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范文之我的班长要辞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我的班长要辞职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我的班长要辞职 ‎ ‎  当第一任班长递交辞职信时,我仅仅认为是其任性使然,不曾料想班级貌似平静之中竟然暗藏危机:班级一度人心涣散,各种猜测与流言四起:班委之间的不和谐乃至争权夺利是此次变故的根本原因,导致同学人际关系紧张乃至矛盾冲突潜滋暗长,结果是同学彼此间的不满与抱怨是其必然结果。班委的班级管理工作陷入瘫痪状态,要求变革的呼声不绝于耳,班、团干部队伍调整如在弦之箭,蓄势待发,这最终促成了第二任班长在民主推选中走马上任,班级进入新一轮的调整与适应的过程。‎ ‎  当第二任班长递交辞职信时,她满眼的泪水,满腹的委曲。这是个热心的姑娘,满怀一腔服务同学的热忱,总是竭力去做好各项工作。也许是太过热情而严谨不足,太过细致而大气不足,太过看中别人的意见而主见不足,终在有些人不怀好意的“动员”下,选择了放弃与逃避。对这场变故,同学之中,同情者有居多,冷漠者亦有之。只是它的“次级波”所带来的破坏力依然在传递。‎ ‎  此时,班级发展步入高二阶段,有一些不思学业的同学放弃了继续下一阶段的求学之路,降级的降级,转学的转学,留下了那些想是要继续前行实现大学梦想的学生。只是面对已然过去的一年,希望和沮丧并存,动力与无奈同在;很多人既渴求进步又难以克服自身的惰性,既渴求人际温暖又时时怀疑他人的真诚与友善;苛责他人的不足与缺点,却容忍着自己的惰性和消极;极度不满班级的发展现状,却又不肯在自己身上找寻原因,所以班级中彼此不满、抱怨、猜忌如流感般传递。‎ ‎  历经痛定思痛后的觉醒、整顿、协调、交流与沟通,大家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变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意识到挽救这种变故并非仅仅是换个班长就能解决的。第三任班长在班级最困难的时候走马上任,可谓临危受命。其后,班级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学校卫生、纪律量化“双优”,年级“月考”次次成功完成最高指标。正当大家为班级的“重获新生”所鼓舞振奋,蓄力再创辉煌时,如同“周期性病变”一般的“班长的辞职”又再次上演,我再次陷入困惑,班级再度陷入沉默。‎ ‎  此时,我不得不作深刻反思,为什么这些班长,不管是成功的抑或失败的,严谨的抑或宽松的,功利的抑或公益的,最终都会选择放弃?这个表面风平浪静下的班级究竟是一个怎样深不可测的“龙潭虎穴”?为什么一旦组织班级活动,班级就会“病变”?不管活动的性质是文艺的,还是体育的;活动的形式是纯粹班级性的还是参加年级的、学校的活动,不管活动最终结果成功还是失败,反正只要一旦“兴师动众”‎ ‎,活动中的组织者势必沮丧于同学的不配合,不积极;参与者势必抱怨甚至无端责难组织者的无能和低效。终有组织者会信誓旦旦地说:再也不干了!因为生活委员因某一笔几块钱的开支遭受质疑,文体委员因其活动不能惠及每个人而遭受指责。活动所给人的那种奇怪的感觉就是:最不配合的人是闲话最多的人,做事最多的人反倒成为遭受批评和责难最多的人。‎ ‎  众所周知,班委工作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不论班、团干部如何竭心尽力,总难免会听到批评、指责等不和谐音,这应该不是只有6班才会发生的事,为什么从前没遇到班长屡屡辞职情况?为什么其他班级没有发生这类事情?我困惑不解。‎ ‎  反思整个管理过程,我发现其间不断存在的种种问题 ‎  首先,班级管理中班主任“ 事必躬行”与“无为而治”两种管理模式的权衡选择、准确把握是个值得深思探究的问题。‎ ‎  班主任“事必躬行”的管理方式让班委缺乏独立的思考,不利于班、团干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班、团干部没有足够的权力导致其职能无法顺利履行,其威信难以有效建立,结果班、团干部形同虚设,班主任疲于应对琐碎的卫生、纪律常规,并不得不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耗在那些违纪学生身上。班级管理停留于低层次的“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阶段,结果“问题学生”依旧反复出现问题,得到老师的关怀反倒比那些行为习惯好的学生更多。中间那层学习成绩不上不下,行为中规中矩的学生,倒成为被忽略的一群,他们的心成为被阳光遗忘的角落,自然无法感受到班主任老师的爱和温暖。‎ ‎  “无为而治”‎ 的管理方式是许多管理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要求班主任老师进行不间断的常规指导和帮助,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觉性,较强的公益性和良好的自律意识,否则“放权”就等于“放纵”,班主任的“无为”导致班上的“无序”。所以,既要适度放权,又要适度集权。但何时放,何时收,何入处,何处收?我一直以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 ‎  其次,那些班、团干部上任之前就有担忧,害怕工作耽误学习而赔上了“大学梦想”;害怕得罪人而被孤立。班、团干部介于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之间,如果说学生群体是他们生存的“土壤”的话,那么班主任老师的恩宠是他们无法抗拒的“阳光”。因为是学生,所以他们和其他同学没有什么不一样,因为是班、团干部,他们和其他同学也确实不一样。他们这种“学生”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使他们成为班主任与同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只是这种“桥梁和纽带”有时会变成困缚老鼠的烟筒,使得介于其间的班、团干部两头受气,弄的里外不是人。所以他们在困惑中容易失去热情,在责难中容易失去坚持下去的勇气。不得已,最后不得不退守一隅,寻求可被谅解的普通学生的轻松;旁观者的闲情;事不关己者的漠然。不知何故,人们给予普通人的宽容总是更多,而对于优秀的人却要求更高?‎ ‎  第三,同学“律已”与“律他”的双重标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所以,人始终无法完美无缺。而人,往往漠视了自我的不足,夸大了别人的缺陷。成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这些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青春期是个在“自我”与“非我”‎ 间矛盾冲突的年龄。既积极向上,又多少有些叛逆的他们往往对正统教育倡导的诚实、听话、顺从、进步等有着天然的抗拒;既渴望成长,又有些害怕张大的他们对成人那种无法抗拒的“权威”有着无端的排斥。那么,不可避免地,他们会对老师意图的贯彻者施加下来的要求给予好不客气的否定。在这种是非似乎清晰又似乎模糊的年龄,就出现了允许自己叛逆,要求他人正统的奇怪是非标准:一方面,不断抱怨周围不守班规的同学影响自己,另一方面却忽略自己的违规;一方面,不断指责别人不负责任,逃避劳动卫生任务或课业任务,另一方面却忽略自己抄袭作业、卫生逃跑行为;一方面,不断嘲笑普通学生的无能,羡慕班、团干部有工作能力,能干事,另一方面却忽略自己的幼稚。‎ ‎  历经反复变故的班级如同反复受创的病体,让人心痛,催人觉醒。我无法预知未来是否还会发生这种变故,但是,不管怎样,我和我的孩子们都必须勇敢面对,义无返顾地继续向前行进,到达成功的彼岸。‎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