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汇报供借鉴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汇报供借鉴

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汇报供借鉴 仅供参考 一、“非遗”基本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内容丰富,项目涉及广泛。 目前正式公布的非遗项目共三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曲 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 6 大类,共 27 个项目。经区级文 化行政部门认定的区级“非遗”传承人 5 人。经市级文化行政部门认 定的市级“非遗”传承人 1 人。 二、“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情况 始终坚持“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思想, 由区文体广旅局牵头负责“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不断加大 保护力度、拓展保护领域,着重在“非遗”宣传、传承推广、资源普 查、遗产申报等方面用力,积极推进“非遗”开发利用。 (一)建立区级“非遗”专家库 2017 年,区区级“非遗”专家库成立,经过三年发展,逐步建 立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非遗保护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力 量在参与研究和制定全区非遗保护规划和相关政策文件;开展非遗咨 询、评审、课题研究、学术会议、授课等方面的作用。 2017 年开始,在专家队伍参与下,我区对全区“非遗”资源的 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生存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保护工 作的难点等,重新进行了全方位调查记录、建档,为做好“非遗”工 作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开展“非遗”申报 2017 至 2018 年,在逐一摸底、考察项目和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的 基础上,我区完成了第二批、第三批区级“非遗”项目的评审工作, 共评审八个区级项目,分别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传统制作 技艺。同时启动了市级“非遗”的申报工作。2018 年成功申报市级 非遗项目一个:XX 传统制作技艺。截至目前,我区列入市级“非遗” 项目共有 5 项。 2019 年我区启动了第一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 人认定工作,成功认定了 9 项“非遗”项目传承人。谢氏倒灌菜制作 技艺传承人谢玉蓉被评定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三)大力开展“非遗”宣传保护 一是充分利用非遗节等时机,通过宣传单、“两微一端”、手机 报等多种形式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 例》及“非遗”成果。2020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积极组 织“非遗”直播带货、经典川剧剧目演出等系列活动,引起广泛关注 和一致好评。二是拓宽宣传渠道,通过上电视、上活动、上节日等形 式,扩大宣传力度。我区“非遗”项目先后登录中央电视台《味道》 栏目和中央电视台《新农业频道》,并多次登上省市重要媒体,成为 家乡好味道的代言项目。2019 年在“美丽乡镇·魅力”比赛中,我 区非遗美食获专家组最高评分。2019 年,“非遗”项目代表市非遗 项目参加成都第七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在全国 39 家非遗美食中获得 最受欢迎美食之一,得到了非遗专家及全国各地美食爱好者的青睐。 三、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高,保护力度不足 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面对当前非遗生存环 境日益恶化的现实,我区还缺乏加强“非遗”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 和使命感。部分传承单位和个人以为只要申请加入了名录,就得到了 保护,或申报只是为了挂牌,仅仅当作一种荣誉,没有把发展和传承 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不少群众对非遗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对非遗 保护的范围与内容及如何保护不完全清楚,保护意识不强,非遗保护 还没能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缺乏专业机构,专业人才匮乏 当前,我区还面临着专业非遗保护机构为零、专职工作人员为零 的状态、非遗中心及保护传承(展示)场所为零。缺乏独立的运行经 费,工作人员也是身兼数职,既难以潜心从事“非遗”保护工作,也 无法满足日趋复杂的工作实际。对于量大面宽、专业性强的“非遗” 普查保护工作,仅仅依靠行政主管部门的力量显得更加单薄,难以适 应“非遗”保护工作综合性、专业性、长期性的要求。 (三)“非遗”传承乏力,市场适应能力弱 在现代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非遗”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环 境发生了急剧变化,“非遗”工作形势严峻。“非遗”保护工作不以 赢利为目的,和市场经济原则背道而驰,导致了“非遗”项目缺乏经 常性、长期性的展示平台,受众群体出现断层,生存空间逐渐萎缩。 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在中老年人中还有一定影响,而年轻一代则普遍不 感兴趣。许多民间老艺人生活窘迫,或者年事渐老,无法带徒授艺; 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少有人拜师学艺,传承人青黄不接,非遗传承 后继乏人。我区“非遗”项目传承因缺少资金扶持而面临断层,很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我区直到 2019 年才认定了第一批“非遗” 传承人。 四、思考及建议 (一)落实责任,广泛宣传。将“非遗”工作作为重要的议事日 程,纳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做到组织到位、规划到位、 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加强区文化部门与发改、财政、住建、教育等 部门的合作联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等有效联动机制。突出宣传 媒体作用,通过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等系列 活动,加大非遗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非遗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从小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爱好。 (二)加大投入,培养人才。一是落实经费保障。按有关规定将 非遗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完善经费保障制度,壮大保护传承 力量。用足用活有关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依托项目 申报及特色文化成果展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二是做好“非遗”项 目扶持。出台“非遗”项目的经费扶助政策,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 个人的积极性。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投入非遗保护与利用。加强对已经 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利用。营造关心、关爱非遗传承人的良好氛围。 三是建强工作队伍。建立“非遗”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业工作人员,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非遗”工作队伍。积极与省市取得联系,对接政 策和信息,为非遗工作服好务,与非遗人员交朋友。积极引导现有非 遗项目及传承人向上升级。积极挖掘和开发新的非遗项目。积极发现 和培养非遗传承人。加大非遗产业的引导力度。四是助力传承队伍建 设。针对大量保护项目传承后继乏人的状况,要加快制定传承人培养 制度、带徒传艺制度、传承奖励制度。尤其对濒危的重要项目要制定 传承计划,建立传承活动基地,设立专项传承补贴。同时,要积极选 送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种学习培训。鼓励教学机构开办兴趣班,引导更 多的人走上传习之路,壮大非遗保护传承力量。 (三)挖掘内涵,提升价值。推动“非遗+文化”“非遗+旅游” 建设,逐步形成“非遗”产业发展链条。一要全面梳理本地区适合生 产性保护的代表项目,因地制宜制定引导、扶持政策;探索通过政府 投资平台、企业招商引资、股份合作、组建非遗协会(联盟)等多种 形式,开僻非遗传承展示场所。对市场潜力广阔的“非遗”项目,如 谢氏倒罐菜、马鞍山制漆制作技艺、金面子蒸猪头、花生制作技艺等, 要鼓励探索“项目+传承人+基地(学校)”“公司+农户”“传承人+ 协会+展会”等模式,推动良性发展。二要坚持产业化发展理念,做 强做大生产性“非遗”项目。合理开发利用我区“非遗”项目输出的 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与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特色 小镇建设等相融合,尤其要与旅游、出版、影视、互联网等产业经济 相结合,积极培育“非遗”产业项目。三要切实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 “非遗”传承保护。对处于传承困难甚至濒临消失的保护项目,如李 调元传说、民间曲艺、民间山歌等,要优先抢救和扶持,记录保存相 关资料。 仅供参考学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