项评估。首先,做好业务状况评估,建议按照急迫性依次开展现金流状况评估、应收和应付账款评估、存货状况评估、资产和债务状况评估、供应链保障能力评估、市场及客户状况评估。其次,做好战略环境评估。第一时间审视疫情后变化了的战略环境,建议由小及大、由近及远,从所处的细分市场到行业再到上下游,对疫情后变化的政策环境直到宏观环境进行评估,涉及进出口业务的企业要重点开展国际环境评估,同时还要结合业务评估开展自身资源能力分析。再次,做好管理体系评估。建议重点开展市场与客户服务体系评估、供应链与生产管理体系评估、财务与融资管理体系评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评估、风险控制体系评估、安全健康防范管理体系评估。 (二)辩证思维,强化居安思危 一是反思突发的经营危机。首先,树立危机意识。企业面临的风险时时存在,企业家必须未雨绸缪、保持清醒头脑,时刻保持活下去的生存危机意识。其次,建立危机管理机制。重点要做好会给企 业活下去带来致命打击的预案管理。面对各种可能的危机,企业必须进行充分的分析与准备,进行应有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以提前对危机进行识别、预防及准备应对,避免危机来临时企业束手无策。再次,做好危机管理工作。活下去的首要任务是保证粮草安全。一方面,企业应保持合理的现金;另一方面,在运营中,莫要过度举债经营。 二是及时开展四项重构。首先,业务发展重启。建议以先求生存、再谋发展,并在疫情过后重新获得市场份额为宗旨,以获取经营现金流、获得疫情新市场份额、提高生产和服务水平、改进生产、压缩成本为目标重启业务。其次,战略规划重构。建议企业需要认真审视,重新确定新的定位和战略目标体系,并重新建立基于新环境、新战略的经营目标分解和业绩考核体系。再次,管理体系重建。建议企业关注重建销售与客户服务体系、供应链与生产管理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安全健康防范管理体系和包括财务、人事等在内的其他中后台管理体系。最后,人才队伍重塑。人是企业的根本,建议把人才队伍重塑作为一项单独的重点工作来开展,包括人才队伍状况盘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重构、核心人员稳定与激励体系重塑、员工关怀与企业文化体系重塑,必要时开展心理援助。 (三)抱团理念,寻求多方支持 疫情对民营企业的冲击,需要社会各界合力支持企业抗击疫情、实现健康发展,企业家要学会借力发展,抱团共赢。 一是借力政府,享受政策红利。各地各部门连续出台大量政策,都是帮助中小微企业度难关,比如江西省政府印发《关于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增长 20 条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创新优化赣服通功能加强疫情防控和助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若干举措》等,为江西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些政策涉及财政支持、投资拉动、金融政策和金融机构的专项资金支持,税收政策及补贴,产业政策及劳资用工等方方面面,企业要研究透,找准结合点。 二是抱团发展,形成上下游紧密协同。要组建有应急管理项目组长、跨部门成员的风险管理团队,确认供应商的生产产能受影响程度,比如材料是不是缺、人工是不是缺、何时复工、是否有其他大客户积压订单等,同步搜集备选材料和服务供应商市场情报,整理已有或预测订单的交付期要求,然后评估出对于客户的影响和相关方采取能控制的措施,并及时提前通知客户。疫情结束后,企业要回顾疫情中的教训和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风险管理机制。 (四)创新求变,实现转型突围 在疫情冲击下,不少企业通过转型和变革寻求出路在所难免,有些是行业暂时性的制约不得不断臂求生,有些是中长期的趋势必须要革故鼎新。不管怎样,受疫情冲击的当代民营企业,必须要学会以变应变。 一是数字化变革,要拥有数字化能力。整个疫情防控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企业应借势完成数字化转型,成为拥有数字化技术的公司,使数字化模式贯穿商业模式和组织运行模式。 二是发展模式变革,实现共生价值成长。如今企业发展环境不再是传统的线性、可连续的,而是非线性的、非连续性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复杂性才是基本特征。因此,企业发展模式要从竞争模式转向共生模式、从规模增长转为价值增长,用创新驱动增长而不是投资驱动增长,协同行业内外的合作伙伴,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 三是组织管理模式变革,领导优于管理。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卓越的领导力带来有序与高效,而一味在意管控与权限,则会带来混乱并贻误战机。面对此次疫情,企业要进行反思,变革封闭的、僵化的组织状态,变革管理者画地为牢、管控为主的管理习惯,训练管理者真正发挥领导职能,提升组织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四是工作方式变革为智能协同。新的工作方式可以让组织成员更具创造力,让企业能够动态应对变化,更高效地创造价值。实现智能协同的工作方式,核心是精简组织结构,让组织成员可以更贴近顾客和价值伙伴成员,这就要求企业对传统的、内化的组织结构进行彻底变革。 五是公众沟通模式变革,注重私域流量的影响。这次疫情可以让大家更理解到传播的力量,尤其是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私域流量的影响力,企业要真正转换传播沟通的方式,升级自己对于新的媒介技术、新的传播技术的理解,确保自己跟上消费者变化的步伐,以及技术变化的步伐。 六是关注新机会,实现新飞跃。相信未来几个月全国各地将涌现更多的政策利好机会,为民营企业发展指明方向。在全力支持受疫情 影响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同时,也要坚持化危为机,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同时,要加快培育原创新药、网络诊疗、医疗器械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智能经济、数字经济、服务经济、健康经济等,支持更多创新型企业为疫情防控作出贡献,共同打好疫情阻击战。 疫情突如其来,对中国民营企业来说,这个春天要来得晚一些,但晚春依然孕育着无数希望。这一次,受过严冬洗礼的民营企业也必然萌发出很多创新。这种创新,依赖企业的坚定信念,自挖潜力,迅速调整,以变应变;也依赖中国企业家的担当、坚忍、创新、无畏和搏击巨浪的气魄。疫情之下,中国企业当自强。仅供参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