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计划总结之农村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科学计划总结之农村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

科学计划总结之农村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 ‎ 科学计划总结之农村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 ‎ ‎   温州市农村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  农村小学科学备课常规即教学准备的常规,基本内容包括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及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1、学生情况分析,一要了解与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科学基础知识,二要了解与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方法和习惯。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2、认真学习课标、通读全册教材和配套的教师用书(含光盘),参加县级、学区或者学校组织的教材备课会,把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总目标。  3、按照教学内容,编写教学进度表。  4、学期教学计划要求在每学期开学后一周内完成。  二、单元教学计划  1、单元整体内容分析,把握本单元教学意图,理清各课活动内容之间的关系。  2、合理安排课时分配。  3、根据实际统筹准备单元教学材料。  三、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材料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1、制定教学目标:目标要准确、具体、恰当,切合学生实际,体现科学概念、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科学课程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本课重点活动的设计。  3、准备教学材料:教师对于必需的实验器材、学具及课件(媒体)要及时做好准备、采集、制作等预备工作,结合农村特点开发课程资源。  4、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明确每个阶段的学生活动,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关键问题。  5、写好教学反思: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字数不限。  四、其他  1、重视教学材料的准备,要求每周有2课时及以上科学课的老师,至少准备整册教材中要求的60%的材料,每周8课时及以上科学课的老师,至少准备整册教材要求的80%的材料,并要做好课后材料的整理、保存、共享。教师对必要的实验要提前“下水探究”。  2、认真写好教学方案,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教龄三年以下必须写详案,电子教案要求有打印稿。  3、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包括集体备课活动),县教研部门、学区、学校要积极为科学学科的教师搭建集体研究的平台,使科学教师每月至少一次科学专题教研活动。建议通过集体备课完成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备课工作,实现资源共享。  4、充分利用“省长工程”的远程光盘等教学资源进行备课。  附件:  范例及评析  范例1、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溶解  一、单元总体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溶解”这一研究主题,以食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研究材料,把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并且是他们能够进行研究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怎样使食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重新分离出来吗等问题按顺序编排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步深入地展开观察研究活动。  二、重点活动、目标分析和材料准备  课题 教学活动 概念发展 过程方法 材料准备 课时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观察、描述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2、观察、描述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过滤水中的食盐、沙子和面粉。  4、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并过滤高锰酸钾。  5、整理、表达与交流、判断新物质 溶解现象具有以下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观察、实验、描述 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过滤装置、杯子 1  怎样加快溶解 1、设计实验比较哪一块肥皂溶解得快;  2、糖块溶解的时间记录  3、加快食盐溶解的研究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物质的表面积、水的温度以及溶液是否被搅动等 对比实验 杯子、肥皂、筷子、小刀、热水 1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1、提出问题:食盐能无限溶液吗  2、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3、实验: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盐  4、交流研究中的发现 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也是有限度的 制定计划 准备盐、勺子、杯子、筷子(食盐溶液不要倒掉,留着下节课用。) 1-2  分离盐与水的方法 1、讨论怎样能继续溶解未溶解的盐  2、快速,观察蒸发水分盐水的变化  3、观察描述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4、海水的怎么变成盐的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实验 食盐的饱和溶液(上节课的食盐溶液)、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火柴、放大镜、 1  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 1、观察、描述酒精、食用油倒在水中的变化;  2、观察、描述将水分别倒入酒精、食用油的变化;  3、观察解释汽水里的气泡;  4、观察溶解在水里的空气; 有些液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也能溶解。  观察、实验、描述 试管、注射器、酒精灯、食用油、染色的酒精、可乐 1  评析:  科学课的教材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编写,做好单元整体备课有助于对教材的全局把握,并能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运用。本范例提供了一个单元备课“备什么”和“怎么备”的问题。首先是通读单元,了解主题、结构、课时,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明确每一节课的主要活动内容。第二,把教材活动转化为教学活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例如“食盐在水中溶解了”一课,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观察描述食盐、沙子分别在水中的变化”、“观察描述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过滤实验”、“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想像白糖在水中的变化”、“整理活动”。依据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活动:1、观察、描述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2、观察、描述面粉在水中的变化;3、过滤水中的食盐、沙子和面粉。4、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并过滤高锰酸钾。5、整理、表达与交流。第三是初步明确每一个节课发展学生什么概念和方法、技能等,理清前后对学生认知方面的联系;第四,统筹准备所需的材料,分配好课时。科学课的很多材料的准备,课与课之间有相互联系的,比如,本单元第二课“怎样加快溶解”最后的食盐饱和溶液就是为下一节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盐”‎ 做准备的。因此,统筹准备教材很重要。其实教师如把备课精力重点花在单元备课上,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一个单元备课的一半。只有以联系的、整体的视角去看待备课,才能事半功倍。  基于科学农村教师的工作特点,建议单元备课以集体备课为主,组内成员对单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进行分工备课,达到资源共享。  范例2、课时教学计划  例1:《用水测量时间》(观察实验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水流的时间基本相等,古人就利用流水来进行计时;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  过程与方法:经历记录 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意识到推断与预测要根据已有的经验与认识。  【教学重点】  经历记录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进行推断与预测  【材料准备】  课件(水钟图片)、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量杯二个、适量的水、滴管、手表或者时钟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看录像,情境引入  1、课件播放一段大自然中各种流水的现象录像。提问:流水与时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学古人,用水来测量时间(板书)。  二、‎ ‎ 滴漏实验  实验一:测量积聚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1、简介器材,明确实验要求  每组铁架台上都有一个漏杯,底部有一个大小相同的孔。量杯中有125毫升水,100毫升备用水,一支滴管,一个量筒。(用多于100毫升的水,是为了避免水的表面张力而带来的水流不完的现象)。  2、师生讨论实验操作要求:先用手指按住小孔,把125毫升的水全部倒入漏杯中,教师统一喊口令开始计时,等量筒里的水积聚100毫升水时,记下时间。  3、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分析数据,反思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同样的装置积聚100毫升的水,所用的时间基本相同”‎ ‎。同时在交流中反思小组成员在实验中的合作情况。  实验二:积聚1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1、组织学生推测:同样是125毫升的水,当量筒积聚10毫升水时,要用多少时间呢?根据第一次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并说说推测的理由。  2、小组讨论推测,并将估计的时间在黑板上表格中填好后交流: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么估计?你们的根据是什么?  3、实验验证,记录实验后的数据。  4、观察分析数据。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证实了水位高的时候,会流得快一些,所花的时间也会少一些。看来,我们班的同学确实很棒,分工合作得非常好。如果再来一次难度更大的挑战,敢接受吗?  实验三:积聚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1、用同样方法积聚50毫升水时,又需要多少时间呢?这次要求同学们能根据前两次测量的数据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2、学生推测后交流。(期望学生明白,水的流速刚开始很快,后来就会慢下来,那积聚50毫升水的时间就会多于5倍的10毫升时间,但又会少于二分之一的100毫升时间。)  3、实验验证,测得数据后上台把数据写在黑板上。  4、观察,分析实验数据。  5、小结:原来水位的高低确实造成了这种先快后慢的现象,像我们今天这样的装置能用来测量时间吗?要想使水流的速度保持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想办法使水面保持同样的高度。)  三、解释水钟的计时原理,课后延伸  1、出示古代的水钟图,古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2、学生观察,说自己的想法。  3、演示介绍教师做的水钟。  4、课后,大家搜集一些可以做水钟的材料,下节课,老师带领大家来做一个水钟,到时你们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教后反思: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流动是具有等时性的。古人发现了这点,所以能用水来测量时间。但是,在实际的设计水钟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孔的大小有关。在逐步改进的过程中,设计制作了水钟。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把古人的这一发现过程,再次让学生经历。在经历过程中重视展现学生的思维,把“能进行合理的推测”‎ 作为重点。学生在推测积聚10毫升水时大部分能根据100毫升的结果进行推测;但是在推测积聚50毫升水时基本上能想到100毫升的一半时间,极少学生想到联系10毫升的数据,不过,稍作提醒,学生思维马上跟上来了。我自己利用各种饮料瓶做的水钟深深吸引了孩子,下课了还不停地看呀,问呀,激发了他们制作的兴趣。我觉得科学课要想吸引孩子,材料真的很重要。  评析:  从教学活动的内容讲,这是科学课最常见的观察实验课型。该类的课型,备课的重点在于备“实验”,教师要因地制宜准备实验材料,还要进行下水探究,试验实验的可行性。如本课的实验设计,教师在“下水探究”后,发现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在课堂里要流完100毫升的水是困难的。于是,对教材中的测量100毫升的水所用时间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用多于100毫升的水来来实验,做测量积聚100毫升水所用时间,克服了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带来的教学实际问题。从教案的撰写格式讲,这是最常见的课时设计范例。它包含在备课时要表述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过程;还有教学反思。教学目标写清楚三维目标具体指什么。材料的准备是科学课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详细列出教师需要准备的材料;学生的材料,分组准备等等。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写出了每一个活动的要点和教师的提问设计。  如果是一人担任多个班级的教学,建议抓好反思,记录不同班级学生对同一活动所做出的不同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例2:《地球的卫星——月球》(资料分析类)  【教学目标】  1. 通过收集资料、课堂交流等活动,了解一些月球的基本知识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2. 能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有关信息,并按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整理。  3.‎ ‎ 从人类探索月球的艰辛历程中体会到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宇宙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了解教参上介绍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2.整理准备提供给学生的月球资料(远古时期、伽利略时期、近现代时期);(附后)  3.录象资料(备课系统:人类在不同时期对月球的探索);  4.月球卡范例(参考教材上的范例)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星是哪一颗吗?它就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说一个故事给大家听一听 ?  2. 请几个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歌。  (预设:《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嫦娥奔月》)  3.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古人对月球有哪些认识与疑问?哪些是比较科学的认识,哪些仅仅是想像,缺乏科学的认识?你根据什么来判断?  (预设:认识:月有阴晴圆缺;疑问:明月几时有;想像:月球象地球一样生活着生物)  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二、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 播放录象(或出示课文P38图片),思考: 从古至今,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随着观察工具和手段的变化,人类对月球有哪些新的认识?  (梳理板书:肉眼观月         地面天文望远镜观月         探测器探测与登月考察)  2.提供老师准备的3份资料,学生阅读并把最感兴趣的部分圈划出来。  3.‎ ‎ 你对人类认识月球的过程有什么想法?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三、制作我的“月球卡”  1. 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  (学生展示自己的信息但不作具体介绍)  2.讨论:启发学生以“月球卡”的形式交流月球信息。  3.小组合作制作 “月球卡”。教师巡视指导。  4. “月球卡”交流会。  (适时穿插阿波罗号宇航员奥尔德林的故事:在别人问及他是否为没成为第一个下月球的人感到遗憾时,他风趣地说道:“别忘了,我是第一个从月球下地球的人”。充分体现了一个宇航员热心科学事业而不看重个人荣誉的洒脱。)(注:如果学生没有收集到资料,可以把阅读老师的资料与制作“月球卡”活动合并起来)  四、课后扩展(作业)  1. 课后进一步收集有关月球的资料。  2. 在班级中展出“月球卡”。  简析:  农村兼职科学教师坦言:现在的科学教材,书上有的,学生知道,老师也知道;书上没有的,学生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从教学内容来看,《地球的卫星——月球》是一节典型的运用已有资料理解科学的教学。面对这样的非动手实验的科学课,教材上提供的信息(文字资料)是很有限的,教师该怎么备课?本教学设计提供了范例:  1、通读教材——补充教材的“空白点”。备课的第一步就是要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去收集相关的专业知识给自己“充电”。比如本课,教材上仅仅介绍了各个时期人类探索月球的观测工具及一些基本数据,而各个时期人类的发现,还有“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的背景资料等都是教材的“空白点”‎ ‎。教师只有在课前从教参、网络、书籍上广泛阅读有关月球的资料,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整理资料、认识月球,甚至在信息产生冲突时及时判断信息的正误并进行引导。2、解读学生——找准教学的“起始点”。月球在学生来看并不十分神秘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要走向哪里?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活动中建构起“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在不断改进,对月球的认识不断深入、丰富,同时还有很多的疑惑期待我们进一步探索”的观念。因此,本课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月球知识,而是让学生体验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这也是新教材与老的常识教材《月球》一课的根本区别。学生的知识储备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的教学起点。3、精简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课教学很容易出现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要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教学重点统筹布局活动的内容、方式与时间。明确各环节的设计意图,理清线索,预设好学生的活动、想法,教师的教学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了。  例3:《我来做个小开关》(技术设计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开关是一种控制电流通断的装置。开关用导体和绝缘体两种材料做成。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启迪思维,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开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设计、制作小开关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  难点:给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教学准备:  小组每人一只手电筒和干电池。每个小组灯泡一枚、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一个,电线若干、回形针1枚、其他导体、绝缘体若干。每组电路装置1个、开关1个、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干电池2个、电线若干。  教学过程:  1、 引入 :  2、设计与制作过程。  (1)观察手电筒:手电筒的组成材料、手电筒的构造、操作手电筒的开关。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l         小组讨论: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上,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  l         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  l         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  l        ‎ ‎ 全班交流。  (3)红灯、绿灯和黄灯。  3、小结延伸。向学生介绍遥控式开关、真空式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  教学反思:(略)  评析:  从学习内容讲,这是一类以技术设计为主的课型。当前小学科学教材中,这类课型是穿插在每一个单元中。备课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运用新学的科学概念,来指导自己的设计。如设计制作小开关,就是在学生理解了哪些材料是绝缘体、哪些材料是导体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特征来设计和制作小开关的。手电筒是典型的有开关装置的一个回路,便于在课堂里作为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因此,本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在设计伊始让学生观察手电筒。而最后的总结延伸活动,则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现代科技领域,感受现代科技进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利、提升生活质量等。  从教案的撰写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提纲式的备课格式,即我们平时说的写简案,该种形式的教案具有过程简明扼要、三维目标明确、活动材料准备具体等优点。书写时只要把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主要活动和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使用的关键问题清晰明确地写在教案上,自己做到胸有成竹,心中要有学生。值得关注的是:标题不能代替提纲,应该是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归纳后所得出的精华,可以是书上的重要语句(如科学概念等)或是教师自己概括性语言。  例4:《导体与绝缘体》  一、教学任务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继学生学习“电和我们的生活”、“点亮我的小灯泡”、“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电路出故障了”后探究电的又一课,与后面的“我来做个小开关”、“里面是怎么连接的”、“我们选择了什么”‎ 共同组成电单元。本课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教材设计旨在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建立充分的感性经验,学会初步判断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并注意安全用电。  第一部分: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教材提供25种物体的目的有二:一是提供足够多的材料让孩子能建立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二是保证每个孩子实验的充分参与。教材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是简单的,这里的编写意图显然不在于对一块橡皮的检测结果,而是在于展开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以何种形式落实这一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是这课教学着重要思考的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科学知识方面:尽管学生原来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导体和绝缘体”的信息,但这些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25种物体甚至更多的物体,让学生获取足够多的感性经验建立起来的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才是一种具体形象、充满生命力的认识。我们要求学生建立起来的概念不是“导体是电流容易通过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质”,我们希望孩子能下这么一个适合孩子认识的操作性概念——导体是把放入电路检测器中灯泡亮的物体,绝缘体是放入电路检测器中灯泡不亮的物体。这是一种源于儿童的操作而概括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儿童概念”‎ ‎。而对于人体、潮湿的物体等的探究,这应该是孩子感兴趣的,将根据课堂教学学生的问题取向进行处理,希望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一亮点。  科学探究方面:程标准要求孩子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书面计划。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制作一份完美的计划,或许在整个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都很难出现,要求四年级孩子做这么一份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是不近现实的。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制定科学规范计划的第一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情感态度方面:四年级的学生还往往容易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是想象来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有些孩子在课堂中甚至会只凭经验不加实验地将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因此要在课堂中非常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活动中每个物体要检测两次以上,渗透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本课教学要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三、教学目标预设:  1、科学探究: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3、科学知识:通过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  四、材料准备:  学生:橡皮、石块、海绵、螺帽、橡皮筋、镊子、泡沫、干木条、信封、布块、玻璃片、塑料片、铝片、铜片、铁片、小铁棒、回形针、一角硬币、五角硬币、一元硬币、不锈钢调羹、陶瓷调羹、塑料调羹、插头、卷笔刀;电路检测器;  教师:电路检测器、橡皮、老虎钳、电流放大器、课件  五、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及策略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情境  导入 简单电路演示,通过简单电路灯泡亮与不亮的原因分析,为学生研究导体和绝缘体奠定基础。‎ ‎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铺垫。  计划  制订 与学生生共同研讨一个“科学规范”的一块橡皮检测的学习计划。针对学生现有的科学探究能力水平,直接呈现方法,并通过示范、讨论、评价的形式落实。 1、自行思考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  2、通过幻灯片,了解“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详见“教学任务分析”)  3、通过个别体会、相互评价,理解“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的科学与规范。 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  实验  探究 提供足够多的材料,让学生建立充分的感性认识;用温馨提醒强化每个学生的行为,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关注每组学生每个孩子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探究的有效性、思维的深刻性。 1、用“一块橡皮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25种物体。  2、组内整理分析研究情况。  3、产生提出新问题。 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表达  交流 创设平等、自由、认真、有序的科学报告会氛围,参与交流和质疑,体现学习的共同体。‎ ‎ 科学报告会、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电珠发亮,哪些不能使电珠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分析检测结果,从中发现一定的规律,作出自己的描述。  3、对插头、卷笔刀等进行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自行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初步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  探究  拓展 演示电流放大器,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导体和绝缘体,同时注意用电安全。 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课后继续探究新的问题。 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落实科学学习的研究后研究。  六、教学反思:(略)  评析:  这是一个精品式的教学设计,它包括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材料的准备,完整的教学过程设计。其中对每一个环节(活动)的设计意图都做出详细的描述。这种精品式的教学设计是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入手,备课做到四备: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备教学环境、备过程预设和设计意图(其实还应该备教师自己)。在表述上,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出详尽的陈述。一般地,在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拓展活动、后续活动即为”作业“但它是开放的。  本教案的设计以表格式的形式撰写,以科学的过程为主线,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以及为什么这样设计的意图。参加教学设计比赛的撰写格式要求教师提供这样的精品式教学设计。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