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心得)之在创新中继承 在实践中发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心得)之在创新中继承 在实践中发展

地理论文之在创新中继承 在实践中发展 ‎ 素质教育走向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关键。2001年9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大连市是全国首批38个实验区之一,实验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验证国家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检验实验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及在实验区的可行性;三是为进一步推广新课程提供经验。前两点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责任,我们要对国家负责。而第三点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蕴含许多机会和挑战。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必须端正认识,更新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为进一步推广新课程、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区课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 此次课改的一大特征是它从功能、结构、内容、教学、评价、管理这个系统工程均发生了变化,我们特别强调它绝不仅仅是换几套教科书,因而从国家到地方都是以行政部门为主导实施课改工作的。为使我区课改工作做得细致、扎实、有效,我区专门成立了以教育局主任为组长、由进修学校校长、普教科、教研部、师训部、干训部、基层学校校长代表、副校长代表、教师代表共同参与的新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而师训部、干训部介入课改工作是我区课改工作的一大特色。课改工作启动以来,领导小组每月一次例会,每次例会汇总进展情况,研讨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明确工作方向,促使我区课改工作稳步发展。进修学校科研指导先行,师干训的培训工作已经启动,中教部在对全体教研员培训的基础上,各学科都在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与教学工作,全区围绕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合作,开始了新课程改革的攻坚战。 二、地理学科课改情况 (一)开展的工作 1.不断培训,转变观念。 自2001年9月份以来,我们经历了国家级培训,区内参与式的研讨、反思培训,使教师明确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继承什么、发展什么,使教师觉得新课程不是离他们太远;进行传授式的研讨培训,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帮助教师系统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课代培式的研讨培训,全区共推出14节研究课,每课一个主题,每课一次研讨,帮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行为。小结反思培训,针对试验任务、科研课题进行半年工作的反思小结,形成优秀案例集、课件集、试验课题阶段总结集、课程资源专题集。半年来共组织培训18次,参加人数近900人次,除了我区的地理教师外,还包括我区中小学教学副校长、名区、县教研员、骨干教师。 2.以科研促发展。 ‎ 地理学科申报了一个科研课题《新课程实施经验与成果推广研究》,它包括以下几个子项目:验证地理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79中、4中);检验地理实验教材与地理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和在大连地区的可行性(46中、13中);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研究(50中、52中);课程改革中的学习方式研究(47中、49中、51中、天河中学、师院附中);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31中、83中);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45中、师大、格致)。实验的操作方式是分工与合作相结合。首先是分工,以学校为单位每个学校的地理组承担上述一个科研专题;其次是合作,地理学科每一次教研活动全体教师都在围绕这些课题进行研讨,达成共识;再次是分工,全体教师共同研讨的结果分成专题,由承担该课题的地理组进行总结;最后达到一个结果,全体教师在科研课题的带动下,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每所学校各有特色和专长,达到科研成果共享。 3.开发课程资源。 前两年,地理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中国和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教材没变。因而,我们要求教师要用好教材就要补充完善教材;目前课程改革的实验教材时代性增强了,但它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还有一段距离。如果说验证新课程实验教材是实验的目的,那么开发课程资源、补充完善新课程实验教材是教师对学生发展应负的责任。为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求全区教师合作开发课程资源,每所学校负责一个专题的课程资源开发,最后达到课程资源共享。 如何利用开发的课程资源,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进行地理教学的教育创新,79中学的地理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不断进取、大胆创新,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4.建立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 为使评价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成为发现、发展学生潜能,了解学生发展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有效机制,评价方案体现了开放性、真实性、过程性、合作性。注重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评价方法采取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的方式是“等级+评语”。同时还建立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发展的评价体系。 5.成立“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开发研究“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区本课程。 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与课程真正落到实处,成立了由教委蒋主任为组长,普教科科长、中教部主任为副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员为主持人、各中学教学副校长及各学科教研员为成员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在不断培训、开展研讨课的基础上,11月20日在全区举行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日活动,活动中46中做了以“基地”为载体的开题课;79中做了“人与环境”的结题课;师大附中生物学科做了“走进转基因食品”结题课;51中地理学科做了“WTO与中国汽车工业”长周期作业的过程展示课;格致中学数学学科做了“探究式教学”展示课。五节课看课人数达450多人次,为全区“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开展拓宽了思路;各校教学副校长与各学科教研员就“研究性学习”的宏观管理和教学指导进行了参与式的研讨培训,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为开发研究“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区本课程奠定了基础。      6.对外研讨交流。 ‎ 外省、市的许多地区都很关注地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来自人教社、广西玉林、湖北武汉、山西大同、辽宁葫芦岛市及辽宁省教研室的专家、教研员、校长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各县区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分别到49中、50中、79中、天河中学研讨交流我区课改的现状、存在问题,为其他省、市提供课改信息。 (二)中学地理课改的现状 1.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角色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材和老师。教师们感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学生知道得太多了。感叹之余,教师们深深感到自己面临的挑战。 2.构建了新的评价理念和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差异、学生的兴趣、情感、人格,只要学生付出了,只要学生参与了,教师都能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给予肯定的评价,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而在开放性的、真实性的、过程性的、合作性的评价原则中,由于给了学生思考、创造的空间,学生给予了老师更大的惊喜。 3.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一些学校的领导高度重视课改课程,校长多次看课,不断关注,教师们受到极大鼓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师院附中苗延亮老师对地理教学的热爱感染了学生家长和学科内的年轻人,许多教师有了自我提高的要求。教师们普遍认为: (1)只有拓宽知识结构,才能应对学生的不同要求(79中姜凡老师较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她的课堂教学有较高的科技与文化含量); ‎ ‎(2)只有合作研讨,集体设计课堂教学,对不同课型、不同班级的教学情况共同反思,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50中、51中、83中、天河中学的地理组教师取长补短、合作研讨,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进步很大。51中毕文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给全区地理教师很大启迪); (3)只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使教学变得容易,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学校的硬件具备,而我们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远远不够(49中于芳老师《多变的天气》一课,运用人机交互的形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了很多知识;50中于春霞老师经常自制课件在多功能厅上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他们的实践与体会启发了其他老师); 4.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 教师不仅能将相关信息纳入课程之中,同时将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和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各种教育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如天河中学、46中学都在这方面有所探索)。 5.发挥了教师的创造性和个性。 4个月的课改实践,当我变成教师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以后,深深感到教师的创造性是无限的,他们许多创造性的教学行为丰富、完善了我的教育理念。 79中匡艳霞老师让学生往12只试管中注入有色饮料来观察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创造性地解决了初中地理教学的一大难点。 47中王月秋老师在《空气质量》一课中,当学生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时为同学唱了一首歌《地球你好吗》,让学生在歌曲中体会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31中韩伟老师在《降水的分布》一课中,让学生在7大洲简图上画一画世界降水的分布大致形势,让学生在“做一做”中进行课程的小结和巩固。 尽管教师们所上的10多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每节课都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和富有个性的教育风格。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评价、引导不到位。 ‎ 目前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做得很好,但科学性的评价、思想性的评价做得不够,教师不是没有意识,而是文化底蕴不够。 2.创设的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有机结合程度把握不好。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但这里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不是无组织无纪律,不是学生没有自律。        3.不能做到教学过程与结论相统一。 重结论轻过程、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做法。既有过程又有结论而没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也是不正确的做法。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但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到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接受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4.教师的教学能力差距越来越大,这里有教师素质问题,还有观念转变问题,管理、指导问题。 三、由课改实践引发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做好准备 课改势在必行,现在各学科都要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教研员首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指导水平;学校领导也要用新课程理念管理、指导教学工作。各部门在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之中,为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做好理念、方式、行为、管理上的准备,才能使我们更加理智地、有序地、有效地走进新课程。 (二)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 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与教师素质有关。因而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综合素质,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迫在眉睫。 ‎ ‎(三)营造教学研讨的氛围 既要留给教师探索的空间,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及个性,又要加强管理,不断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在共同反思的基础上达到共同发展。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