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体育计划总结之关爱、转化体育“学困生”的教育研究
体育计划总结之关爱、转化体育“学困生”的教育研究 摘要: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在体育教学中也有弱势群体存在-体育“学困生”。“学困生”是指体育品德、体育意识、体质、心理品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不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学生。教学中怎样关爱和转化体育“学困生”,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学困生、关爱、心理特点、意志品质、个性、教育。 1 原因分析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较多较复杂,有心理智能、生理智能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习惯因素。从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主要是有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发现,形成“学困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心理障碍。因此,关爱、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应从剖析“学困生”心理入手,弄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摆脱心理压力;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提高适应能力,逐步解决生理障碍。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疏导。 1.1 “学困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危害解析 1.1.1自卑感。在教学中,老师往往用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学困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训斥,“学困生”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久而久之会导致“学困生”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1.1.2厌烦感。现代社会的高节奏,生活的高要求,学习生活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学历、高难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多重压力和负担,家长和教师期望过高,个人抱负与现实生活反差太大;更由于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导致他们产生一种消极心理,不能主动投入到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之中,缺乏激情并产生厌烦感。 1.1.3恐惧感。“学困生”在生存活动中,时常处于介备状态以防受到伤害。他们精神上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对所学习的各学科确定不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严重的恐惧感。 由此可见,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得“学困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情绪不稳定、紧张、烦燥不安,举足无措,他们往往以反社会或自我退缩的行为去寻求和表现个人价值,走向极端则会出现犯罪、离家出走、逃学、自杀等倾向。如果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对这种心理障碍不进行及时的疏导,设法去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那么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又怎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状、担负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呢? 2 心理特点剖析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有成就感,但缺乏勤奋、努力,不能把握机遇,组织性、纪律性和行为习惯差,自控能力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乏艰苦奋斗和拼搏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出人头第,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学困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性”心理特点。 2.1缺乏学习动机:他们对学习健康和体育锻炼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体育兴趣仅停留在对表面形式的需求上。缺乏体育与健康知识内涵。 2.2 缺乏自主:由于生理原因,导致体育效果差、成绩不理想,不能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积极感受,感觉不到体育的乐趣,只能感受到参与体育活动只是一种负担。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努力不够,体育效果不明显,得不到成功的快乐,感觉不了健康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2.3意志品质弱: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缺乏毅力和斗志,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和探索精神,忧心重重,担心练习中会出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2.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学困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不愿勤奋努力,知难而退,以静制动。 2.5心理矛盾,情绪不稳:“学困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他们意志薄弱,自控力差。 3 转化教育探研 3.1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充分考虑每个“学困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学困生”的知心朋友,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时刻记住,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体育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主动参与、自主练习的积极性。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肯定成绩,引导其克服困难,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2适时激励、关心爱护:“学困生”在学习掌握技术动作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学困生”,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差” 的帽子,要分析情况,不要随意或恶意地批评或指责;应对他们耐心辅导、正确引导、经常鼓励,加倍关心和爱护,做他们的知音,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学困生”的教育应宽容又不放纵,严格要求但不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地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效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技术。发挥他们某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适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并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努力方向,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鼓励,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发展。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关爱、转化体育“学困生”的教育研究.doc 917299323d338020e9f136984b6b93b4.doc (44.00 KB)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