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计划总结之《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数学计划总结之《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具有动手操作的学习技能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假分数以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我在教学之前认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很简单,而在实际教学时发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题2,3÷4=()(块)的探究上。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还真的很难得到3÷4=()(块),开始都猜想是,可是在用饼去分,经历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学生汇报: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操作的,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从中拿出1份,同样的方法分第二、三块饼,这样每人可以拿到3份,一共有12份,所以每人得到()块。 生2: 我们先把1块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先拿其中的一份,有3个圆,那就是每人有3个1/4块是3/4块。 生3: 把3块饼重叠的放在一起,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每人拿其中的一份,里面也有3个1/4是3/4块。 从学生多样性的回答,我们看出学生的认知上引起了冲突,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说明学生在操作中在思考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在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出了问题,得到的分数块,块在操作的过程中都没有出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出在把谁看作单位“1”上,问题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这是难点。学生认为简单,实际上不简单,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说理和交流。把重点放在3÷4=()(块)上,我借助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采取让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辩论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难点。把重点放在3÷4=()(块)上,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不能讲得太多,讲得过多,学生会越来越不清楚。 紧接着从1÷3=1/3,3÷4=3/4,就让学生观察算式,去发现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部分学生从中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得到了3÷4=()(块)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安排了适当的模仿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结果的深层次的理解。 1、把2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2、把5个蛋糕,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在这一组练习中,让孩子独立思考,真实体验每一个分数结果的由来与意义: 2÷3=2/3(个) 5÷8=5/8(个) 在这样的一个环节后,再进入“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把自己的发现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就会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得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的意义了解分数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思考、抽象、概括,真正让学生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规律的被揭示过程,彻底弄清了分数与除法的内在关系,使之形成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从分月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月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 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1.提供丰富的素材,经历“数学化”过程。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用动手操作为方式,在丰富的表象的支撑下生成数学知识,是一个不断丰富感性积累,并逐步抽象、建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丰富数学学习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现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历从复杂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2.问题寓于方法,内容承载思想。数学学习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自然就寓于其中;学习内容则承载着数学思想。也就是说,数学知识本身仅仅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就分数与除法而言,笔者以为如果仅仅为得出一个关系式而进行教学,仅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实际上,借助于这个知识载体,我们还要关注蕴藏其中的归纳、比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节课的不足:1、由于与学生不熟悉,对学生的情况也一无所知,所以与学生的配合不融洽。2、在讲解分数的两种意义时,推进速度较慢,以至于时间不够用。3、本人心理素质还不够扎实。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锻炼自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