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全册教案,同课异构精品7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苏教版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全册教案,同课异构精品7套

新苏教版年三年级数学 上册教学计划全册教案,同课异构精品7套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高效课堂模式】‎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 ‎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 周长是多少 ‎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 间隔排列 ‎ 第六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 ‎ 多彩的“分数条”‎ ‎ 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能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准确率达到90%以上。‎ ‎ 2.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能准确进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算一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复习乘法口诀表。‎ ‎ 7×5 3×2 4×6 9×9‎ ‎ 2×8 5×5 4×7 7×8‎ 二、 自学例一(15分钟左右)‎ 1. 明确例一中的数学信息及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出示:教材例一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 自学 ‎ 导学单(时间:5分钟)‎ ‎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 2.尝试用什么方法计算 ‎ 3.对照书本例一的解答,你用哪种方法?‎ ‎ 4.你认为哪种方法更方便合理?‎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算式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导学要点:‎ ‎ 最简便的方法 ‎2×3=6‎ ‎2×30=60‎ 3. 小组交流 ‎ 交流内容:‎ ‎ 1.有哪些方法?每种方法是怎么算的?‎ ‎ 2.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怎样口算?‎ 点拨:‎ ‎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只要一位数乘一位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 2.乘数中有几个0,就在积的后面添上几个0。‎ 全班交流 ‎ 分析书本上出现的几种方法,给予适当的点评。‎ 三. 练习(15分钟左右)‎ (一) 适应练习 ‎ 1.第一页试一试第2题 ‎ 2.想想做做第2题 (二) 口算练习 ‎ 1.想想做做第3题 ‎ 2.想想做做第4题 点拨:‎ ‎ 都用乘法乘上它们之间的进率 ‎ 提示:1时=60分 ‎ 1分=60秒 (三) 比较练习 ‎ 1.想想做做第1题 ‎ 2.想想做做第4题 (四) 创编练习 ‎ 果园里种了300棵,300棵梨树,300棵苹果树,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答的问题,并解答。‎ 四. 课作(8分钟左右)‎ ‎ 完成补充习题第1页 ‎ 提高题:‎ ‎ 比较大小:‎ ‎ 700×6 O 600×7‎ ‎ 800×3 O 700×4‎ ‎ 8×800 O 700×9‎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五. 家作 ‎ 《课课练》第1页。‎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课题:倍的认识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把"几倍"和"几个几"之间的联系凸现出来,使学生初步认识倍,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时间:3分钟)‎ ‎1.△△△‎ ‎ □□□□□□□□□‎ ‎△有( )个,□有( )个( )。‎ ‎2.○○‎ ‎ ●●●●●●●●‎ ‎○有( )个,●有( )个( )。‎ 二、自主建构。(时间:15分钟)‎ 出示花坛图。‎ 谈话: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除了求这两个数相差多少,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倍。出示课题。‎ ‎1、引入(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能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吗?‎ ‎(2)比如黄花和蓝花还可以这样比。‎ 蓝花有2朵,把黄花两朵两朵地圈一圈,黄花里有几个2朵? 黄花有这样的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学生跟着读一读)‎ ‎ 点拨: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那么红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可以怎样圈呢?黄花里有几个2朵?‎ ‎2. 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圈一圈,完成书本P4的填空。‎ ‎2.你会照样子说一说吗?‎ ‎3.试着列出算式。‎ ‎3、全班交流。‎ 交流内容 1. 那么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呢?‎ 2. 为什么列除法算式?‎ 3. 红花增加2朵,红花的朵数又是蓝花的几倍?‎ 交流重点:‎ 蓝花有2朵,红花有8朵,8朵里面有几个2朵,红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求8朵里面有几个2朵,就是把8朵按每2朵一份进行平均分,所以用除法。‎ 指出:“倍”不是单位名称,不用写上。‎ 小结: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在过去学习的“几个几”知识上发展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要看清楚:①谁和谁比。②第一行有1个几,第二行有这样的几个几。③谁就是谁的几倍。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算。‎ 三、内化练习。(时间:15分钟)‎ ‎【基本练习】‎ ‎1.第5页想想做做第1题。(口答)‎ ‎2.第5页想想做做第2题。‎ 先摆一摆、分一分,再填空。‎ 提炼总结:12是3的()倍。‎ ‎ 12是4的()倍。‎ 启发:你可以怎样想?2个2个连,10里面有5个2,彩球的个数是白球的5倍。‎ ‎3.第5页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打算怎么连?‎ ‎ 将填空补充完整。‎ ‎【拓展练习】‎ ‎ 1、拍手游戏 谈话:老师拍几下,你能拍出我的几倍吗? ‎ 引导:要怎样拍才能清楚的听出来。‎ 请你拍出你想拍的数目,然后你想让大家拍出你的几倍。‎ 2、 小明今年8岁,妈妈32岁,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几倍? ‎ 导学要点:要求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几倍就是求32里面有几个8,所以用除法。‎ ‎【创编题】‎ 数一数,填一填。‎ ‎△△△ ( )个 ‎○○○ ( )个 ‎□□□□□□ ( )个 ‎☆☆☆☆☆☆☆☆☆☆☆☆( )个 ‎( )是( )的( )倍。‎ ‎( )是( )的( )倍。‎ ‎( )是( )的( )倍。‎ ‎( )是( )的( )倍。‎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四、课作。(时间:7分钟)‎ 基础题:《补充习题》第2页。‎ 提高题:一根绳子长20米,对折两次后,原来绳子是现在的几倍?‎ 五、家作。‎ ‎1.《课课练》第几页第几题。‎ ‎2.你能用“倍”说句话吗?说给爸爸妈妈听。‎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课题:倍的认识练习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巩固学生对倍的认识,能结合不同的现实情境解答“‎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 2.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巩固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组合信息。‎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 口算热身(5分钟左右)‎ 第1组(第5题)‎ ‎20×6 4×80‎ ‎600×9 5×700‎ ‎50×6 3×800‎ 请3组学生,快速口答。并选择1和3说说思考过程。‎ 第2组 ‎70×3 400×6‎ ‎600×5 5×800‎ ‎500×7 40×9‎ ‎200×8 3×30‎ 导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8题,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准确。‎ 说说在口算这些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 练习(2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1. 第6题 量一量,求出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 导学要点:应该把第二条线段的长度看作1份,要求第一条线段里有这样的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2. 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点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整体练习】‎ ‎1.完成练习单 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创编题 小华套圈套中63个,‎ 小丽套中9个。‎ 小华套中的个数是小丽的几倍?‎ ‎(二)活用题 ‎(1)完成书本P6第8题。‎ ‎(2)完成书本P6第9题。‎ ‎2.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 说说每题是怎样思考的。‎ ‎(2).集体交流 第8题引导:选择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这样选。‎ 第9题引导:依据问题合理选择已知条件或依据条件灵活提出不同的问题;进一 步体会倍比与差比的联系与区别。‎ 一、 课作(10分钟左右)‎ ‎1.完成《补充习题》第3页。‎ ‎2.提高题 ‎ 有一个四位数,千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2倍,百位上的数是十位上的2倍,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2倍,这个四位数是( )。‎ 四、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数报第 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紧密联系倍的概念和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 2.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 3.探索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加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按要求摆一摆,说一说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4个2根。‎ ‎   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 )倍。‎ ‎(2)第一行摆4个圆片。‎ 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三行摆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 问:你是怎么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式解答。‎ ‎2.尝试用摆小棒的方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7页例4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算式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画柳树时画了几个几棵?‎ ‎2.摆柳树时摆了几个几棵?(3个5棵),求柳树有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5棵时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导学要点:‎ 求5的三倍是多少,就是求3个5是多少,用乘法做。‎ 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一)适应练习。‎ ‎1.第7页想想做做,第1题。‎ 点拨:用摆的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3的4倍就是4个3是多少,5的2倍,就是求2个5是多少,用乘法做。‎ ‎(二)口答练习。‎ ‎1.口答列式并说出结果。‎ ‎5的3倍是多少?‎ ‎6的8倍是多少?‎ ‎10的2倍是多少?‎ ‎9的5倍是多少?‎ ‎15的4倍是多少?‎ 快速列式的方法:用乘法计算。‎ ‎(三)比较练习。‎ ‎1.第8页的第2题 。‎ 先让学生在图中填出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提示:搞清楚谁是1倍数,谁是5倍数。‎ ‎2.第8页的第3题。‎ 提示:梅花鹿是1倍数,大象是4倍数。‎ ‎3.第8页的第4、5题。‎ ‎(四)创编练习。‎ 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答的问题,并解答。‎ 点拨:提出求倍数的问题。‎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4页。‎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连线拼题:‎ 体育组的器械室里球类数量需要整理统计,下面各组将收到为你们准备的9张小条信息(散乱放置),请你们用他们组成三道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帮助体育组把信息整理出来。‎ 排球有5个。足球的个数是排球的7倍。足球有多少个?‎ 羽毛球有3个。篮球是羽毛球的2倍。篮球有多少个?‎ 实心球有4个。乒乓球比实心球多4个。乒乓球有多少个?‎ 白皮球有6个(为什么这条信息放在一边呢?)‎ 五、家作。‎ ‎1.《课课练》第4页。‎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课题:练习一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巩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等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能通过估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认真倾听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等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教学难点: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5分钟左右)‎ ‎1.练习一第1题。‎ 第1题选择一组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突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练习一第2题。‎ 口算比赛,2分钟内完成。‎ 第2题关注学生的正确率,错的要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二、练习(2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1.练习一第3-6题。‎ 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然后根据要求在小组内交流。‎ 练习单:‎ ‎(1)完成书本第9-10页第3-6题。‎ ‎(2)仔细观察,这4道题目可以分几类?‎ ‎(时间:6分钟)‎ 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轮流汇报,有不同意见的指出、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 ‎(2)说说怎么分类,为什么这样分。‎ 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重点说说为什么这样分类,并把两种分类板书起来。‎ ‎2.练习一第7题。‎ 先同桌互提,再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孩子思考提除法计算的问题就是刚才的哪一类。‎ ‎【创编练习】‎ 红花有8朵, , ? ‎ 补充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成为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提示:根据刚才的两种分类进行提问。‎ ‎【对比练习】‎ 练习一第8、9题。‎ 比较,说说要注意什么。‎ 提醒:看清楚条件和问题,然后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估算练习】‎ 练习一第10、11题。‎ 交流估算的方法。‎ 点拨:第10题李叔叔每分钟最多打100个字,8分钟打100×8=800(个),但这篇文章有800多个字,800﹤800多,所以不能。‎ 第11题把两位数看作整十数后再估算。‎ 三、课作(10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6-7页第1-5题。‎ 全班校对,分析典型错例。‎ 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提高题:‎ 妈妈买回苹果和梨一共27个,其中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苹果有几个?梨有几个?‎ 点拨:通过线段图理解,把苹果看作1份,梨有这样的2份,总共是3份,那每一份就是27÷3=9(个)。‎ 四、家作 ‎1.《课课练》第几页第几题 ‎2.阅读小数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的算理,引导学生探索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 2.经历探索算理、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明确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 口算热身。(2分钟左右)‎ ‎20× 3  4× 30  500× 4  ‎ ‎40× 2  60× 6  300× 5‎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突出算理。‎ 二、自学例5。(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5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5。‎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尝试用小棒摆一摆,说说可以怎样计算。‎ ‎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11页例5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 ‎4.回答书本茄子老师的问题。‎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 板上,备用。‎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同桌交流小棒的摆法。‎ ‎2.在用竖式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3.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4.怎样用乘法进行验算?‎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导学:‎ 借助小棒摆法明确算理。‎ 追问:竖式中的“6”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积?为什么要把“6”写在个位上?第二次乘得的“3”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体醒学生通过自觉验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 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第12页试一试。‎ 点拨:‎ 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312写在上面?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强调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提醒计算的格式。‎ ‎(二)对比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中第2、3小题。‎ 让学生说说积的定位方法及其思考过程。‎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3、4题。‎ ‎2.想想做做第5题。‎ 说说列式时的思考过程。‎ 注意计算的正确率和合格率,为突破进位乘法计算的难度打下基础。‎ ‎(四)创编练习。‎ 蓝花有4行,每行12棵;紫花有5行,每行11棵;黄花有3行,每行13棵。‎ 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答的问题,并解答。‎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8页中的第2题中的第一列,第3-6题。‎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 3 □ 1 □ 3‎ ‎× 2 × 3 ‎ ‎ □ 4 □ 6 □‎ 五、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相关材料。‎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第7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 ‎ 2.通过摆小棒的直观操作演示到口算再到笔算层层深入,体验由直观到抽象逐步抽象出乘法笔算方法的过程,感受推理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 教学重点: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积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笔算热身。(2分钟左右)‎ 指名学生板演:‎ ‎24×2=‎ ‎213×3=‎ 说说213×3=你是怎么算的?回顾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二、自学例6。(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6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3.试着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4.对照书本第13页的解答,找出不同,并进行修改。 ‎ 在学生自学时,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不同情况,备用。‎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在计算竖式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2.说说两位数乘一位数个位有进位时怎么处理?‎ 交流要点:‎ (1) 小棒演示操作;‎ (2) 先算2个8是多少,再算2个40 ,最后把两次结果相加。其中2个8的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最后是9捆又6根。‎ ‎(3)竖式书写时,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 适应练习。‎ ‎1.第14页试一试。‎ 讨论: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引导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 ‎2.想想做做1。‎ 比较38×2和43×3竖式的异同点。‎ (一) 基本练习 想想做做2.‎ 为了竖式书写方便,一般把一位数写下面。‎ (二) 综合练习 想想做做3、4、5题。‎ 第5题强调:因为整个图形被平均分成了8份,所以整个图形表示的数是涂色部分表示的数的8倍。‎ (三) 创编练习。‎ 桃子有35个,梨有13个,苹果的个数是桃子和梨的总数的2倍,苹果有多少个?‎ 要求苹果多少个,应先求出桃子和梨一共的个数。‎ 四、课作。(8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10-11页的第3、5、6题。‎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填一填,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 ‎1 □‎ ‎× 3‎ □ ‎□‎ 三、 家作。‎ 1. 课课练第 页。‎ 2. 课外阅读。‎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课题:练习二(1)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巩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正确率达90%以上。‎ ‎ 2.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3.培养验算的良好数学习惯。 ‎ 教学重点:口算、笔算、验算方法的巩固,快速高效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时能读懂题意,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 口算热身 ‎1. 4×20 90×5 40×4‎ ‎ 60×3 6×70 200×8‎ 选择其中两题说说思路。‎ ‎2.第15页练习二第1题 全班独立完成,注意了解正确率。‎ 二、 练习 ‎[基本练习]‎ ‎1.第15页练习二第2题。‎ 算完引导比较:每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第15页练习二第3题。‎ 说说错在哪里,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整体练习】‎ ‎1、完成练习单 练习单:‎ 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1. 完成第4题中前两列。‎ 2. 完成第5-7题。‎ ‎*想办法验证你的答案,确保做对。‎ 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 ‎(二)创编题 李老师家距离学校221米,他每天上班都要走两个来回,李老师每天至少要走多少米?‎ 思考:有什么叫来回?可以怎样解答?‎ ‎2.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 交流答案,并说说注意点。‎ ‎ 第4题了解学生计算中的典型错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第7题交流思考过程。创编题,理解一个来回就是2个221米,两个来回就是4个221米,这题求的是4个221米是多少。‎ 一、 课作 ‎1.《补充习题》第12页第1-3(其中第2题做前两列。)‎ 全班校对,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全对的做提高题。‎ ‎2.提高题:‎ ‎□里最大填几?‎ ‎□28×4<1000 □×216<1000‎ 二、 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 阅读课外资料。‎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课题:练习二(2)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自主探索并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进一步掌握不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会估计积是几位数,并能解决连续两问的简单实际问题。‎ ‎ 2.通过练习,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经验,提高合作交流、认真倾听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估计意识。 ‎ 教学重点: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不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估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位数。‎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7分钟左右)‎ ‎1.练习一第1题。‎ 一组一组口答。‎ 说说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点拨:以32×2为例,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常是:30×2=60,2×2=4,60+4=64。‎ ‎2.练习一第2题。‎ 独立完成。‎ 集体校对。‎ 选择其中的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突出口算方法。‎ 二、练习(25分钟左右)‎ ‎【口答练习】‎ ‎1.练习二第10题。‎ 出示第一组,说说积是几位数,是怎么判断的。‎ 出示第二、三组说说积是几位数,为什么。‎ 选择一组进行笔算,验证刚才的估计。‎ 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判断积是几位数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笔算结果检验此前所作的判断。‎ ‎【基本练习】‎ 练习二第11-13题。‎ 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然后根据要求在小组内交流。‎ 练习单:‎ ‎(1)完成书本第16页第11题下面一行。‎ ‎(2)完成书本第16页第12、13题。‎ ‎(3)想办法验证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时间:8分钟)‎ 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轮流汇报,有不同意见的指出、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 ‎(2)说说做题时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 全班交流。‎ 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创编练习】‎ ‎1.根据要求填一填。‎ 积是三位数:□32×3‎ 积是四位数:□32×3‎ 点拨:百位上的积不需要进位,得数通常是三位数;百位上的积需要进位,得数通常是四位数。‎ ‎2.16只兔子和1只小鸡一共有多少只脚?‎ 提醒:每只兔子有4只脚,每只小鸡有2只脚。‎ 三、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18-19页第2、4、5、6题。‎ 全班校对,分析典型错例。‎ 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提高题:‎ 填一填。‎ ‎□ 2 4‎ ‎× □‎ ‎ □ □ 9 6‎ 点拨:从个位4乘几得数的个位为6开始思考。‎ 四、家作 ‎1.《课课练》第几页第几题 ‎2.阅读小数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第 10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渗透估算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合理选择笔算、口算和估算。‎ ‎ 2.通过知识迁移,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究领悟出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认真检查的习惯。‎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以及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计算热身。(2分钟左右)‎ 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0×4= 20×3= 200×3= 210×4=‎ ‎32×4= 28×3= 262×3= 216×4=‎ 说说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在进位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自学例7。(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7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不同情况,备用。‎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17页的解答,找出不同,并进行修改。 ‎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在计算竖式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2.说说两位数乘一位数个位、十位都有进位时怎么处理?‎ 交流要点:‎ ‎48×4的详细计算步骤,注意让学生说清楚十位、百位上分别是几?是怎样得到的?‎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归纳: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 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 3.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练习(15分钟左右)‎ 三、适应练习。‎ 1. 第17页试一试。‎ 讨论:积的百位、千位上各是几?分别是怎样得到的?‎ 小结:1.用一位数一次乘两三位数上各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2.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进行适当的追问,进一步突出对每次进位的处理方法。‎ 想想做做1。‎ 四、基本练习 想想做做2、3.‎ 五、综合练习 想想做做4、5、6题。‎ 第4题“定员112人”的含义;‎ 第6题让孩子认识到:根据题中的条件不仅可以算出小英已看了多少页,而且还能算出这本书的总页数。‎ 六、创编练习。‎ ‎3 □ 8‎ ‎× □‎ ‎□□ 3 2‎ 七、课作。(8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14-15页的第2、5、6题。‎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 里最大填几?‎ □ ‎28×4<1000‎ □ ‎×216<1000‎ 八、家作。‎ ‎1.课课练第 页。‎ ‎2.课外阅读。‎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课题:练习三(1) 第 1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进一步巩固需要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 2.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锻炼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选择和组合信息的能力。‎ ‎ 3.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需要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5分钟左右)‎ 第1组(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7‎ 请3组学生,快速口答。并选择1和3说说思考过程。‎ 第2组 ‎40×3 400×3‎ ‎500×5 5×700‎ ‎800×7 4×90‎ ‎200×3 9×30‎ 导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8题,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准确。‎ 说说在口算这些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练习(2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 学生独立完成。‎ 点拨:有针对性地选择几题进行讲评。注意如何连续进位。‎ ‎【整体练习】‎ ‎1.完成练习单 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 创编题 改错 ‎ ‎ 点拨:改错时要先按照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认真检查每道题计算是否正确,如果错误,知道错在哪里,然后改正过来。‎ ‎(二)活用题 ‎(1)完成书本P19第3题。‎ 第3题导学要点:解题过程要清晰,书写要整齐。‎ ‎(2)完成书本P19第4题。‎ 第4题导学要点:可以根据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入手思考。‎ ‎(3)完成书本P19第5题。‎ 第5题导学要点:要求吃掉25棵,还剩多少棵,就要先算出3筐白菜一共多少 棵。‎ ‎2.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 说说每题是怎样思考的。‎ ‎(2).集体交流 三、课作(25分钟左右)‎ ‎1.完成《补充习题》第16、17页。‎ ‎2.提高题 ‎ ‎ ‎ 四、家作 ‎1.《课课练》第12页。‎ ‎2.阅读小数报第 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课题:练习三(2) 第 1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掌握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形成相应的口算技能;并熟练掌握需要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 2.通过解决不同现实情境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 3.经历观察、假设、试验、推理等活动,提高对乘法 的理解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估算和笔算的不同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400×7 400×2‎ ‎32×3 5×800‎ ‎50×8 9×600‎ ‎21×3 4×22‎ ‎13×3 21×4‎ 请学生,快速口答。并选择1和3说说思考过程。‎ 二、练习(27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1. 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学生尝试完成第一组,说说思考的方法。说说上下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完成其余两组。‎ 点拨:相同点:每组上下两题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时都可以用一位数先乘几个十,再乘几个一 ,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合起来;不同点:上面一题不需要进位,下面一题需要进位。‎ 说说在口算这些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2. 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选择一些题目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整体练习】‎ ‎1.完成练习单 在书本和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创编题 估计每题的积各是几位数。‎ ‎513×4 119×5 6×42‎ 引导:请学生说说估计的过程。‎ ‎(二)活用题 ‎(1)完成书本P20第8题。‎ 第8题3至5分钟的时间完成,对计算过程中的连续进位进行适当点评。‎ ‎(2)完成书本P20第9题。‎ 第9题点拨:先求小李加工的零件数。‎ ‎(3)完成书本P20第10题。‎ 第10题追问:两小题的解题过程有何异同。‎ ‎(4)完成书本P20第11题。‎ 第11题的第1小题帮助学生说清楚估算的思考过程。‎ ‎(5)完成书本P20思考题。‎ 思考题点拨:根据计算的方法和过程一步步推理判断。‎ ‎2.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 说说每题是怎样思考的。‎ ‎(2)集体交流展示 三、课作(10分钟左右)‎ ‎1.完成《补充习题》第18、19页。‎ ‎2.提高题 ‎ 书本P20思考题。‎ 四、家作 ‎1.《课课练》第13页第 题 ‎2.阅读小数报第 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课题: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第 1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 ‎ 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有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85%以上。‎ ‎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听故事,提问题。(预设3分钟)‎ ‎1.听故事。‎ ‎2.仔细观察图,提出问题。‎ 故事:有一天,3只小猫背着鱼篓,拿着鱼竿,高高兴兴地到河边去钓鱼,来到河边后一边钓鱼一边捉蝴蝶,一天下来结果怎样呢?‎ 二、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15分钟左右)‎ ‎1.出示:教材例8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小组交流:‎ ‎(1)用加法计算:0+0+0=0‎ ‎(2)用乘法计算:0×3=0‎ 讨论:0和3相乘等于0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问:0×3=0表示什么意思?‎ ‎3个0相加等于0,改写成乘法算式还可以怎样写?‎ ‎3.形成结论:‎ 想一想:‎ ‎(1)0×7和8×0结果是多少?‎ 问:你能从几个类似的算式有什么发现?‎ ‎(2)小结:0和一个数相乘得0。‎ 问:你能从几个类似的算式有什么发现?‎ ‎(二) 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9图。‎ 问:你能求出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1.仔细看图,理解题意。‎ 说说: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 ‎ 思考 估计一下,学校体育馆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要求学生算一算,到底有几个座位? 积的十位上的0怎样得到的?与刚才估算的结果接近吗?‎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式解答。‎ ‎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 ‎3.完成书本第21页例9的解答。‎ ‎4.回答书本茄子老师的问题。‎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 ‎【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在用竖式计算时用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2.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展示学生作业,分析典型错误和不足。‎ 出示,指名学生指出错误并改正。‎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1.第22页,第1题。‎ 口答。‎ ‎2.第22页,第2题。‎ 练习后提问 题目中间有0,答案中一定有0吗?为什么?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是几位数?‎ 啄木鸟医生 第22页,第3题。‎ 提示:先分析错因,再改正。‎ 比比谁第一 第22页,第4题。选做 选作:左边四题 提示:一般把位数多的因数写上边。‎ 实践应用 第22页,第5,6题。‎ 理解还够编3个中国结吗?写出理由,可以体现不同的方法。‎ 四、课作。(8分钟左右)‎ 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 页 在学生练习时,教师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做好个别辅导。‎ 典型错题收集 创编练习。‎ 每日一题: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集体讲评,由学生讲解错题 家庭作业:‎ ‎1.《一课一练》第 页。‎ ‎2.阅读小数报课外阅读材料。‎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课题:末尾有0的乘法 第 1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理解掌握末尾有0的乘法的方法,能列式计算末尾有0 的乘法。‎ ‎ 2.学会正确列式计算末尾有0 的乘法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掌握列式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于列式的格式,积的末尾0的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3分钟左右)‎ ‎ 列式计算43×8 7×44 355×8‎ ‎2×304 603×3 207×9 ‎ 二、 自学例10(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及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实际上也是三位数乘一位数的问题。‎ ‎2.自学 ‎ 导学单(时间:五分钟)‎ ‎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 ‎ 2.怎样计算4×120?‎ ‎ 3.注意书写格式。‎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 1.你是怎么想的?‎ ‎ 点拨:‎ ‎ 可以先尝试计算4×12‎ ‎ 2.说说有没有什么较为简单的方法?‎ ‎4.全班交流 分析书本上出现的几种方法,给予适当的点评。‎ 提示:‎ 注意书写格式 三. 练习(15分钟左右)‎ (一) 适应练习 ‎ 210×3‎ ‎ 320×2‎ ‎ 400×4‎ ‎ 550×2‎ ‎ 620×5‎ 点拨:‎ ‎ 先把末尾的0去掉计算,再在结果的末尾加上0,乘数有几个0,就在后面添几个0.‎ (二) 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第2题,‎ 提示:‎ ‎ 先计算一个年级有多少学生,再计算学校共有多少学生。‎ ‎ 三比较练习 ‎ 100×3 130×2‎ ‎ 300×2 210×5‎ ‎ 400×4 340×2‎ ‎ 500×2 580×7‎ ‎ 600×5 620×6‎ ‎(四)创编练习 ‎ 学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3个班,每个班有50个人,问学校一共有多少学生?‎ 四. 课作(8分钟左右)‎ ‎ 完成补充习题第3页。‎ ‎ 提高题:‎ ‎ 420×5‎ ‎ 990×4‎ ‎ 540×8‎ ‎ 200×3×4‎ ‎ 290×2×5‎ ‎ 320×3×7‎ 五. 家作 ‎ 《课课练》上的相应题目。‎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课题:练习四 第 1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 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耐心地做题。‎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 第1组13×5‎ ‎15×3‎ 再出示另两组:‎ ‎6×12 5×16‎ ‎2×16 15×6‎ 卡片形式,逐题呈现,指名口答说说思考过程。‎ 辨析:乘积十位上的数字为什么不一样?‎ 第2组 ‎9×300 45×2 18×3 ‎ ‎3×23 2×34 16×5 800×8 2×210 5×12‎ ‎8×200 21×4 18×5‎ ‎8×0 200×7 9×80 ‎ ‎8×7+6 5×9+7 6×9+6‎ 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答案写在 随练本上,开火车口答并批改。‎ 说说在口算这些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过渡:除了能熟练又准确的进行口算。乘法的笔算更是本单元的重点。‎ 二、练习 ‎[基本练习]‎ ‎1、第3题竖式计算 ‎304×5= 3×208= ‎ ‎340×5= 2×280=‎ 四人板演 点拨:把304×5和340×5组成题组,让学生通过计算与比较,更加清楚两种情 况分别怎样处理,防止互相混淆。 ‎ 小结: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怎样算?‎ ‎2、第4题前两题 ‎(1) 学生回答相关的数学信息。‎ ‎(2)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 ‎(3)计算并集体订正。 ‎ 看表格,你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要求总价该怎样思考?‎ ‎3、第5题 ‎(1)知道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根据前两个条件你能先求出什么?‎ ‎(3)分步列式计算。‎ 点拨:先要求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 ‎【整体练习】‎ ‎1、完成练习单 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 练习单 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书本P25第3题剩下部分。‎ ‎2、完成书本P25第4题的剩下部分。‎ ‎3、食堂买来3筐番茄,每筐筐120个。用去200个番茄后,还剩多少个?‎ 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交流要求:‎ ‎(1)轮流汇报,有不同意见的指出、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 ‎(2)用一句话说说解决每一题的关键是什么?或者说一说要注意些什么?‎ 完成后检查确保做对。‎ ‎(二)创编题 李老师每月存980元。她想买一台7200元的电脑,存钱8个月,够吗?‎ 追问:要求够吗?必须先求什么?‎ ‎2、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全班校对,分析典型错例。‎ 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三、课作 ‎1.《补充习题》第24、25页上第2、3、4、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题。‎ 教师巡视,多多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随时给予指点和帮扶。‎ 有能力的同学做完后完成提高题。‎ 收集并反馈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师生一起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纠错措施。‎ ‎2.提高题 小明家离学校450米。一天早上他已经到了学校,突然发现语文书忘带了,他看时间还早就回去拿。这天早上他在学校与家之间一共走了多少米?‎ 点拨:小明这天早上在学校与家之间走了几个全程?‎ 四、家作 ‎1.《课课练》第16页。‎ ‎2.阅读小数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课题:复习(一) 第 1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能正确快速口算,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能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 2.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2分钟左右)‎ ‎50×6 4×12 13×7‎ ‎500×6 4×18 17×3‎ 指名随机口算得数,并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小结: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通常是把整十数看作几个十,把整百数看作几个百来思考;两位数乘一位数,通常先用几个十乘一位数,再用几个一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合起来。‎ 二、自主整理。(8分钟左右)‎ ‎1、自主整理。‎ 知识整理单(5分钟)‎ ‎1.快速阅读书本第1页到第25页所有内容。简单记录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1) (2) (3)‎ ‎2.本单元哪些地方我掌握得不够好?‎ ‎(1) (2) (3)‎ ‎3.本单元哪些练习我经常出错或不太会做。在书上折上角,用笔作上记号。‎ ‎2、小组交流:把整理出的成果在组内进行交流形成小组成果。‎ 围绕知识整理单进行小组交流,师适当给予点拨。‎ 三、练习。(20分钟左右)‎ ‎(一)【基本练习】‎ ‎1、复习第2题。‎ 学生进行口算,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2、复习第4题。‎ 交流:积是几位数,说出方法。‎ 再分组进行竖式计算。最后将笔算结果与估算进行对照,确认或修正先前的判断。‎ ‎(二)【对比练习】‎ 复习第3题。‎ 男、女生进行笔算比赛(2、3两组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完成的一组题中的算法,进行交流。‎ 提示:进位怎么处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综合练习】‎ ‎1、复习第5题。‎ 点拨:学生独立审题,说说获得哪些信息。‎ 提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除法做。‎ 引导学生提除法解决的问题。‎ ‎2、复习第6题。‎ 点拨:学生读题审题,说说获得哪些信息。‎ 提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做。‎ 四、全班交流,总结提炼。(2分钟左右)‎ ‎ 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 五、课作。(8分钟左右)‎ ‎1、完成《补充习题》第26-27页上第1、3、5、6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挑战自我。‎ ‎2、挑战自我:把3、0、8、7四个数字分别填进下面的□里,写出算式。‎ 要使积最大,应该怎样填?□□□×□‎ 要使积最小,应该怎样填?□□□×□‎ 六、家作。‎ ‎1、《课课练》第17-18页第1、3、4题。‎ ‎2、阅读小数报第( )期。‎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课题:复习(二) 第 17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 2.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培养观察能力、数学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在情境中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2分钟左右)‎ ‎30×6 4×15 13×3‎ ‎200×8 5×16 37×2‎ ‎25×3 7×900 12×8‎ 开火车口算得数,择题说出口算方法。‎ 二、练习。(28分钟左右)‎ ‎(一)【基本练习】‎ ‎1、复习第7题。‎ ‎(1)学生尝试完成左边一竖排的题目。‎ ‎(2)独立完成剩下两题。‎ 交流方法:先笔算,再比较;‎ ‎ 先口算,再比较;‎ ‎ 先观察,再比较。‎ 优化方法:如13×5○31×5,都是乘5,因为13<31,所以3×5<31×5。‎ ‎2、复习第8题。‎ ‎(1)完成第一组题。‎ ‎(2)利用规律完成第二、三组题。‎ ‎(3)填空:‎ ‎130×12=130×( )×( )‎ 提示:观察上下两题,找出规律,再运用规律。‎ ‎2、复习第9题。‎ 先算一算,再说说每组的规律。‎ 运用规律:接着往下写一条或几条算式。‎ ‎(二)【综合练习】‎ ‎1、复习第10题。‎ 先估一估,再计算。‎ 学生交流估算:380×4<1600,‎ ‎820×2>1600。‎ 提示:小华一天走1个来回,小芸一天走两个来回。‎ ‎2、复习第11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完成。‎ 提示:一个星期有7天。‎ ‎3、复习第12题。‎ ‎(1)独立完成1、2小题。‎ ‎(2)提出问题。‎ 合理、灵活地选择和组合已知条件,完成1、2小题。‎ ‎(三)【提高练习】‎ 思考题:2个850米,用乘法。‎ 提示:画出小欣上学过程的示意图。‎ 三、全班交流,总结提炼。(2分钟左右)‎ ‎ 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 四、课作。(8分钟左右)‎ ‎1、完成《补充习题》第28-29页上第1、3、5、7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挑战自我。‎ ‎2、挑战自我:三位老师带86名同学去露营,每4人一个帐篷,一共带了22个帐篷,够吗?‎ 五、家作。‎ ‎1、《课课练》第19页第1、2题。‎ ‎2、阅读小数报第( )期。‎ 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 课题:认识千克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对一些常见物体轻重的感知,从而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预设:2分钟)‎ 猜一猜:哪一盒重?哪一盒轻?‎ ‎ 为什么?‎ ‎①大小不同的两盒物品。(大的重,小的轻)‎ ‎②大小相近的两盒物品。(小的重,大的轻)‎ 引导:有时光凭眼睛看,看不出来,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板书:掂一掂)指出:这种方法简单又方便。‎ 掂一掂:分小组掂一掂红枣和膨化食品,感悟哪袋重?哪袋轻?并说一说。‎ 指出:在数学上,一般把物品的重量称为质量。(板书:质量)要准确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要用秤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二、自学例1。(预设:20分钟)‎ ‎(一)认识千克 ‎1.导学单1:(时间:3分钟)‎ 自学书本第29页“试一试”以上的部分,自己试着口答28页上的问题。‎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①称一般物体有多重,通常用什么作单位?用什么符号表示?‎ ‎②在左面台秤的秤面上看到了什么?右面台秤的秤面上指针指着数字几?表示什么呢?‎ ‎③在秤面上指一指2千克、3千克和5千克。‎ 交流要求:认真倾听,轮换着说,有不同想法的及时补充。‎ ‎3.全班交流。‎ 哪些问题小组里还有疑问的或有争议?给予适当点拨。‎ 导学要点:‎ ‎1.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 ‎2.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几,就表示这个物体重几千克。‎ 追问: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二)建立1千克概念。‎ ‎1.导学单2:(时间:5分钟)‎ 小组合作:‎ ‎①称一称、拎一拎1千克的大米。‎ ‎②边数边称出1千克的数学书大约有几本。‎ ‎③边数边称出1千克的鸡蛋大约有几个。‎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全班交流。‎ ‎①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 导学要点:同样1千克鸡蛋,鸡蛋越小个数越多,鸡蛋越大个数越小。‎ ‎②想一想:1千克鸡蛋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约有几个?‎ ‎(三)感受几千克。‎ ‎1.称一称你书包大约多少千克?‎ 专家建议: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书包重量最好不要超过2.5千克;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不要超过3.5千克,否则会影响骨骼的发育。‎ ‎2.拿出或放进一些物品,使称出的结果大约是2千克,并拎一拎。‎ 三、分层练习。(预设10分钟)‎ ‎(一)适应练习。‎ ‎1.完成第29页“想想做做”第1题。‎ 思考:下面袋里的食品各有多少千克?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如果把这袋盐水鸭放在台秤上称,指针是不是就指着1千克上呢?为什么?‎ 点拨:‎ 指出:好多物品的包装袋上都标出了该物品的质量,所以要知道物品的重量,除了掂一掂、称一称,有时还可以直接看标注。(板书:看标注)‎ ‎2.完成第29页“想想做做”第2题。‎ 载重量是指能负担的重量。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二)比较项练习。‎ 完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指出:生活中我们再称一些蔬菜水果或其他东西时,往往不能得到整千克数,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大约几千克”来表示。‎ 引伸: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创编练习。‎ ‎1.判断。‎ ‎(1)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2)1只乒乓球约重2千克。( )‎ ‎(3)1千克=1公斤。( )‎ ‎(4)2袋奶粉约重1千克。( )‎ 指出:要正确运用单位。‎ ‎2.口答:1袋大米100千克,倒出一部分后还剩76千克,倒出了多少千克?‎ 点拨:求部分数用减法。‎ 四、课堂作业。(预设8分钟)‎ ‎1.《补充习题》P30第2、3、4、5、6、7题。‎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2.提高题:‎ 有甲、乙两箱苹果,如果从甲箱中拿出6千克苹果放入乙箱中,那么两箱苹果就一样重。原来甲箱中的苹果比乙箱中的重多少千克?‎ 五、家庭作业。‎ ‎1.书本第30页“想想做做”第4题,‎ ‎ 阅读“你知道吗”。‎ 2. ‎《课课练》第22页一、二、三及“拓展应用”。‎ 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 课题:认识克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 2.知道克与千克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 ‎ 3.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选用恰当的质量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预设2分钟)‎ ‎1.猜一猜:一包膨化食品比1千克重还是比1千克轻?‎ 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先称一称,再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2.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自学例2。(预设20分钟)‎ ‎(一)、认识克 ‎1.导学单1:(时间3分钟)‎ 自学书本第31页称黄豆以上的部分,试着说说不同面值的硬币大约各重多少克,再分别掂一掂。‎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①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做单位?用什么符号表示?‎ ‎②称比较轻的物品一般会用什么工具?‎ ‎③2分硬币重多少克?1角硬币呢?1元硬币呢?‎ 交流要求:认真倾听,轮换着说,有不同想法的及时补充。‎ ‎3.全班交流 如遇有争议的,适当点拨。‎ 导学要点:‎ ‎ 1、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写作g。(板书克 g)‎ ‎ 2、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一般会用小型电子称。‎ ‎ 3、只有2分硬币大约重1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二)建立一克的概念 ‎ ‎1.导学单2:(时间5分钟)‎ 小组合作:用电子称称出10克黄豆。‎ ‎① 称一称:称出10克的黄豆 ‎ ‎②数一数:10克黄豆有多少粒? ‎ ‎③算一算:1克黄豆有多少粒?‎ ‎④掂一掂:1克黄豆的重量。‎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全班交流:‎ ‎①10克黄豆有( )粒,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为什么用“大约”?因为黄豆有大有小。‎ ‎②1克花生大约有几粒?你是怎么思考的?‎ 导学要点:同样1克豆,黄豆越小个数越多,花生越大个数越小。‎ ‎(三)感受几克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克,再称一称文具盒大约有多少克。‎ 分别用手掂一掂。‎ 点拨: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大约重1克,我们课后可以搜集一些,再和同学交流。同学们能估一估这本数学书重多少克吗?动手称一称。‎ ‎(四) 探索千克与克的关系 明确题意,2袋盐的重量是多少?可以用1千克表示,也可以用1000克表示。所以得出结论:1千克=1000克,并掌握读法。‎ 点拨:一包盐重500克,两包盐是多少克?我们称一称是多少千克呢?‎ ‎(板书:1千克=1000克)指导读法。‎ 三、 分层练习。(预设8分钟)‎ ‎(一)适应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进一步认识包装袋上的标注“净含量”。‎ 指出:要知道物品的重量,最方便的就是直接看标注。‎ ‎2.“想想做做”第2题 说说如何读出来的。‎ 点拨:我们用克为单位的台秤,也能称出这些物品的重量,你能看着图说说橘子和甜瓜各重多少克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比1克重,比1克轻的物体有哪些?‎ 指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二)比较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交流换算时怎么想的?‎ 指出:说说千克与克之间是如何换算的。‎ ‎2.“想想做做”第5题 小组合作称出5克盐,看看有多少。‎ 专家建议:健康成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以最好不要超过5克为宜 ,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3.“想想做做”第6题 观察图意进行解答,交流自己的方法。‎ 点拨: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创编练习 ‎1.填空:‎ ‎(1)一枚2分硬币重1克,5枚2分硬币重( )克.‎ ‎(2)一袋洗衣粉重500克,2袋洗衣粉重( )克,是( )千克.‎ 指出:要正确进行计算和换算。‎ ‎2.判断:‎ ‎(1)一瓶墨汁重260千克.( )‎ ‎(2)一个西红柿重230克.( )‎ ‎(3)1千克棉花比 1000克铁轻.( )‎ 指出:要正确运用单位。‎ 四、课堂作业(预设10分钟)‎ ‎1.《补充习题》第32页第2~8题。‎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2.提高题:一瓶矿泉水连瓶重600克,倒去一半后连瓶重310克,瓶子重多少克?‎ 五、家庭作业 ‎1.阅读书本第33页“你知道吗”。‎ ‎2.完成《课课练》第23页全部。‎ 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 课题:练习五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熟练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互化,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 2.学会灵活、合理地选择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及不怕困难的精神。‎ ‎ 4.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合理估计常见物体的重量,能正确进行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知识梳理。(预设3分钟)‎ ‎1.回忆千克与克的相关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 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1千克=1000克 二、质疑思辨。(预设7分钟)‎ ‎1.小组交流:有什么办法能知道这3个苹果共有多重?(出示3个苹果)‎ 预设:‎ ‎(1)通过视觉直观判断。‎ ‎(2)运用生活经验判断。‎ ‎(3)提出借助工具称重。‎ ‎(4)引用参照物对比判断。‎ 小结:一个物体仅仅通过眼睛是无法了解他们的质量的,最精确的方法是用秤来称,这样我们就可以告诉别人“是多少克”。在不用秤的情况下,我们也是可以大致了解一个物体的质量的:可以运用手来掂称;也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经验,采用一定的参照物帮助我们进行对比分析,不过因为是估计出来的重量,所以我们只能说是“大约有多少克”而不能说“就是多少克”。‎ ‎2.称一称3个苹果的质量。‎ ‎3.出示西瓜,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比3个苹果重还是轻?大约有多重?‎ 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预设:‎ ‎(1)提出用手掂。‎ ‎(2)运用生活经验判断。‎ ‎(3)引用参照物对比判断。‎ 三、分层练习。(预设20分钟)‎ 练习单 ‎(一)基本练习。‎ 完成书本第34页1、2、3题。‎ 集体校对,针对有错的问进一步分析原因。‎ ‎(二)综合练习。‎ 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1.书本第34页第4题。‎ ‎2.书本第34页第5题。‎ ‎3.书本第34页第6题。‎ ‎4.书本第34页第7题(2)。‎ 想办法验证你答案,确保做对。‎ ‎(三)创编练习。‎ ‎1.一辆自行车的载重量是90千克,李叔叔体重65千克,他一共买了30千克的物品,他能骑车把这些物品带回家吗?‎ 点拨:可以将李叔叔和货物的总重量与自行车的载重量作比较,也可以用自行车的载重量减掉李叔叔的体重后与货物重量作比较。‎ ‎2. ‎ ‎ 250克 100克 ‎ 4元 2元 要买700克的饼干,你会怎样买?‎ 点拨:可以全部买100克包装的,也可以两种包装搭配买。‎ 四、课堂作业。(预设10分钟)‎ ‎1.《补充习题》第34~35页第2、3、4、5、6题 ‎2.提高题:书本第35页思考题。‎ 五、家庭作业。‎ ‎1.《课课练》第24~25页一、二及拓展题。‎ ‎2.阅读书本第35页“你知道吗”。‎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 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验证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指课题并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 ‎2.观察:寻找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3. 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点?‎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然后再互相讨论。‎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 ‎1.出示合作要求:‎ ‎①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直尺、三角板,想一想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提示:用直尺量,看看出它的每条边长度怎样。‎ ‎②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去验证;‎ 通过对折,并重点理解对折的方法:引导学生说“把长方形的上下边对折,他们重合在一起,说明上下边相等;同样证明左右边相等。‎ ‎③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形成小组的意见。‎ ‎2.集体交流 ‎①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②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③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划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归纳总结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互相合作,也可以小组间4人一起合作,拼成即可。‎ ‎(二)对比练习。‎ ‎1.想想做做第3、4题。‎ 如何在一个长方形里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强调: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5、6题。‎ 针对学生错例,提醒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的注意点。‎ ‎(四)创编练习。‎ 长方形长是8厘米,宽是2厘米,几个这样的长方形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借助画图解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36页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右图中一共有( )个正方形。‎ 五、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 课题:认识周长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对周长含义的理解。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 找一找,摸一摸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直尺边线。‎ 强调从哪里开始就要从哪里结束。‎ ‎2.观察:篮球场、游泳池、树叶的边线。‎ 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 ‎3. 揭示课题:周长 用自己话说说,什么是周长?‎ 二、自学例2。(15分钟左右)‎ ‎1.同桌合作要求:‎ ‎①打开书本39页,如何知道两个图形周长?‎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然后再互相讨论。‎ ‎②先自己测量,计算,再交流 ‎③哪个图形周长长?‎ 提示: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2.小组合作要求:‎ ‎①拿出准备好的树叶,(每个小组只要测量一片大小适中的树叶)‎ 你能指出树叶的周长在哪里吗?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②准备什么工具?如何测量?‎ ‎③一人固定树叶,一人用线缠绕,一人准备直尺,一人记录。‎ 细线在这里有什么用处?尽可能将细线与树叶外围的边重合在一起。‎ ‎3.集体交流:‎ 每个小组测得树叶的具体长度;‎ 在测量树叶周长时有什么注意点。‎ 如何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感受“化曲为直”。‎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想想做做第2、3题。‎ 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如何计算各个图形周长?说说自己列式时思考过程。‎ ‎(二)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三)创编练习。‎ 用10厘米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它们的周长( )A长方形长 B正方形长 C三角形长 D一样长 这句话中的重点字词是“分别”‎ 不管怎么围,围成什么图形?什么不变?体会“变与不变”。‎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37页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小明用一根长400厘米的绳子在桌面周绕了一圈后,还剩下86厘米,桌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五、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 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 2.使学生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 3.使学生在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择优选择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课题。(时间:3分钟)‎ ‎1、出示一张篮球场的平面图,并标出它的长和宽,提问:根据这张图以及相关的条件,你能想到什么?‎ 相机出示问题: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启发:要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3、指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建构。(时间:15分钟)‎ ‎1、自主学习导学单:‎ ‎(1)独立计算篮球场的周长。‎ ‎(2)把你的计算方法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交流:‎ (1) 核对答案,订正错题。‎ ‎(2)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2、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 ‎(1)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只有两个,但连加算式中却出现了4个数据,这是为什么?‎ ‎(2)28+15算出的是什么?把算出的结果再与2相乘算出的是什么?‎ ‎(3)上面的四周方法算的都是长方形几条边的长度之和?你认为哪些算法是比较简便的?‎ 预设:‎ ‎(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28+15=43(米)‎ ‎ 43*2=86(米)‎ ‎3、说说喜欢哪种方法。‎ ‎4、完成“试一试”‎ ‎ 全班交流 ‎(1)25+25+25+25=100(米)‎ ‎(2)25*4=100(米)‎ 比较:算出的都是正方形的几条边的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些?‎ 小结:我们又学习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将课题补充完整: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三、内化练习。(时间:15分钟)‎ ‎【基本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列加法连加算式的学生进一步优化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打算量出哪几边的长度?为什么?‎ ‎【拓展练习】‎ ‎3、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小华跑了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操场的什么?‎ ‎4、想想做做第4题。‎ 为什么要用“大约”这个词表达计算结果? ‎ ‎【创编题】‎ 学校将原来边长为50米的正方形操场,扩建成一个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运动场。你知道扩建后操场的周长增加了多少米吗?‎ 引导学生画图。‎ 四、课作。(时间:7分钟)‎ 基础题:《补充习题》‎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用9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图形,如果拼成大正方形,则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如果拼成长方形呢?‎ 五、家作。‎ ‎1.《课课练》第几页第几题。‎ ‎2.口算练习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 课题:练习六(1)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判断长方形或正方形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 2.估算并计算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 ‎ 3.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估算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灵活应用相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3分钟)‎ ‎54-13 54-18 34+49 49+14‎ ‎69+26 25+63 48+27 36+35‎ 二、梳理知识。(预设6分钟)‎ 师生回忆复习所学知识。出示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杨的 ‎2.能正确、熟练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会估算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周长。‎ 三、练习(21分钟)‎ ‎【基本练习】‎ 练习六第2-3题 自主练习单:‎ 完成书本第2-3题 先完成的同学思考:‎ ‎(1)在第2题中,你能用不同方法数或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2)在第3题中,计算各图形周长时,怎样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或者算法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对比练习】 ‎ 完成练习六第4、5题。‎ 比较,说说求栅栏或者线的总长度就是求什么。‎ 追问: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不一样?‎ 指出:虽然计算方法不一样,但这两题其实都是求图形的周长。‎ ‎【操作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6题。‎ 先独立完成,在全班交流。‎ 提问:这题要先知道什么?‎ ‎【估算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7题 给出规格相同的练习本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估计和测量、计算活动。‎ 提醒学生先估计封面的长和宽,再估算出它的周长。‎ ‎【创编练习】‎ 一个长方形分成A、B两部分,这两部分哪一部分的周长大?‎ 四、课堂作业。(10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40—41页 提高题:李奶奶每天早晨围绕着一个边长为25米的正方形花坛走4圈,她每天早晨走多少米?‎ 五、家庭作业。‎ ‎《课课练》练习六的填空题第1、2题、判断题全做、选择题全做、第四大题。‎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 课题:练习六(2)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含义的理解,使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 2. 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 、口算热身。(3分钟)‎ ‎ 练习六第8题 二、练习(27分钟)‎ ‎【基础练习】‎ 练习六第9题 指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一般需要先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活用练习】‎ 练习六第10题 自主练习单:‎ ‎ 1.完成第10题 ‎ 2.菜地一面靠墙,有哪几种情况?‎ ‎ 3.“至少”两字是什么意思?应该选择哪一种情况?‎ 引导学生理解:菜地一面靠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长靠墙,一种是宽靠墙。在此基础上讨论哪种情况是篱笆用的最少的。‎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简易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操作练习】‎ 练习六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先求出围成这个图形6条边的长度,最后相加。‎ ‎2.通过平移可知,这个图形的周长就相当于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 ‎【创编练习】‎ 如下图所示,喜羊羊和美羊羊同时从学校到村长家,喜羊羊沿A路线行走,美羊羊沿B路线行走,如果两人速度一样,谁先到村长家,为什么?‎ 现学现用,学生通过上面拓展练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平移法的经验,通过平移帮助学生理解,两人走的路是一样长的,所以两人会同时到达。‎ 三、课堂作业。(10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42-43页 提高题:书本第45页思考题。‎ 四、家庭作业。‎ ‎《课课练》练习六的剩余题目。‎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 课题:周长是多少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总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 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周长和周长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引题,认定目标(预设5分钟)‎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学具篓里都有些什么物体,能告诉老师吗?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运用这些学具进一步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实践,主动探究(预设3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导学单:‎ ‎1.拼一拼 ‎(1)请同学们取出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动手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哪些形状的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互动交流。‎ 想一想你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通过交流,学生发现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后两个图形)‎ 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先估计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测。‎ ‎(2)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为什么会相等?另一个多边形的周长也和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吗?‎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转化的方法,把多边形的周长转化成正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来解决,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3.画一画 谈话: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吗?在小组交流下,看看有几种情况?你能画出这些长方形吗?‎ 如果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画出这个正方形吗?‎ 师:根据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小结:通常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和,再有条理的列举出各种不同的长和宽。列举的时候要有一定地条理。‎ ‎4.量一量 出示课本上两幅图。这两幅图是什么?你能指出它们的周长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下。(第二幅图注意让学生明确周长就是圆的周长,和里面的图案无关。)‎ 你能估计出这两幅图形的周长吗?你能验证下吗?你打算如何验证?同桌合作测量出两幅图形的周长。(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软线来测量,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引导学生估计周长时,先估计其中某一段的长,再通过估算得出结果。也可以先画出与相关图案大小接近的简单平面图形,再由这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推算出该图案的周长。‎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围一围再量一量的策略达到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目的。‎ 三、全课总结、巩固知识。(预设2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 课题: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经历探索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体验计算的多样性。‎ ‎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和估算能力。‎ ‎ 3.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口算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突出口算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计算:‎ ‎1. 40÷5=( ),读作:( )。被除数是( ),除数是( ),商是( )。‎ ‎2.24÷3= 45÷9= 72÷8= ‎ ‎ 56÷8= 12÷4= 36÷9= ‎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批改,结合24÷3= 说说口算方法。‎ ‎3.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平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 ‎1.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明确例1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用小棒分一分。‎ ‎3.尝试用语言表达解答思路。(你遇到什么问题?)‎ ‎4.对照书本第48页例1的口算方法,你用的是哪一种?‎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口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交流。‎ 导学要点:‎ 结合学生回答,借助小棒演示算理。重点说清60支铅笔分的时候,60是6个十,六捆小棒平均分三份。‎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同桌口算的方法。‎ ‎2.在用口算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4.试一试 600÷3=‎ 思路表述清楚:‎ ‎ 1、想乘法 ‎ ‎ 2、6个百除以3,得2个百,是200‎ ‎ 3、类比推理 ‎5、自学例2。‎ 根据题意写出算式 ‎120÷3=‎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点拨:‎ ‎120可以看作是几个十?‎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就可以转化成原来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进一步突出整十数或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对比练习。‎ ‎1.第49页“想想做做”第1题 第1题追问:(1)想一想,你能很快说出这组题的结果吗?(2)这组题目有什么联系?‎ ‎(二)适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点拨:‎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 ‎(三)深化练习 ‎4、“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理解题意,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方法?‎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5、“想想做做”第5题 参加单打,每组几人?‎ 参加双打,每组几人?‎ 指出每两人分一组可以分几组是除法的意义,怎么列式?‎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四)综合练习。‎ ‎“想想做做”第6题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图中长方形平均分成六份,(左端和右端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和涂色部分同样大的三角形),涂色部分相当于一份。‎ ‎(五)创编练习。‎ 小华和他的三个同学共跳了400下绳,平均每人跳多少下?‎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44页 ‎『提高题』‎ ‎800÷( )=200 ‎ ‎800÷( )=400‎ ‎800÷( )=800‎ 五、家作。‎ ‎1.《课课练》第37页。‎ ‎2.补充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 课题: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或首两位都能整除)‎ ‎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通过有序的操作和有条理的思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或首两位都能整除)除法竖式的结构与计算过程,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或首两位都能整除)的笔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分段计算过程,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3分钟左右)‎ ‎1.口算 ‎240÷6 300÷5 560÷8‎ ‎80÷4 900÷3 450÷5‎ ‎400÷2 640÷8 360÷4‎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2. 集体校对预习作业 投影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批改,结合19÷3说说计算方法,突出商写在哪一位上?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自学例3.(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 ‎2.用小棒分一分,想一想应该先分哪部分?再分哪部分?分得的结果是什么?‎ ‎3.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 ‎4.把你的竖式与书本第50页例3的解答对照,与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 ‎5.回答书本茄子老师的问题。‎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同桌交流小棒的分法。‎ ‎2.在用竖式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3.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导学要点:‎ 结合学生回答,借助小棒演示算理:要先算40÷2,再算6÷2,最后把两次分得的结果合起来。‎ 通过交流明确:如何把这种计算过程用竖式来表现,形成形式化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再算6÷2时,要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进行计算。‎ 重点追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利用竖式上的两个色块帮助学生理解“把几个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十,所以商要写在十位上。”)‎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5.完成“试一试”‎ 独立完成后交流。‎ 交流时点拨:1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接下去该怎样算?‎ 通过交流让学生弄清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原理和程序,掌握算法。‎ 三、练习 ‎(一)适应练习 ‎1.第51页“想想做做”第1题 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计算步骤,巩固计算程序和书写规范。‎ ‎2.“想想做做”第2题第一行。‎ 指名学生上黑板练习。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学生的存在问题加以纠正。‎ ‎(二)综合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校对,注意错例。‎ ‎(三)创编练习 在“想想做做”第3题的基础上提问:如果每层书架上的书的本数都相等,那么每层书架大概有多少本书?估计一下。‎ 这里只要让学生说出大概有几十多就行了,让学生说说思路。‎ 四、课作 ‎1.《补充习题》第46页1-3题(其中第3题做第一行)、第47页5、6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2.提高题 三(1)班有48位学生,每2人用一张课桌,一共要用多少张课桌?把这些课桌排成4排,每排有几张?‎ 五、家作 ‎1.《课课练》第38页 ‎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布置其他数学课外阅读材料。‎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 课题:除法的验算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让学生经历用乘法对除法验算的过程,学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 2.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反思、比较、选择,积累数学经验。‎ ‎ 3.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计算:‎ ‎1.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30÷5= 80÷8= 18÷3=‎ ‎24÷4= 42÷6= 24÷4=‎ ‎27÷9= 81÷9= 20÷6=‎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二、自学例4。(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验算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学生对余数的处理备用。‎ 导学单(一)(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 ‎2.用竖式解答。‎ ‎3.学生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4.对照书本第52页例4(1)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交流列式和竖式 ‎2.怎样用乘法进行验算?‎ 导学单(二)(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 ‎2.用竖式解答。‎ ‎3.学生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4.对照书本第52页例4(2)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怎样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小结: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直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 ‎4. 比较有余数和没有余数的两种验算的同异。 关注学生不同的比较方法,松树苗的棵树少而总价高,可以判断每棵松树苗的价钱贵一些。‎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1. 基本练习 想想做做第1、3题 追问:余数1表示什么意思?余下的一个车轮还够装一辆车吗?45个轮子最多装多少辆车?‎ ‎2. 专项练习 想想做做2 3. 综合练习 想想做做4、5 提醒学生应用题也要验算,结合题目说说验算的方法和思路。‎ ‎(五)创编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 ) ÷2 = 15∙∙∙∙∙∙1‎ ‎2,( ) ÷4 = 19∙∙∙∙∙∙2‎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几页上第几题。(由于暂时没有补充习题,没有进行选择)‎ ‎『提高题』‎ 一批水泥27吨,若租用卡车运,每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吨,每次运费120元;若租用拖拉机,每辆拖拉机的载重量是2吨,每次运费65元。怎样租车才能使运费最少?‎ 点拨:因为27÷5=5(辆)……2(吨),所以需用5辆卡车共用运费600元,余2吨正好租用一辆拖拉机,运费65元,合起来一共是665元,这是运费最少的。‎ 五、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布置其他数学课外阅读材料。‎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 课题:练习七(1)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巩固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及其验算。‎ ‎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3.把计算融于解决问题中,让学生深刻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口算、笔算、验算方法的巩固。‎ 教学难点: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5分钟左右)‎ 第1组(第1题)‎ ‎80÷2 800÷2‎ ‎420÷6 420÷7‎ ‎180÷6 180÷9‎ 学生独立在书本上完成,小组校对答案,统计错题并分析原因。每一组分别说说你是怎样算得又对又快的。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与技巧。‎ 第2组 ‎320÷4 300÷5‎ ‎90÷3 240÷6‎ ‎180÷2 270÷9‎ ‎140÷7 800÷8‎ 导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8题,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准确。‎ 说说在口算这些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练习(2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1.第3题 完成第3题的前两题。学生边做边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是怎么笔算的?怎样验算?两人板 演,其余在多用本完成。结合题目说说计算和验算方法。‎ ‎2.第4题 弄清表格含义后自主练习,特别是求被除数的空格,填写的时候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合适。‎ 引导怎样计算可以又对又快。注意除法验算的计算方法。‎ ‎3. 第5题 学生独立审题。‎ 学生交流:①要求“水彩画的张数是蜡笔画的多少倍”就是求什么?‎ ‎②55里面有几个5用什么方法解决?‎ 第5题引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4.第6题 ‎①从图中,你可以获得怎样的数学信息?‎ ‎②怎样可以求出一个网球拍多少元?‎ ③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第6题引导:一个网球拍的价格就是把268元平均分成两份。‎ ‎【整体练习】‎ ‎1.完成练习单 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创编题 小华有64根小棒,每4根小棒围城一个正方形,可以围成多少个正方形?如果他每5根围成一个正五边形,那么最多可以围成多少个五边形?‎ ‎(二)活用题 ‎(1)完成书本P6第2题。‎ ‎(2)完成书本P6第3题的后两题。‎ ‎2.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 说说每题是怎样思考的。‎ ‎(2).集体交流校对答案。‎ 三、课作(10分钟左右)‎ ‎1.完成《补充习题》第49页。‎ ‎2.提高题 ‎ 小明和小红以同样的速度打 字。小明打了2分钟,小红打了5分钟,小红比小明多打33个字。小红和小明每分钟各能打多少个字?‎ 四、家作 ‎1.《课课练》第40页第一、二题 ‎2.选做题:《课练》40页拓展应用 ‎3.按阅读计划认真阅读和积累。‎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 课题:练习七(2)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 巩固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正确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及其验算,正确率达90%以上。‎ ‎ 2. 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口算、笔算、验算方法的巩固,快速高效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时能读懂题意,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 ‎1、口答:20里面有(  )个十,3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60里面有(  )个十,63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请2组学生,快速口答。并选择1和3说说思考过程。‎ ‎2、口算:第8题 ‎22÷2= 36÷3=‎ ‎90÷9= 39÷3=‎ ‎68÷2= 88÷4=‎ ‎84÷4= 77÷7=‎ 导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7题(1),看谁完成的有快又准确。‎ 说说非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与相应的整十数数除以一位数的联系。‎ 二、练习 ‎[基本练习]‎ 第7题 (1)‎ ‎20÷2= 60÷3=‎ ‎26÷2= 69÷3=‎ ‎80÷2= 84÷2=‎ 第(2)组 重点说一说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与各位都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过渡:除了能熟练又准确的进行口算。除法的笔算以及验算更是本单元的重点,想一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是怎么笔算的?‎ ‎【整体练习】‎ ‎1、完成练习单 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 练习单 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书本P55第9题。先估算商是几百多,再计算。‎ 第9题适当指导估算方法:只要用三位数百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就是几百多了。‎ 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小组交流第10、11、12题让学生思考一下每个问题用到哪些已 知条件,‎ ‎(2)第10题 第10题这个班要多少张双人课桌就是求48里面有多少个2.‎ ‎(3)第11题 第11题思考并回答一共有多少人去坐车?‎ ‎(4)第12题 第12题剩下的平均分给一年级三个班,那么送走15个玩具后还有几个?‎ ‎(二)创编题 ‎1.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饼干32元一桶,买3桶够吗?‎ ‎2.李刚和他的三位好朋友一共收集了88枚邮票,平均每人收集几枚?‎ ‎3、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三、课作 ‎1.完成《补充习题》第51页上第4.5.6题 全班校对,分析典型错例。‎ 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示:李叔叔每桶水可以赚2元,今天一共赚66元,今天卖出几桶,说明66里边有几个2元?66÷2=33(桶)‎ ‎2.提高题 一桶水的批发价是3元,零售价是5元,李叔叔今天赚了66元钱,他卖出了多少桶水?‎ 四、家作 ‎1.《课课练》第41页.‎ ‎2.阅读小数报。‎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 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 ‎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和估算能力。‎ ‎ 3.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难点:首位除时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计算:‎ ‎1.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30÷3= 80÷4= 18÷3=‎ ‎16÷4= 48÷6= 24÷6=‎ ‎81÷9= 18÷9= 20÷6=‎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2.集体校对预习作业 投影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批改,结合85÷4=说说计算方法,突出先从哪位除起?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自学例5。(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5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5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用小棒分一分。‎ ‎3.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 ‎4.对照书本第56页例5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 ‎5.回答书本白菜老师的问题。‎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同桌交流小棒的分法。‎ ‎2.在用竖式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3.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4.怎样用乘法进行验算?‎ 导学要点:‎ 结合学生回答,借助小棒演示算理。重点说清要把余下的1捆拆开,和2根合起来再分。 ‎ 重点追问:十位除后余1表示什么意思?十位上剩下1以后是怎样除的?(用红笔把竖式中的关键标出)。‎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第57页“想想做做”第1题 点拨:‎ ‎1.要把十位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2.“想想做做”第2题第1、2题并验算。‎ 注意验算的方法。‎ ‎(二)对比练习。‎ 第58页“想想做做”第3题第1、2组 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进一步突出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 ‎(三)估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4题 突出方法: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去除以一位数,来判断商是几十多。‎ ‎(四)综合练习。‎ ‎“想想做做”第5、6题 第5题追问:(1)想一想,不计算出结果,你能估计出哪种摆法的个数多些,为什么?(2)要使每种摆法的个数相等,这84盆还可以怎么摆?‎ 第6题要求同桌合作:根据图意,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五)创编练习。‎ 填空:‎ ‎1.要使□2÷5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填( );要使商是一位数,□里最大填( )。‎ 点拨:‎ 要使商是两位数,□里的数应该大于等于5,要使商是一位数,□里应该小于5‎ ‎2.□0÷2,要使商是三十多,□里填( )‎ 四、课作。(7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52页上第1-4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最少是( )位数,最多是( )位数。‎ 五、家作。‎ ‎1.《课课练》第42页。‎ ‎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布置其他数学课外阅读材料。‎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 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 第 7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 ‎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和估算能力。‎ ‎ 3.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难点:首位除时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计算:‎ ‎1.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30÷3= 80÷4= 18÷3=‎ ‎16÷4= 48÷6= 24÷6=‎ ‎81÷9= 18÷9= 20÷6=‎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2.集体校对预习作业 投影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批改,结合85÷5=说说计算方法,突出首位不能整除怎么办?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自学例6。(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6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6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例6的解答,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 ‎4.回答书本茄子老师的问题。‎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交流除法计算过程。‎ ‎2.在用竖式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3.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4.怎样用乘法进行验算?‎ 导学要点:‎ 结合学生回答,明白算理。七百多除以2得到三百多。3应该写在百位上。 ‎ 重点追问:百位除后余1表示什么意思?百位上剩下1以后是怎样除的?(用红笔把竖式中的关键标出)。‎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第59页“想想做做”第1题 点拨:‎ 要把百位上余下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二)估算练习。‎ 第59页“想想做做”第2题第1、2小题。‎ 突出方法:用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去除以一位数,来判断商是几百多。‎ ‎(三)综合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 ‎“想想做做”第4题 第4题,通过教师、填表和比较,一方面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求买多少本笔记本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使他们体会到总价确定之后,单价越便宜,买到的本数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想想做做”第5题 提示:要知道130个盒子是否够装,可以先算什么?‎ ‎(五)创编练习。‎ 填空:‎ ‎1.要使□2÷5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填( );要使商是一位数,□里最大填( )。‎ 点拨:‎ 要使商是两位数,□里的数应该大于等于5,要使商是一位数,□里应该小于5‎ ‎2.□0÷2,要使商是三十多,□里填( )‎ ‎□里应填7.‎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上第 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最小是( )位数,最大是( )位数,‎ 五、家作。‎ ‎1.《课课练》第几页第几题。(由于暂时没有课课练,没有进行选择)‎ ‎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布置其他数学课外阅读材料。‎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 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弄清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 2.在具体的情境中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 在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难点:被除数最高位不够除时,会看前两位再除。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计算:‎ ‎1.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20÷2= 69÷3= 26÷2=‎ ‎84÷4= 93÷3= 86÷2=‎ ‎36÷3= 44÷4= 77÷7=‎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2.集体校对预习作业 投影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批改,结合324÷4说说计算方法,突出先从哪位除起?你是怎样想的?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自学例6。(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7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7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 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 ‎3.7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4.你觉得这样计算正确吗?怎样才可以验证自己的计算方法?‎ ‎5.验算后你觉得自己的计算方法合适吗?‎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同桌交流在用竖式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2. 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 ‎3.你觉得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的?‎ ‎4.怎样用乘法进行验算?‎ 导学要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演竖式计算过程,并分析为什么把7写在十位上。‎ 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点拨:‎ ‎1.通过估算商比100大还是比100小,体会探索首位不够除时,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是合理的。‎ ‎2.验算的方法。‎ ‎3.总结计算方法:‎ ①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一位不够看两位。‎ ②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③每次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第61页“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完成,完成后选择几题说说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被除数首位不够除的处理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第1、2题并验算。‎ ‎(二)情景练习。‎ ‎1.第61页“想想做做”第3题。‎ 逐个解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 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思考还可以剪成每根几米的短绳?要求一共剪多少根各可以怎样计算。‎ ‎2.第6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先说说已知条件再解答。‎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综合练习。‎ ‎“想想做做”第5题 哪种小动物爬得最快?是怎样想的?‎ 你在小动物的爬行速度中发现了什么?‎ ‎(四)创编练习。‎ 填空:‎ ‎1.先估算,再连一连 ‎477÷9 326÷3‎ ‎504÷3 几十多 540÷5‎ ‎618÷3 几百多 356÷7‎ ‎984÷8 284÷4‎ 帮助学困生,收集判断错误的情况,并请同学解释为什么这样判断。‎ ‎2. 一个星期是7天,一年(按365天计算)合多少个星期?还余几天?‎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56页上第3、4、5、6题。‎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提高题』‎ ‎1.□23÷7的商是三位数,被除数的百位可能是(       ),如果商是两位数,被除数的百位可能是( )。‎ ‎2. 比一比哪家最便宜? ‎ 为了吸引更多的旅客游览美丽的溪源奄风景区,我市三家旅行社都亮出了自己的底价。市物价局规定:溪源奄风景区一日游是每人110元,可以下浮1~5元。东宝旅行社承诺:每4人只需458元。森林旅行社广告:2人全包224元。绿叶旅行社促销:3人团体299元。如果你家要参加溪源奄一日,选择哪家旅行社最便宜?‎ 五、家作。‎ ‎1.《课课练》44页第一、二题。‎ ‎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或其他数学课外阅读材料。‎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 课题:练习八(1)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学会想乘算除的算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 2.进一步巩固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 ‎ 3.提高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提取信息以及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口算、笔算、验算方法的巩固,快速高效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时能读懂题意,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 ‎ 80÷4= 39÷3=‎ ‎ 88÷4= 66÷3=‎ ‎ 82÷2= 63÷3=‎ ‎ 46÷2= 68÷2=‎ 规定时间完成,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选择几条说说各位都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练习 ‎[基本练习]‎ 第2题 竖式计算并验算 导入:指明板演完成第2题 说说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首位够除,首位不够除、有余数的除法等,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第3题 完成填表 重点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填表,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认识。‎ ‎【整体练习】‎ ‎1、完成练习单 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 练习单 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书本P62第2题。‎ 第2题适当指导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说说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第4题 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小组交流 ‎(3)第5题 第5题,让学生思考一下每个问题用到哪些已知条件,求一共有多少个教室?就 是求216里面有多少个9,用216÷9算出教室有几个。然后才能进一步根据每个教室安 装4台电扇算出一共安装了多少个电扇?‎ ‎(二)创编题 ‎1.装配一辆三轮车要3个轮子,360个轮子能装配多少辆汽车?如果这么多三轮车改装成小汽车,需要多少个轮子?‎ ‎2、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三、课作 ‎1.完成《补充习题》第58页上第1-4题 全班校对,分析典型错例。‎ 全对的做提高题。‎ ‎2.提高题 小马虎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把除数6看成9、结果商是24余数是8.正确答案是多少?‎ 四、家作 ‎1.《课课练》第45页.‎ ‎2.阅读小数报及阅读材料。‎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 课题:练习八(2) 第 10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学会想乘算除的算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 2.进一步巩固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对计算结果的主动监控能力。‎ ‎ 3.提高学生的收集加工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口算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提高笔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难点: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2分钟)‎ ‎60÷3 360÷9 160÷4‎ ‎480÷6 55÷5 96÷3‎ ‎24÷2 63÷3 180÷9‎ 选择一两题说说怎么算的。‎ 二、对比练习 ‎1.完成书本第63页的第6题。‎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第(1)题中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当首位不能整除时该如何口算?‎ ‎3.第(2)题中每组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2.全班交流。‎ ‎ 交流导学单内容。‎ 导学要点:‎ 例如:34÷2,先把34看作2个十与14个一的和,用2个十与14个一分别除以2,再把除得的结果合起来。‎ 三、反馈练习 ‎1.完成练习单 一、基本练习。‎ ‎1.在书本上完成第6页第7、8题。‎ ‎2.在探究本上完成书本第63页第9题。‎ 思考:如何估计商是几位数?‎ 想办法验证你答案,确保做对。‎ 二、综合练习。‎ ‎1.在探究本上完成书本第63页第10题 三、创编题 ‎644÷8的商是( )位数,721÷7的商的最高位在( )位上。‎ 四、思考题 完成书本第63页上的思考题。‎ ‎(时间15分钟)‎ ‎2.交流提升。(10分钟)‎ 导学策略 学生练习时教师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第7题:要指名两位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第8题:重点反馈第2组题从最后的结果开始倒着推算。‎ 第9题:适当指导估计商是几位数的方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那么商是三位数;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就是两位数。‎ 第10题:第1小题让学生明确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这两段路程之和?第2小题理解“用同样的速度”的含义。‎ 思考题:引导学生理解1个菠萝和1个桃的质量关系。‎ 四、课作(8分钟)‎ ‎1.《补充习题》第59页。‎ ‎2.提高题:‎ 用3个鹅蛋可换9个鸡蛋,2个鸡蛋可换4个鸽子蛋,用5个鹅蛋能换多少个鸽子蛋?‎ 五、家作 ‎1.《课课练》第46页。‎ ‎2.阅读数学报上部分内容。‎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 课题: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第 1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探索并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笔算。‎ ‎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估算价值,增强估算意识。‎ ‎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认真杜题、细心计算、主动验算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进行相关笔算。‎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计算 ‎1.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60÷3 44÷2 99÷9 50÷5‎ ‎48÷4 84÷2 36÷3 80÷4‎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二、自学例8例9。(15分钟左右)‎ ‎1.明确8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8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1。‎ ‎2.“树上一个桃也没有”可以用哪个数表示?‎ ‎3.尝试列式解答问题2。(你遇到什么问题?)‎ ‎4. 读一读方框里的话。与自己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 启发:3只猴摘桃,可是树上一个桃都没有,你们觉得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如果是4只猴来摘桃呢?9只猴来摘桃呢?‎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在计算第二个问题时遇到什么困难?你怎么解决的?‎ ‎2.观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导读要点: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4. 明确例9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5.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 ‎2.估一估这道题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3.试着算一算。(你遇到什么问题?)‎ ‎4. 对照书本第65页例9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306÷3的商应该比100大一些。‎ ‎6.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估算的?‎ ‎2. 看着竖式,把计算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3.简便竖式可以怎样列?‎ 导学要点:‎ 对照笔算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商中间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第65页“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讨论:800÷5,被除数末尾有两个0,商的末尾为什么只有一个0?‎ ‎(二)对比练习。‎ ‎1. 想想做做第3题。‎ ‎(三)综合练习。‎ ‎“想想做做”第4、5题 根据计算结果,你觉得最多能做多少套?是怎样想的?‎ ‎(四)创编练习。‎ 填空:‎ 在算式□15÷5中 ‎ ‎ 如果商是两位数, □里填的数是( ),最小填( ); 如果商是三位数,□里填的数是( ),最小填( ) 。‎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60页上第1,2,5,6题。‎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要使6□0÷5的商是整十数,□里可以填( )。‎ 五、家作。‎ ‎1.《课课练》第47页。‎ ‎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布置其他数学课外阅读材料。‎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 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第 1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学会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计算:‎ ‎1.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505÷5= 400÷8= 360÷3= 840÷4= 606÷6= 903÷3=‎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2.集体校对预习作业 投影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批改,结合423÷4说说计算方法,说说你在计算这道题的时候想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最后通过验算,你知道答案是否正确。‎ 二、自学例10。(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0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10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是几位数。‎ ‎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预习题的解答,你觉得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 ‎4.你认为十位上应该怎样表示不够商1,为什么写0,你能接着写下去吗?‎ ‎5.这样做是否正确,你可以怎样检验?‎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同桌交流各自的分法。‎ ‎2.在用竖式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3.说说当出现不够商1的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 ‎4.计算的结果与我们估算的数位一致吗?怎样用乘法进行验算?‎ 导学要点:‎ 结合学生回答,借助板书竖式演示过程,重点说清十位上不够商1的时候用0占位,表示十位上不够商1。‎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第67页“试一试”‎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第67页“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完成第1题后,集体校对答案,并整理错例。 追问:左边一题上的中间为什么写0,中间一题上的末尾为什么写0,右边一题上的中间和末尾为什么都有0?‎ ‎3.第67页“想想做做”第2题。‎ 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后,引导总结:从被除数的最高位起,一位一位往下除,如果最高位不够除,就用它的首两位去除;除到哪一位,商写在那一位上面;求出上的最高位数后,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上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综合练习。‎ ‎“想想做做”第3、4题 点拨:‎ ‎“这些蜻蜓平均每小时捕捉多少只蚊子”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要求这个,需要怎么想?‎ ‎(三)创编练习。‎ 观察下面各题,说说商是中间有零还是末尾有零。‎ ‎650÷5( ) 901÷9( )‎ ‎817÷8( ) 606÷6( )‎ ‎560÷5( ) 931÷3( )‎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62页上第3、4题,第63页第5、6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数学游戏 ‎1.每人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 ‎2.求出商和余数 ‎3.记下余数,作为自己的得分 ‎4.每人重复上面的三个步骤,继续玩,看谁先得20分 ‎5.思考:从游戏中你发现什么?‎ 五、家作。‎ ‎1.《课课练》第48页第一、二题。‎ ‎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或其他数学课外阅读材料。‎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 课题:练习九 第 1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巩固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对计算结果的主动监控能力。‎ ‎3.提高学生收集加工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提高笔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难点: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2分钟)‎ ‎66÷3 36÷9 160÷4‎ ‎480÷6 555÷5 963÷3‎ ‎24÷2 66÷3 180÷9‎ 选择一两题说说怎么算的。‎ 二、对比练习 ‎1.完成书本第68页的第2题。‎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第(1)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被除数中两个不同的0该如何处理?‎ ‎3.第(2)组中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商末尾不够除时该怎么处理?‎ ‎4.第(3)组被除数中间的0怎样处理?如果不够商一都应商0占位。余数写在什么数位上?‎ 导学要点:‎ 例如: 480÷4,先把480看作48个十除以4,再把除得的结果添一个0。‎ 商的末尾有0.‎ ‎408÷4,被除数十位上不够商一,应该商0占位。‎ ‎2.全班交流。‎ ‎ 交流导学单内容。‎ 三、反馈练习 ‎1.完成练习单 一、基本练习。‎ ‎1.在探究上完成第68页第1题。‎ ‎2.在探究本上完成书本第68页第3题。‎ 要指名两位学生说说可以计算出每个小朋友平均每分钟拍几下,再比较;也可以通过估算发现其中一个人平均每分钟拍球不足100个。其余三人都超过100下,从而做出判断。鼓励他们选择不同的策略进行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在探究本上完成书本第68页第4、第5题 第4题:思考挖同样的长度,什么情况每天挖的米数多,什么情况下,每天挖的米数少?‎ 第5题:适当指导要先算出合格的节能灯一共有多少个才能算出需要多少个包装?‎ 三、创编题 ‎644÷□的商是三位数,方框最大填几?‎ 四、思考题 完成书本第68页上的思考题。‎ ‎(时间15分钟)‎ 思考题:引导学生理解左边题目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字正好被4整除,要使商中间有0,十位上数应该比除数小,因此方框里可以填0.1.2.3.‎ ‎2.交流提升。(10分钟)‎ 四、课作(8分钟)‎ ‎1.《补充习题》第64页。‎ ‎2.提高题:‎ ‎ 6□4÷3,要使商中间有0,□里可以填( )。‎ ‎ □2□÷4,要使商末尾有0,两□里可以分别填( )和( )。‎ 五、家作 ‎1.《课课练》第 页。‎ ‎2.阅读数学报上部分内容。‎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 课题:复习(1) 第 1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整理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对比、补充、加深对本单元所学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和验算的掌握和理解。‎ ‎2. ‎ 在回顾整理过程中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和验算的整理复习。‎ 教学难点:有序的整理知识,构建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50÷5 96÷3 600÷3‎ ‎300÷5 810÷9 60÷5‎ ‎420÷6 640÷8 80÷4‎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突出口算方法。‎ 二、梳理旧知,形成知识结构体系(5分钟左右)‎ ‎“知识整理单”‎ ‎1. 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口算(三类):‎ 例如:60÷3 350÷7 34÷2 ‎ 笔算(三类):‎ 例如:846÷2 438÷6 432÷4‎ 估算:256÷2 705÷3‎ 验算的方法:‎ 其他:‎ 围绕“知识整理单”进行小组交流,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预设: ‎ ‎①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②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 ‎ ‎③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 ‎ ‎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首位能整除、首位不能整除、商中间有0) ‎ ‎⑤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验算 ‎ 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估算。‎ 小组交流内容:‎ ‎1.怎样口算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提示:明确口算的方法。‎ ‎2.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是什么?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提示:明确笔算方法。‎ 三、练习。(24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1.书本第69页第1题。‎ ‎【对比练习】‎ ‎2.书本第69页第2题 完成在“探究本”上。‎ ‎【综合练习】‎ 书本第69页第3-5题。‎ ‎(二)全班交流,总结提炼 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 提示: 口算题择题说说口算方法 点拨: 对比练习比较每组中三道题的计算过程,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总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几种常见情况。‎ 提示:第3题:交流时突出思考过程和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第4题: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5题: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第2小题注意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66页 五、家作。‎ ‎1.《课课练》第50-51页第一、三大题及拓展应用。‎ ‎2.阅读数学报、时代报部分内容。‎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 课题:复习(2) 第 1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并对计算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寻找计算中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80÷4= 36÷9= 90÷3=‎ ‎800÷4= 360÷9= 900÷3=‎ ‎300÷6= 72÷9= 96÷3=‎ ‎54÷6= 64÷4= 65÷5=‎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突出口算方法。‎ 二、竖式计算。  316÷2= 497÷5= ‎ ‎ 407÷5= 1、指名3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关注学生作业情况,收集典型的错误。‎ ‎2、反馈交流。  3、比较每组中的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单元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 三、分层练习。(20分钟左右)‎ ‎1.做第70页复习第6题。‎ 不计算,在○里填上>或<‎ ‎72÷4○72÷3‎ ‎75÷3○57÷3‎ ‎475÷5○505÷5‎ ‎360÷6○306÷6‎ 提示:可不可以先计算再填?让学生明白题目的要求。‎ 点拨:72÷4和72÷3比较大小可以这样想:被除数都是72,除数4大于3,所以72÷4<72÷3‎ ‎2.做第70页复习第7题。  小黑板出示:  848÷4÷2 900÷2÷3 909÷3÷3‎ ‎848÷8      900÷6     909÷9  学生独立计算。  说说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 点拨:让学生体会一个数连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3.做第70页复习第8题。 ‎ 计算上面各题,看看得到的结果有没有余数。‎ 它们的被除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能再选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使它们除以9都没有余数吗?‎ 提示:被除数都有1、2、6三个数字组成,三个数所在数位不同。‎ 三个数字的和是9.‎ 点拨:‎ 只要组成三位数的三个数相加的和是9、18、或27,那么这样的三位数除以9的结果一定没有余数。‎ ‎4. 做第70页复习第9题。 ‎ 点拨:余下的4个人需要多少帐篷?‎ ‎5.创编题:‎ ‎□56是一个三位数,要使□56÷6的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填( )。‎ ‎6.解决课本70页的思考题。‎ 提示:由于十位上的余数是“2”‎ 而2+3X6=20,所以被除数前两位是20;由于3X9=27,2+27=9,所以被除数的个位上是9.‎ 四、全班交流,总结提炼 ‎ 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 五、课作。‎ 完成《补充习题》第几页上第几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拓展题:用一只杯子向空瓶里倒水,倒进2杯水,连瓶一共重200克;倒进6杯水,连瓶一共重520克,一杯水重多少克?瓶重多少克?‎ 六、家作。‎ ‎1.《课课练》第几页第几题。‎ ‎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1)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 ‎2.初步了解列举、列式、画图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初步了解列举、列式、画图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从条件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感受“从条件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意识,习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入题(5分钟左右)‎ ‎1.自主读题,感知题意。‎ 齐读题目,不漏字、不添字。‎ 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讨论,并指定小组准备全班汇报,并做一定指导。‎ ‎1)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 ‎2)要求什么问题?‎ ‎3)“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一个小组汇报,学生提问,互相补充,理解题意。‎ ‎1)题中有两个条件。‎ ‎2)求两个问题。‎ ‎3)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依次类推。‎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全班汇报,指导学生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补充。帮助学生理解三个问题的答案,尤其是最后一个。‎ 补充问题: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两个条件,你马上能求出一个什么问题?‎ 二、自学解题。(10分钟左右)‎ ‎1.独立探索 ‎1.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写出过程。‎ ‎2.你能想出第二种方法吗?‎ 教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准备全班交流。‎ 预设:列举、列式等。‎ ‎2.全班交流 分析收集的各种方法。‎ 针对学生的讲解给予点拨与总结。‎ ‎3.回顾 回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帮助提炼方法,总结经验。‎ 如:读清题意,从条件开始想,可以列式可以列举。‎ 三、基本练习(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72页第1题。‎ ‎(1)先出示左图,再出示右图。‎ ‎(2)先出示前两个条件,再出示第三个条件。‎ 点拨:有哪些条件?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求什么?‎ ‎73页第3题 先不出示括号里的要求。‎ 点拨:根据条件你能知道什么?‎ 这道题和前面的题目比,你有什么话想说?‎ 怎么办?‎ 可以画画图,用圆圈代表小朋友,带领大家一起画。‎ 四、总结提炼(3分钟左右)‎ ‎1.小组交流 刚才,我们解决了四组题,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四道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适时点拨提醒。‎ ‎2.总结方法 ‎ 相同的地方:从条件想问题 不同的地方:有直接列式的,有画图解决的,有一一列举出来的。‎ 总结:不管是列式、列举、画图,我们都要从条件开始想问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掌握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 五、巩固练习(10分钟左右)‎ ‎1.73页第2题。‎ 提问:第2次弹起的高度为什么用“8÷2”?‎ ‎2.73页第4题。‎ 提问:根据“白地砖8行,每行15块”可以求什么?‎ 为什么用120-70,就求到花地砖的块数了?(根据哪个条件?)‎ ‎3.73页第5题。‎ 提醒:每次是前一个的2倍,画的圆圈要一样大。‎ ‎4.创编题:‎ 任意选择下面的两个条件,说说你能求到什么?‎ 图图有15张邮票;‎ 哪鹅的邮票张数是丽丽的3倍;‎ 丽丽有30张邮票。‎ 提示:要找到有关联的两个条件才能求到适当的问题。‎ 六、课堂作业(7分钟左右)‎ ‎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 ‎2.提高题 ‎4个苹果的重量是500克,一只菠萝的重量比4个苹果的重量还重50克。一只菠萝重多少克?‎ 七、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 课题: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2)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学习用线段图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直观手段对于解决问题的辅助价值。‎ 教学重点:在实践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策略的意义和价值,并自觉运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画图等方法辅助思考。‎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入题(6分钟)‎ ‎1.自主读题,感知题意。‎ 齐读题目,不漏字、不添字。‎ ‎2.学生初步交流题意。‎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3.师生根据题意绘制线段图。‎ 当条件比较多、比较复杂时,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 提问:根据题意,你认为应先画哪种花的线段?接着呢?“黄花是绿花的2倍”该怎样表示?‎ ‎“红花比黄花多7朵”可以怎样画图表示?‎ ‎4.填写线段图,深入分析题意。‎ ‎(1)填一填:把题中的条件和问 题填在书本第74页的线段图中;‎ ‎(2)说一说:对照线段图和同桌 说说题意;‎ ‎(3)比一比:你觉得线段图和文 字比,有什么好处?‎ 学生自主活动、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后进生。‎ ‎4.全班交流 交流题意,感受画图的价值。‎ 小结:当条件特别复杂时,线段图是我们分析题目的好帮手。‎ 二、自主解题(10分钟)‎ ‎1.独立探索,小组交流 导学单:‎ ‎1.想一想: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要求出问题,必须先求出什么?‎ ‎2.算一算:在课堂探究本上列式解答;‎ ‎3.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方法;‎ ‎4.议一议: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该怎样解答?和刚才相比,两道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活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后进生。‎ ‎2.全班交流 预设:‎ ‎(1)要求出红花的朵数,必须先求出黄花的朵数;‎ ‎(2)相同:都是先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的朵数;不同: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球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 针对学生的讲解给予点拨与总结。‎ 三、基本练习(5分钟)‎ 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1.第(1)小题:‎ ‎①先出示表示篮球和足球的线段图,学生提问并解答。‎ ‎②再出示表示足球的线段图,学生提问并解答。‎ 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该怎样解答?‎ 增加一个条件后,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2.出示第(2)小题:‎ ‎①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②比较不同问题是根据哪些条件提出的。‎ ‎③集体交流 追问:这两个问题是分别根据哪些条件提出的?为什么一个问题是一步计算,另一个问题是两步计算?‎ 四、总结提炼(3分钟)‎ ‎1.小组交流 回顾刚才几道题的解题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在小组里交流。‎ ‎2.集体交流 总结:在运用从条件出发思考问题的策略时,我们还可以灵活运用列表、画图等方法帮助理解题意。‎ 五、巩固练习(10分钟)‎ ‎1.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三位选手都要游60米,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怎么比较谁快谁慢?‎ ‎2.想想做做第3题 追问:要求出月季花的盆数,必须先求出什么?‎ ‎3.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要求出成人骨头的块数,必须先求出什么?‎ 引导课后进一步了解有关科学知识。‎ ‎4.创编题:‎ ‎ 45 30‎ ‎ 15‎ 根据线段图中提供的条件编一道实际问题,并解答。‎ 六、课堂作业(6分钟)‎ ‎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 ‎2.提高题 张叔叔今年44岁,李叔叔比张叔叔小8岁,王叔叔比张叔叔小6岁,( )最大,( )最小。‎ 七、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 课题:练习十(1)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3分钟)‎ ‎1.自我回顾 预设:从条件出发思考、列表、画图……‎ ‎2.集体交流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了哪些好方法?‎ 追问: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有什么好处?‎ 二、练习提升(24分钟)‎ ‎1.适应练习:第1题 ‎(1)自主提问,同桌相互解答。‎ ‎①想一想: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 哪些不同的问题?该怎样解答?‎ ‎②考一考: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并请对方解答。‎ 学生自主提问、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后进生。‎ ‎(2)全班交流 追问:你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个问题的?‎ 这几个不同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基本练习 ‎(1)根据练习单整体练习。‎ 练习单:‎ ‎①做一做:在课堂探究本上完成 书本76页第2、3、5题;‎ ‎②想一想:每道题先算什么?再 算什么?‎ ‎③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 思考过程。‎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后进生。‎ ‎(2)集体交流 一组汇报,其余同学提问补充。‎ ‎3.应用练习:第4题 ‎(1)小小解说员:学生介绍从表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2)讨论怎样求出到达建设路站后的人数?‎ ‎(3)独立计算后三站的到站人数,集体交流校对。‎ 指名一组同学汇报,鼓励其余同学勇敢补充、质疑。‎ 追问:为什么始发站没有下车人数?‎ 点拨:根据始发站的上车人数和建设路站的上下车人数,你能想到什么?‎ 算出建设路开出时的人数后,接下来你又能算出什么?‎ ‎4.创编练习 ‎(1)工地上有135包水泥,用掉了35包。其余的每天用20包,还能用多少天?‎ ‎(2)李老师买了15盒红圆珠笔,每盒8支。买的黑圆珠笔的支数比红圆珠笔少9支。 ‎ ‎ ? ‎ 要求:第(2)小题先提出合适的问题再解答。‎ 三、回顾总结(3分钟)‎ 集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还有疑问吗?‎ 四、课堂作业(10分钟)‎ ‎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 ‎2.提高题 小狗、小猫和小兔比赛跑步,小狗跑了352米,小猫比小狗多跑了19米,小兔比小狗少跑了8米。小猫和小兔谁跑得快?快多少米?‎ 五、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 课题:练习十(2)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达人(5分钟)‎ ‎1. 一分钟口算大挑战: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八道口算。‎ ‎2.集体交流校对:‎ ‎(1)校对;‎ ‎(2)统计成功挑战的人数,评出“口算达人”;‎ ‎(3)交流错题,寻找错因。‎ 教师巡视,了解整体的完成速度和正确率。‎ 表扬成功挑战者,帮助做错的同学寻找错误原因。‎ 二、练习提升(22分钟)‎ ‎1.比较练习:第7题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独立思考并解答;‎ ‎(3)集体交流。‎ 追问:求“梨有多少千克”用到了哪些条件?求“苹果有多少千克”呢?‎ 比较:这两个问题的解题过程有什么不同?‎ ‎2.应用练习 ‎(1)根据练习单整体练习。‎ 练习单:‎ ‎①做一做:在课堂探究本上完成书本77页第8、9、10题;‎ ‎②想一想: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小贴士:第8题可以请线段图帮忙理解题意。‎ 点拨:‎ 第8题:从“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第10题:从“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2)集体交流 一组汇报,其余同学提问补充。‎ ‎3.开放练习:第11题 ‎(1)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2)交流“一律半价”的含义;‎ ‎(3)独立完成两个问题,集体交流校对;‎ ‎(4)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追问:“一律半价”是什么意思?生活中购物时遇到过这种促销吗?还有哪些促销手段?‎ 根据这些条件,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4.提升练习:思考题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集体交流,讨论方法。‎ 点拨:比较左右两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5.创编练习 ‎(1)小明家原来有22个苹果,妈妈又买来20个,这些苹果刚好够吃一个星期。小明家平均每天吃多少个苹果?‎ ‎(2)小红今年16岁,爸爸今年的年龄是小红的3倍,8年后爸爸多少岁?‎ 三、回顾总结(3分钟)‎ 集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还有疑问吗?‎ 四、课堂作业(10分钟)‎ ‎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 ‎2.提高题:一瓶果汁,连瓶重1050克,小刚喝了半瓶后连瓶重550克。原来瓶内有多少克果汁?空瓶重多少克?‎ 五、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 课题:间隔排列(探索规律)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找”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找”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2分钟)‎ 明确本课学习的内容,质疑。‎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间隔排列》,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自学例题(12分钟左右)‎ ‎1.自主读题看图,感知题意。‎ 出示教材例题情境图。‎ ‎2.小组交流 ‎1)图中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呢??‎ ‎2)数一数:数一数图中物体的个数,填在下表中。‎ 小兔()只 木柱()根 夹子()个 蘑菇()个 篱笆()块 手帕()块 ‎3)比一比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 ‎4)想一想: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 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讨论,并指定小组准备全班汇报,并做一定指导。‎ ‎3.全班交流。‎ 一个小组汇报,学生提问,互相补充,理解题意。‎ ‎1)小兔和蘑菇(木桩和篱笆、手帕和夹子)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 ‎2)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自由说,按要求操作后再交流。‎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全班汇报,指导学生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补充。‎ 这里的每组物体都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叫间隔排列。‎ 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作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也分别看成一组呢?先圈一圈,再说一说。‎ 三、练习。(10分钟左右)‎ ‎1.生活中你还能找到间隔排列的事物吗?‎ ‎2.基本练习 书本79页练一练。‎ ‎3.操作练习 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 ‎□有10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 操作后全班交流。‎ 怎么列式?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最少,在什么情况下○最多?‎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适时点拨提醒。‎ 四、回顾整理(3分钟)‎ ‎1.小组交流:‎ 回顾刚才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2.总结 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它们的数量可能相等,也可能相才差1;‎ 一组一组地圈一圈,容易发现间隔排列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生活中有很多规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 五、创编练习(5分钟)‎ ‎1.有12个女生排成一行跳舞,如果每两名女生之间插入一名男生,能插入多少名男生?‎ ‎2.这12名女生变换了队伍,围成一个圆,现在能插入多少名男生?‎ 用符号代替男女同学,画一画再列式。‎ 六、课堂作业(8分钟)‎ ‎1.完成《补充习题》第 页第 题。‎ ‎2.提高题 每个手指缝间夹一支铅笔,两只手共可以夹住多少枝铅笔?‎ 七、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 第六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 课题:平移和旋转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区分平移和旋转;能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平移和旋转,能区分判断。‎ 教学难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选择其中的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自学例1、例2(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例2中物体的运动及特点。‎ 出示例题情境图。‎ 导入:观察画面,你们知道火车是怎样运动的吗?电梯和缆车呢?像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摆的运动又是怎样的呢?‎ ‎2.自学:‎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 导学单:‎ ‎(1)例题中六个物体分别是如何运动的?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 ‎(2)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为什么?‎ ‎(3) 时间:5分钟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 物体平移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呢?‎ ‎2.用一句话说说你理解中的平移和旋转。‎ 导学要点:‎ 物体平移或旋转时,物体的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了。‎ 追问:平移和旋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 ‎4.全班交流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或旋转现象? ‎ 点拨:引导学生这样叙述:‎ ‎××的运动是××。‎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一)适应练习 ‎“想想做做”第1题 追问:剩下的树叶通过怎样的运动也能与绿色树叶重合?‎ ‎(二)对比练习 ‎“想想做做”第2题 点拨:‎ 结合演示,理解“平移几格”的含义。‎ 追问:你知道平移后的棋子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吗?‎ ‎(三)综合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 ‎(回顾方位知识)‎ ‎(四)创编练习 移一移,说一说。‎ ‎(1)向( )平移了( )格。‎ ‎(2)向( )平移了( )格。‎ ‎(3)向( )平移了( )格。‎ 点拨:‎ 两幅图在同样位置上的点,叫做一组“对应点”。‎ 方法小结:1、找点;2、数格。‎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74~75页2、3、4、5、6、7 ‎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仔细观察图形,找出变化规律,想一想空白处处应该怎样填?‎ ‎ ‎ 五.家作 ‎1.《课课练》第61、62页 ‎2.阅读《小数报》第 期第 版 第六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 课题:轴对称图形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剪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 ‎2.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对称现象,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2分钟左右)‎ 选择其中的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自学例3、例4。(15分钟左右)‎ ‎(一)认识轴对称图形 ‎1.明确例3中的图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先来考考小朋友的眼力,你能根据我给的图形想象它的另一半,猜出是什么吗?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征?‎ 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发现,以备交流。‎ 导学单:‎ ‎(1)看看例题的三幅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 ‎(2)将剪下的三个图形分别对折,看看有什么发现?‎ ‎(3) 时间:5分钟 ‎3. 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这样对称的特征?‎ ‎(2)在折一折、比一比(教材107页图)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3)时间:2分钟 导学要点:‎ 对折的方向:有时是左右对折,有时是上下对折,但对折后都能完全重合。‎ ‎3、全班交流。‎ 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强调关键词:① 对折,② 完全重合。‎ ‎(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明确例4中剪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出示例4情境图 导入: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轴对称图形?用什么办法可以做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呢?(明确可以画,可以折,可以印,可以围等。)‎ ‎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方法,以备交流。‎ 导学单:‎ ‎(1)怎样才能剪出这样一个松树图?‎ ‎(2)剪出的松树图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为什么?‎ ‎(3)时间:5分钟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剪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剪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导学要点:‎ 强调:① 对折;‎ ‎② 在合适位置画上图形的一半;‎ ‎③ 剪下后打开。‎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基础练习】‎ ‎(一)适应练习。‎ ‎1.第84页试一试 追问:你能用不同的折法来验证长方形、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三角形呢?‎ ‎(二)专项练习 ‎1.“想想做做”‎ 第1题——生活中的轴对称 第2题——字母中的轴对称 追问:为什么“紫荆花”不是轴对称图形?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判断。‎ 第4题——交通标志中的轴对称 点拨:判断时,不但要看标示外面的形状,还要注意标志里的图案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找一找,独立思考后用线连一连。‎ ‎(三)创编练习 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点拨:画时可先确定另一半的顶点,再连线。‎ ‎(四)课外阅读题 读读“你知道吗?”‎ 师:古今中外,有很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让我们看一看这些对称的建筑,感受一下他们的奇妙与美丽。‎ 四.课作。(8分钟左右)‎ ‎1.完成《补充习题》第76页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2.提高题:‎ 下面是镜子中看到的时间,请画出现实的时间。‎ ‎ ‎ 五.家作 ‎1.《课课练》第63页 ‎2.阅读小数报第 期第 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 第六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 课题:平移、旋转、轴对称练习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平行、旋转和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动手画出一些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平行、旋转和对称现象,领略这些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能区分判断。‎ 教学难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2分钟)‎ 引入: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二、变式练习, 优化结构(预设25分钟)‎ ‎1、基础训练 ‎(一)判断运动类型 ‎1、小红向前面走了3米。  2、树上的水果掉在了地上。3、汽车的轮子在不停地转动。  ‎ ‎4、火箭发射升空。5、风扇的叶子在转动。   ‎ ‎6、拧开水龙头。7、大风车在转动。   ‎ ‎8、射箭运动员把箭射在靶子上。‎ ‎9、小明推教室的门,门被打开了。   ‎ ‎10、窗帘被拉开了。‎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开火车回答。‎ ‎(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同桌间先互相说一说,在指名回答。‎ 强调:轴对称图形是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 ‎(三)下面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化得到?‎ 点拨:平移是沿直线运动,旋转是围绕一个点或轴运动。‎ ‎2、对比练习 导学单 ‎(1)自己根据题目的意思先试着画一画。‎ ‎(2)在画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难题,和同桌交流你的问题,最好能想出解决的办法。‎ ‎(3)时间:5分钟。‎ 导学要点:‎ 教师巡视学生画图情况,指导学困生。‎ 点拨:平移时,图形中的每个点都要移相同的格数。‎ ‎3、提高练习 ‎(1)画轴对称图形 ‎(2)写出平移方向和格数 ‎(3)镜子中的数学 点拨:镜子中的图形和现实中的图形左右是相反的。‎ ‎(四)欣赏各种图片 ‎(五)课作:《课课练》64页1、4、6、7‎ 家作:《课课练》64页8‎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 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分数,能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 在认识分数的活动中,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根据给出的没有均分的图形,估计部分约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冲突。(时间:3分钟)‎ ‎1. 明确情境图中每种食品的数量及平均分成的份数。‎ 出示:分食品的情境图。‎ 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把2瓶饮料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2. “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以圆形纸片代替蛋糕,同桌先讨论再动手分一分。‎ 请学生到实物展示台上分一分的结果。‎ 点拨: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 一半还可以用分数表示。‎ 小结:像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数。‎ 二、自主建构。(时间:15分钟)‎ ‎1. 认识 ‎ 明确的写法 ‎ 明确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示范的写法。‎ 点拨: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2. 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用绳子或长方形纸表示的多种方式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实物投影上,备用。‎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想一想:左半个蛋糕为什么可以用表示?‎ ‎2.说一说:右半个蛋糕用哪个分数表示?为什么?‎ ‎3.做一做:用绳子或长方形纸折出。‎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 这些不同的折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 这些长方形纸、这些绳子都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都能用哪个数来表示?‎ ‎4.全班交流。‎ 分析实物投影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不同表示方法,给予适当点评。‎ 重点交流:1/4 ‎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涂色部分表示表示的图。‎ ‎ 辨析:图中的涂色部分能用表示吗?为什么?‎ 启发:除和之外,你还想到了几分之一?‎ ‎5.引出1/2和1/4的大小比较。‎ 引申比较:1/8、1/2和1/4。‎ 借助操作引导根据分数的含义进行思考。‎ 三、内化练习。(时间:15分钟)‎ ‎【基本演练】‎ ‎1.第88、89页想想做做第1、2、4题。‎ 第1题导学重点:选择1~2幅图说说为什么填这个分数。‎ 讨论第2题:都分成了4份,为什么有些图里的涂色部分可以用表示,而有些却不能?‎ 第2题导学重点: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1份才能用来表示。‎ 第4题导学重点: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同一个图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 ‎【拓展练习】‎ ‎1. 第8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从图上看,几个是1?1里面有几个?从图上你还能想到什么?‎ ‎2. 第89页想想做做第5题。‎ 启发:如果把黑板报的整个版面平均分成2份,那么《科学天地》大约是这样的几份?要想估计《艺术园地》大约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一,你可以怎样想?‎ ‎3. 第89页想想做做第6题。‎ 导学要点:‎ 可以根据两张圆纸片中涂色部分的大小来判断,也可以根据分数的含义来思考,即“把同样大小的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自然就越小”。‎ ‎【创编练习】‎ ‎1.估一估:下载了这份文件的几分之一?‎ 导学要点:先估再用课件演示。‎ ‎2.字帖中你能联想到哪个分数?‎ 导学要点:答案开放。‎ ‎3.猜一猜:有2根带子,哪根长?‎ 四、课作。(时间:7分钟)‎ ‎1.基础题:《补充习题》第78~79页第2~7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2.提高题:看图回答问题。 ‎ ‎①占这个大正方形的( )。‎ ‎②占这个大正方形的( )。‎ ‎③占这个大正方形的( )。‎ ‎④占这个大正方形的( )。‎ 五、家作。‎ ‎1.《课课练》第66~67页第 题。‎ ‎2.阅读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产生很早,各文明古国的文化中都有关于分数的记载,最早使用分数的是12世纪的阿拉伯人海塞尔。15世纪后,欧洲逐渐形成现代分数记法。1845年,德摩根提出用横线“—”表示分数线,分数a 分之b记为,以利于印刷制版。‎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 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联系已有基础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知道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几分之几,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能自己创造出几分之几的分数。‎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激活旧知。(时间:2分钟)‎ ‎1.读一读: 、、、。‎ 今天呀!有几位分数朋友想到我们班来做客,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出示:分数卡片,指名读。‎ ‎2. 认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几分之一。今天就要根据几分之一的知识,认识新的分数几分之几。(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 二、自主建构。(时间:18分钟)‎ ‎1. 认识四分之几。‎ ‎(1)自学。‎ 出示例3。‎ 导入:同学们会折纸,会涂色吗?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各种涂法。‎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折一折: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4份。‎ ‎2. 涂一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涂出其中的1份或几份。‎ ‎3.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有几个,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导学要点:‎ 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几分就有几个四分之一,也就是四分之几。‎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们都是平均分成了几份?哪位同学的涂色部分是1份的?先和大家交流一下。‎ ‎2.除了涂出的,还有不同的涂法吗?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有几个,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没有涂色的部分又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回顾我们上面折、涂和认识每个分数的过程,你知道了什么?‎ ‎(3)全班交流。‎ 根据几种涂色的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2.认识几分之几。‎ 同桌按两行分别互相说一说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独立填写分数。‎ ‎3.比较分数大小。‎ 出示例4。‎ ‎(1)把两张同样大的纸平均分成8份,一张纸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另一张把其中的5份涂上颜色。‎ 导学要点:分母都是8,怎样很快看出分数的大小。‎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1张8份涂了其中的3份的,1张8份涂了其中的5份,请大家想一想:涂色部分分别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2)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组交流。‎ 分母相同,分子小分数就小,分子大分数就大。‎ ‎(4)全班交流。‎ 师出示刚才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片,都平均分成了4份,1张涂了其中的1份,1张涂了其中的3份,再请学生比较从中发现规律。‎ 三、内化练习。(时间:13分钟)‎ ‎【基本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说说是怎么想的。‎ 选择两个分数,追问:这个图形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分?几分之几里面有多少个几分之一?‎ ‎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说说是怎么算的。‎ 追问:里有几个?里有7个几分之一?‎ ‎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指名说是怎么想的。‎ 点拨:分母是几,就表示每一份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就知道它有几个几分之一。‎ ‎4.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指名说是怎么想的。‎ ‎5.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指名说是怎么想的。‎ 第5题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知道“谁吃得多些”,只要比较八分之一与八分之三的大小就可以了。‎ ‎【拓展练习】‎ 1. 看一看生活中的分数。‎ 一个轮胎,平均分成5个格子,取其中的4份,就是这个轮胎的( )。‎ 一朵花平均分成5个花瓣,其中2瓣占( )。‎ ‎2.下面图形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不能,你能想办法把它变成几分之几吗?‎ ‎【创编练习】‎ 小胖、小丁、小兰家各买了一个同样大的西瓜。‎ 小胖说:我吃了我家西瓜的。‎ 小丁说:我吃了我家西瓜的。‎ 小兰说:我吃了我家西瓜的。‎ 谁吃的西瓜最多,谁吃的西瓜最少,为什么?‎ 四、课作。(时间:7分钟)‎ ‎【基础题】《补充习题》第80、81页第2~7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 已知甲绳的长度是乙绳长度的,则乙绳的长度是甲绳长度的( ‎ ‎ )倍。(请画图表示。)‎ 五、家作。‎ ‎1.《课课练》第68页第1~7题。‎ ‎2.阅读你知道吗。‎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 课题: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法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从理解分数意义入手,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回顾。(3分钟)‎ ‎1. 学生回顾前两节课所学的内容(举例说明)。‎ 例如:讲述八分之一、八分之五的含义。‎ 学生自主汇报所学所得,如有疑、错,让学生们讨论解决。‎ ‎2.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认定学习目标为: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建构。(时间:15分钟)‎ ‎1. 自主学习。‎ 出示例题5,学生练习本上独立思考完成。‎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预习例题,先涂一涂,再完成书上的填空。‎ ‎2.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给予学生安静的思考时间,发现个别学生有困难,教师及时进行适当的点拨,或让学生预习书本例题。‎ ‎2.小组交流。‎ 教师参与学生间的讨论。‎ 交流内容 ‎1.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 按例题要求在长方形里涂色,并说说涂色的八分之五、八分之二思考过程。‎ ‎3.解释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3.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根据交流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及老师给予质疑及适当点评。‎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能知道哪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列出算式后,说说列式的依据。‎ 组织学生按例题要求在长方形里涂色,并指名说说涂色的思考过程。‎ 根据涂色的结果,从图上学生不难得出计算结果,交流的重点放在联系算式的含义,解释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师演示分数算式的规范书写。‎ ‎4.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然后同桌交流想的过程。‎ 学生上讲台讲解,请下面学生质疑。‎ 得数五分之一是怎么想到的?‎ 三、内化练习。(时间:15分钟)‎ ‎【基本练习】‎ ‎1.第9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取后两题的思考过程。‎ ‎2.第94页想想做做第2题。‎ 相互核对批改。‎ ‎3.讨论:‎ 今天所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计算这样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有什么诀窍? ‎ 导学重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两个数学问题。师作巡视。‎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相应板书。‎ 明确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学生只要意思对可以,不必苛求语言规范。‎ ‎【拓展练习】‎ 完成第94页想想做做第3、4、5题。‎ 指名学生说出题意,让学生列式计算。‎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创编练习】‎ 一个花圃,用它的七分之二种月季,七分之三种菊花。小军说还可以再用这块地的七分之三种杜鹃,你觉得可以吗?为什么?(画图说明)‎ 引导:从图上分析,从图上你还能想到什么?‎ 四、课作。(时间:7分钟)‎ 基本题:《补充习题》第82页第1~4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提高题:已知十三分之A加十三分之B等于十三分之十一,那么A和B分别是多少?你能写出满足以上条件的多少组不同答案?‎ 五、家作。‎ ‎1.《课课练》第71、72页第1、2、3、4题。‎ ‎2.阅读小学生数学报上的相关内容。‎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 课题:练习十一 第 7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巩固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能正确地比较一些简单分数的大小,熟练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 ‎3.用分数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巩固所学和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用分数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铺垫。(3分钟左右)‎ 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再次走进分数这个大家庭里。(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1.请小朋友看大屏幕:你能用分数来表示这个月饼的吃掉部分与剩下部分吗?‎ 用分数来表示月饼的吃掉部分与剩下部分,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读一读这两个分数。‎ 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看谁还能举一举?‎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 ‎3.举例分数,并复习分数的书写顺序及各部分名称和意义: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写在……表示……然后写分子,写在……表示……‎ 二、自我整理,分块练习。(15分钟左右)‎ ‎(1)分数的意义版块 出示:书本第1题图。‎ 图中的分数能用涂色部分表示吗?‎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并总结出涂色部分表示分数意义的方法。‎ ‎1.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你为什么判断它是对的?它错在哪里?它又为什么错了呢?你是怎样想的?‎ ‎2.组内整理和总结用涂色部分表示分数的注意点。‎ 升华式追问:涂色后,在图中你还可以看到哪个分数?‎ ‎3. 以第2副图为例,我们可以说红色的涂色部份是五边形的2/5,也可以说,空白部分是它的3/5。‎ ‎4.学生完成书本第2题。‎ 出示:书本第2题图。‎ 重点板书:平均分 独立完成后全班校对,并说说各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及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2)分数大小比较版块 出示:书本第3题图。‎ 组织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 反馈,并集体订正。‎ ‎1. 数一数,写一写,比一比 学生数出涂色部分,并写出表示涂色部分的分数,并根据图示或者分数各部分的数字意义,比较分数的大小。‎ ‎(3)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版块 出示:书本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交流答案,并分析错题原因,根据分数的意义说说,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注意点。‎ 三、情境引新,共建网络(5分钟左右)‎ 认真听情境故事,并利用分数有关知识,帮唐僧解决实际问题。‎ ‎(1)四人小组讨论、商量。‎ ‎(2)指名小组代表发言。‎ 刚才我们把分数这部分知识又理了理,下面请小朋友用分数的知识帮唐僧来解决取经路上遇到的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吗?‎ ‎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次,唐僧师徒4人走了整整一天都没吃过一顿饭,肚子饿的咕咕叫,这时孙悟空不知从哪里拿来了三只大小一样的圆饼,他原本想孝敬师傅的,但师傅说:大家都饿了,还是平分了吧。你能帮唐僧来分一分吗?每个人能得到多少饼?‎ 四、全班交流、总结提炼(2分钟)‎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复习了些什么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练习巩固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和分数的表示和大小比较。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分子相同的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就大;当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并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五、自主练习(13分钟)‎ 练习单 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书本第95页第5题。‎ ‎2.完成书本第95页第6题。‎ 想办法验证你答案,确保做对。‎ 二、创编题 ‎1. 看图说一说能否用分数表示?能的说出分数。‎ ‎2.‎ 思考:解答以上题目的关键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时间10分钟)‎ 完成后全班交流 组织学生集体交流答案,并统计正确率。‎ 六、总结提炼。(2分钟)‎ 组织学生总结本课收获。‎ 七、课后作业安排:‎ 完成相应教辅练习。‎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 课题:多彩的“分数条”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以及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与“1”的内在联系,丰富并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抛正方体选择分数,根据分数选择彩条,以及根据需要将彩条进行等量替换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条件的随机性,逐渐增强对分数大小的判断力。‎ ‎3.使学生在制作彩条、合作游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丰富与多彩,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比较感受各个分数与“1”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将彩条进行等量替换。‎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约2分钟)‎ += - = - = ‎ ‎1- = - = 1- =‎ - = -= ‎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同分母加减法的思考过程。‎ 二、自学。(约8分钟)‎ ‎1.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明确如果用指定长度的直条表示1,那1/2,1/4,1/8和1/16该是多长的直条?‎ ‎(2)思考:1里面有几个1/2?有几个1/4,1/8或1/16?‎ 导学要点:学生思考的这个过程事实上是把分数的已有认识进行初步的抽象。‎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拿出表示“1”的直条,折一折、说一说怎么用这个直条表示出1/2,1/4,1/8或1/16。‎ ‎(2)回答思考:1里面有几个1/2?有几个1/4,1/8或1/16?‎ ‎3.全班交流。‎ 请学生展示小组交流结果。‎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1”和1/2,1/4,1/8,1/16之间的联系,或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等量替换。‎ 三、抢“1”游戏。(约10分钟)‎ ‎1.组织学生通过示范讲清游戏规则。‎ ‎(1)两人轮流掷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把表示这个分数的彩条铺在白色直条里面。‎ ‎(2)谁先把自己的“1”正好铺满,谁就赢得1分。照这样玩5次,得分最高的人获胜。‎ 提示:游戏中有谁先掷正方体,可以自主约定,也可以通过抛硬币等方法随机确定。‎ 规定:(为增加趣味)抛出正方体后,先根据抛出的分数判断相应的分数条能否铺得下,判断正确的,这次抛出结果有效;判断错误的,本次抛出结果无效。‎ 提醒:有时抛出的分数有可能比白色直条剩余的部分大,而出现这种情况时本次抛出的结果视为无效。‎ ‎2.同桌之间进行比赛。‎ 四、清“0”游戏。(约10分钟)‎ ‎1.宣布游戏规则。‎ ‎(1)用两个1/2的彩条把“1”铺满。‎ ‎(2)两人轮流掷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的直条中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 ‎(3)谁先把图中的彩条全部拿走,谁就赢1分。照这样玩5次,得分高的人获胜。‎ 提示:从1/2中里面拿走1/4,1/8或1/16时,需要先用不同彩条的组合去替换1/2,而替换的方法是多样的。‎ 规定:(为增加趣味)从一条彩带中拿出一部分后,还要说出剩下的是几分之几,说对的,可以多1次抛正方体的机会;说错的,暂停1次抛正方体的机会。此外,如果最后一次抛出的分数比剩余的彩条大,本次抛掷结果可视为无效。‎ 五、回顾反思。(约2分钟)‎ 通过游戏,你对分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体会?‎ 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1)分数与“1”有什么关系?‎ ‎(2)1/2,1/4,1/8,1/16之间有什么关系?‎ ‎(3)对分数的大小又有了哪些认识?‎ ‎(4)为什么要通过抛正方体确定选择哪个分数条?‎ ‎(5)怎样看待输赢的结果?‎ 六、练习。(约8分钟)‎ ‎1.适应练习。‎ ‎ 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6份,爷爷吃了它的一半,是这个西瓜的 几分之几?‎ ‎2.综合练习。‎ ‎ 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同学打扫学校操场,三年级打扫了操场的2/6,四年级打扫了操场的3/6。‎ ‎ ①三、四年级共打扫了操场的几分之几?‎ ‎ ②操场还剩几分之几没有打扫?‎ ‎『提高题』‎ 你能想到几种填法?‎ 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 课题:期末复习(一)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整十(百)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能正确快速的进行计算,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正确率达到85%以上,运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学习情况以及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不断增强反思意识和能力,初步培养反思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回顾与整理(10分钟) ‎ 全班交流:‎ ‎1.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说说我最感兴趣的内容。‎ ‎3.说说本学期我学得最好的内容。‎ ‎4.说说我觉得学习中有困难的内容。‎ 围绕知识整理单进行全班交流,师适当给予点拨。‎ 二、练习。(20分钟左右)‎ ‎(一)【基本练习】‎ ‎1.期末复习第1题。‎ 口算。‎ 说说是怎样口算的,突出口算方法。‎ ‎2. 期末复习第2题。‎ 时间2分钟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统计正确率,对错误的进行分析。‎ (二) ‎【对比练习】‎ ‎3. 期末复习第3题。‎ 列竖式计算。‎ 完成后说说第一组三题的区别。‎ 点拨:明确笔算时乘的顺序、积的定位和进位规则。‎ 提示:进位怎么处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综合练习】‎ 1、 期末复习第5题。‎ 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点拨:小红、小丽和小华一共有3人,就是求3个450相加是多少。‎ 2、 期末复习第6题。‎ 分别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点拨:一判断哪个年级安排在多功能教室比较合适,二估算时把两位数看作整十数来思考。重点引导三年级人数的估算方法。‎ 3、 期末复习第7题。‎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点拨:要求剩下多少棵没有浇,先要求出一共浇的棵树,根据哪两个信息可以求出。‎ (三) 创编题:‎ ‎ 幼儿园准备买7张课桌,每张195元,带( )张100元的人民币比较合适。‎ 三、布置课作:‎ ‎《补充习题》第84、85页。‎ 四、布置家作:‎ ‎ 《课课练》第78、79页。‎ 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 课题:期末复习(二)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快速的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与笔算,培养学生验算的好习惯,正确率达到80%以上,提高运算能力。‎ ‎2.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3分钟)‎ 期末复习第8题。‎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需要注意什么?‎ 二、自主整理(10分钟) ‎ ‎1、知识整理单:‎ ‎1.回顾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说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简单记录。‎ ‎(1) (2) (3) ‎ ‎2.记录下我还有疑惑的地方。‎ ‎ ‎ ‎2、小组交流:把整理出的成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围绕知识整理单进行全班交流,师适当给予点拨。‎ 三、练习。(20分钟左右)‎ ‎(一)【基本练习】‎ ‎1、期末复习第9题。‎ 口算比赛,时间(2分钟)‎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统计正确率,对错误的进行分析。‎ ‎(二)【对比练习】‎ ‎2、期末复习第10题。‎ 列竖式计算,完成后说说第一组的三道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区别。‎ 点拨:首位够除和不够除时,商的首位怎么确定?提醒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3、期末复习第11题。‎ ‎ 选择后两题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点拨:明确验算的方法。(有余数或没有余数的)‎ ‎(三)【综合练习】‎ ‎4、期末复习第12题。‎ 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点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重点点拨第3小题,求羽毛球的个数就是求3个16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5、期末复习第13题。‎ 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 点拨:求最多能穿多少个山楂,剩下的1个不能再穿成一串,所以要舍去。‎ ‎6、期末复习第14题。‎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点拨:要求每个会议室里放多少盆,先要求出还剩多少盆,根据一共有60盆花,放在礼堂24盆可以求出。‎ ‎(四)提高题:‎ ‎1、( )72÷8,商是三位数,( )里最小填几?‎ ‎2、( )72÷8,商是两位数,( )里最大填几?‎ 四、布置课作:‎ ‎《补充习题》第86、87页 五、布置家作:‎ ‎《课课练》第78、79页 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 课题:期末复习(三)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能正确进行周长计算,正确率达到85%以上。‎ ‎2.进一步理解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能正确进行有关的判断。‎ ‎3.认真审题的习惯,培养做题的责任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周长的计算,正确判断平移、旋转、轴对称。‎ 教学难点:周长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回顾长、正方形的知识(特征、求周长方法)(3分钟)‎ 老师可以画出长、正方形的示意图。‎ 二、成果分享,梳理建构。(7分钟)‎ 自主学习导学单:‎ ‎1.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有( )条边,( )个角,它的( )边相等,每个角都是( )角。‎ 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有( )条边,( )个角,它的( )边相等,每个角都是( )角。‎ ‎2.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怎么求的?求周长跟长、正方形的什么特征有关?‎ ‎3.完成数学书P100 15—16题。‎ 小组交流要求:依次交流,及时补充和纠错。‎ 老师巡视学生填写是否正确,对待后进生可以个别指导。‎ 对待后进生提醒量的方法。‎ 三、多层练习,内化提升。(15分钟)‎ ‎1.一根绳子正好围成一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2.在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铁皮上剪下的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 )分米,周长是( )分米。‎ ‎3.用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可能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也可能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指导学生可以画出示意图,这样可以顺利解决。‎ ‎4.完成下面的表格 长方形 正方形 长 宽 周长 边长 周长 ‎12米 ‎5米 ‎10厘米 ‎10分米 ‎36分米 ‎56米 ‎5.用一段长70米的绳子,将一块边长是15米的正方形苗圃围一周,还剩多少米?‎ ‎6.有一个长方形菜地,长16米,宽8米。一面靠墙,其他三面围竹篱笆。竹篱笆长多少米?‎ ‎7.用两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小长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点拨:画出示意图,有利于题意的理解。‎ 四、平移、旋转、轴对称练习(5分钟)‎ ‎1. 练100页的17题 ‎(1)学生明确要求后独立完成。‎ 提示学生平移、旋转的特点。‎ ‎(2)交流反馈。‎ 其中坐小火车和坐滑梯的运动是平移。‎ 坐旋转木马和坐大转盘的运动是旋转。‎ ‎2.练100页的18题 五、课作(10分钟)‎ ‎《补充习题》的第88页 六、家作《课课练》的82页 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 课题:期末复习(四)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能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物体的轻重,能进行相关质量单位的换算;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相关生活现象。‎ ‎2.通过复习,提高估算和测量物体质量的能力,感受数感念的拓展及其价值。‎ ‎3.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物体的轻重,能进行相关质量单位的换算,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相关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自主整理(5分钟)‎ 导入:通过阅读课本,你知道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什么内容?千克和克这单元你学到什么?认识分数这单元你学到了什么?‎ 知识整理单:‎ 1. 快速阅读书本第28——35页,第87——97页,简单记录你学到了什么?‎ 1. 哪些地方我掌握得不够好?‎ 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醒学生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便于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练习(25分钟)‎ 1. 基本练习 练习第19——21题 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然后根据要求在小组内交流。‎ 练习单:‎ (1) 完成书本第19——21题。‎ (2) 独立完成,完成后思考:单位为什么这么填?第21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交流:‎ (1) 汇报,校对。‎ (2) 这袋大米重“25千克”与重“25克”哪一个符合实情?这盒饼干重“500千克”与重“500克”哪一个符合实情?‎ (3) 要求平均每个橘子重多少克,先要求出什么?‎ 提示:解题的关键是求出橘子一共重多少克?‎ 2. 对比练习 (1) 完成第22题,说说每个分数的含义。‎ 提醒:一定要说清楚是谁的几分之几。‎ (2) 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一,那空白部分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提问:仔细观察表格,你有什么 发现吗?(同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的次数越多,平均分成的份数也越多,每份所占长方形的部分反而越小)‎ (3) 照样子说一说 3. 综合练习 (1) 完成第23,24题 (2) 全班交流。‎ 4. 创编题 图中的阴影部分占全图的几分之一?‎ ‎ ‎ 点拨: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第二题的两个阴影部分拼起来是哪个部分?‎ 三、课作(10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90页第1,2,3题;第91页第5,6,8题.‎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你能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吗?‎ ○○ ‎ 四、家作 ‎《课课练》第80页第一部分第4,5题,第二部分第1,2题,第三部分第3题;第83页第一部分第2,3,4题,第二部分第1题。‎ 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 课题:期末复习(五)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以及相关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2.通过解答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从条件出发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寻找有用条件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600×5 34×2 900×8 ‎ ‎2×33 300×7 32×5 ‎ ‎400×6 26×2 700×5‎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突出口算方法,提醒不忘进位。‎ 二、自主整理(5分钟左右)‎ 小组交流内容:‎ ‎1.把整理出的成果在组内进行交流形成小组成果。‎ ‎2.说一说把自己编的题的思考过程;‎ ‎3.你认为在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围绕知识整理单进行小组交流,师适当给予点拨。‎ 三、练习。(20分钟左右)‎ ‎(一)【基本练习】‎ 数学书102页第25~28题。‎ 第25、26题讨论: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从哪些条件想起?先求出什么?‎ 第27题强调: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这个三角形三条边也一样长。‎ 第28题说说根据已知条件知道了些什么? ‎ ‎【诊断练习】‎ ‎1.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 ‎2.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裤子的3倍多(少)5元,一件上衣多少元?‎ ‎3.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是裤子多(少)3元。 ?‎ ‎4.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84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比裤子和上衣的总价钱少15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是多少?‎ 第1-4题让学生比较问题的异同,解决时又有什么不同?‎ ‎【综合练习】‎ ‎1.商店有6袋乒乓球,每袋有5个,每个乒乓球售价2元,这些乒乓球一共售价多少元?‎ 让孩子说说先算到什么再算出什么?‎ ‎2.一头牛一天吃草15千克,照这样计算,5头牛一个星期吃草多少千克?‎ ‎3.看图,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二)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先独立逐个进行解答,然后再分别进行交流。‎ ‎2、重点交流:‎ ‎(1)诊断练习:解决过程有何异同?‎ ‎ (2)综合练习:你是如何思考的?‎ ‎(三)全班交流,总结提炼 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92页。‎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 书本102页思考题。‎ 引导思考:从第1棵树到第200棵树,一共有多少个5米?‎ 发现:间隔的个数总是比树的棵树少1。‎ 五、家作。‎ ‎1.《课课练》‎ ‎2.课外阅读。 ‎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口算。‎ 二次备课 ‎5×6= 7×8= 9×5= 6×6= 2×9= 4×8= ‎ ‎ 7×7= 6×3= 4×7= 3×5= 8×8= 5×2=‎ 二、 新授。‎ ‎(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过渡:‎ ‎2.出示情境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得到的一组信息。(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 ‎(2) 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根?”‎ ‎3.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3) 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0×3=‎ ‎(5)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二次备课 ‎(6) 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A、20+20+20=60‎ B、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C、2×3=6,20×3=60‎ ‎(7) 鼓励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1)完成“试一试”‎ ‎(2)教学过程同上。有了20×3的口算过程,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口算200×3的最简便方法。‎ ‎5.总结规律。2×3= 20×3= 200×3=‎ ‎(1) 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 ‎(2) 说明: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借助表内乘法。‎ ‎6.综合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口算的方法和其中的规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二)估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 ‎1.教学例2‎ ‎(1) 出示例2情景图。‎ ‎(2)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9×6≈‎ ‎(3)鼓励学生根据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估算这道题。‎ ‎(4)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 48×4≈200(元)‎ ‎ 50 ‎ ‎(5)完成“试一试”。‎ ‎(6)总结估算的方法: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2.综合应用。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遇到错题,找找错误的原因,并督促改正。‎ 二次备课 ‎2.想想做做第4题。‎ ‎3.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5题。‎ ‎(2) 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每道题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2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3、第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 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会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今天大家的上课的精神都特别棒,所以下面的一些抢答题,相信你的举手动作是最快的。做好准备。”‎ ‎1.口答。‎ ‎3个5是(  )   2个4是(  )‎ ‎8里面有(   )个2 20里面有(   )个5 ‎ ‎2.看图说说有几个几 ‎(1)☆☆☆  ☆☆☆ 2个3‎ ‎(2)○○   ○○   ○○ 3个2‎ ‎(3)□□□□□□ 1个5或者5个1‎ 二、探究新知 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现在还想考考大家。”‎ ‎1.出示情境图(例3)‎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二次备课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谁能把比较的结果说一说?‎ ‎2.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1)圈一圈,再比较:‎ 师:除了用多和少来比较两种花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像学习除法那样将它们分成一份一份地比较。如果我们将蓝花看成一份,那么黄花可以怎么分?请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看看你圈了以后有什么发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名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操作。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师:“你圈出了几个几?为什么把2个圈一份呢?(黄花的只数是2)你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了吗?”‎ ‎(指名回答。预测提示:因为蓝花的朵数是2,所以把2看成一份,6就可以分成3份。也就是3个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因为6里面3个2,所以6是2的3倍。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随机板书:‎ 求:6是2的几倍 想:6里面有几个2 (3个2) ‎ 所以:6是2的3倍。‎ ‎3.体会加深“倍”的意义 ‎(1)比较红花和蓝花的朵数。‎ ‎(2)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汇报:‎ 师:“你把每几朵圈成一份?(2朵)为什么?(蓝花的朵数是2朵)。那么把红花圈成了几个2(4个2)‎ 因为8里面有4个2,所以8是2的4倍。所以红花是蓝花的4倍。‎ 随机板书:‎ 求:8是8的几倍 想:8里面有几个2 (4个2) ‎ 所以:8是2的4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板书课题)‎ 二次备课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那么这个4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出来呢?”‎ 指名回答,8÷2=4‎ ‎(3)小结: “说的非常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一般用除法来计算。”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这个2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是如何列出来的。‎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尝试直接列算式解答,然后说一说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2.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几个同学今年8岁,老师今年32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他们的几倍吗?‎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回去可以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问题告诉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听,好不好?‎ 五、全课总结 今天怎么学习了( ),你知道怎么求一个数是另个一数的几倍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解决。)‎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更加明确“几倍”和“几个几”之间联系,进一步认识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想想做做第5题) 20×6=      4×80=     600×9=      5×700=     50×6=     3×800= 二、激趣导入 1.拍一拍 学生拍拍表示一倍的次数,老师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生1拍:××。老师拍4个2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②生2拍: ×××。老师拍3个3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2.谈话:大家表现得真棒,说明大家学习地非常努力。敢不敢迎接更大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说一说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要注意什么?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2)如何解答第一个问题?选择哪两个条件列式?怎么求出几倍的?‎ ‎(3)选择哪两个条件解答第二个问题?怎么求出几倍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自行车的辆数是电动车的多少倍?你会列式吗? (2)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4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4、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紧密联系倍的概念和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2. 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3.探索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感悟到美源于生活,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加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1.按要求摆一摆,说一说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4个2根。    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  )倍。 (2)第一行摆4个圆片。 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三行摆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问:你是怎么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谈话:生活中有好多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 ‎ 合作探究  1.教学例题,出示挂图,问:看了图,你知道了什么?问我们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动手画一画,或摆一摆。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5.进一步提问:刚才大家画柳树时画了几个几棵?摆柳树时摆了几个几棵?(3个5棵),这样看来,求柳树有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5棵时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6.学生列式并口答。 7.组织学生讨论小结:这题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谁能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学生先画一画,再填一填。 学生独立解答后,思考:列式的时候是怎样思考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然后让学生利用线段图说一说如何解答题目。 3.做“想想做做”第3-5题。(学生独立解答后说说每题是怎样想的) 四、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5课时:练习一(1)‎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方法,谁能来说一说我们计算时是利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借助表内乘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利用表内乘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上下两题的联系与区别。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 ‎ 刚才同学们做的非常仔细,非常认真,正确率非常高,对于下面的练习有没信心? (一)完成练习一第3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白菜有多少棵?青菜呢? 2.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吗?(青菜是白菜的多少倍?) 3.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可以先圈一圈,也可直接列式,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4.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二)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要求学生列除法算式来解答,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先圈一圈,再列式。 (三)完成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再让其中一位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四、拓展延伸。‎ 今年,妈妈27岁,小明3岁。‎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追问:明年妈妈的岁数又是小明的几倍呢? 五、全课小结。 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6课时:练习一(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加深对“倍”的数量关系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倍”。 2.掌握利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 4个6可以说成6的(    )倍。   3个5可以说成5的(   )倍。 5个8可以说成( )的( )倍。 ‎ ‎  7个9可以说成(  )的(  )倍。 2.同学表现的真棒,下面就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吧! 二、求一个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练习。 1.练习一第6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 (1)已知谁是谁的几倍?相当求几个几?用什么方法解答? (2)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一第7题。 (1)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初步比较一下三个数量。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里要求用除法计算,打算提哪类问题?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鸡只数是鸭的几倍?  鸡只数是鹅的几倍?鸭只数是鹅的几倍? 让学生列式解答。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4.巩固加深。 (1)出示练习一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清楚是如何想的。 (3)观察下:书包比文具盒贵32元,这32元相当文具盒的几倍? 联系书包价钱是文具盒的5倍,思考:求书包比文具盒贵多少元?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解答吗?(这里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师适当渗透“差倍”的概念。) 三、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一第10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什么的方法可以知道李叔叔8分钟大约打了多少个字?(引导学生说出估算的步骤和方法) 2.练习一第11题。 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7课时: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例5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算理及竖式书写中乘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笔算时乘的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竖式笔算:                               二、进入新课   1.教师出示图:(如果需要可出示例5的情境图,然后再画出下图。)   □□□□□□□□□□   □□   □□□□□□□□□□ ‎ ‎  □□   □□□□□□□□□□   □□   (1)请同学看图列出算式,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请同学口算出结果,并且说出算理。   让学生经历口算的过程,逐步使学生明白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可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先分别乘以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合起来就是所求的积。   (3)教师说明:今后我们要学习的乘法题口算可能一时算不出来,那就需要我们用竖式的方法笔算出来。今天我们就以  为例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4)全班动笔试算(让每个同学在练习本上写竖式)   (5)向同学展示正确算式。   教师边板书边强调写竖式时要把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对齐。  (6)设疑引思:教师出示提纲学生讨论:‎ ‎  a.计算时,先从哪一位乘起的?接下来乘的顺序是什么?   b.积的个位是6,它表示什么?怎样来的?   c.积的十位是3,它表示什么?怎样来的?   d.积是36,是哪部分合起来的结果?  学生边回答,教师一边在图上画出来。 并板书:    (7)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中间过程可以简化,直接写成: (8)反馈练习:     2.教学试一试   (1)教师出示试一试。  提问:被乘数是几位数?乘的顺序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全班试做. (2)让一学生到黑板边板书边叙述乘的过程。 (3)反馈练习     3.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异同点学生先讨论,最后交流达成共识。‎ ‎   4.反馈练习:课本12页想想做做第1题。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3、4题。 3.想想做做第5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先计算什么。) 三、全课小结。 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是什么?在计算过程要注意哪些方面?‎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 第8课时: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二次备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6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 3. 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准备:师生各准备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 ‎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 24×2=                 213×3=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 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 灰天鹅:48只; 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48×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估算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再摆同样一行小棒。要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个8根是多少,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先算2个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进这捆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竖式计算。 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4   8        ×    2           1   6----------8×2           8    --‎ ‎---------40×2(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9  6  ---------(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9?) 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            4   8          ×  1   2    9   6       (进位的表示什么?)           (3)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2   8              4   3 × 2    3          × 1    3             8   4             1  2   9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出示试一试:4×152=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二次备课 ‎(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 (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归纳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算理。 2.归纳一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应注意的地方。 六、作业: 课本14页第3、4题。‎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9课时:练习二(1)‎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完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对于笔算乘法,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找个别同学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和注意事项,其余的同学对其中进行补充。)‎ ‎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 基本练习。  (1) 我是口算小能手。(练习二第1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2)用竖式计算。 (练习二第2题) 37×2=     73×2=     329×3=     293×3=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找四名同学板演,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反馈。  (3)火眼金睛: (练习二第3题) 先让学生同桌进行交流指正,然后指名回答。 2.‎ ‎ 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能获取到哪些信息?再说说解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6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你从题目中获取到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解答?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同桌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指名回答,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四、作业: 练习二第4题。‎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10课时:练习二(2)‎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第8-13题。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能应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二第8题。 30×2=         4×20=           30×3= 32×2=         4×21=           31×3= 34×2=         4×22=           33×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再口答。 2. 练习二第9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二第10题。 (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先说一说每道算式积是几位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2)分组交流,指名回答,互相补充。这里让学生知道把其中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乘法按整十、整百进行估算就行了。 (3)分组完成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成果。‎ ‎3.练习二第 ‎12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3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总结提高。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是什么?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本节课中你又获得哪些解题的经验?‎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11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7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 2.理解、概括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 3.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先估算后计算的良好习惯。 4.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和探索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前面的课程当中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次进位乘法,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既然有一次进位,那么有没有两次进位、三次进位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1.展示情境图(课本第17页例7) (1)根据这幅图片,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获取相关信息。 (2)要求野鸭有多少只,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8×4” (3)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前面学过的列竖式来计算一下这个题目,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计算。) (4)争当小老师,指名让学生讲解48×4的详细计算步骤,注意让学生说清楚十位、百位上分别是几?是怎样得到的? 2.总结。 教师:通过以上几个题目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在用竖式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次备课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 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3.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二)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教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完全靠自己主动探索就找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敢不敢继续挑战,探索出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1.教学试一试。               2  7  2 ×       4 ‎ ‎ (1)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2)争当小老师,指名让学生讲解积的百位、千位上各是几?分别是怎样得到的? 3.总结。 教师:通过例7各试一试两道题目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在用竖式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 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3.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百位上的数,积满几千向千位进几; 4.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选择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说明计算步骤。 2.火眼金睛。(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你获取到哪些信息?然后列式解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你获取到哪些信息? (2)你打算如何比较?(让学生先和同桌交流一下比较方法,然后全班交流,让学生明白选择估算方法来比较更为简单。) 5.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认真读题,然后说一说解决第1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解决第2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12课时:练习三(1)‎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练习三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 ‎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13课时:练习三(2)‎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三7-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进位方法,能准确地进行乘法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加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探索笔算乘法中的新情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12×5=        5×15=       12×7=      ‎ ‎ 14×3= 17×4=        4×16=       6×16=       25×2= 2.提问:你认为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竖式计算(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展台展示作业,集体订正。 2.练习三第9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如何解答? (2)学生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可以直接通过估算来解决,但第二个问题需要求出具体多多少则要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 3.练习三第10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比较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两道题目的数量关系:一共有张数-送给同学张数=还剩的张数) 4.练习三第11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知道今日的房价是多少? (2)180位女游客全部住三人间需要多少个房间? (3)3个双人间需要多少元?1个单人间呢?一共需要多少元? 三、拓展延伸。 1.出示思考题第1道算式。让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说一说先填写哪一个数位上数,再填写哪些数位。 2.汇报总结。先填写三位数(乘数)的个位,再考虑百位的取值范围,最后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3.出示第2道算式,学生尝试解答,不会的同学可以寻求帮助。 4.分组交流解决方法。 5.汇报总结。先确定一位数(乘数)的取值范围,再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四、全课小结 你在本节课获得到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14课时:三位数(中间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21页例8、例9。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景,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快速口算:(屏幕闪现后隐藏) 200×2   800×2   6×700   7×800   30×3   10×3    50×0 设疑:50×0=0还是50×0=50?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2.揭示研究问题:有关0的乘法 二、探索新知 1. 探索 理解“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出示:小猫钓鱼情境图。 师:小黄猫、小红猫、小蓝猫又去河边钓鱼了,可是他们钓得并不认真,一会儿扑蝴蝶,一会儿捉蜻蜓,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今天又有什么收获呢?(出示小猫钓鱼图) 师: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你怎么看出来的? 师: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吗?生说师完成板书:0+0+0=0     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指名汇报,学生回答师板书:0×3=0或3×0=0 师:你是怎么知道得数是0的?生答出:因为3个0相加等于0,所以0×3=0。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0和3相乘等于0,下面我们再来做几道题目,想一想:0×7=     8×0=       0×0= 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7个0相加等于0) 教师:现在你知道50×0=0还是50×0=50?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2、填一填:25×□=0     □×0=0 3、结合□×0=0   总结“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二次备课 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 1.师:刚才小朋友学到了一个有关0的新的知识点,下面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创设生活场景,出示:学校体育馆有4个同样的看台,看!这就是其中的一个,你能看出这个看台有几排座位,每排几个吗?提出问题: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座位?学生独立计算,交流反馈。 3.师: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那么4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呢? 先请小朋友估计一下4个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学生回答大约有400个或400多个)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回答。 师:那么他估计得对不对呢?请小朋友一起来算一算。指名一人板演。 师指着十位上的0问:为什么十位上写0?生回答(因为十位上0和4相乘得0)师:看来4个看台有408个座位,刚才小朋友估计得完全正确,你们可真厉害!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1.  做22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做在书上(指名4个学生板演。) 反馈:集体校对得数。 为什么后面三道题目积的中间没有“0”呢? 师:全对的举一下手,看来小朋友们个个都很聪明。 引导观察:今天计算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揭示课题: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想想做做”第3题 老师以前碰到过一个小朋友叫马小虎他做题可马虎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好吗?(出示题目,看)先找一找他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把正确的答案写在旁边。(查找问题所在,并订正,集体校对)小朋友可真细心老师代表马小虎谢谢大家。 3.“想想做做”第5题。 (1)编2个中国结要用多少厘米?(学生独立解答) (2)要求还剩下多少厘米?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原来有多少?已经用去了多少厘米? 4.‎ ‎ “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5题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你能估计出3个书架大约有多少本书吗?指名学生回答。 师问: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学生回答。 四、总结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师出示标题:对,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请小朋友回想一下我们在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五、作业 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作业第22页第4题。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15课时: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23页例10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了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之后,经历探究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准备举办《冬季阳光体育运动会》,你们高不高兴?为了迎接这次运动会,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来到操场排练。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从以上文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4个方队表演团体操,每个方队有120人,一共有多少人? 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让学生独立口算或列竖式计算。 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因为4×12=48,‎ ‎ 所以4×120=480 ⑶指导竖式的另一种写法。说说这种竖式写法中要注意什么?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 ⑵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观察:后两题积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适时进行评讲。提醒学生注意写结果时不能漏掉算式中数字末尾的0。 2.想想做做2 说说这些错题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你以后在做题时会注意哪几点? 3.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4 提问:你打算如何计算这些题?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 5.想想做做5 引导学生读题。 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 学生填表。 6.想想做做6 仔细审题,让学生说说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再独立列式解答。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16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教材25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耐心地做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1.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结合例子说说在计算时分别要注意什么?请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一下。 3.分组自由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出示:350×2的积是(    )位数,积是(   )百多,积的末尾有( ‎ ‎  )个0。 学生独立思考: (1)怎么不计算就能知道积是几位数? (2)积是几百多又是怎么知道的? (3)你认为积的末尾有几个0? 先小组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二)综合练习 1.第25页第2题。 小卡片出示口算题,进行口算,并选择其中几题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只要先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第25页第3题。‎ 二次备课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提问:每组中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 (3)小结:用竖式计算时,乘数中间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个位对齐,要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第25页第4题。 (1)出示题目,读题目要求。 (2)学生先估算,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3)学生填表,指名回答,再集体交流。 4.第25页第5题。 (1)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求一共有多少袋?独立完成。 (3)同桌校对、交流。 三、拓展延伸。 完成25页思考题。‎ 二次备课 ‎1.要使积最大: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大? (500×7或700×5)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2.要使积最小: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小? (200×3或300×2)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四、评价总结,升华认知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收获?觉得自己的课堂表现如何?‎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17课时:复习(1)‎ 教学内容:教材26页复习1-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能正确快速口算,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能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梳理本单元学过的内容。 提出复习的必要性。 二、练习指导 1.第1题。 同桌相互口算练习。指名随机口算得数,并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小结:口算要注意口算的方法,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口算的能力和速度。 2.第2题。 先让学生进行口算,比一比谁做得又以又快。 3.第3题。     男、女生进行笔算比赛(2、3两组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完成的一组题中的算法,进行交流。 小结提问:(1)乘数的末尾有1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   )个0。          (2)乘数的中间有1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1个0吗?         ‎ ‎  (3)乘数的末尾和中间都没有0,积里面也一定没有0吗? 4.第4题 (1)独立进行估算。 (2)组织交流估算方法。 (3)分组进行竖式计算。 (4)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第5题。 (1)学生独立审题。让学生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2)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除法做。 (3)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6.第6题。 (1)学生读题审题。让学生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2)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来做。 (3)两个月一共收获多少个? 7.第7题。 (1)学生独立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你打算如何估算? (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小结。 今天你哪些收获?‎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18课时:复习(2)‎ 教学内容:教材27页8-12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今天就来利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练习指导。 1.第8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观察上下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3)你能利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下面填空吗? 130×12=130×(    )×(     ) ‎ ‎    2.第9题。 (1)先让学生观察下每组算式规律。 (2)猜测(估算)每个算式的结果。 (3)独立完成计算,交流规律。 3.第10题。 (1)出示情景图,理解题意。(让学生指指小华小华和小芸上学和回家走过的路,理解小华一天走1个来回,小芸一天走两个来回。)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52个星期是多少天?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李叔叔带了1000元,够买5辆儿童车吗?你是如何知道的?你能估算下,够买几张儿童床呢? (2)买4辆儿童车和1张儿童床,一共要用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拓展延伸。 课本27页思考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 你能画出小欣上学过程的示意图吗? (3) 你从示意图上发现了什么?(2个850米)‎ 二次备课 四、全课小结。‎ 你又学会了哪知识?获得了哪些解题技巧?‎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 第1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28~30页,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课前准备: 教师:课具 ‎、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二次备课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  ),用秤(  )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  )做单位。 (3)(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 称一称 ‎ 看一看               千克(公斤) 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2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至33页,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二次备课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 三、实际运用“克”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 提高训练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综合训练 4.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填空 (  )大约重1克  (   ‎ ‎ )大约重1千克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7千克500克=(   )克   23千克-15千克=(  )千克 四、全课总结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第19页认识克。‎ ‎ 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                 克——g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3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第34~35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重点难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 ‎    10千克○8000克   二、完成练习五中的习题。 基础训练 1、第1题 (1)出示情景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 估一估:篮球大约有多重?乒乓球大约有多重?你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 (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2.第2题 (1)提问: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大约有多重?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头大约多少千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高训练 3.第4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综合训练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怎样算? (3)学生算出2号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3号杯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6.全课总结。 (1)读一读“你知道吗?” (2)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二次备课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板书:长方形   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课件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例2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尺 ‎ ‎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初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挂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动态画面演示出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长就是池口的周长。组织学生独立指出课桌桌面,三角尺的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4.教学“试一试”。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二次备课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 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2.课后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5题。‎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例3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体育老师地四周划上线,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1) 28+15+28+15=86(米)              (2) 28+28+15+15=86(米)              (3) 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 28+15=43 (米)‎ 二次备课 ‎                  43×2=86 (米) (4)提问: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试做。 计算方法可能有:(1) 25+25+25+25=100(厘米)                   (2) ‎ ‎25×4=100(厘米)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哪一促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提问:做这两题时,你们先干什么?又干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追问:做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4课时   练习六(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5课时   练习六(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练习六6-11题。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5-36=    3×15=     12×6=   ‎ ‎ 5×13= 13×4=    4×21=     18×2=    7+23= 2.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 请大家取了数学练习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准确不准确。(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要量出哪些数据)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讨论: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要画出这个正方形,你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如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2. 完成“练习六”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哪一面靠墙篱笆最短? 4. 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出示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3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拼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 5.完成思考题。 (1)观察图形,和同桌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指是哪几条边? (2)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 (3)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三、课后作业:课本45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哪些知识?‎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6课时  周长是多少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总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学具篓里都有些什么物体,能告诉老师吗?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运用这些学具进一步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拼一拼 (1)请同学们取出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动手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哪些形状的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互动交流。 想一想你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后两个图形) 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先估计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测。 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2)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它的周长和刚才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比较一下三个图形,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画一画 谈话: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吗?在小组交流下,看看有几种情况?你能画出这些长方形吗? 如果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画出这个正方形吗? 4.量一量 出示课本上两幅图。这两幅图是什么?你能指出它们的周长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下。(第二幅图注意让学生明确周长就是圆的周长,和里面的图案无关。) 你能估计出这两幅图形的周长吗?你能验证下吗?你打算如何验证?同桌合作测量出两幅图形的周长。(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软线来测量,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四个活动,你对周长又有哪些认识?‎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四的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例题1、例题2以及想想做做1~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体现主人公的地位。‎ 教学重难点 探索口算方法;掌握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计算王国里游玩,愿意吗?‎ ‎2.摘苹果的游戏。复习旧知。 ‎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点击课件出现例1的情景图)‎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瞧,我们学校买来了什么?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了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 师:请大家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好,谁愿意把这题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同时课件出现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可指名答)‎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 二次备课 ‎(2)探索口算方法。‎ 师:怎样计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再互相之间说说口算方法。‎ ‎(3)汇报,师评析。‎ 生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 。‎ 生2;对,80÷20=4 。因为8÷2=4,所以80÷20=4 。‎ ‎(4)检验正误。(课件出现结果)‎ 师问:学校买来的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 齐答:4个。‎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口答。‎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检查正误,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又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2、教学例2。(出示课件)‎ ‎(1)情境中引出问题。‎ 师:刚才咱们顺利完成了学校分气球的任务。大家表现非常好!瞧,学校又买了彩旗。你从画面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请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 。‎ ‎(2)探索、讨论口算方法。‎ 师:怎样算120÷30呢?可以小组间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该例题的教学较上例题放得更开了,旨在培养学生用迁移类推的能力。)‎ ‎(3)汇报。‎ 生1:120÷30 =4 ,我想4个30是120,也就是30×4=120,所以120÷30=4 。‎ 生2: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12÷3=4,所以120÷30=4 。。‎ 师:说的很好。你还真善于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检查结果吧,看大家的做法对吗?(课件演示)‎ ‎3.小结。‎ 同学们,在解决分气球和分彩旗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用乘法做除法或用表内除法做除法。‎ 二次备课 ‎4.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几题的要求吗?‎ 想一想:83÷20≈ 122÷30≈ 80÷19≈ 120÷28≈‎ 生:用估算求商。‎ 师:请你选一题来试一试。将估算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并借助已有的口算与估算经验探索除法估算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推上口算的主体地位。)‎ ‎(2)交流,并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谁愿意说一说?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师:大家真不错,说的非常好。那么,谁愿意总结估算方法?‎ 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成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刚才我们学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 师:你总结得真好。请你告诉大家,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看成什么样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生:是,要看成和被除数或除数最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师:这样说就清楚准确了。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三)巩固练习 ‎1、小试身手。‎ ‎“做一做” 40÷20 = 143÷70 ≈ 360÷40 = 632÷90 ≈‎ ‎2、帮小动物找妈妈。课件出示题目。‎ ‎3、智力比拼。根据数字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并计算。‎ ‎4、智力赛跑。三分钟内看谁最先做完30道口算题。‎ ‎(四)全课总结 好了,通过这节课,最后,请你用“我学会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 80÷20=4 ‎ 二次备课 ‎ (1)因为20×4=80 所以80÷20=4 →想乘法做除法 ‎ (2)因为8÷2=4 所以80÷20=4 →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 120÷30=4‎ ‎ (1)因为( ) 所以( ) →想( ) ‎ ‎ (2)因为( ) 所以( ) →想( ‎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2课时 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的:‎ ‎1. 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够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 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商的位置,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 ‎1、口答:20里面有(  )个十,3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60里面有(  )个十,63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解决实际问题。‎ 师:马上在开学了,小红和小英两人一共买了18支铅笔,平均每个同学买了几枝?‎ 师:怎样列式计算?‎ 生:用18÷2=9(枝)‎ 师:你是怎样想的?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生:我是这样想,18接近20,20除以2求得每份数是10,把18看作20,总数就多了2,每份数应减少2÷2=1,10-1=9,所以把18平均分成2份,每份数就是9;求每份数是多少?可以用除法来进行计算。‎ 师:你的想法真好,你非常的很聪明。‎ ‎3、谈话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那么还有两组同学也在买铅笔,买了多少枝呢?一起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整十除以一位数。‎ ‎(1)出示场景图左半部分,提问:‎ 师: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二次备课 生:我知道了,两个男孩一共买了40枝铅笔(4捆,每捆10枝),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 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你会列式吗?‎ 生:会列式。‎ 师:怎样列式呢?‎ 生:可以这样列出算式:40÷2‎ 师:请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说出摆与分的过程。‎ 师:说出你的想法。‎ 生:可以这样想,把40看作4个十, 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 师:那么,40÷2=?‎ 生:40÷2=20(枝)‎ 答:平均每个男孩买了20枝。‎ 师: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师:到底学了怎样,请同学们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并在小组里说一说每组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以便形成算法。‎ ‎(2)小结:‎ 师:口算几十除以一个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再想一想这几个十除以这个一位数就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算得的结果就是几十。‎ ‎2.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出示场景图右半部分。‎ 师: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你想求什么问题?‎ 生:从图中我知道了两人一共买了46枝铅笔,我想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 师: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应该怎么列式呢?‎ 生:可以用46÷2‎ 板书除法算式:46÷2‎ 师:猜猜46÷2商是几十呢?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吗?(四人一组活动)‎ ‎(2)小组交流分的情况:拿出几捆几根小棒,先怎么分,再怎么分,最后每人分得多少枝?(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述)‎ 二次备课 师:先怎样分,再怎样分。‎ 生:每人先分两捆,是20枝;还有6枝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 师: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先用几十除以一位数,再用几除以一位数,然后把两次结果加起来。‎ 师:如果每道题都用小棒分一分,那就太麻烦了,我们一起用竖式来计算,好吗?‎ 各小组讨论“竖式该怎么写”,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让学生汇报本组想法。‎ 师:先算被除数的哪一位?商是几?‎ 生:先算被除数十位上的4,用4除以2,商是2。‎ 师:商2写在哪里?‎ 生:对齐被除数的十位在商的位置上写2。‎ 师: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生:商2之所以要写在商的十位上,是因为它表示的是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的结果,也就是表示2个十。‎ 师:你说得非常的好,下面又该怎能样计算呢?‎ 生:下面算2乘以2得4,4减4得0,因为还要除个位上的数,这里不写0。‎ 师:接下来你们又打算怎样做呢?‎ 生:为了看得清楚,我们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移下来放在这里除。‎ 师:再往下你会算了吗?谁来接着写下去。‎ 生:会。(这时教师指名板演)‎ 师:我们来一起回顾笔算过程,笔算46÷2,要从哪一位除起,除得的商写在哪里?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过以后要怎么办?商写在哪里?‎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齐练,指名板演。‎ ‎(2)师生共同评价板演情况。‎ ‎(3)谈话:说说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注意余数。‎ 说说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进一步巩固笔算方法。‎ 二次备课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2)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3)独立解答。‎ ‎(4)在小组内交流校正。‎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1)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要知道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你打算怎么办?‎ ‎(2)独立解答,在班内共同订正。‎ 四、全课总结、内化新知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 五、当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3课时 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导入 ‎1出示:   108÷6=18             325÷7=46……3 ‎ ‎            18×6=108           46×7+3=325  ‎ 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 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教师板书:商×除数=被乘数    商×除数+余数=被乘数 二、探索新知。   ‎ ‎1、老师今天身上带了100元钱,准备买价值5元的寓言故事书,现在请大家帮老师算算可以买多少本?(100÷5=20(本))‎ ‎2、现在我如果想用这些钱买7元钱的科普知识书,最多可以买多少本呢?(100÷7=14……2)  ‎ ‎3、他们算得对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 ‎4、探索方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有什么好办法,然后自己试着做一做。  ‎ ‎(1)学生试做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演示验算的方法。  ‎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以下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  100÷5=20  ‎ 验算:①20×5=100   ②5×20=100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 二次备课 因为寓言故事书每本5元,买这样20本,共花100元。用20×5=100或5×10=100。  ‎ ‎100÷7=14……2  ‎ 方法一: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 科普知识书每本7本,买14本共花14乘7等于98元,再加上找回的2元,一共100元。  ‎ 方法二: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除以商等于除数。  ‎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100减2等于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共买了98除以7等于14本。  ‎ 方法三: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等于商乘除数的积。  ‎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14本一共花98元。  ‎ ‎5、归纳出除法的验算方法。  ‎ 一起总结一下除法验算的方法,老师板书:  ‎ 没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 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 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说:我们为了计算地正确,不仅要掌握正确验算的方法,还要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 ‎ 1.教材第25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 ‎54÷8                 209÷3                856÷7  ‎ 订正时强调验算的方法。  ‎ ‎2.教材第26页第2题。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并进行验算。  ‎ 四、总结全课,归纳新知。  ‎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 ‎2.布置作业:教材第26页第1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的验算,除法的验算分为两种情况: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是:商×除数=被乘数,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是:商×除数+余数=被乘数,在做题时一定要记住验算,等号后面要记得写结果。‎ 二次备课 课后作业: ‎ ‎1、计算下列各题,并验算: ‎ ‎286÷2=     796÷6=     529÷9=     478÷4=     ‎ ‎457÷5=       839÷7=      148÷2=     676÷4=    ‎ ‎2、 填空 ‎ ‎(1)在有余数的除法里,(  )×(  )+(  )=被除数 ‎ ‎(2)除数是8,余数最大是(  ) ‎ ‎(3)一个除法算式,除数是7,商是26,被除数是(  );如果余数最大,那么被除数应是(  )。 ‎ ‎ (4)132÷5=26……2,那么132=(  )×(  )+(  )‎ 六、板书设计 ‎ ‎                 除法的验算 ‎ ‎100÷5=20(个)      20×5 =100(元) ‎ ‎100÷7=14(盒)......2(元)‎ ‎                      1  4 ‎ ‎                    ×    7 ‎ ‎                        9  8 ‎ ‎                     +   2    ‎ ‎                      1 0 0 ‎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4课时 练习七 教学目标 :‎ ‎1、通过练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练习 ‎1、做练习五第1题 ‎①学生独立口算在书上。‎ ‎②反馈校对,说说怎样口算的。‎ ‎2、做练习五第2题 小黑板出示: 13×7        19×5       4×23       2× 47‎ ‎             13×70       19×50      40×23      20×47‎ ‎①学生在书上完成两组口算题。‎ ‎②反馈交流。说说怎样口算的。‎ ‎③比较弄清每组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笔算练习 做练习五第3题 ‎46×50     40×25      63×80      245×3        ‎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 ‎②反馈评议,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③小结: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三、估算练习 做练习五第4题;你能估计大约是多少吗?‎ 出示:53×60     34×22      43×21‎ ‎      27×13     92×12      25×23‎ ‎①自己独立思考 ‎②每人选一题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二次备课 ‎③组织交流评议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四第5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填表。‎ ‎③反馈评议,提炼出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④你还能想到哪些数量关系式?‎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2、做练习五第6题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交流,要求说说各步的意义。‎ 四、全课小结 说说本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5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首位不能整除的)‎ 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 ‎1.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方法; ‎ ‎3. 学会估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商。 ‎ 教学重点: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再除。 ‎ 教学难点: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与个位上的数一起再除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笔算  42÷2     36÷3‎ 请两位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指出: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二、新授 ‎1、出示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能分到多少个?‎ ‎2、请学生列出算式 ‎3、请学生用笔算试算,说说与前面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首位不能整除,怎么办?‎ ‎4、学生借助小棒摆一摆,思考怎样把52个羽毛球平均分成2份,小组讨论 ‎5、交流分法,得出要先分整筒的,5筒羽毛球平均分成2份,每份最多分2筒,是20个,还剩下1筒和另外2个该怎么办?放在一起一共是12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所以每班共分到26个。‎ ‎6、多媒体演示分法。‎ ‎7、据得出的分法引导学生进行笔算。‎ 因为先分整筒的,所以先要用十位上的5除以2,5个十除以2,商2个十,2写在商的十位上,这样2乘2得4,分去4个十,把4写在52十位5的下面 ‎5减4 得1,1表示什么?(1个十,也就是5筒分掉4筒后剩下1筒)接下来怎么办?(请学生讨论后回答)‎ 二次备课 把剩下的1个十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在竖式中把个位上的2落下来,和十位上的1 合起来是12。‎ 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12除以2,得6 ,在商的个位上写6,再用2去乘6得12,写在12的下面,表示又分掉的数,12减12得0。正好分完,最后得到26。‎ 请学生回顾刚才的笔算过程,在书上完成笔算得数已经算出来了,对不对呢?我们可以自己验算一下,请大家在旁边验算一下,请学生说说是怎样验算的 三、总结算法 ‎ 提问:从这个例子看出,做笔算除法时,如果被除数首位不能被整除,有余数怎么办?‎ 指出:如果被除数首位不能被整除,有余数,就把余数与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四、巩固练习 ‎ ‎1.想想做做1‎ 让学生先试做前两小题,说说计算方法,首位除时有余数怎么办?‎ 然后独立完成后两题,请两人板演并说说过程。‎ ‎2.想想做做3‎ 多媒体出示第3题 先让学生练习前两组题并对每组上下两题进行比较。‎ 第二组第1题被除数的十位与个位都能被除数整除,第2题被除数的十位不能整除。再练习后两组题,并继续进行比较(第一、第二组第1题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第2题不能)。‎ ‎3. 想想做做5‎ 多媒体出示第5题 让学生思考怎么做。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挑人口答。‎ ‎4.想想做做第6题 多媒体出示图,学生看图。‎ 先请学生看懂题意,再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再依次解决这些问题。‎ ‎5.想想做做第4题 二次备课 请学生估计各题的商是几十多,不要求准确地说出是几十几。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五、小结 ‎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在做这样的除法笔算时,除了和前面学习的一样,要从被乘数的最高位除起,出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乘数的十位除后有余数,就把余数与被乘数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板书设计: ‎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 ‎42÷2     36÷3‎ 例5、52÷2=26(个)‎ 先分给每班2 筒,是20个;余下12个,每班再6个。每班共分到26个。‎ ‎2  6‎ ‎2 )5 2           验算: 2 6‎ ‎ 4                    X  2 ‎ ‎1 2                     5 2‎ ‎1 2‎ ‎0‎ 答:每班分到26个。‎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6课时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 ‎1.学生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估算和验算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的笔算算理。‎ 教学过程:    ‎ 一、准备练习:‎ 列竖式计算:67÷5‎ 说说是怎么算的?‎ 二、学习新课 谈话:同学们,东港小学的学生去参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出示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怎么求?‎ 学生讨论后汇报:东港小学738名学生分2批去参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问题是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列式为:738÷2‎ ‎1.估算。‎ 提问:谁能估算一下,平均每批大约有多少人?‎ 学生估计后交流方法:七百多除以2得三百多,估计平均每批大约有三百多人。‎ ‎2.笔算。‎ ‎ 谈话:结果到底是三百多少呢?大家想动手算一算吗?‎ ‎(1)请一位学生示范书写格式。‎ ‎(2)引导学生回忆,如果是73÷2,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3)你能用以前学过的计算方法试着计算吗?‎ ‎(4)学生尝试计算后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算出的结果369是否正确,怎样验算?(学生独立用乘法验算)‎ ‎3.小结 三、课堂练习 二次备课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在计算这样的除法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小结:列竖式时,商的个位要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商和除数的积写到被除数的下面,最后在积的下面画横线,横线下写上被除数与商和除数的积的差。‎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估计的得数是几百多。‎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求“平均每棵树收获多少千克荔枝”就是把875千克荔枝平均分成5份,用875÷5.‎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懂表格,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填表。‎ 组织交流,观察表格,你发现了每本的价钱和买的本数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反馈:总价不变,每本单价越贵,买的本数越少。‎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7课时 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 教学目标 ‎ ‎1、掌握并会运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的计算方法。‎ ‎2、经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观察归纳并会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享受成功后的乐趣,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时,商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教学过程 ‎ 一、温故知新 ‎ ‎1、口算,比比谁最块 ‎54÷9=   30÷6=  35÷7=  63÷9=  45÷5=  ‎ ‎80÷8= 320÷8=  630÷9=  420÷6=  640÷8=‎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    )<37    7×(    )<59‎ ‎3×(    )<23   6×(    )<58‎ ‎8×(    )<66   5×(    )<39‎ ‎3、先估计得数,再笔算 ‎76÷3=             586÷4=‎ 二、学中习 ‎1、学生试做例题。‎ 例如:三年级312名学生分4批参加游泳。平均每批多少人?‎ 学生列式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先估计商比100大还是比100小。(小组交流)‎ ‎(1)100×4=400,312÷4的商比100小。‎ ‎(2)被除数百位上的数是3,比除数4小,商不够1个百。‎ 二次备课 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精确得数呢?尝试笔算。‎ ‎2、交流汇报(自己尝试)‎ ‎312÷4的计算方法和竖式书写方法。‎ ‎(1)3除以4不够怎么办?用31除以4,商的首位7应该写在上面位置?为什么?‎ ‎(是用31个十除以4,最多有7个十,7写在十位上。)‎ ‎(2)接下去谁会算?追问8表示8个什么?(8表示8个一,要写在个位上)‎ ‎(3)用乘法验算。‎ ‎3、我来试一试 P61想想做做第1题 比较:今天的除法和前面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什么区别?‎ 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一位不够除,看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有余数,就把下一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每次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4、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同桌两人,各选不同的两题计算)‎ ‎156÷2     268÷4   505÷8   460÷7 ‎ 交流: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什么时候商是两位数,什么时候商是三位数?‎ 四、我来试一试 ‎1、p61想想做做第1题 比较:今天的除法和前面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什么区别?‎ 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一位不够除,看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有余数,就把下一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每次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同桌两人,各选不同的两题计算)‎ ‎156÷2     268÷4   505÷8   460÷7 ‎ 交流: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什么时候商是两位数,什么时候商是三位数?‎ 五、小结全课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你还要对大家提醒些什么?‎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8课时 练习八(1)‎ 教学内容:教科书P6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 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练习 做练习三第1题 ‎①出示口算题目。‎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计算并验算 做练习三第2题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 ‎②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 ‎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④比较这四道题目,有什么不同?‎ 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三第3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提炼数量关系式:每盒水彩笔的枝数*盒数=水彩笔一共的枝数 二次备课 ‎④拓展深化:‎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每盒水彩笔的枝数”,怎样求“盒数”?‎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盒数”,怎样求“每盒水彩笔的枝数”?‎ ‎2、做练习三第4题 ‎①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一共有多少千克?‎ ‎③反馈评议。‎ ‎④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3、做练习三第5题 ‎①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各步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 ‎1、说说本课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9课时 练习八(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前面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2、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关心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对于其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发展学生的结题策略。‎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P63页 练习八第7题 ‎2、完成P63页 练习八第6题 一组一组的计算,并比较每组中两个算式的联系和区别。‎ 结合说说计算过程以及在笔算过程中的注意点。‎ 二、练习 ‎1、完成P63页第8题 先看图,说说:你准备怎么算?‎ 尤其是第二组题,要注意一步一步倒着计算。‎ ‎2、完成P63页第9题 先让学生观察算式,提出要求,你能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让学生思考怎样进行准确的估计,让学生述说,交流估算方法。根据被除数的前一位数或前两位数与除数的关系,被除数的首位如果不够除,就要用前两位来除,所以商的最高位在是为上,商是两位数,如果被除数的首位够除,商就是三位数。让学生估算,再独立计算,并将结果语估计的商进行比较。‎ ‎3、完成P63页第10题 首先认真地观察书上的图,说说从图上,我们能知道那些信息?已知的条件有哪些?‎ ‎(1)要求小明平均每分走多少米?要知道哪些条件,应该怎样算?让学生思考,讨论,并交流。要知道走了多少路,用了多少时间。从题目中,已知从家经过邮局到少年宫一共用了9分,那走了多少路呢?能求出来吗?让后怎样列式,走的路程除以时间。‎ 二次备课 ‎(2)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从家到少年宫只要7分钟,就是求7分钟,小明走了多少米?怎样计算?学生列式计算,交流结果。‎ 从这道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一个数量关系,是什么呢?让学生讨论,得到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的内容,还有哪里不太理解的地方吗?‎ 说说你都学会了什么?‎ 四、完成P63页思考题 看图,理解图薏 分析:桃、橙、菠萝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10课时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1)‎ 教学内容:教科书P64~66例题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 ‎ ‎1、创设情境使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并在此基础上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商的中间、末尾为什么要商0。‎ 教学过程 ‎ 一、口算 ‎ ‎600÷3    700÷7    800÷4    0×8    7-0 500÷5    ‎ ‎900÷3    800÷2    0+6     52×2×0 ‎ 二、新课学习 ‎1.口算 6×0    6+0    6-0    58×7×0‎ 学生口算,‎ 师生小结:一个数加上、减法、乘以0分别得到什么?并质疑:0在除法中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2.学习例题 P64页 读图:从左图上知道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图上有6个蘑菇,3只兔子。平均每只兔子能采几个蘑菇? 怎样列式?‎ 生:6÷3=2(个)‎ 读图:根据右边情景图说出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 生:图上有3只猴,一个桃也没有。平均每只猴摘几个桃?‎ 质疑:一个桃也没有,在数学上怎么表示? 怎样列式?生:0÷3=0(个) 怎样想的呢?‎ 生1:0×3=0,所以0÷3=0。‎ 生2:一个桃也没有,平均分成3只猴,一只猴当然分得0个桃。‎ 二次备课 ‎3.教学试一试。‎ ‎0÷4=    0÷9=‎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那么0÷0等于多少呢?想乘法算除法:?×0=0。?可能是任何数。对于刚才的那句话应该怎样修改呢?‎ 归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 ‎4、完成想想做做1.‎ ‎ 三、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 ‎1、出示例9‎ ‎,看图,说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 你能解决白菜老师提出的问题吗?(一共需要多少个火炬?)(学生独立解答)  ‎ 估计商是多少,说说估算方法。‎ 方法1:306接近300,300÷3=100,商比100多。‎ ‎  方法2:300÷3=100,6÷3=2,100+2=102。‎ ‎3、列竖式计算。 可以用竖式计算吗?自己试一试。(学生尝试列竖式)   交流竖式的写法。‎ ‎  4、看看书上是怎样写竖式的?与我们的写法有什么不同?(3个百除以3得1个百,百位正好分完,十位上又没有数)想一想商的十位为什么要写0?0起到了什么作用?(占位的作用)  ‎ ‎5、你能用书上的这种写法用竖式计算下面这两题吗?  ‎ ‎  480÷4             350÷5     估计一下这两题的商是几位数?‎ ‎  (1)独立计算 ‎  (2)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  ‎ ‎(3)全班交流    ‎ ‎ 反思:这两题的个位为什么都商0?‎ ‎6、小结: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遇到某一位上是0时,该怎么办?‎ ‎ 四、实践运用   ‎ ‎1、做P65页 想想做做 第2题 ‎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商的十位或个位为什么是0?   ‎ ‎2、做P65页  想想做做第3题   ‎ 二次备课 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 ‎3、做P66页 想想做做第4题。   ‎ ‎ 说说各个图形的名称,问:每条边的长度应该怎样求?      ‎ 思考,独立完成列式计算。   ‎ ‎4、 做P66页 想想做做第5题   ‎ 图中的阿姨在干什么? 每套校服用布3米。 ‎ 你能解决玉米博士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交流。    ‎ ‎ 605÷3=201(套)……2(米)   多下来2米还能做一套吗?(不能)所以最多能做几套?(201套) ‎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11课时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2)‎ 教学内容:教科书P66~67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 ‎1、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过程方法,0的书写 教学难点:探索计算方法,尤其是简便方法,使学生掌握除法计算中,当不够商1时写0占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 谈话:老师给大家来讲一个故事。孙悟空找来4个西瓜,说每人分一个。猪八戒非常积极说:“我来分。”贪吃的猪八戒看到西瓜嘴都馋了,他想反正有4个我吃掉一个吧,就这样他一个又1一个把4个西瓜全吃完了,这下他怎么分给孙悟空、沙和尚和唐僧啊?八戒分桃子,小猴子能得到几个桃子?(播放情境图)‎ 二、创设活动,生成问题。 ‎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到了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了参观,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各生产厂家看一看,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好吗?(播放情境图)‎ ‎2、进入情境,搜集信息。‎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了解了哪些厂家的生产情况?‎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描述。‎ ‎3、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我们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三、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 ‎1、出示第9页养鸡场场景图,看图,说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信(养鸡场这个星期后4天共产鸡蛋432千克)‎ 二次备课 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后4天平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学生列式)‎ 交流计算方法:‎ ‎(1)先估计商是几位数?‎ ‎(2)怎样列竖式计算?自己试一试。(学生尝试列竖式)‎ ‎(3)交流竖式的写法:‎ 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不够商1,就商0)‎ 看看书上是怎样写竖式的?与我们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4)指出: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虽然不是0除以一个数,但不够商1,这一步也应该商0。‎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先估计商是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你能把这两题笔算出结果吗?让学生尝试进行笔算。‎ ‎(3)组织交流 让学生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教师进行适当的板演讲解、评价。‎ a. 361除以3,当用1去除3时,商几?写在商的哪一位上?‎ 我们看到最后把1移下来后,不够除,就商0。‎ b. 252除以5(让学生运用第一题的方法进行分析)‎ ‎3、总结笔算方法和注意点 教学一般写法306除以3,当用0去除3时,商几?写在商的哪一位上,再怎样算?(我们看到最后把0移下来后,商0,再乘与除数又等于0,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可以简单的写:板书一般写法。)‎ 请学生强调:被除数中间商0一定要写,商0后,0不用再去乘除数)把6移下来继续除。‎ ‎4、反思总结,揭示课题。‎ 谈话:观察一下,今天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特点?‎ 谈话:对,今天我们学的就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 ‎ ‎1、想想做做 二次备课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2‎ ‎3、想想做做4‎ 图中的老师和同学在干什么?你能算一算620米布最多能做多少套吗?(学生列式计算)‎ 交流:620÷3=306(套)……2(米)‎ 多下来2米还能做一套吗?(不能)所以最多能做几套?(206套)‎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12课时 练习九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页内容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练习、比较,进一步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并说明计算方法;能应用计算解答简单的除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加深体验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特点,提高运算能力;感受相关的常见数量关系,发展观察、比较和概括简单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计算的应用,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特点。‎ 教学过程 ‎ 一、创设导入,明确目标。 ‎ ‎ 谈话: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商中间或末尾有0除法笔算,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这部分内容。通过练习,大家要进一步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的特点,能正确计算得数,并且通过解决 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了解除法计算的一些规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8页练习九。(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寻找缺漏。、 ‎ ‎1、做练习九第一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是怎样知道的。‎ 知识点拨:除法从高位除起,一位不够看两位。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         ‎ ‎(板书:高位算起,一位不够看两位。)‎ 学生完成笔算,请四名同学板演。‎ 交流:和你的计算对照一下,黑板上的计算跟你的答案一样吗?(有错的,改正错误)‎ 这几道题里的商都有0,能说说为什么这几个商里都有0吗?‎ 知识点拨:在计算时,不管是哪一位上的计算,只要不 够商1就要商0。(板书:不够商1要商0)‎ ‎2、做练习九第2题。‎ 学生独立算,指名板演。‎ 二次备课 检查交流订正答案。‎ 分组讨论比较: ‎ 第一组题的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第二组题被除数不同,除以3得到的商为什么会相同?‎ 第三组题为什么第一小题只是商的十位上有一个0,第二小题商的末尾有两个0?‎ 比较这三组除法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知识点拨:按照除法计算法则,要从高位起依次计算每一位上的商:一个数位上够商几,商就是几;不够商1就要商0.‎ 三、综合练习,拓展提高。 ‎ ‎ 1、​做练习九第3题。‎ ‎ 让学生读题,互相说说各知道了什么。‎ 提问:知道每人拍球的时间和数量,比较最快、最慢的各是谁,你认为应该比什么,怎么算?‎ 请大家算一算、比一比,得出结论。如果能估算,也可以结合估算的比一比。‎ 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拍球数量除以时间算出的是什么数量?(板书:排球数量÷时间=每分钟拍球数量)‎ ‎ 2、做练习九第4题。‎ 请大家看题,你能计算出问题并在表里填出结果吗?自己算一算、填一填。‎ 交流:你计算的结果各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知识点拨:要挖的米数÷天数=每天挖的米数。‎ 引导观察表格,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知识点拨:水渠总米数不变,每天挖的米数多,挖的天数就少;反过来,每天挖的米数少,挖的天数就多。也就是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小,商就变大;除数变大,商就变小。‎ ‎ 3、做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算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个包装盒?‎ ‎ 4、思考题.‎ 二次备课 让学生自己探索,再跟同学交流。‎ 知识点拨:左题被除数百位上的数正好能被4整除,要使商中间有0,十位上的数应该比被除数小。右题的关键是,被除数前两位的数要正好能被3整除,且个位数要比除数小。‎ 四、达标测试,评价总结。 ‎ ‎ 做测评练习。‎ ‎​ 检测题                                          ‎ 一、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12÷6=          918÷9=            756÷7=           814÷4=‎ ‎483÷8=          842÷4=            725÷6=           602÷6=‎ 二、解决问题。‎ 小丽7分钟录入426个字。小红5分钟录入208个字。‎ ‎ (1)她俩谁录得快一些?‎ ‎ (2)请你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填空。‎ 要使752÷(  )的商的中间有0,除数可以是(  ),如果商的末尾有0,除数可以是(   )。‎ 评价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巩固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达标了吗?‎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13课时 复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P69页第1~5题 教学目标: ‎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及验算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意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评论(0) ‎ 同学们,通过除法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关于计算方面的新知识?(教师适时板书)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些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基本训练 评论(0) ‎ ‎1. 口算下面各题。‎ ‎80÷2=          27÷9=       60 ÷3=       48÷4=‎ ‎800÷2=         270÷9=        63÷3=       48÷3=‎ ‎(1)学生独立口算。‎ ‎(2)指明核对,并有选择的挑3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做相应板书,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 完成复习第2题。‎ ‎(1)独立完成第1组题后,核对结果。‎ 引导比较:有什么异同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及注意点)‎ 重点明确:‎ ‎①用被除数哪一位上的数去除以除数,商就要与那一位对齐。‎ ‎②进一步明确商中间和末尾的0不能丢,可以直接在商的中间或末尾添0占位。‎ 二次备课 ‎(2)观察第2组题,‎ ‎①估一估:你能估算出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吗?‎ ‎②算一算:用竖式计算并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③说一说: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能说说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吗?‎ ‎④比一比:观察算式数据特点和商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3)独立完成第3组题,并从中选一题验算。说说你是怎样验算的?‎ 交流重点:商0的不同处理方法。‎ 比一比:联系上一组题,观察算式数据特点和商的大小,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3. 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3题。‎ ‎①读表:根据表格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独立完成填空。‎ ‎③交流核对: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相关的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 时间=速度 路程÷ 速度=时间 ‎(2)完成复习第4题。‎ ‎①读题,和同桌交流你从题中知道了些什么信息。‎ ‎②独立作业。‎ ‎③集体核对,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到这样算的。‎ ‎(3)完成复习第5题。‎ ‎  ①出示第5题图示,引导学生识图。‎ ‎  ②出示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如有困难可和同桌交流讨论。‎ ‎  集体交流核对时重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推理过程,可适当的多叫几个学生回答,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重点明确:钢笔的单价是8元,圆珠笔的单价是3元。买笔的总价是108元,108除以8除不尽,而除以3正好除尽,所以可以推出王老师买的是圆珠笔。同理推出王老师买的球是单价为2元的乒乓球。‎ 二次备课 ‎③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教师巡视,注意学生间出现的不同解题策略。集体评讲时要让不同思路的学生进行讲解交流,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从比较总价和数量两方面引导学生交流说理,对于比较单价的方法学生还不会计算,如果有学生说出这种方法要给予肯定,并可适当延伸:以后学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我们还能用更多的方法进行验证。‎ 订正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④完成第(3)题。‎ 同桌相互提问解答后指明交流。‎ 注意:允许学生模仿题目中的问题提出新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 三、拓展练习 ‎ ‎1.出示题目:你能用2、4、5、0组成符合要求的算式吗?(样式见图片1)‎ ‎(1)商的中间有0。‎ ‎(2)商的末尾有0。‎ ‎2.学生同桌或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明确方法及算理。‎ 四、全课总结 ‎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过程中时,你还要提醒自己或同学注意些什么? ‎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14课时 复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P70页第6~9题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巩固除法笔算法则,进一步掌握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和除法的验算,提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能力。‎ ‎2.能正确、熟练地用短除法计算一位数除两位数。‎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掌握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和除法的验算,能正确、熟练地用短除法计算一位数除两位数。‎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板书课题)复习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 二、整理方法。   ‎ ‎1.完成复习第6题。   ‎ ‎(1)让学生说出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 追问:为什么第1.2小题商都是三位数?   ‎ 指出:在没有计算时,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商是几位数。计算之后可以先检查商的位数对不对,如果商的位数不对,说明计算过程肯定有错误。所以,判断商是几位数,有时候也可以检查出计算中的错误。   ‎ ‎(2)做第6题前两小题。   ‎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看商的位数对不对,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 追问:第一小题为什么商的个位上是0?为什么第二小题商的十位上是0?   ‎ 谁再说一说,在除法计算时,遇到什么情况商里要写0?   ‎ ‎(3)做第6题后两小题。   ‎ 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做后面两道题。(同时指名2人板演)‎ 集体订正。先看商的位数对不对,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 追问:为什么第三小题商的中间有0?为什么第四小题末尾有0?   ‎ 指出:在除法里,遇到哪一位不够商1就要在商里写一个0。有这样的一位就要商一个0,有这样的几位,商里就有几个0,不能随意漏掉不写或增加0的个数。   ‎ 二次备课 ‎2.做复习第7题。   ‎ ‎(1)做第一组题。   ‎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 提问:每道题商的位数对不对?为什么第一小题商中间一个0,第二小题商的中间两个0?   ‎ ‎(2)做第二组题。   ‎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 提问:为什么两道题商的末尾0的个数不一样多?   ‎ ‎(3)做第三组题。   ‎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 提问:这两道题商里面0的位置为什么不一样?   ‎ 三、复习除法验算和短除法   ‎ ‎1.我们要检查算得对不对,就要验算。那么,除法计算要怎样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呢?   ‎ ‎2.完成复习第8题。   ‎ ‎(1)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分4组,每人一道题。   ‎ ‎(2)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验算的,重点讲一讲第一、三两题的验算过程。   ‎ 追问:没有余数的除法要怎样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呢?   ‎ ‎⒊估算。   ‎ 让学生估算复习第9题,进一步认识估算方法是看商的最高位。   ‎ ‎⒋做复习第10题。   ‎ 指名3人板演,每人两道。其余学生分三组做在练习本上,每组做两道题。集体订正。   ‎ ‎5.完成复习第12题。   ‎ ‎(1)用小黑板出示。   ‎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 先看表里的栏目;再看一年级,提问:一年级班级数有几个?图书的本数有多少?空格要算什么?一年级平均每个班级图书的本数要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用除法?   ‎ 二次备课 第二行(二年级)是什么意思?最后一行呢?   ‎ ‎(2)这道题三个空格里的平均每班图书本数能算出来吗?请大家自己算一算,在书上第12题的表格里填上得数。   ‎ ‎(3)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 提问:这里的三个得数都是用什么方法算的?为什么都用除法算?   ‎ 三、布置作业   ‎ 复习第9题。 ‎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 列表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P71~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会从条件开始想起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知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到进行有条理和富有个性的思考,并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的能力。‎ 重点: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问:什么叫策略?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需要策略,今天我们就学习解决实际总是过程中常用的策略。‎ 二、 互动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教材第71页例1情境图,学生装读题,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分析题目。‎ 小组讨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1)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2) 第一天摘的个数加5个第三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加5‎ 提问: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氢你的想法告诉小级的其他成员。‎ 学生装通过喜欢的方法(列表、列式或其他方法)计算求出答案。‎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30‎ ‎35‎ ‎40‎ ‎45‎ ‎50‎ 二次备课 第二天:30+5=35(个)‎ 第三天:35+5=40(个)‎ 第四天:40+5=45(个)‎ 第五天:45+5=50(个)‎ 现在你知道第三天和第五分别摘了多少个了吗?你还有其他方法?‎ ‎2.小结策略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 要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自清要求的问题。(板书:弄清题意)‎ (2) 可以从条件开始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一、 巩固练习 ‎1.完成 教材第72页“想想做做”第1题。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能样解答。‎ ‎ 2.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装读题,说说条件 和问题。‎ 提问:怎样理解“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一名话?‎ 1. 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3题。‎ 2. 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4题。‎ 3. 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5题。‎ 二、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 第2课时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P74~75页的例题以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 重点: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什么策略?(从条件想起)运用这一策略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注意点。‎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教材第74页例2情境图,再看图说说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提问:你能先在下面的图中填一填,再看图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吗?(小组讨论,填图)‎ ‎ 指名填线段图,集体交流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比黄花多7朵,要求红花有多少朵)‎ 提问“根据地题材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可以根据前两个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求出黄花的朵数后,就能求出红花的朵数。‎ 让学生列式,想一想怎样算,指名板演。‎ ‎(1)黄花有多少朵?12×2=24(朵)‎ ‎(2)红花有多少朵?24+7=31(朵)‎ 订正时提问:你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2.教学“想一想”。‎ 出示问题: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当怎样解答?‎ 二次备课 谈话: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再解答。‎ 学生装小组交流,列式解答。‎ ‎12×2=24(朵) 24-7=17(朵)‎ 展示学生装的讨论结果,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比较,小结。‎ 谈话:刚才的两个问题,都是从条件想直,再解决问题的。这两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小结:‎ ‎(1)都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 ‎(2)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线段图。‎ 小组交流,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学生装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从条件想起,用的时间少代表跑得快,用的时间多代表跑得慢。‎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装讨论,交流。‎ 小结:先求杜鹃花和茶花的总盆数,再求这个总盆数的2倍也就是月季花的盆数。‎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独立列式,说谋取 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全班订正,教师评价。‎ 四、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次备课 小结:我们继续学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然后列式计算。‎ ‎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3课时 练习十 教学内容:教科书P76~7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经历依据条件解决问题的过程,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习惯,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进一步巩固用列表法和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现实意义。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 ‎1. 能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 ‎2.理解从条件出发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 ‎3.应用策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解决实际问题。‎ ‎4.将题中的条件用线段图正确地表示出来。‎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 老师折了一些小星星准备送给同学们,你们猜猜我有多少个?我是这样折的,大前天我折了9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折4个,今天我还没有折。比比看谁先猜对?‎ 二、紧扣问题继续引入 ‎ 是啊,我现在确实有39颗小星星,同学们真聪明。下课时我要把小星星送给表现好的两名同学,表现最好的送10颗,送给第一名的是送给第二名的两倍,送给第三名的比送给第一名的少6颗。那你能算出老师还能剩下多少颗么?‎ 三、复习小结 ‎ 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题意,理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借助表格和线段图,解决问题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四、解决问题知识准备。练习十第6题 ‎ 同学们同学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在我们解决更多的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活动一下大脑吧?让我们先算一算,比一比。‎ 二次备课 ‎1.(1)练习十第6题,动手算一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2)全班订正,奖励第一名。‎ 五、练习十第1题 ‎ ‎(1)a你知道了哪些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b仔细思考,提出你的问题。‎ c先求什么?怎样解答,‎ ‎(2)a知道哪些已知条件,哪些条件之间有联系?‎ b提出你的问题。‎ c怎样解答?‎ 六、练习十第2题 ‎ ‎ (1)认真看图,谁最高?谁最矮?‎ ‎(2)要求什么问题?‎ ‎(3)先求什么?怎样解答?‎ ‎ 七、练习十第3题  ‎ ‎(1)认真读题,说说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2)要求什么问题?问题与哪些条件有联系?是什么关系?‎ ‎(3)小组合作,试着用线段图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 ‎(4)怎样解答?‎ ‎(5)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 八、练习十第四题 ‎ ‎ (1)认真读题,独立完成表格;‎ ‎(2)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汇报结果;‎ ‎(3)集体订正。 ‎ 九、练习十第5题  ‎ ‎(1)仔细看图,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应该先求什么?‎ ‎(3)独立解题,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 十、练习十第7题 ‎ ‎(1)仔细看图,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2)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3)小组合作,试着用线段图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抽一位同学板演)‎ 二次备课 ‎(4)从线段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解题思路立刻变得清晰起来了。‎ ‎(5)小组合作,写出计算步骤。‎ ‎(6)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十一、练习十第8题  ‎ ‎(1)认真读题,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题。‎ ‎(3)说说自己的思路,汇报结果。‎ ‎(4)集体订正。 ‎ 十二、练习十第9题  ‎ ‎(1)认真读题。说说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2)要求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联系?应先求什么,怎样解答?‎ ‎(3)汇报算法,集体订正。 ‎ 十三、练习十第10题  ‎ ‎(1)认真读题,独立完成。‎ ‎(2)汇报解题思路。‎ 生甲: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作出解答。‎ 生乙: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找到解题方法。【“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得到(总数-20)/2就是鸭的只数。】‎ ‎(3)给积极思考的同学以表扬激励。 ‎ 十四、练习十第11题 ‎(1)仔细看图,图中有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困惑?(“原价”、“一律半价”是什么意思?)给予回答。‎ ‎(2)独立完成。‎ ‎(3)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 十五、练习十思考题  ‎ ‎(1)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有两堆零食,第一堆73元,第二堆49元。)‎ ‎(2)两堆零食一样么?(物品相同,数量不同,价格不同)‎ ‎(3)第二堆的价格为什么要比第一堆的价格少?(因为第二堆比第一堆少两盒饼干)你知道两盒饼干的价格了么?‎ 二次备课 ‎(4)可以解决问题了么?‎ ‎(5)小组合作交流,得到解题方法。‎ ‎(6)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 十六、归纳总结 ‎ 同学们,练习十的问题我们已经全部解决完了,通过解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解决问题中你打算怎么做?‎ 十七、课后作业 ‎ 和同伴互相出一道有难度的解决问题的实际问题,让自己的同伴来解决。下一节课来汇报问题和解题思路。‎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4课时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教科书P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 ‎ ‎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研究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过程 ‎ 一.导入间隔排列 ‎ A: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1、由小兔邀请大家去它家做客导入,逐一出示花和旗、草莓和山楂、三角形和圆三组排列,并让学生说说它们是怎么排列的?(第三组让学生猜一猜)。‎ ‎2、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三组排列,仔细观察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指明学生回答)明确:①每组排列都是两种物体;②像这样一个物体隔着一个物体排列的,我们可以叫它“一一间隔排列”(同时板书:两种物体和一一间隔)‎ ‎3、师:那这个排列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花和旗一一间隔排列。那这个排列可以怎么说呢?这个呢?(逐个出示)‎ B:欣赏生活中的一一间隔排列物体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许许多多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分别说一说是什么物体和什么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 C:画一个间隔排列 ‎1.师:同学们,看着这些一一间隔排列,你能不能自己画一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呢?回想一下在数学上有没有什么简单的符号可以代替每组中的两种物体呢?‎ 二次备课 ‎2.师:那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符号来画一组“一一间隔排列”(学生动笔画在纸上)‎ 老师巡视,找出几组不一样的间隔排列进行交流,让学生判断是不是“一一间隔排列”‎ 二.学习例题 ‎ A:知道两物体之间相差1。.‎ 师:那在小兔家院子里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呢?‎ ‎(兔子和蘑菇一一间隔排列)——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显示)‎ 师:是不是呢,让我们来看一下(演示)‎ ‎  ‎ ‎(2)还有吗?(夹子和手帕一一间隔排列)让我们也来验证一下(课件一一显示)‎ ‎(3)还有什么?(木桩和篱笆一一间隔排列),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演示)。‎ ‎2、师:同学们找到了三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那它们分别有多少个呢?请同学们仔细数一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填在作业纸上的表格中。(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3、指名交流。‎ ‎4、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也就是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B:研究为什么相差1?‎ ‎1、(1)问: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数量都相差1呢?我们先以小兔和蘑菇这一组为例:仔细观察,为什么小兔会比蘑菇多1呢?(学生观察——说说理由)‎ 总结:也就是我们可以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用一个圈,圈一圈,那么一组一组……最后一只小兔就没有蘑菇了,所以小兔比蘑菇多了1。‎ ‎(2)学们,那你们能不能的在图上也依次圈一圈,看看,是不是最后一只小兔没有圈?(学生圈——老师巡视,)‎ ‎(3)指明学生进行介绍。总结得出:兔子比蘑菇多1。‎ ‎(4)介绍一一对应 师:像这样把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圈在一起的方法,数学上叫做一一对应。‎ ‎2、师:那同学生能不能用这种一一对应圈一圈的方法来验证一下为什么夹子比手帕多1;木桩比篱笆多1。这样,请你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排列,在图上圈一圈。‎ 二次备课 ‎3、根据学生口答课件演示。‎ ‎4、总结:这3组一一间隔排列都是两种物体相差1,那这三组排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学生口答)‎ 总结:像这样开头、末尾我们可以称为: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齐读),这一组两端物体是夹子,那么另一个物体手帕就叫做:中间物体(板书:中间物体),那你能说说这组两端物体是谁,中间物体是谁吗?说完整。那这一组呢?‎ ‎5、引出:由刚才研究得出:两端物体会多1,也就是说(‎ ‎ 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完成板书),那反过来可以怎么说呢?(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 ‎6、师:按照这种规律,小兔想考考你,现在没有图片了,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出示:题目,学生一起读题,指明学生口答说说理由。‎ 三.研究两端物体相同和不同两种情况 ‎ ‎1.师:那是不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数量都是相差1呢?让我们看看刚才同学们自己画的“间隔排列”。得出:有时数量会相等。(板书数量相等)‎ ‎2师:如果老师出示一组间隔排列,你能快速判断出是相差1呢还是相等,(出示6组进行判断)‎ ‎3.师:这一组中间有点点点,这时什么?(省略号),省略号在这组排列中表示什么意思?那你们觉得这个一一间隔排列应该放在哪边呢?为什么?(得出:两端物体相同,每组两个物体数量相差1)‎ ‎4.那这组有排列呢?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它应该放在哪边?为什么?(得出:当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就相等。——相应完成板书)‎ 总结:齐读一下这两个规律。‎ 四.巩固练习 ‎ ‎1.师:运用这2个规律你能解决小兔提出的下面这个问题吗?(出示题目——一起读一读)。‎ ‎2.先指明几人猜一猜。师:要知道正确答案就要验证一下,那下面老师在作业纸上画了10个正方形,请同学自己动手画一画。‎ 指名交流:说说是怎么画的,根据学生口答相应出示课件,‎ 二次备课 ‎3.追问:最少圆有多少个?(9个),它两端都是(正方形),圆就比正方形少1,所以是(9个);圆最多有几个?(11个),它两端是(圆),所以比正方多1,是(11个)。‎ ‎4、让我们看一下上面这两个排列,它们都属于两端物体相同,所以: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下面两个排列都属于:两端物体不同,所以数量相等。‎ 五.总结全课,升华延伸 ‎ 师:同学生,回顾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一一间隔排列)——‎ 两种物体的一一间隔排列就是间隔排列中的一种。‎ 师:你学会了什么?(2条规律)‎ 师:学习了一一间隔排列现象,同学们能不能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 学生举例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六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 第1课时 平移、旋转 教学内容:教科书P80~82的例题、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 ‎2.能力目标: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 教学难点:判断图形平移的距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火车吗?它是怎么运动的呢?用手势比划一下。其实物体的运动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运行在半空中的缆车,在公路上奔跑的汽车,还有我们头顶上的电风扇等。(多媒体出示)‎ ‎2.能不能用手势说明一下,这些物体将会如何运动?(指名演示:你真棒,把火车的运动比划得很形象!)‎ ‎3.有谁能把电风扇的运动用手势形象的比划出来?(你也很棒!)大家对比一下刚才这两个同学比划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4.这几幅图片是从我们的生活中找来的,认真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你能按照刚才的运动方式分类吗?边说边用手势比划。‎ 师:对,象拍球、飞机的飞行、火车的运行等沿着直线运动的(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可以叫平移。(板书平移)‎ 那么,象风扇、地球仪、钟面的时针等围绕一个点或轴转动的,我们可以把它叫旋转。(板书旋转)‎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平移”和“旋转”。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平移和旋转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5.你会用手势表示平移和旋转吗?‎ ‎6.小结:对,平移不但可以上下移动,还可以前后,左右移动。‎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你能判断吗?‎ ‎7.多媒体出示:(P25“想想做做”第1题)‎ 请用画“—”的符号表示平移,用画“○”的符号表示旋转。‎ ‎8.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9.汇报小结: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广泛存在,人们利用这些特征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大事呢。让我们看一段录像吧。(上海音乐厅)‎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动作表演平移和旋转现象,实际就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从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 二、探究平移的距离。‎ 平移的力量可真大啊,提出这种想法的工程师们更是了不起。今天我们也来当一会小小工程师吧,我们这儿也有一间房子需要平移,但平移之前我们要先学会观察:‎ ‎1、出示房子的幻灯片:‎ 师:小房子向什么方向移动?从哪里可以知道呢?(箭头 对这个箭头是表示平移的方向的,在平移的图中是不能少的)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呢?(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2、房子究竟向右平移了几格?从房子的哪个点比较容易看出它平移的格数?我们一起来看(多媒体演示)‎ ‎3、引导学生找其它的对应点。(除了看这一组对应点之外,还可以看哪些对应点?)‎ ‎4、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要知道是平移了几格,先“找点”,找出两处相对应的点,比如房子的房顶就是一组对应点,然后看对应点之间移动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对应点不止一对,所以还可以继续找第2对、第3对……,但数一数后会发现,每一组对应点之间都相差4格。‎ ‎5、练习:课本P24的练习。‎ ‎6、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订正。‎ ‎7、小结:我们要知道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我们只要先“找点”,找出两处相对应的点,然后数一数,这两个点之间平移了几格,那整个图形也就平移了几格。‎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并用电脑演示平移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移格数的规律。借助动态效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化难为易。)‎ 三、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根据图意,知道了平移的情况。现在你能根据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吗?‎ ‎1、出示三角形 ‎2、学生先试一试 ‎3、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找点、移点、描点)‎ 问:画完后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吗?什么没变?‎ ‎(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没变,但位置是改变了的。)‎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并掌握平移格数的规律后,亲自动手画一画,议一议,比一比,加深对平移的理解,有效的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我们一起走进了“平移与旋转”的世界。其实,大自然对于平移与旋转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仰望苍天,俯瞰大地,何处没有平移与旋转足迹?看啊,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中缓缓升起,“神舟”五号带着国人的希望,载着我们的英雄离开了发射台,直冲太空,这些你难道没有感受到平移的力量吗?奥运赛场上,链球运动员借助旋转的力量打破了奥运记录,再看看浩翰宇宙中的行星运转吧,难道你没有感受到旋转的神秘吗?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平移与旋转的力量,一起走进生活,走进数学吧。‎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2课时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P83~86页例3、例4、试一试、想想做做、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体会轴对称图形特征,能够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够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于解决实际问题。‎ ‎4.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片美丽的花丛里,飞来了一只小蝴蝶和一只小蜻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小蝴蝶在采花粉”,也可能会说,“小蝴蝶和小蜻蜓在说话”。那我们来听听它们说些什么呢?“我是最美的。”“我才是最美的。”原来它们在争论谁更美,而且争得不相上下。一朵小花听见了,就给它们出了个主意,“既然你们都认为自己很美,不如这样吧,我们来设计一个一人一半的图形,那样的图形才是最美的吧?”‎ ‎(出示合成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们觉得,和小蝴蝶小蜻蜓的图案相比,哪一幅图比较美?”通过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小蝴蝶和小蜻蜓的图案比较美,”也可能有小部分学生会说,“一人一半的图案好看。”对此,我不打算作任何结论,只是想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什么大多数同学认为这幅图没有那么美?”“因为这幅图的左右两边大小不一样。”学生的回答是自然的,也正是我所需要的。于是我追问:“那象小蝴蝶小蜻蜓这种两边大小一样的图形,我们叫它什么呢?”预习的同学可能会说,“对称图形。”‎ 甚至说得更完整,“轴对称图形”。待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如下小结:“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新知内容作好铺垫)‎ 二次备课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 “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图形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成员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引导学生观察脸谱、剪纸、旗子的图形特点,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在全班汇报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这些图形都很美”,有的可能会说,“这些图形的两边分别对应相同。”‎ ‎(通过观察,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初步体会到这些图形的两边分别对应相同。接下来,将由老师演示导学,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三)演示导学,动手操作。‎ ‎ “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制作这样的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把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把它剪下,再把纸打开,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和前面看到的图形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认识对称轴。‎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感性认识,电脑形象的演示,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 当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后,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甚至多条直线分别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判断,进一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这个环节安排了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找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游戏:全体起立,每人做一个姿势,从正面看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再请三人上台表演。‎ ‎2、抢答: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二次备课 ‎(这样设计、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 “生活中不仅有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所学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 ‎3、判断:‎ ‎(1)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 0123456789‎ ‎(2)下面的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 ABCDEFGH ‎(3)像这样写法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可以看出中国的汉字是非常美的,谁还能举例说一些这样的汉字?”‎ ‎(师生共同品位中国文字的对称美,从而宏扬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技能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4、拓展练习 ‎5.推理 回顾全课,归纳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七单元 认识分数 第1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87~8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同学们每两个人分成一组来分食品。小强和小红他们俩准备了哪些食品?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能让他们俩都满意呢?(板书:平均分),什么叫平均分?‎ ‎2.问:你愿意帮他们分一分吗?‎ ‎3.指名分食品,并贴出相应图画。‎ ‎4.分蛋糕: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能分到几个?‎ ‎5.师:要表示“半个”,就要学习新的数,就是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⑴谈话:我们先来看看半个蛋糕师什么羊的?(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现在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半个,这半个用分数表示就是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写呢?看老师写出这个分数,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在横线的下面写2,表示把这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在横线的上面写1,表示半个是其中的一份。这个数就是分数。‎ 二次备课 问:你能完整地说说老师是怎么写出分数二分之一的吗?‎ ‎⑵你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把数学书打开到P98,自己找一找,读一读,认一认。‎ 学生自学课本。‎ 问:中间的横线叫什么?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什么?分数线下面的数叫什么?分子和分母谁在上,谁在下?‎ ‎⑶谈话:你会读出这个分数吗?先读什么?再读什么?‎ ‎⑷问:这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1/2,那么另外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⑸谈话:认识了1/2,你想不想拿一张纸折一折,把它的1/2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呢?‎ ‎ 学生折纸、涂色。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 班级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可以涂哪部分?还可以涂哪部分?‎ ‎ 还有谁的折法跟他不一样?‎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 出示第1题,学生齐读题目。‎ ‎ 教师指导填写第1幅图下面的分数。谈话:这幅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在这幅图下面的括号里写出一个分数表示出来。‎ ‎ 学生独立完成后几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选的?为什么?‎ ‎ 小结:只有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究,比较大小 ‎1.谈话:我们来做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三张圆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的大小怎样?‎ ‎ 请你折出一张纸的1/2,涂上颜色;再折出另一张纸的1/4,涂上颜色。比较这两张纸中涂色部分的大小。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来表示?你能比较出折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 折出第三张的1/8,涂上颜色,你想用1/8与前面的哪个分数比较大小?跟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 全班交流:1/2>1/8 1/4>1/8‎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 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 ‎ 问: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 ‎ 指名说出填写的分数,教师板书。‎ ‎ 问:谁能根据这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 指名回答。‎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要求。‎ ‎ 学生动手涂一涂并比较大小。‎ ‎ 小组内交流。‎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谈话:我们再做一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那张长方形纸,与同组小伙伴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折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后,涂上颜色,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最后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两幅作品贴到黑板上。‎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3.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2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教材第90~92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几分之几的含义及其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折一折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你们还能用折纸、涂色的方法来表示分数吗?‎ ‎ 请大家每人拿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一位涂1/4的学生到前面展示。‎ ‎ 问:你涂了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这一份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 ‎3.拿出一份涂3/4的正方形纸,问: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尝试回答)‎ ‎ 讲述: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3个1/4,可以用3/4表示。(板书:3/4)‎ ‎4.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5.全班交流,把不同分法、涂色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用分数表示。‎ ‎6.教师选择部分学生作品展示、比较。‎ ‎ 问:这几位同学的分法及涂色的方法都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2/4表示呢?‎ 二次备课 二、试一试 ‎1.学习“试一试”‎ ‎ 出示题目:先说说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在( )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 先由学生自己观察、判断,再和同桌说说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然后填在书上。‎ ‎2.完成“想想做做”2‎ ‎ 学生自己在书上涂色,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比一比 ‎ 谈话:上节课我们比较过1/2和1/4的大小,还记得吗?那么你能想办法比较出3/5和2/5的大小吗?‎ ‎ 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好。‎ ‎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 不同方法的学生展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四、做一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 学生独立做题,在书上填写,全班共同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1-5题。‎ ‎ 独立完成,指名说出理由。‎ 五、读一读 ‎ 谈话:分数是谁发明的呢?自由阅读“你知道吗?”‎ 六、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3课时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93~9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圣诞节到了,妈妈为丁丁烤制了一个大蛋糕丁丁非常高兴。丁丁急着要吃蛋糕,妈妈说:“今天一定要给你蛋糕吃,不过要先回答出妈妈问题。”丁丁说:“没问题!”妈妈把大蛋糕切成了8块,其中的 2块抹上了草莓酱,3块抹上了巧克力,问丁丁:“两次抹酱的蛋糕一共有多少块?”“5块!”丁丁快速地说。“你能计算出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吗?”这个问题可把丁丁难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丁丁吗?‎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过程 ‎1.简单的分数加法。‎ ‎ 问:求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谈话: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借助手中的长方形纸片,先把它的2/8涂上红色,再把它的3/8涂上绿色,仔细观察,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自己算一算。‎ ‎ 学生独立操作、思考、探究。‎ ‎ 组内讨论,交流想法。‎ ‎ 评讲: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 小结:观察算式,计算时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没变?‎ 二次备课 ‎2.简单的分数减法。‎ ‎ 问:观察你们涂好的长方形的红色部分和绿色部分,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结果。‎ ‎ 组内交流算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 出示题目,指名说出题意。让学生一起列式并算出结果。‎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 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校正,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 独立读题完成,指名说出题意。‎ ‎ 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 指名说出题意。‎ ‎ 在小组内一人提出问题,其他人共同解答。‎ ‎5.挑卡片组成加法算式。‎ 四、拓展延伸 ‎ 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去填一填,再比一比,然后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不必揭示分数基本性质的名称及其抽象的内容。)‎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4课时 练习十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P95练习十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强化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用分数的几分之几来表示。‎ ‎2.‎ 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集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分数来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可用分数几分之几来表示,并学会了解决简单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实际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有关这一类题。‎ 二、练习 ‎1、做第73页第1题 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1)学生独立在书上相应的分数。‎ ‎(2)交流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做第73页第2题 让学生在每个圆里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1)学生根据分数在图上涂色。‎ ‎(2)反馈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涂色?‎ ‎3、做第73页第3题 ‎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角是几分之几元?‎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后同桌交流。‎ ‎(3)反馈集体评议,有错误的学生及时订正。‎ ‎4、做第73页第4题 你能在钟面上画出时针的位置吗?‎ 时针从12时起走了12时的1/3。‎ 二次备课 时针从12时起走了12时的3/4。‎ 时针从12时起走了12时的5/6。‎ ‎(1)小组讨论如何在钟面上分别表示12时的1/3,12时的3/4,12时的5/6。‎ ‎(2)自己练习画出时针的位置。‎ ‎(3)反馈:集体评议。‎ ‎5、做第73页第5题 ‎(1)每位学生拿出了一张长方形纸,按题目要求折纸,然后填写在表格中。‎ ‎(2)反馈交流,集体评议。‎ ‎(3)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全课小结:(略)‎ ‎1、布置作业:‎ ‎2、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5课时 多彩的分数条 教学内容:教科书P96~97的内容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加深对分数含义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了解一些分数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直观,能说明自己的想法,感受不同分数是有联系的,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数感。‎ ‎3.使学生感受数学内容与活动的奇妙,培养乐于合作的意识、习惯,提升操作与实践的能力。‎ 重点难点 ‎ ‎1.理解游戏规则,有组织地开展游戏。‎ ‎2.初步感受事件的随机性,逐步增强对分数大小的判断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 一、活动准备 ‎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有趣的数学课。‎ ‎(1)这里有一根白色的直条,它可以用整数1来表示。(板书)‎ ‎(2)这是一根和它同样长的直条,老师把它对折,你想到了哪个分数?(1/2)请说说你的想法?(说得非常好)我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并剪下来,这一份可以用1/2来表示。(比给学生看)。‎ ‎(3)把这根直条继续对折,你又想到了哪个分数?(1/4)为什么?是的,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比给学生看)‎ ‎(4)再对折一次呢?(生:我想到的是1/8)(注意将1/8的分数条和直条比一比,让学生发现是同样长的)‎ ‎(5)继续对折,对折4次,你想到了哪个分数?‎ 这些彩色的直条都是用分数表示的,我们称它们为“分数条”。今天我们要研究多彩的分数条(板书:“多彩的分数条”)‎ ‎2、师:观察黑板上贴出的分数条,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这些分数条越来越短。‎ ‎     (2)1/2是1的一半,1/4是1/2的一半,1/8是1/4的一半,1/16是1/8的一半。‎ 二次备课 ‎(3) “1”里面有2个1/2?有4个1/4,8个1/8,16个1/16。‎ ‎3、铺“1”‎ 师:想要用分数条把1铺满需要几个1/2?把1铺满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同学们的想法真多!)我在直条里铺上了一个1/2的分数条,剩下的1/2想用其它的分数条铺,怎么铺呢,谁来想想办法?(用2个1/4铺或4个1/8,或8个1/16)板贴演示:2个1/4就是1个1/2,4个1/8就是1个1/2,8个1/16就是1个1/2。铺上一个1/4后,我又想换其它的分数条了,剩下的1/4又该怎样铺呢?(用2个1/8或4个1/16)板贴演示铺上1个1/8的分数条,还剩1/8,你猜到我接下来想怎么铺了吗?(2个1/16)‎ ‎3、师:在这些彩色的直条里原来包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分数条来玩游戏。玩游戏还要用另一样学具(小正方体),下面有请它闪亮登场,看看是什么?正方体有几个面?老师在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了1/4、1/4、1/8、1/8、1/16、1/16。我把正方体轻轻往上一掷,猜猜可能是哪个分数朝上?同学们说的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二、游戏活动 ‎ ‎(一)抢“1”游戏 ‎1、明确规则 师:我们今天要玩的第一个游戏是抢“1”游戏。玩游戏得知道游戏规则。请看游戏规则:(请学生读一读)‎ 课件出示:(1)比大小定先后。‎ 师解释:游戏前先掷小正方体,谁掷到的分数大,游戏开始就谁先掷。‎ ‎         (2)掷多少铺多少。‎ ‎         师解释:两人轮流掷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把表示这个分数的彩条铺在白色直条里面。‎ ‎         (3)先铺满就获胜。‎ ‎         师解释:谁先把自己的“1”正好铺满,谁就获胜。‎ ‎         (4)音乐停游戏停。‎ ‎2、游戏示范 师:谁愿意来跟老师PK?按游戏规则,我们俩先要每人掷一次,比比谁掷到的分数大,然后决定游戏开始由谁先掷。(师:我掷到的是      ‎ ‎ ,生:我掷到的是       。我们俩谁掷到的分数大?)‎ 二次备课 游戏正式开始,猜猜看最快掷几次就能抢到1?怎样想的?‎ 结合游戏问答:我掷到的是     ,另一方说我掷到的是      (1)观察xxx还剩几分之几没有铺?你是怎么想的?老师还剩几分之几没有铺? (2)再次观察xxx已经铺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没有铺?老师呢?‎ 谁来估一估:老师掷到哪个分数就能成功把1铺满了?如果最后一次掷出的铺不下怎么办?(铺不下,无效,下次再掷。)‎ ‎3、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想玩这个游戏吗?请你听清老师的几点小要求:(1)在游戏时一边铺分数条,一边估计已经铺了几分之几,还要铺几分之几。(2)先抢到1的就马上起立。(3)注意音乐停止,比赛结束。‎ 同桌合作开展“抢1”游戏。‎ ‎4、交流分享 交流:请几名同学拿着你的作品到前面和大家分享。介绍一下你的直条里面各铺上了哪些分数条?采访:游戏的哪一步最紧张?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表扬:你真是个机智的孩子)(给其中2组的盒子里只放2个1/4的分数条)‎ 帮洋洋解决问题:最后一次掷到了1/8,正好可以将分数条铺满,可是没有1/8的分数条了,怎么办呢? 为什么可以用两个1/16代替?(板书:替换)‎ ‎(二)“清0”游戏 ‎1、明确规则 师:刚才我们用分数条把直条铺满了,这是“抢1”游戏。现在要倒过来玩一玩,通过掷正方体将彩条逐步拿走,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清0”游戏,想不想玩?先来看看游戏规则。‎ 出示“清0”游戏规则:‎ 课件出示:(1)2个1/2铺满“1”。‎ 每人用两个1/2的彩条把“1”铺满。‎ ‎         (2)掷多少拿多少。‎ ‎       两人轮流掷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的直条中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 ‎         (3)先清空就获胜。‎ ‎       谁先把自己图中的彩条全部拿走,谁就获胜。‎ 二次备课 ‎         (4)音乐停游戏停。‎ ‎2、游戏示范 师:这次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来PK。先比大小,确定游戏顺序。‎ 第一步:用两个 的彩条把“1”铺满。‎ 第二步:(请游戏的同学来回答,说不出再请其他人回答)请大家认真看好他是怎样操作的。‎ 分三种情况(1)如掷出的是1/4,应该怎样拿?没有1/4的分数条了,怎么办呢?‎ ‎①用2个1/4换一个1/2,拿走1个1/4‎ ‎②用4个1/8换一个1/2,拿走2个1/8‎ ‎……‎ ‎(2)如掷出的是1/8,应该怎样拿?没有1/8的分数条了,怎么办?‎ ‎ ①用4个1/8换一个1/2,拿走1个1/8‎ ‎②用8个1/16换一个1/2,拿走2个1/16‎ ‎……‎ ‎(3) 如掷出的是1/16,应该怎样拿?‎ 用8个1/16换一个1/2,拿走1个1/16‎ 结合游戏过程相机提问。‎ 到最后,还剩下1/8,可是掷到的却是1/4,怎么办?(课件出示:无效,等下次再掷。)‎ ‎3、合作游戏 同桌两人按规则共同游戏。音乐停止,游戏结束。‎ ‎4、交流分享 师:谁赢得了这次游戏的成功?你对今天的游戏感觉有趣吗?为什么感觉有趣?‎ 三、总结延伸 ‎ ‎1、回顾反思 师:通过游戏,你对分数这个新朋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体会?‎ ‎   刚才的几位同学说得真好,大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快乐,更收获了知识。刚才因为时间的关系有的同学没有将游戏玩结束,课后同学们可以再去玩一玩,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二次备课 ‎2、延伸思考(机动)‎ 师:如果还用一个直条表示“1”,“1”里面有几个1/3、1/6、1/12、1/24呢?这个游戏还可以玩吗?怎么玩呢?‎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第1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P98~99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整十(百)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能正确快速的进行计算,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正确率达到85%以上,运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学习情况以及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不断增强反思意识和能力,初步培养反思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全班交流:1、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3、说说本学期自己学得最好的内容。‎ ‎4、说说自己觉得学习中有困难的内容。‎ 二、练习 ‎(一)基本练习 ‎1、期末复习第1题 ‎ 说说是怎样口算的,突出口算方法。‎ ‎2、期末复习第2题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统计正确率,对错误的进行分析。‎ ‎(二)对比练习 期末复习第3题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完成厚说说第一组三题的区别。明确笔算时乘的顺序、积的定位和进位规则。‎ 二次备课 进位怎么处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综合练习 ‎1、期末复习第5题 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小红、小丽和小华一共有3人,就是求3各450相加是多少。‎ ‎2、期末复习第6题 分别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一判断哪个年级安排在多功能教室比较合适,二估算时把两位数看作整十数来思考。‎ ‎3、期末复习第7题。‎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要求剩下多少棵没有浇,先要求出一共浇的棵树,根据哪两个信息可以求出。‎ 三、创编题 幼儿园准备买7张课桌,每张195元,带( )张100元的人民币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2课时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P98~99页第8~14题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并掌握除法的验算。 ‎ ‎2.使学生通过口算、笔算的复习,沟通计算内容的联系,整理、归纳计算方法,提高除法口算和笔算能力,发展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 ‎3.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 一、提示课题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复习 ‎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 ‎ 二、复习口算 ‎ ‎1.做期末复习第8题。 ‎ 让学生安题组口答,填写得数。 ‎ 问:你能联系这里的三组口算题,总结一下方法吗?‎ ‎ 2.做期末复习第9题。 ‎ 用4 分钟时间测试,交流得数。 ‎ 三、复习笔算 ‎ ‎1.做期末复习第10题。 ‎ 让学生说一说每组题的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 让学生独立笔算第一组题,指名板书。‎ ‎ (2)让学生独立笔算第二、三组题,指名两人板书。 ‎ 小结:你能联系三道题的笔算过程,说说除法笔算要注意什么吗?‎ ‎ 2.说说下列各题的商是几百多或及几十多,再笔算并且验算。 ‎ 让学生估算得数大约是几百多或及几十多。(板书:30多    200多) ‎ 提问:你是怎样估算的? ‎ 要求:请小朋友笔算得数,再和估算结果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在估计的范围内。‎ ‎ 让学生笔算、验算。(指名两人板书) ‎ 二次备课 ‎ 3. 做期末复习第12题。 ‎ 学生自己读题,交流题意。 ‎ 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 ‎ 交流:这里的三道题各是怎样解决的?(板书算式)为什么前两题都用除法算?第三题为什么要用乘法?‎ ‎ 4.做期末复习第13题。‎ ‎ 让学生独立解题、列式解答。 ‎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怎样?(板书算式) ‎ 提问:最多能穿多少串,你是怎么想的?(余下的1个不够再穿1串) ‎ 四、复习小结 ‎ ‎1.小结收获。 ‎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你有哪些收获? ‎ ‎2.作业布置。 ‎ 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第14题,并说说第14题可以怎样想。‎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0第15~18题 教学目标 : ‎ ‎1.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回顾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等方式巩固长、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周长计算方法,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周长的运用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意识,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长、正方形的特点。‎ 难点:周长的实际运用。​‎ 教学过程 ‎ 一、回顾思考 ‎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周长”。‎ ‎1.认识图形 谈话:本单元我们主要认识了两个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他们有什么特点呢?‎ 师:很多同学都想到了边的特点,其实在研究图形的时候,我们一般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研究。‎ 下面请同学们把你的答案补充完整。‎ 交流(陈玲窕)‎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认识周长 在练习中,同学们描出了一些图形的周长,下面你们能来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学生交流。‎ 小结:周长就是围成图形边线的长。‎ 口算图形周长。​‎ 二、夺星大闯关 ‎ 第一关:小试身手 二次备课 出示题目:先量一量,再计算每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交流,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第二关:判断对错 出示题目:‎ ‎1.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长方形。‎ ‎2. 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                               ‎ ‎3. 正方形的对边相等,长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 ‎4. 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和宽一定分别相等。‎ ‎5.周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边长一定相等 。            ‎ ‎6.一个正方形周长是20厘米,把它平分为两个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0厘米。‎ 第三关:眼力大考验 ‎1.这张图甲、乙两部分的周长(       )‎ ‎2. 下面几个图中,(     )的周长与其它几个不一样。‎ ‎3.你会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吗?‎ 第四关:错题诊断 ‎1.学校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60米,宽40米。赵晶沿着球场的四周跑了3圈,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二次备课 ‎60+40=100(米)‎ ‎100×2=200(米)‎ ‎200×3=600(米)‎ 答:她一共跑了600米。‎ ‎2.用20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或大正方形,可以怎样拼,想一想,再填一填。‎ ‎①20+1=21(cm) 21×2=42(cm)‎ ‎②10+2=12(cm) 12×2=24(cm)‎ ‎③ 5+4=9(cm) 9×2=18(cm)‎ ‎3.把一个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剪成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 ‎12÷2=6(厘米)‎ ‎6×4=24(厘米)‎ 答: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 第五关:让我来...... ‎ ‎①我来剪 ‎1.把一个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剪成4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每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 二次备课 ‎​②我来拼 ‎2.用4个边长3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拼成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画出示意图再计算)‎ ‎③我来围 ‎3.王奶奶要用篱笆围起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圈,鸡圈长5米,宽3米,围成的篱笆共长多少米?‎ 三、回顾总结 ‎ 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4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千克和克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1第19~24题 教学目标 :‎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建构分数知识体系; 2.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 3.渗透复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 :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回顾整理。 ‎ ‎ 1、同学们,大家好,紧张而又愉快的学期将近结束,今天老师也和大家一起来凑个热闹,与同学们一道上一节复习课,你们愿意吗?‎ ‎  2、那么老师和大家一起复习什么呢?请大家先来猜一道谜语 :  多媒体显示:七上八下 (猜一个数)‎ ‎  3、对,7/8,这种数叫什么数?(分数)‎ ‎4、关于分数,你知道些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说看?‎ ‎5、小组交流;‎ ‎6、组织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    (认识分数  大小比较  简单加减)‎ ‎(二)讲练结合,形成体系。 ‎ ‎1、谁能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分数吗?‎ ‎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 ‎2、口答:(多媒体显示)‎ ‎(1)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表示这样的3份呢?‎ ‎(2)把一个西瓜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1份能不能用五分之一来表示?为什么?那么应该怎样改一改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了?‎ ‎3、分数应该怎样读?怎样写?谁愿意当回小老师,上来讲给大家听听。(指名讲,师复述)‎ ‎4、(多媒体出示)比较下列分数的大小。‎ ‎1/2(  )1/3      2/4(  )2/5‎ 二次备课 ‎(1)指名口答 ‎(2)这两题中每组两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分子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4)多媒体显示(分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5、(媒体出示)比较下列分数的大小。‎ ‎1/4(  )3/4      5/8(  )7/8‎ ‎(1)指名口答 ‎(2)这两题中每组两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4)多媒体显示(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 ‎6、(媒体出示)比较下列分数的大小。‎ ‎    1/3(  )1/6    2/5(   )3/5   2/10(   )7/10  ‎ ‎    3/7(  )3/5    1/8(   )1/9   4/7(    )7/7‎ ‎7、(媒体出示)分数的简单计算:‎ ‎    2/7+3/7=    4/9+2/9=   6/10+1/10=   4/6-2/6=    ‎ ‎5/8+2/8=    4/5-3/5=   12/12-7/12=  3/5+2/5=           ‎ ‎(1)指名口答 ‎(2)4/5-3/5= 1/5  你是怎么想的?(想:4个1/5 减3个1/5 是1个1/5 也就是1/5 )‎ ‎  3/5+2/5=5/5  你是怎么想的?(想:3个1/5加2个1/5是5个1/5也就是5/5,5/5也就是1)‎ ‎(3)谁能说说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三)应用巩固,形成技能。 ‎ ‎1、P101  24题 ‎  2、一块布的4/10做上衣,3/10做裤子。你会用不同的颜色在下面的大长方形中表示做上衣的布和做裤子的布吗?(多媒体出示)‎ ‎(1)独立解答;‎ ‎(2)汇报评价;‎ 二次备课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这又该怎样做了呢?‎ ‎(四)总结评价 ‎ ‎1、40分钟的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就要下课了,你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怎么样?‎ ‎2、通过刚才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3、你能用分数表示出下面的成语吗?(多媒体出示)‎ 一分为二     百里挑一     ‎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5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2第25~28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 ‎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问题,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 谈话:星期天,老师来时正好遇上了我们的老朋友智慧爷爷,他让我给大家带来几个问题,大家有没有兴趣?(课件出示)‎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猜出智慧爷爷带来了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 二、探索方法,感知策略 ‎ 谈话:我们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画”来“画数学”,让“数学画”来帮助我们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想了解吗?‎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 ,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二次备课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   ————‎ 上衣   ————————————‎ ‎1、“一件上衣多少钱?”‎ 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28×3=84(元)‎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提问:谁来讲讲“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标出问号)‎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裤子一共是4个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 指名板演,组织学生交流,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线段图,问号为什么标在这儿,以及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2……上衣比裤子多2个28元 ‎28×2=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1)‎ ‎4、比较:第2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三、组织练习,巩固深化 ‎ ‎1、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四、质疑问难,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口算。‎ ‎5×6= 7×8= 9×5= 6×6= 2×9= 4×8= 7×7= 6×3= 4×7= 3×5= 8×8= 5×2=‎ 二、 新授。‎ ‎(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过渡:‎ ‎2.出示情境图。‎ (1) 让学生看图,说说得到的一组信息。(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 (2) 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根?”‎ ‎3.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3) 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0×3=‎ (5)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6) 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A、20+20+20=60‎ B、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C、2×3=6,20×3=60‎ (1) 鼓励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1)完成“试一试”‎ ‎(2)教学过程同上。有了20×3的口算过程,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口算200×3的最简便方法。‎ ‎5.总结规律。2×3= 20×3= 200×3=‎ (1) 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 (2) 说明: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借助表内乘法。‎ ‎6.综合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口算的方法和其中的规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二)估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 ‎1.教学例2‎ (2) 出示例2情景图。‎ (3)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9×6≈‎ ‎(10)鼓励学生根据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估算这道题。‎ ‎(11)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48×4≈200(元)‎ ‎ 50 ‎ ‎(12)完成“试一试”。‎ ‎(13)总结估算的方法: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2.综合应用。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遇到错题,找找错误的原因,并督促改正。‎ ‎2.想想做做第4题。‎ ‎3.解决实际问题。‎ (1) 想想做做第5题。‎ (2) 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每道题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2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3、第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会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今天大家的上课的精神都特别棒,所以下面的一些抢答题,相信你的举手动作是最快的。做好准备。”‎ ‎1.口答。‎ ‎3个5是(  )   2个4是(  )‎ ‎8里面有(   )个2 20里面有(   )个5 ‎ ‎2.看图说说有几个几 ‎(1)☆☆☆  ☆☆☆     2个3 (2)○○   ○○   ○○  3个2 (3)□□□□□□    1个5或者5个1‎ 二、探究新知 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现在还想考考大家。”‎ ‎1.出示情境图(例3)‎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谁能把比较的结果说一说?‎ ‎2.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1)圈一圈,再比较:‎ 师:除了用多和少来比较两种花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像学习除法那样将它们分成一份一份地比较。如果我们将蓝花看成一份,那么黄花可以怎么分?请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看看你圈了以后有什么发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名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操作。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师:“你圈出了几个几?为什么把2个圈一份呢?(黄花的只数是2)你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了吗?”‎ ‎(指名回答。预测提示:因为蓝花的朵数是2,所以把2看成一份,6就可以分成3份。也就是3个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因为6里面3个2,所以6是2的3倍。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随机板书:‎ 求:6是2的几倍 想:6里面有几个2 (3个2) ‎ 所以:6是2的3倍。‎ ‎3.体会加深“倍”的意义 ‎(1)比较红花和蓝花的朵数。‎ ‎(2)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汇报:‎ 师:“你把每几朵圈成一份?(2朵)为什么?(蓝花的朵数是2朵)。那么把红花圈成了几个2(4个2)‎ 因为8里面有4个2,所以8是2的4倍。所以红花是蓝花的4倍。‎ 随机板书:‎ 求:8是8的几倍 想:8里面有几个2 (4个2) ‎ 所以:8是2的4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板书课题)‎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那么这个4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出来呢?”‎ 指名回答,8÷2=4‎ ‎(3)小结: “说的非常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一般用除法来计算。”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这个2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是如何列出来的。‎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尝试直接列算式解答,然后说一说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2.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几个同学今年8岁,老师今年32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他们的几倍吗?‎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回去可以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问题告诉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听,好不好?‎ 五、全课总结 今天怎么学习了( ),你知道怎么求一个数是另个一数的几倍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解决。)‎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更加明确“几倍”和“几个几”之间联系,进一步认识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想想做做第5题)‎ ‎20×6= 4×80= 600×9= ‎ ‎5×700= 50×6= 3×800=‎ 二、激趣导入 ‎1.拍一拍 学生拍拍表示一倍的次数,老师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生1拍:××。老师拍4个2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②生2拍: ×××。老师拍3个3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2‎ ‎.谈话:大家表现得真棒,说明大家学习地非常努力。敢不敢迎接更大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说一说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要注意什么?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2)如何解答第一个问题?选择哪两个条件列式?怎么求出几倍的?‎ ‎(3)选择哪两个条件解答第二个问题?怎么求出几倍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自行车的辆数是电动车的多少倍?你会列式吗?‎ ‎(2)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第4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4、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紧密联系倍的概念和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2. 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3.探索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感悟到美源于生活,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加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1.按要求摆一摆,说一说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4个2根。‎ ‎   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 )倍。‎ ‎(2)第一行摆4个圆片。‎ 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三行摆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 问:你是怎么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谈话:生活中有好多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 合作探究 ‎ ‎1.教学例题,出示挂图,问:看了图,你知道了什么?问我们什么问题? ‎ ‎2.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动手画一画,或摆一摆。‎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5.进一步提问:刚才大家画柳树时画了几个几棵?摆柳树时摆了几个几棵?(3个5棵),这样看来,求柳树有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5棵时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6.学生列式并口答。‎ ‎7.组织学生讨论小结:这题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谁能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学生先画一画,再填一填。‎ 学生独立解答后,思考:列式的时候是怎样思考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然后让学生利用线段图说一说如何解答题目。‎ ‎3.做“想想做做”第3-5题。(学生独立解答后说说每题是怎样想的)‎ 四、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第5课时:练习一(1)‎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方法,谁能来说一说我们计算时是利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借助表内乘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利用表内乘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上下两题的联系与区别。‎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 刚才同学们做的非常仔细,非常认真,正确率非常高,对于下面的练习有没信心?‎ ‎(一)完成练习一第3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白菜有多少棵?青菜呢?‎ ‎2.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吗?(青菜是白菜的多少倍?)‎ ‎3.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可以先圈一圈,也可直接列式,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4.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二)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要求学生列除法算式来解答,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先圈一圈,再列式。‎ ‎(三)完成练习一第5题。‎ ‎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再让其中一位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四、拓展延伸。‎ 今年,妈妈27岁,小明3岁。‎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追问:明年妈妈的岁数又是小明的几倍呢?‎ 五、全课小结。‎ 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第6课时:练习一(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加深对“倍”的数量关系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倍”。‎ ‎2.掌握利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 ‎4个6可以说成6的(    )倍。   3个5可以说成5的(   )倍。‎ ‎5个8可以说成( )的( )倍。 7个9可以说成(  )的(  )倍。‎ ‎2.同学表现的真棒,下面就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吧!‎ 二、求一个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练习。‎ ‎1.练习一第6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 (1) 已知谁是谁的几倍?相当求几个几?用什么方法解答?‎ (2)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一第7题。‎ ‎(1)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初步比较一下三个数量。‎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里要求用除法计算,打算提哪类问题?‎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鸡只数是鸭的几倍? 鸡只数是鹅的几倍?鸭只数是鹅的几倍?‎ 让学生列式解答。‎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4.巩固加深。‎ ‎(1)出示练习一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清楚是如何想的。‎ ‎(3)观察下:书包比文具盒贵32元,这32元相当文具盒的几倍?‎ 联系书包价钱是文具盒的5倍,思考:求书包比文具盒贵多少元?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解答吗?(这里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师适当渗透“差倍”的概念。)‎ 三、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一第10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什么的方法可以知道李叔叔8分钟大约打了多少个字?(引导学生说出估算的步骤和方法)‎ ‎2.练习一第11题。‎ 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第7课时: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例5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算理及竖式书写中乘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笔算时乘的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                                           ‎ ‎2.竖式笔算:‎ ‎                        ‎ 二、进入新课 ‎  1.教师出示图:(如果需要可出示例5的情境图,然后再画出下图。)‎ ‎   □□□□□□□□□□  □□‎ ‎  □□□□□□□□□□  □□‎ ‎  □□□□□□□□□□  □□‎ ‎  (1)请同学看图列出算式,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  (2)请同学口算出结果,并且说出算理。‎ ‎  让学生经历口算的过程,逐步使学生明白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可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先分别乘以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合起来就是所求的积。‎ ‎  (3)教师说明:今后我们要学习的乘法题口算可能一时算不出来,那就需要我们用竖式的方法笔算出来。今天我们就以 ‎ 为例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  (4)全班动笔试算(让每个同学在练习本上写竖式)‎ ‎  (5)向同学展示正确算式。‎ ‎  教师边板书边强调写竖式时要把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对齐。‎ ‎  (6)设疑引思:教师出示提纲学生讨论:‎ ‎  a.计算时,先从哪一位乘起的?接下来乘的顺序是什么?‎ ‎  b.积的个位是6,它表示什么?怎样来的?‎ ‎  c.积的十位是3,它表示什么?怎样来的?‎ ‎  d.积是36,是哪部分合起来的结果?‎ ‎ 学生边回答,教师一边在图上画出来。‎ 并板书: ‎ ‎  ‎ ‎  (7)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中间过程可以简化,直接写成:‎ ‎  (8)反馈练习:‎ ‎                                    ‎ ‎  2.教学试一试 ‎  (1)教师出示试一试。‎ ‎  提问:被乘数是几位数?乘的顺序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全班试做.‎ ‎(2)让一学生到黑板边板书边叙述乘的过程。‎ ‎(3)反馈练习 ‎                          ‎ ‎  3.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异同点学生先讨论,最后交流达成共识)‎ ‎  4.反馈练习:课本12页想想做做第1题。‎ ‎  二、巩固练习 ‎  1.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  2.想想做做第3、4题。‎ ‎3.想想做做第5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先计算什么。)‎ 三、全课小结。‎ 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是什么?在计算过程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8课时: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6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 ‎3. 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准备:师生各准备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 ‎24×2=                 213×3=   ‎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 ‎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 灰天鹅:48只;‎ 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 板书:48×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估算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再摆同样一行小棒。要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个8根是多少,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先算2个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进这捆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竖式计算。‎ 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 4   8‎ ‎       ×     2‎ ‎          1   6----------8×2‎ ‎          8    -----------40×2(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          9  6  ---------(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9?)‎ 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 ‎           4   8  ‎ ‎       ×  1   2   ‎ ‎9   6       (进位的表示什么?)          ‎ ‎(3)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2   8 4   3‎ ‎× 2   3  × 1     3  ‎ ‎             8   4 1 2 9‎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出示试一试:4×152=‎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 ‎(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 1.归纳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算理。‎ ‎ 2.归纳一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应注意的地方。‎ 六、作业:‎ 课本14页第3、4题。‎ 第9课时:练习二(1)‎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再现新知。 ‎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完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对于笔算乘法,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找个别同学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和注意事项,其余的同学对其中进行补充。)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 基本练习。 ‎ ‎(1) 我是口算小能手。(练习二第1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2)用竖式计算。 (练习二第2题)‎ ‎37×2=     73×2=     329×3=     293×3= ‎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找四名同学板演,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反馈。 ‎ ‎(3)火眼金睛: (练习二第3题)‎ 先让学生同桌进行交流指正,然后指名回答。‎ ‎2. 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 ‎(1)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能获取到哪些信息?再说说解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 ‎(2)练习二第6题。 ‎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你从题目中获取到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解答?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7题。 ‎ 先让学生读题,同桌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指名回答,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识。 ‎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四、作业:‎ 练习二第4题。‎ 第10课时:练习二(2)‎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第8-13题。‎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 ‎2.加强学生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能应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二第8题。‎ ‎30×2= 4×20= 30×3=‎ ‎32×2= 4×21= 31×3=‎ ‎34×2= 4×22= 33×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再口答。‎ ‎2. 练习二第9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二第10题。‎ ‎(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先说一说每道算式积是几位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2)分组交流,指名回答,互相补充。这里让学生知道把其中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乘法按整十、整百进行估算就行了。‎ ‎(3)分组完成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成果。‎ ‎3.练习二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3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总结提高。‎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是什么?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本节课中你又获得哪些解题的经验?‎ 第11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7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 ‎2.理解、概括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 ‎3.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先估算后计算的良好习惯。‎ ‎4.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和探索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前面的课程当中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次进位乘法,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既然有一次进位,那么有没有两次进位、三次进位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1.展示情境图(课本第17页例7)‎ ‎(1)根据这幅图片,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获取相关信息。‎ ‎(2)要求野鸭有多少只,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8×4”‎ ‎(3)‎ 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前面学过的列竖式来计算一下这个题目,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计算。)‎ ‎(4)争当小老师,指名让学生讲解48×4的详细计算步骤,注意让学生说清楚十位、百位上分别是几?是怎样得到的?‎ ‎2.总结。‎ 教师:通过以上几个题目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在用竖式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 ‎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3.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二)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教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完全靠自己主动探索就找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敢不敢继续挑战,探索出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1.教学试一试。 2 7 2‎ ‎× 4 ‎ ‎(1)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2)争当小老师,指名让学生讲解积的百位、千位上各是几?分别是怎样得到的?‎ ‎3.总结。‎ 教师:通过例7各试一试两道题目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在用竖式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 ‎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3.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百位上的数,积满几千向千位进几;‎ ‎4.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选择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说明计算步骤。‎ ‎2.火眼金睛。(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你获取到哪些信息?然后列式解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你获取到哪些信息?‎ ‎(2)你打算如何比较?(让学生先和同桌交流一下比较方法,然后全班交流,让学生明白选择估算方法来比较更为简单。)‎ ‎5.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认真读题,然后说一说解决第1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解决第2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12课时:练习三(1)‎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练习三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和小兰各有多少张照片?‎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 2×14= 24×2= ‎ ‎16×3= 4×14= 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13课时:练习三(2)‎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三7-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进位方法,能准确地进行乘法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加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探索笔算乘法中的新情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 ‎12×5= 5×15= 12×7= 14×3=‎ ‎17×4= 4×16= 6×16= 25×2=‎ ‎2.提问:你认为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竖式计算(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展台展示作业,集体订正。‎ ‎2.练习三第9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如何解答?‎ ‎(2)学生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可以直接通过估算来解决,但第二个问题需要求出具体多多少则要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 ‎3.练习三第10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比较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两道题目的数量关系:一共有张数-送给同学张数=还剩的张数)‎ ‎4.练习三第11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知道今日的房价是多少?‎ ‎(2)180位女游客全部住三人间需要多少个房间?‎ ‎(3)3个双人间需要多少元?1个单人间呢?一共需要多少元?‎ 三、拓展延伸。‎ ‎1.出示思考题第1道算式。让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说一说先填写哪一个数位上数,再填写哪些数位。‎ ‎2.汇报总结。先填写三位数(乘数)的个位,再考虑百位的取值范围,最后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3.出示第2道算式,学生尝试解答,不会的同学可以寻求帮助。‎ ‎4.分组交流解决方法。‎ ‎5.汇报总结。先确定一位数(乘数)的取值范围,再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四、全课小结 你在本节课获得到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14课时:三位数(中间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21页例8、例9。‎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景,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快速口算:(屏幕闪现后隐藏)‎ ‎200×2 800×2 6×700 7×800 30×3 10×3 50×0‎ 设疑:50×0=0还是50×0=50?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2.揭示研究问题:有关0的乘法 二、探索新知 ‎1. 探索 理解“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 出示:小猫钓鱼情境图。‎ 师:小黄猫、小红猫、小蓝猫又去河边钓鱼了,可是他们钓得并不认真,一会儿扑蝴蝶,一会儿捉蜻蜓,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今天又有什么收获呢?(出示小猫钓鱼图)‎ 师: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你怎么看出来的?‎ 师: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吗?生说师完成板书:0+0+0=0‎ ‎ 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指名汇报,学生回答师板书:0×3=0或3×0=0‎ 师:你是怎么知道得数是0的?生答出:因为3个0相加等于0,所以0×3=0。‎ ‎4、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0和3相乘等于0,下面我们再来做几道题目,想一想:0×7= 8×0= 0×0=‎ 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7个0相加等于0)‎ 教师:现在你知道50×0=0还是50×0=50?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5、填一填:25×□=0 □×0=0‎ ‎6、结合□×0=0 总结“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 ‎1.师:刚才小朋友学到了一个有关0的新的知识点,下面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创设生活场景,出示:学校体育馆有4个同样的看台,看!这就是其中的一个,你能看出这个看台有几排座位,每排几个吗?提出问题: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座位?学生独立计算,交流反馈。‎ ‎3.师: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那么4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呢?‎ 先请小朋友估计一下4个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学生回答大约有400个或400多个)‎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回答。‎ 师:那么他估计得对不对呢?请小朋友一起来算一算。指名一人板演。‎ 师指着十位上的0问:为什么十位上写0?生回答(因为十位上0和4相乘得0)师:看来4个看台有408个座位,刚才小朋友估计得完全正确,你们可真厉害!‎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1.  做22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做在书上(指名4个学生板演。)‎ 反馈:集体校对得数。‎ 为什么后面三道题目积的中间没有“0”呢?‎ 师:全对的举一下手,看来小朋友们个个都很聪明。‎ 引导观察:今天计算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揭示课题: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想想做做”第3题 老师以前碰到过一个小朋友叫马小虎他做题可马虎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好吗?(出示题目,看)先找一找他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把正确的答案写在旁边。(查找问题所在,并订正,集体校对)小朋友可真细心老师代表马小虎谢谢大家。‎ ‎3.“想想做做”第5题。‎ ‎(1)编2个中国结要用多少厘米?(学生独立解答)‎ ‎(2)要求还剩下多少厘米?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原来有多少?已经用去了多少厘米?‎ ‎4. “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5题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你能估计出3个书架大约有多少本书吗?指名学生回答。‎ 师问: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学生回答。‎ 四、总结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师出示标题:对,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请小朋友回想一下我们在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五、作业 ‎1.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作业第22页第4题。‎ ‎2.挑战自我:‎ A组: B组 ‎ ‎390×7 = □ 0 □ ‎ ‎3×280 = × 4 ‎ ‎840×2 = ‎ ‎ □ 6 2 □‎ 第15课时: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23页例10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在学习了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之后,经历探究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准备举办《冬季阳光体育运动会》,你们高不高兴?为了迎接这次运动会,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来到操场排练。‎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从以上文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4个方队表演团体操,每个方队有120人,一共有多少人?‎ 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让学生独立口算或列竖式计算。‎ 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因为4×12=48, 所以4×120=480‎ ‎⑶指导竖式的另一种写法。说说这种竖式写法中要注意什么?‎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 ‎⑵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观察:后两题积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适时进行评讲。提醒学生注意写结果时不能漏掉算式中数字末尾的0。‎ ‎2.想想做做2‎ 说说这些错题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你以后在做题时会注意哪几点?‎ ‎3.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4‎ 提问:你打算如何计算这些题?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 ‎5.想想做做5‎ 引导学生读题。‎ 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 学生填表。‎ ‎6.想想做做6‎ 仔细审题,让学生说说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再独立列式解答。‎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16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教材25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耐心地做题。‎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1.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结合例子说说在计算时分别要注意什么?请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一下。‎ ‎3.分组自由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出示:350×2的积是( )位数,积是( )百多,积的末尾有( )个0。‎ 学生独立思考:‎ ‎(1)怎么不计算就能知道积是几位数?‎ ‎(2)积是几百多又是怎么知道的?‎ ‎(3)你认为积的末尾有几个0?‎ 先小组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二)综合练习 ‎1.第25页第2题。‎ 小卡片出示口算题,进行口算,并选择其中几题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只要先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第25页第3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提问:每组中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 ‎(3)小结:用竖式计算时,乘数中间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个位对齐,要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第25页第4题。‎ ‎(1)出示题目,读题目要求。‎ ‎(2)学生先估算,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3)学生填表,指名回答,再集体交流。‎ ‎4.第25页第5题。‎ ‎(1)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求一共有多少袋?独立完成。‎ ‎(3)同桌校对、交流。‎ 三、拓展延伸。‎ 完成25页思考题。‎ ‎1.要使积最大: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大?‎ ‎(500×7或700×5)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2.要使积最小: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小?‎ ‎(200×3或300×2)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四、评价总结,升华认知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收获?觉得自己的课堂表现如何?‎ ‎ ‎ 第17课时:复习(1)‎ 教学内容:教材26页复习1-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能正确快速口算,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能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梳理本单元学过的内容。‎ 提出复习的必要性。‎ 二、练习指导 ‎1.第1题。‎ 同桌相互口算练习。指名随机口算得数,并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小结:口算要注意口算的方法,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口算的能力和速度。‎ ‎2.第2题。‎ 先让学生进行口算,比一比谁做得又以又快。‎ ‎3.第3题。‎ ‎ 男、女生进行笔算比赛(2、3两组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完成的一组题中的算法,进行交流。‎ 小结提问:(1)乘数的末尾有1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 )个0。‎ ‎ (2)乘数的中间有1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1个0吗? ‎ ‎ (3)乘数的末尾和中间都没有0,积里面也一定没有0吗?‎ ‎4.第4题 ‎(1)独立进行估算。‎ ‎(2)组织交流估算方法。‎ ‎(3)分组进行竖式计算。‎ ‎(4)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 5.第5题。‎ ‎(1)学生独立审题。让学生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2)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除法做。‎ ‎(3)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6.第6题。‎ ‎(1)学生读题审题。让学生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2)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来做。‎ ‎(3)两个月一共收获多少个?‎ ‎7.第7题。‎ ‎(1)学生独立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你打算如何估算?‎ ‎(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小结。‎ 今天你哪些收获?‎ 第18课时:复习(2)‎ 教学内容:教材27页8-12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今天就来利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练习指导。‎ ‎1.第8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观察上下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3)你能利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下面填空吗?‎ ‎130×12=130×( )×( ) ‎ ‎2.第9题。‎ ‎(1)先让学生观察下每组算式规律。‎ ‎(2)猜测(估算)每个算式的结果。‎ ‎(3)独立完成计算,交流规律。‎ ‎3.第10题。‎ ‎(1)出示情景图,理解题意。(让学生指指小华小华和小芸上学和回家走过的路,理解小华一天走1个来回,小芸一天走两个来回。)‎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52个星期是多少天?‎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李叔叔带了1000元,够买5辆儿童车吗?你是如何知道的?你能估算下,够买几张儿童床呢?‎ ‎(2)买4辆儿童车和1张儿童床,一共要用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拓展延伸。‎ 课本27页思考题。‎ (1) 学生独立审题。‎ (2) 你能画出小欣上学过程的示意图吗?‎ (3) 你从示意图上发现了什么?(2个850米)‎ ‎ 四、全课小结。‎ ‎ 你又学会了哪知识?获得了哪些解题技巧?‎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 第1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28~30页,千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几千克是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 ),用秤( )‎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 )做单位。‎ ‎(3)(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板书设计 ‎ 千克的认识 ‎ 掂一掂 称一称 看一看 ‎ 千克(公斤)KG ‎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第2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至33页,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知道克是比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和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 (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 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 三、实际运用“克”‎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 提高训练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综合训练 ‎4.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填空 ‎( )大约重1克 ( )大约重1千克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7千克500克=( )克 23千克-15千克=( )千克 四、全课总结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第19页认识克。‎ 板书设计: ‎ ‎ 克的认识 ‎ 克——g ‎ 1千克=1000克 第3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第34~35页。练习四。‎ 教材简析:单元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难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 ‎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 二、完成练习五中的习题。‎ 基础训练 ‎1、第1题 ‎(1)出示情景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 估一估:篮球大约有多重?乒乓球大约有多重?你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 ‎(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2.第2题 ‎(1)提问: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大约有多重?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头大约多少千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高训练 ‎3.第4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综合训练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怎样算?‎ ‎(3)学生算出2号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3号杯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6.全课总结。‎ ‎(1)读一读“你知道吗?”‎ ‎(2)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板书:长方形 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课件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例2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尺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初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挂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动态画面演示出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长就是池口的周长。组织学生独立指出课桌桌面,三角尺的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4.教学“试一试”。‎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 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2.课后作业。 ‎ 做“想想做做”第5题。‎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例3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教材第41‎ 页例题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体育老师地四周划上线,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1)28+15+28+15=86(米)‎ ‎ (2)28+28+15+15=86(米)‎ ‎ (3)28×2=56(米)‎ ‎ 15×2=30(米)‎ ‎ 56+30=86(米)‎ ‎ (4) 28+15=43 (米)‎ ‎ 43×2=86 (米)‎ ‎(4)提问: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试做。‎ 计算方法可能有:(1)25+25+25+25=100(厘米)‎ ‎ (2)25×4=100(厘米)‎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哪一促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提问:做这两题时,你们先干什么?又干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追问:做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第4课时 练习六(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第5课时 练习六(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练习六6-11题。‎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5-36= 3×15= 12×6= 5×13=‎ ‎13×4= 4×21= 18×2= 7+23=‎ ‎2.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 请大家取了数学练习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准确不准确。(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要量出哪些数据)‎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讨论: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要画出这个正方形,你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如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2. 完成“练习六”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哪一面靠墙篱笆最短?‎ ‎4. 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出示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3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拼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5.完成思考题。‎ ‎(1)观察图形,和同桌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指是哪几条边?‎ ‎(2)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 ‎(3)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三、课后作业:课本45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哪些知识?‎ 第6课时 周长是多少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总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学具篓里都有些什么物体,能告诉老师吗?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运用这些学具进一步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拼一拼 ‎(1)请同学们取出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动手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哪些形状的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互动交流。‎ 想一想你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后两个图形)‎ 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先估计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测。‎ 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2)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它的周长和刚才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比较一下三个图形,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画一画 谈话: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吗?在小组交流下,看看有几种情况?你能画出这些长方形吗?‎ 如果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画出这个正方形吗?‎ ‎4.量一量 出示课本上两幅图。这两幅图是什么?你能指出它们的周长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下。(第二幅图注意让学生明确周长就是圆的周长,和里面的图案无关。)‎ 你能估计出这两幅图形的周长吗?你能验证下吗?你打算如何验证?同桌合作测量出两幅图形的周长。(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软线来测量,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四个活动,你对周长又有哪些认识?‎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 整十、 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口算整十、 整百数乘一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促进算法的有效迁移。‎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再移动卡片,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之间的联系。‎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观察图意,搜集信息,明确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 出示图画,引导搜集信息,明确要求问题。‎ ‎ 问:“沿着四周走一圈”是什么意思?‎ ‎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 班级交流评讲。‎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插图,搜集图中的信息。‎ ‎ 独立思考,解答题目。‎ ‎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是怎样学道这些新知识的?‎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目标: ‎ ‎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只是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情推理的能力。 ‎ ‎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教具:黄花片(6朵)、蓝花片(5朵)、红花片(8朵)‎ 学具:方块(20个),三角形(5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牵引导入 ‎ ‎1.春天美丽的花儿都开放了,看!(课件出示)花坛里的花开得真漂亮呀!这不还引来了几个小朋友,他们正在数花呢,(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 2.师:比较每种花的朵数,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 ‎(1)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 ‎(2)红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3)黄花再添多少朵就和红花同样多? ‎ ‎(4)黄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 3.谈话:刚才小朋友们提的都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学生答)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一种比较两个数量的方法,那就是“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4.那么倍表示怎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可以通过摆花片来研究。‎ 二、认识“倍” ‎ ‎1.师摆花片:蓝花2朵,黄花6朵 ‎ 师: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可以把它们圈起来表示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请小朋友伸出手比划一下。 ‎ ‎2.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位小朋友上来圈一圈。‎ ‎ 谈话: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 ‎3.再次感知 追问:为什么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 ‎ ‎ 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个2朵?我们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请小朋友看着图和同桌说一说。 ‎ 指名说,教师板贴。‎ ‎4.如果我添上1朵蓝花,现在把蓝花看作一份,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 ‎ 5.小结:看来,要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首先要知道蓝花的朵数,再看黄花里面有几个蓝花那样的朵数,那么黄花就是蓝花的几倍。‎ ‎6.操作 ‎ ‎ (1)要求:第一排摆3个方块,第二排摆6个方块,问:第二排方块的个数是第一排的几倍?怎样分就能一眼看出是2倍?追问:你为什么3个3个的分呢?‎ ‎ (2)要求:左边的小朋友摆三个三角,右边的小朋友摆15个方块,两人说一说方块的个数是三角的几倍? (3)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合作,左边的小朋友摆三角,右边的小朋友摆方块,要使方块的个数是三角的4倍,看谁的方法最多?‎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蓝花和红花是怎样的关系。‎ ‎ 1.(课件出示蓝花和红花),你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自己在下面想一想该怎样圈就可以一眼就能看出是几倍。 ‎ ‎ 2.问:你是怎样圈的?为什么2个2个圈在一起?红花朵数是蓝花的( )倍? 3.问:如果不摆花片,我们应该怎样去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呢?‎ 小组讨论一下,并说说为什么? 汇报交流。(板书:8÷2=4)‎ ‎ 明确:要求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就是求8朵红花里有几个2朵,也就是把8朵红花第2朵一份平均分,所以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指出:倍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的,不是单位名称,所以不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倍”。‎ ‎ 四、解决问题 ‎ ‎1.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完成。 ‎ ‎ (2)汇报交流:你是怎么看出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的?(把绿带子看作一份,红带子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是绿带子的5倍。)‎ ‎ 2.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 ‎ 思考:第二幅图中你是把几个胡萝卜连在一起的?为什么第一幅图中2个彩球连在一起,而第二幅图中要把4个萝卜连在一起呢? ‎ ‎3.想想做做4‎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乐学数学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根据下面图式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 ○○○ ○○○ ○○○‎ ‎□○□=□‎ ‎△△ △△ △△ ‎ ‎□○□=□‎ ‎★★★★★ ★★★★★‎ ‎□○□=□‎ 师:你们可真棒!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摆图形的游戏吧!‎ ‎2.提出学习目标 a、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b、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展示 ‎(1)例2 学生动手摆小棒,用小棒摆正方形。‎ ‎ 你摆了几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 ‎ 摆两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摆三个、四个呢?‎ ‎ 师: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 问:4的3倍是几个几?‎ ‎ 你能摆出4的3倍吗?但不摆正方形。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几的几倍。‎ ‎ 师:指着2个4根问:它可以说成什么?谁能摆出4的2倍?‎ ‎ 师:把下面的说成几的几倍或几个几。‎ ‎ 3个2、2个5、4个6、3个5。‎ ‎ 2个3倍、5的1倍、4的6倍、3的4倍。‎ ‎(2)例3‎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应该怎样摆?谁有办法?学生展示。‎ 汇报:第二行摆几个圆?为什么?怎样摆能清楚的看出来?‎ 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数学算式怎样计算出来?为什么?‎ ‎(3)例4‎ 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线段图表示的意思,应怎么解决。‎ 三、拓展知识外延 ‎1.教材76、77页的做一做。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第二行该怎样摆?怎样算的?‎ ‎2.老爷爷昨天买了2个鸡蛋,今天他买的是昨天的3倍,请你算出他今天买了几个鸡蛋?学生计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练习十七的第1、2题。学生看清题意,然后计算。‎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学习例题 ‎⑴观察例题图,说说小华和小红在做什么?‎ 问: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⑵谈话:你能列竖式计算出它的得数吗?‎ 学生尝试笔算,小组交流。‎ ‎⑶班级汇报:‎ 列竖式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⑷问:看一看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联系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想一想,三位数乘一位数在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等方面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试一试”‎ ‎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 班级交流,由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 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复杂之处在哪里?‎ ‎1.小组讨论: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 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 ‎ 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班级交流订正。‎ ‎ 让学生数一数每题的积各有几位,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 ‎ 问: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三位数或四位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 指名说一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要求口算哪些题,口算给同桌听,一人口算乘2的题,一人口算乘3的题。‎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 让学生说图意,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 用竖式计算得数,然后口头回答问题。‎ ‎ 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 教学目标:‎ ‎ 1.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的笔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 ‎3. 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 24×2= 213×3= ‎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 ‎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 ‎ 灰天鹅:48只,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 ‎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 ‎48×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估算 ‎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 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再摆同样一行小棒。要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个性化意见172个8根少,‎ 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 先算2个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进这捆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 ③竖式计算。‎ ‎ 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 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 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 出示试一试:‎ ‎4×152=‎ ‎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 ‎(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 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 ‎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 ‎1.归纳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算理。 ‎ ‎2.归纳一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应注意的地方。 ‎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教学目标】 ‎ ‎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 ‎2.过程与方法:会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来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程中需要连续进位的问题。‎ ‎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 ‎ ‎1. 口算 400×2= 300×= 100×2= 5×300= 400×6= 300×9= 700×9= 53×3= 学生边回答边说出口算的方法。 ‎ ‎2. 笔算 24×4= 48×3= 这是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 (学生在做完后师强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要注意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的个位相乘时,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下一位进几。) ‎ ‎ 二.创设情境,构建新知。 谈话:刚才同学们可真细心,真会观察。其实不仅仅是数学课堂上有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的数学知识。不信,你瞧!(课件出示例题:小华家到体育场的场面) 咦,小华在做什么呢? 学生:在跑步 他可真是个爱锻炼的好孩子!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 生1: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 生2: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 生3:他们俩家相距多少米?‎ ‎ 生4:大生家比小华家到体育场远多少米?‎ ‎ 师: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远,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 ‎ 生:小华每分钟跑152米,用了4分钟,怎样列式?算式:152×4=‎ ‎(一)合作探究学习 ‎152×4=的计算方法 你能估算出小华家到体育场有多少米吗? ‎ 生:400多米; 500多米;600多米……‎ 师:到底有多少米?怎样才能得到准确值呢?‎ 生:需要计算才能知道 对,我们可以通过列竖式来计算,同学们把竖式列出来。板书竖式)你们能计算出这个竖式的结果吗?请大家试一试 ‎ 学生尝试探索计算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 ‎(二)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 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老师巡察学生的探索情况)‎ ‎(三)全班汇报。‎ ‎ 今天就我们要解决的这道乘法计算和以前不一样了,有一个乘数是三位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那么,‎ 哪位同学知道这个百位上到底应该写几?教师把竖式板书完整。‎ 结合方块图:从个位起,用4分别乘152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4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8,在积的个位上写8,4和十位的5相乘得20,这里的20表示20个十,也就是2个百,在积的十位上写0,并向百位进2,4和百位上的1相乘得4,这里的4表示4个百,再加上十位的进位数2个百是6个百,所以在积的百位上写6。(板书,强调要补充完整横式)‎ ‎ 师:刚才哪位同学估计600多米,介绍一下你的经验。‎ ‎ (四)自己探究学习152×4=的计算方法 ‎ 1.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 师:我们会计算152×4了,解决了小华家到体育场的距离,那我们能否计算出大 生家到体育场有多远吗?怎样列式?生:248×4= ‎ 师:请你们自己尝试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 ‎248 × 4 =992 ‎ ‎3.观察、比较。 ‎ 师: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 生:想知道它们有什么相同处?什么不同处? ‎ 师:小组内讨论、交流,看谁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汇报。‎ 师:同学们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计算时要认真、细心地演算。‎ ‎ ‎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索、交流,知道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 你有什么提醒小伙伴的吗?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指出: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个位和十位都出现了进位的情况,这就是乘法笔算中的连续进位。‎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独立完成,算完之后口头说计算过程,课件随学生发言出示,你做对了几题?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要注意哪些?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 小结: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计算时从个位起,用一位数分别乘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满十,就向下一位进几。 ‎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学生自己做,指名板演。(及时纠错)‎ ‎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 ‎ 分组计算,出示答案。比一比两题的积分别是几位数。‎ ‎ 第一组的两道算式,乘数同是3,为什么得数有的是三位数有的是四位数?(第一道算式百位数乘3不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百位数乘3需要进位,所以„„) 第二组也同样如此。(课件出示: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指名说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需要口算哪些题呢?‎ ‎ 游戏:口算抢答。‎ ‎ 5.完成想想坐坐第5题。(课件出示)‎ ‎ 你从图中了解了什么信息?要求这个问题该怎样思考?把你的想法和大家 交流一下,并列式计算。 ‎ ‎6.看一看聪明的你能拿到这份礼物吗?(黑板出示下题) ‎ 教学反思:‎ 第7课时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 ‎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月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0的算理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谈话:你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有3只小猫去钓鱼,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 ‎⑴出示小猫钓鱼场景图 问: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可以怎样列式?‎ ‎⑵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⑶问:你能改写乘乘法算式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个0相加等于0,改写乘乘法算式还可以怎样写?‎ ‎⑷想一想:0×7= 8×0=‎ 指名口答。‎ 问: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⑴出示看台图 ‎ 问: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求出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⑵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⑶一个看台102个座位,学校体育馆有4个这样的看台,估计一下,学校体育馆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小组交流,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⑷算一算,到底有几个座位?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⑸班级交流评讲。‎ ‎ 问:积的十位上的0十位怎样得到的?与刚才估算的结果接近吗?‎ ‎⑹试一试:104×4‎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 在书上计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并改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 独立完成在书上,做完后小组里交流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 独立检查,在书上订正,然后全班交流。‎ ‎ 问:你认为做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最容易发生哪些错误?怎样避免这些错误?‎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 看图说一说,4个书架各有多少本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估计4个书架大约一共有多少本书?说说你的估计理由。‎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 谈话: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 将学生提出问题板书出来,要求学生选择问题并解决。‎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 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 出示:3×2= 7×2= 13×2=‎ ‎ 3×20= 7×200= 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 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题。‎ ‎ 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 独立完成。‎ ‎ 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 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 5题。‎ ‎ 引导学生读题。‎ 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 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题。‎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第1课时 认识千克 教学内容:教材第28~3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的:‎ ‎1.通过难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知道秤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的单位千克,活动体验‎1千克大约有多重,使学生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与数学联系着。‎ 教学重点:‎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质量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 ‎2.了解用秤(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交流、实验等能力;了解、体验身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千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质量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如何判断物体的轻重 ‎1.同时出示一本厚的书和一本薄的书。‎ 老师问:这两件谁重呀?为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用眼看一看(观察)‎ ‎2.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盒子,一个里面装有物品,一个里面是空的。‎ 老师问:这下又是谁重了?为什么?‎ 学生说。‎ 这时大家出现了两种答案,并有争论。关键是在于这两样东西差不多大,关靠眼睛看不出谁重谁轻。谁能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快速的判断出到底谁重呢?‎ ‎(用手掂一掂)‎ 让学生上台用手掂一掂。(两名)‎ 板书:用手掂一掂 ‎3.刚才两名同学用手掂出了它重一些,那么它到底有多重呢? 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 学生说:(用秤称一称)‎ 板书:用秤称一称 二、认识秤 ‎1.谁能说说你见过了哪些秤,大概是用来称什么的?‎ ‎(学生边说边出示挂图)‎ 老师简单地介绍各种秤的名称以及用途。‎ 再问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而且最为方便的是那一种秤呢?‎ 学生说:台秤。‎ ‎2.出示台秤,还有台秤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和挂图。‎ 老师说:大家观察一下,看看这个台秤,都有些什么组成的?‎ ‎(有学生说道:上边有“kg”这两个字母。)‎ 三、认识千克 ‎1.老师说:既然大家观察那么认真,发现了那么多东西。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个新的单位“千克”,请大家看小黑板上的内容。‎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内容是“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 作单位。 可以用符号 表示。)‎ ‎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完成小黑板。‎ ‎ 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要求记住。‎ ‎ 老师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把“‎1千克”称为“1公斤”。‎ ‎2.出示一个‎1千克重的物体(铅块)。‎ 师说:现在我们来称一样东西,请大家认真观察。‎ 把铅块放在台秤上边。‎ ‎(学生观察)‎ 师问:台秤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说:指针指到“1”了.‎ 师问:指针指到"1",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说明了它重‎1千克。 ‎ ‎(板书 ‎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让学生上台指一指)(1名)‎ 四、课堂练习(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说: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图中的内容,再完成题目。‎ ‎(学生做题)‎ 师问:第一幅图中盐水鸭有多重?‎ 学生答:‎1千克。‎ 师说;第二幅呢?‎ 学生说:‎5千克。‎ 师说:大家再仔细看看,看看谁有新发现?‎ ‎(净含量)‎ 师问:什么是净含量?‎ ‎(让学生说)‎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这是贴在电梯里的一个标志,谁能说说这个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什么要把它贴在电梯里?‎ ‎(有一个‎1000kg)‎ 这说明了什么?‎ ‎(电梯最大能载重‎1000kg,千万不能超载,否则会发生危险!)‎ 出示卡车图。‎ 在这辆卡车上面有没有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千克?‎ ‎(‎5000Kg)‎ 这个‎5000Kg的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辆汽车的最大载重量是‎5000Kg)‎ 注意:有学生把“1000kg”和“5000kg”说成是“1千克”和“5千克”。应要纠正,并强调“kg”是千克的符号,千克时一个完整的单位名词,不可拆分。‎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说出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 ‎ 这一题要提醒学生:称不同重量的东西可以用不同种类的适合的秤。‎ 五、实践活动 ‎(一)称大米 ‎1.老师先示范。‎ ‎2.让学生分小组称出一千克的大米,然后分别拎一拎,感觉一下‎1千克的重量,最后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感觉?‎ ‎(二)称书本和文具 ‎ 1.先整本整本书称 ‎ 2.不够时可以再加上一些文具,直到称够‎1千克的东西 ‎ 3.观察,‎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三)估计物体的重量 ‎1.出示‎1千克的枣子、‎2千克的香蕉、‎3千克的苹果,分别用袋子装好。‎ ‎2.让学生上台拎一拎,估计重量,然后老师称一称。‎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啊?你有哪些收获?(出示课题)‎ 七、课外作业 利用国庆长假期时间,陪家长到菜场买菜,看看买到了哪些菜,分别各重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认识克 教学内容:教材第32~3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 ‎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体会‎1克有多重。‎ 教具准备:2分硬币、各类标有克作单位的包装袋、直尺、羽毛、黄豆、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 二、新课学习 ‎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 ‎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 ‎3.一把直尺呢?‎ ‎4.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 ‎5.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橙子:‎150克 哈密瓜:1250克 ‎6.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9000克=( )千克 ‎7千克=( )克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 5.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察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8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图画,谈话:‎ ‎⑴同学们,老师画了三幅画,你们想看看吗?(欣赏)‎ ‎ ‎ ‎⑵问:看了这三幅画后,你想说什么?‎ ‎⑶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2.举例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吗?‎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⑴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汇报。‎ ‎⑵验证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 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分组活动。‎ ‎⑶交流、总结 问: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 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⑷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⑸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 ‎ 问: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⑹小结: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的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时,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谈话:我们已经发现并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小组讨论后在班级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相逢,而且邻边也相等。‎ 三、应用拓展 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小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动手测量 ‎⑴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⑵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4.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展示部分学生作业,要求说出所画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 ‎5.游戏:猜图形 ‎⑴狗弟弟:我的身后是一个长方形,看得见的两条边分别是8cm、5cm,你知道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吗?‎ ‎⑵猪小弟:我的身后藏着一个正方形,可以看到的这条边是6cm,请问:看不见的三条边各是多少cm?‎ ‎⑶牛大哥:只知道我的身后是一个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一条边是5cm。聪明的同学,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它的每条边可能是多少cm?‎ ‎6.举例: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 7.判断:‎ ‎ (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 (2)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是长方形。…………( )‎ ‎ 说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 (3)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 为什么这句话是错的? ‎ ‎ (4)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 ‎8.思考题 ‎ 说出图A、B、C中四条边一共有多长?‎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 边 角 长方形 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39~4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厂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能利用对图形周厂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感知周长 ‎1.摸一摸 ‎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块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吗?‎ ‎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 出示瓷砖、手帕等物品的实物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 指名说一说。‎ ‎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 组织学生先独立指出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的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的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2.量一量 ‎ 出示“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问:你能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吗?学生独立量一量,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算法。‎ ‎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3.算一算 ‎ “想想做做”4,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 “想想做做“5,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做好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地交流想法与做法,教师参与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评析。‎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实际测量 ‎ “想想做做”3,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树叶,在小组中开展操作活动,量出它们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了解学生活动情况,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操作的方法及测量结果。‎ ‎2.解决问题(作业)‎ ‎ “想想做做”6,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选择简便易行的做法,然后让学生在班级中说一说,交流选择不同的但是合理并符合实际的测量方法。让学生互相测量腰围长度,布置学生课后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1~4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活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 教学难点: 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周长”的意义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 师:(拿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谁愿意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学生上来指出)‎ ‎(学生讨论、反馈)‎ 师:这里有许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红笔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 ‎(同学们拿出桌上同样图形的纸描起来)‎ ‎2.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周长是有长短的。你能判断下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 生回答:‎ 师:现在有三处不同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让大家心服口服。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讨论,或同桌交流)‎ 师:大家想到的方法,都可以求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也能比较出它们的长短。但是,如果我们要大家比较的不是两个图形,而是两个不同操场的周长,那么用哪一种方法比较方便又比较准确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 师:我们先来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刚才这位同学想到先量后算的方法。那么该怎样量?又怎样算呢?‎ 生:我认为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对!现在,一个操场的长和宽已经量好了,请同学们看题(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校操场是来一个长方形,长‎105米,宽‎80米,小强绕操场四周走一圈,走了多少米?),求小强走了一周,就是求什么?‎ 生:长方形的周长。‎ 师:操场的周长怎样算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完成。‎ ‎(同学们独自进行计算后,再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法)‎ ‎(1)105+80+105+80=370(米)‎ 周长=长+宽+长+宽 ‎(2)105×2=210(米)‎ ‎80×2=160(米)‎ ‎210+160=370(米)‎ 周长=长×2+宽×2‎ ‎(3)105+80=185(米)‎ ‎185×2=370(米)‎ 周长=(长+宽)×2‎ 师:大家自己已经总结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只要知道长和宽就能求出周长,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能求出周长。现在我们来做几个练习。‎ ‎3. 周长计算的应用 ‎1.周长的基本应用。‎ ‎2.引深拓展。‎ 出示书第55页的第5题:A、B的周长相等吗?‎ 师:计算B图的周长,光靠图上提供的数据行吗?‎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周长是多少(活动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3厘米、5厘米长的小棒、图片、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是什么呢?屏幕展示:‎ 请你从组长那里去领一个吧!‎ 请你想一想,你手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 指名回答。‎ 谈话:为了得到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也可以测量出图形的边长,再计算出周长,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估一估五项活动,继续探讨周长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 ‎1.围一围。‎ 谈话:我们先进行围一围的活动。把书翻到66页,看一看上面一幅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也能用线围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吗?围好后想一想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让学生围图形量周长在小组内交流。并指名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2.摆一摆,‎ 谈话:我们再进行摆一摆的活动,请看课本第66页,要求我们用什么摆,摆成什么图形?请拿出发给你们的小棒,检查一下4根短的长度是不是‎3厘米,4根长的长度是不是‎5厘米。‎ 你打算怎样用这些小棒摆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先想一想。‎ 想好了,在四人小组里摆一摆 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周长是多少?‎ 请组长填表。‎ 长方形 正方形 长 宽 周长 边长 周长 引导学生说:我们摆的是长方形(正方形),它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3.拼一拼。‎ 智慧爷爷给我们小朋友寄来了一封信,你们收到了吗?‎ 里面是什么?这12个小正方形请你猜猜智慧爷爷要我们小朋友做什么?猜一猜。‎ 读要求,先想一想,商量一下怎样拼,同桌合作,可以一个人摆另一个人记录填表格。‎ 长 宽 周长 指名学生交流。‎ 一排摆几个?摆几排?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填好了这张表格。请你观察一下表格里的数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周长怎么会不一样呢?‎ 提问:周长与什么有关?在我们拼出的3种长方形里,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把你记录的结果和小正方形放回信封里,老师帮你们把回信寄给智慧爷爷。‎ ‎4.量一量 青菜老师还给我们同学准备了一个挺有挑战性的题目。‎ 读一读,先量一量再算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交流,你是怎样量的?周长是多少?可能有不同的相法。‎ 一条一条量的。‎ 移一移,只需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用课件演示一下这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以后练习时可以先观察,找找有没有简单一些的方法再动手,可以节约很多的时间。)‎ ‎5.估一估。‎ 你利用估计餐巾纸和课桌面的周长是多少?‎ 三、总结 ‎ 艺术节上,我们全体学生和老师准备了一台精彩的节目。体育老师围了一个长方形的舞台,你怎样测量它的周长是多少呢?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课后去实践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是否可行。‎ 教学反思:‎ 第四的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体现主人公的地位。‎ 二、教学重难点 ‎ 探索口算方法;掌握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计算王国里游玩,愿意吗?‎ ‎2.摘苹果的游戏。复习旧知。 ‎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点击课件出现例1的情景图)‎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瞧,我们学校买来了什么?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了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 师:请大家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好,谁愿意把这题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同时课件出现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可指名答)‎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 ‎(2)探索口算方法。‎ 师:怎样计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再互相之间说说口算方法。‎ ‎(3)汇报,师评析。‎ 生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 。‎ 生2;对,80÷20=4 。因为8÷2=4,所以80÷20=4 。‎ ‎(4)检验正误。(课件出现结果)‎ 师问:学校买来的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 齐答:4个。‎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口答。‎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检查正误,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又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2、教学例2。(出示课件)‎ ‎(1)情境中引出问题。‎ 师:刚才咱们顺利完成了学校分气球的任务。大家表现非常好!瞧,学校又买了彩旗。你从画面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请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 。‎ ‎(2)探索、讨论口算方法。‎ 师:怎样算120÷30呢?可以小组间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该例题的教学较上例题放得更开了,旨在培养学生用迁移类推的能力。)‎ ‎(3)汇报。‎ 生1:120÷30 =4 ,我想4个30是120,也就是30×4=120,所以120÷30=4 。‎ 生2: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12÷3=4,所以120÷30=4 。。‎ 师:说的很好。你还真善于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检查结果吧,看大家的做法对吗?(课件演示)‎ ‎3.小结。‎ 同学们,在解决分气球和分彩旗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用乘法做除法或用表内除法做除法。‎ ‎4.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几题的要求吗?‎ 想一想:83÷20≈ 122÷30≈ 80÷19≈ 120÷28≈‎ ‎ 生:用估算求商。‎ 师:请你选一题来试一试。将估算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并借助已有的口算与估算经验探索除法估算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推上口算的主体地位。)‎ ‎(2)交流,并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谁愿意说一说?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师:大家真不错,说的非常好。那么,谁愿意总结估算方法?‎ 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成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刚才我们学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 师:你总结得真好。请你告诉大家,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看成什么样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生:是,要看成和被除数或除数最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师:这样说就清楚准确了。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三)巩固练习 ‎1、小试身手。‎ ‎ “做一做” 40÷20 = 143÷70 ≈ 360÷40 = 632÷90 ≈‎ ‎2、帮小动物找妈妈。课件出示题目。‎ ‎3、智力比拼。根据数字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并计算。‎ ‎4、智力赛跑。三分钟内看谁最先做完30道口算题。‎ ‎(四)全课总结 好了,通过这节课,最后,请你用“我学会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 80÷20=4 ‎ ‎ (1)因为20×4=80 所以80÷20=4 →想乘法做除法 ‎ (2)因为8÷2=4 所以80÷20=4 →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 120÷30=4‎ ‎ (1)因为( ) 所以( ) →想( ) ‎ ‎ (2)因为( ) 所以( ) →想( ‎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商的位置,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 ‎1.口答:‎ ‎(1)3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2)24里面有几个8?‎ ‎(3)20里面有几个十?‎ ‎(4)4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个20是多少?‎ ‎2.解决问题:‎ 师:快开学了,同学们都在积极准备学习用品。有两个同学一共买了16枝铅笔,平均每个同学买了多少枝?‎ ‎  问:怎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会用竖式计算吗?‎ ‎3.谈话:那边还有两组同学在买铅笔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买铅笔中的数学问题吧。‎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课件出示:情景图左半部分。‎ ‎①问:从这两个男孩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②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怎样列式? 板书:40÷2=‎ ‎③师:40÷2等于多少?独立思考如何得出这个结果的,与同桌相互说说,并把结果填在书上。‎ ‎④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A.因为4÷2=2,所以40÷2=20。‎ B.4个十除以2等于2个十,2个十就是20。‎ C.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就是20。‎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问:你在做题时是横着做的还是竖着做的?为什么竖着做?‎ ‎    让学生比较每组上下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 ‎(3)小结:刚才学习的这些口算就是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2.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①问:这两个女孩也在买铅笔,她们一共买了多少枝呢?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②师:要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怎样列式? 板书:46÷2=‎ ‎③师:估计46÷2的商是几十多?你准备怎样解决?‎ ‎    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④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A. 摆学具:拿出4捆6根小棒,先分整捆,每人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单根,每人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 ‎     B.口算: 40÷2=20 6÷2=3 20+3=23‎ 帮助学生把操作抽象成分步口算:‎ 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     40÷2=20‎ 再分得3枝            6÷2=3‎ 合起来是23枝          20+3=23‎ ‎  问:这几题你也能说出口算过程吗?‎ ‎96÷3 84÷4 55÷5‎ ‎⑤师:其实46÷2这题我们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回忆分小棒的过程,你会用竖式算一算吗?4人小组讨论竖式的写法。‎ ‎⑥问:谁来完整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结合学生讨论的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 ‎ 师:笔算46÷2,从哪一位除起,除得的商写在哪里?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学生讨论)2乘2得4,4减4得0,因为还要除个位上的数,这里不写0。为了看得清楚,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移下来接着除,接着会算了吗?(竖式略)‎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笔算过程,笔算46÷2,要从哪一位除起?除得的商写在哪里?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过以后再怎么办?商又写在哪里?‎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师:在买铅笔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应的口算和笔算,下面就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1)让学生仔细看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5题。‎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知道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你打算怎么办?‎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预设:‎ 解法一:48÷4=12(元) 63÷3=21(元) 12〈 21 所以杨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 解法二:由图中的信息知道,杨树苗买的棵数多用的钱数少; 而松树苗买的棵数少用的钱数多。所以杨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 四、全课总结、内化新知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 五、当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教学反思:‎ ‎ ‎ 第3课时 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 ‎1.学习一位数除整十数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 ‎ ‎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 教学重点:除法的验算方法 。‎ 教学难点:两种验算的算理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 出示商品的画片,做游戏:这里有3元一块蛋糕,‎ 请同学们来想一想,做一做; ‎ ‎1.买这样的一块蛋糕要多少钱?买两块呢? ‎ ‎2.如果我有12元钱?能买多少块?27元钱能买多少块?你是怎么想的? ‎ ‎3.36元可以买多少块? ‎ 二、新课学习 ‎ ‎1.一起讨论:怎么样证明36÷3=12是正确的呢?12×3=36 ‎ ‎2.试一试: 这些除法算得对吗?9÷3=3 63÷3=21 94÷2=47 ‎ ‎3.65元可以买多少块蛋糕?65÷3=21(块)……2(元) ‎ 想一想:你能验算吗?21×3+2=65(元)你是怎么想的? ‎ 三、巩固练习 ‎1.与同座位同学合作,互相验算。 ‎ ‎2.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 ‎3.一边说一边做第一4.5两题。 ‎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首位不能整除的)‎ 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 ‎1.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方法; ‎ ‎3. 学会估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商。 ‎ 教学重点: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再除。 ‎ 教学难点: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与个位上的数一起再除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把这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两个班,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 ‎ 二、新课学习 ‎ ‎1.动手分一分,说一说, ‎ ‎2.我们一起来写出算式:(弄清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思) ‎ ‎3. 52÷2=26 (个) ‎ ‎ ‎ ‎4.让我们来验算一下。(让学生自己选择说明或是计算的方法) ‎ ‎5.边说边做:‎ ‎78÷3= 84÷6= 92÷2= 80÷5= ‎ ‎6.验算上面的计算题。 ‎ ‎7.根据三个数量,请你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想想做做第5题) ‎ ‎8.估算:你能估计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多少吗? ‎ ‎ 64÷5= 85÷3= 95÷4= 91÷2= ‎ ‎ (10多) (20多) (20多) (40多)‎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 四、小结:‎ 说说今天学的除法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 五、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教学反思: ‎ 第6课时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 ‎1.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方法; ‎ 教学重点:个位商写0的计算 、理解不够商1要用0占位。‎ 教学难点:被除数十位上数能整除而个位上的数不够商1时,为什么要写0?‎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今天,老师要把62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 ‎ 二、新课学习 ‎1.让我们写出算式来。(剩下2个羽毛球,商怎样写呢?) ‎ ‎ 62÷3=20(个)……2(个) ‎ ‎2.让我们来验算一下。 ‎ ‎3.边想边做:83÷4= 63÷6= 92÷3= 61÷2=(注意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 ‎4.算一算,比一比: ‎ ‎ 42÷2= 41÷2= 63÷5= 53÷5= ‎ ‎5.找找错在哪?(想想做做第3题) ‎ ‎6.想想做做第5题注意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可以灵活点。 ‎ ‎7.至少要搭多少顶帐篷?(让学生体会余数问题在生活中的合理运用,不要求讲进一法)讨论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第二页想想做做1.2。 ‎ 四、小结:‎ 大家今天有什么收获啊?‎ 五、布置作业:‎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最后两题。‎ ‎ 52÷5= 43÷4= 82÷4= 74÷7=‎ ‎2.有75千克的大米,每次搬运10千克,至少要搬运多少次?‎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会从条件开始想起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知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到进行有条理和富有个性的思考,并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的能力。‎ 重点: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问:什么叫策略?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需要策略,今天我们就学习解决实际总是过程中常用的策略。‎ 二、 互动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教材第71页例1情境图,学生装读题,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分析题目。‎ 小组讨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1)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2) 第一天摘的个数加5个第三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加5‎ 提问: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氢你的想法告诉小级的其他成员。‎ 学生装通过喜欢的方法(列表、列式或其他方法)计算求出答案。‎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30‎ ‎35‎ ‎40‎ ‎45‎ ‎50‎ 第二天:30+5=35(个)‎ 第三天:35+5=40(个)‎ 第四天:40+5=45(个)‎ 第五天:45+5=50(个)‎ 现在你知道第三天和第五分别摘了多少个了吗?你还有其他方法?‎ ‎2.小结策略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 要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自清要求的问题。(板书:弄清题意)‎ (2) 可以从条件开始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三、 巩固练习 ‎1.完成 教材第72页“想想做做”第1题。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能样解答。‎ ‎ 2.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装读题,说说条件 和问题。‎ 提问:怎样理解“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一名话?‎ 1. 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3题。‎ 2. 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4题。‎ 3. 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5题。‎ 一、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 重点: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什么策略?(从条件想起)运用这一策略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注意点。‎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教材第74页例2情境图,再看图说说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提问:你能先在下面的图中填一填,再看图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吗?(小组讨论,填图)‎ ‎ 指名填线段图,集体交流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比黄花多7朵,要求红花有多少朵)‎ 提问“‎ 根据地题材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可以根据前两个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求出黄花的朵数后,就能求出红花的朵数。‎ 让学生列式,想一想怎样算,指名板演。‎ ‎(1)黄花有多少朵?12×2=24(朵)‎ ‎(2)红花有多少朵?24+7=31(朵)‎ 订正时提问:你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2.教学“想一想”。‎ 出示问题: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当怎样解答?‎ 谈话: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再解答。‎ 学生装小组交流,列式解答。‎ ‎12×2=24(朵) 24-7=17(朵)‎ 展示学生装的讨论结果,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比较,小结。‎ 谈话:刚才的两个问题,都是从条件想直,再解决问题的。这两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小结:‎ ‎(1)都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 ‎(2)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线段图。‎ 小组交流,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学生装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从条件想起,用的时间少代表跑得快,用的时间多代表跑得慢。‎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装讨论,交流。‎ 小结:先求杜鹃花和茶花的总盆数,再求这个总盆数的2倍也就是月季花的盆数。‎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独立列式,说谋取 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全班订正,教师评价。‎ 四、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继续学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然后列式计算。‎ ‎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 第一课时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 ‎2.能力目标: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 教学难点:判断图形平移的距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火车吗?它是怎么运动的呢?用手势比划一下。其实物体的运动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运行在半空中的缆车,在公路上奔跑的汽车,还有我们头顶上的电风扇等。(多媒体出示)‎ ‎2.能不能用手势说明一下,这些物体将会如何运动?(指名演示:你真棒,把火车的运动比划得很形象!)‎ ‎3.有谁能把电风扇的运动用手势形象的比划出来?(你也很棒!)大家对比一下刚才这两个同学比划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4.这几幅图片是从我们的生活中找来的,认真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你能按照刚才的运动方式分类吗?边说边用手势比划。‎ 师:对,象拍球、飞机的飞行、火车的运行等沿着直线运动的(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可以叫平移。(板书平移)‎ 那么,象风扇、地球仪、钟面的时针等围绕一个点或轴转动的,我们可以把它叫旋转。(板书旋转)‎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平移”和“旋转”。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平移和旋转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5.你会用手势表示平移和旋转吗?‎ ‎6.小结:对,平移不但可以上下移动,还可以前后,左右移动。‎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你能判断吗?‎ ‎7.多媒体出示:(P25“想想做做”第1题)‎ 请用画“—”的符号表示平移,用画“○”的符号表示旋转。‎ ‎8.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9.汇报小结: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广泛存在,人们利用这些特征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大事呢。让我们看一段录像吧。(上海音乐厅)‎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动作表演平移和旋转现象,实际就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从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 二、探究平移的距离。‎ 平移的力量可真大啊,提出这种想法的工程师们更是了不起。今天我们也来当一会小小工程师吧,我们这儿也有一间房子需要平移,但平移之前我们要先学会观察:‎ ‎1、出示房子的幻灯片:‎ 师:小房子向什么方向移动?从哪里可以知道呢?(箭头 对这个箭头是表示平移的方向的,在平移的图中是不能少的)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呢?(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2、房子究竟向右平移了几格?从房子的哪个点比较容易看出它平移的格数?我们一起来看(多媒体演示)‎ ‎3、引导学生找其它的对应点。(除了看这一组对应点之外,还可以看哪些对应点?)‎ ‎4、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要知道是平移了几格,先“找点”‎ ‎,找出两处相对应的点,比如房子的房顶就是一组对应点,然后看对应点之间移动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对应点不止一对,所以还可以继续找第2对、第3对……,但数一数后会发现,每一组对应点之间都相差4格。‎ ‎5、练习:课本P24的练习。‎ ‎6、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订正。‎ ‎7、小结:我们要知道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我们只要先“找点”,找出两处相对应的点,然后数一数,这两个点之间平移了几格,那整个图形也就平移了几格。‎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并用电脑演示平移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移格数的规律。借助动态效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化难为易。)‎ 三、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根据图意,知道了平移的情况。现在你能根据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吗?‎ ‎1、出示三角形 ‎2、学生先试一试 ‎3、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找点、移点、描点)‎ 问:画完后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吗?什么没变?‎ ‎(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没变,但位置是改变了的。)‎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并掌握平移格数的规律后,亲自动手画一画,议一议,比一比,加深对平移的理解,有效的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我们一起走进了“平移与旋转”的世界。其实,大自然对于平移与旋转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仰望苍天,俯瞰大地,何处没有平移与旋转足迹?看啊,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中缓缓升起,“神舟”五号带着国人的希望,载着我们的英雄离开了发射台,直冲太空,这些你难道没有感受到平移的力量吗?奥运赛场上,链球运动员借助旋转的力量打破了奥运记录,再看看浩翰宇宙中的行星运转吧,难道你没有感受到旋转的神秘吗?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平移与旋转的力量,一起走进生活,走进数学吧。‎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体会轴对称图形特征,能够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数学思考 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够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解决问题 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于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轴对称图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因此“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找图形对称轴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片美丽的花丛里,飞来了一只小蝴蝶和一只小蜻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小蝴蝶在采花粉”,也可能会说,“小蝴蝶和小蜻蜓在说话”。那我们来听听它们说些什么呢?“我是最美的。”“我才是最美的。”原来它们在争论谁更美,而且争得不相上下。一朵小花听见了,就给它们出了个主意,“既然你们都认为自己很美,不如这样吧,我们来设计一个一人一半的图形,那样的图形才是最美的吧?”‎ ‎(出示合成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们觉得,和小蝴蝶小蜻蜓的图案相比,哪一幅图比较美?”通过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小蝴蝶和小蜻蜓的图案比较美,”也可能有小部分学生会说,“一人一半的图案好看。”对此,我不打算作任何结论,只是想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什么大多数同学认为这幅图没有那么美?”“因为这幅图的左右两边大小不一样。”学生的回答是自然的,也正是我所需要的。于是我追问:“那象小蝴蝶小蜻蜓这种两边大小一样的图形,我们叫它什么呢?”预习的同学可能会说,“对称图形。”甚至说得更完整,“轴对称图形”。待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如下小结:“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新知内容作好铺垫)‎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 “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图形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成员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引导学生观察脸谱、剪纸、旗子的图形特点,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在全班汇报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这些图形都很美”,有的可能会说,“这些图形的两边分别对应相同。”‎ ‎(通过观察,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初步体会到这些图形的两边分别对应相同。接下来,将由老师演示导学,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三)演示导学,动手操作。‎ ‎ “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制作这样的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把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把它剪下,再把纸打开,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和前面看到的图形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认识对称轴。‎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感性认识,电脑形象的演示,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 当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后,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甚至多条直线分别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判断,进一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这个环节安排了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找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游戏:全体起立,每人做一个姿势,从正面看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再请三人上台表演。‎ ‎2、抢答: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这样设计、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 “‎ 生活中不仅有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所学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 ‎3、判断:‎ ‎(1)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 0123456789‎ ‎(2)下面的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 ABCDEFGH ‎(3)像这样写法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可以看出中国的汉字是非常美的,谁还能举例说一些这样的汉字?”‎ ‎(师生共同品位中国文字的对称美,从而宏扬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技能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4、拓展练习 ‎5.推理 回顾全课,归纳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认识分数 第1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 教学内容:教材第87~8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同学们每两个人分成一组来分食品。小强和小红他们俩准备了哪些食品?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能让他们俩都满意呢?(板书:平均分),什么叫平均分?‎ ‎2.问:你愿意帮他们分一分吗?‎ ‎3.指名分食品,并贴出相应图画。‎ ‎4.分蛋糕: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能分到几个?‎ ‎5.师:要表示“半个”,就要学习新的数,就是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⑴谈话:我们先来看看半个蛋糕师什么羊的?(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现在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半个,这半个用分数表示就是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写呢?看老师写出这个分数,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在横线的下面写2,表示把这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在横线的上面写1,表示半个是其中的一份。这个数就是分数。‎ 问:你能完整地说说老师是怎么写出分数二分之一的吗?‎ ‎⑵你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把数学书打开到P98,自己找一找,读一读,认一认。‎ 学生自学课本。‎ 问:中间的横线叫什么?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什么?分数线下面的数叫什么?分子和分母谁在上,谁在下?‎ ‎⑶谈话:你会读出这个分数吗?先读什么?再读什么?‎ ‎⑷问:这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1/2,那么另外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⑸谈话:认识了1/2,你想不想拿一张纸折一折,把它的1/2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呢?‎ ‎ 学生折纸、涂色。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 班级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可以涂哪部分?还可以涂哪部分?‎ ‎ 还有谁的折法跟他不一样?‎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 出示第1题,学生齐读题目。‎ ‎ 教师指导填写第1幅图下面的分数。谈话:这幅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在这幅图下面的括号里写出一个分数表示出来。‎ ‎ 学生独立完成后几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选的?为什么?‎ ‎ 小结:只有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究,比较大小 ‎1.谈话:我们来做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三张圆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的大小怎样?‎ ‎ 请你折出一张纸的1/2,涂上颜色;再折出另一张纸的1/4,涂上颜色。比较这两张纸中涂色部分的大小。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来表示?你能比较出折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 折出第三张的1/8,涂上颜色,你想用1/8与前面的哪个分数比较大小?跟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 全班交流:1/2>1/8 1/4>1/8‎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 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 ‎ 问: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 ‎ 指名说出填写的分数,教师板书。‎ ‎ 问:谁能根据这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 指名回答。‎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要求。‎ ‎ 学生动手涂一涂并比较大小。‎ ‎ 小组内交流。‎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谈话:我们再做一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那张长方形纸,与同组小伙伴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折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后,涂上颜色,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最后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两幅作品贴到黑板上。‎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3.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教材第90~92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几分之几的含义及其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折一折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你们还能用折纸、涂色的方法来表示分数吗?‎ ‎ 请大家每人拿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一位涂1/4的学生到前面展示。‎ ‎ 问:你涂了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这一份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 ‎3.拿出一份涂3/4的正方形纸,问: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尝试回答)‎ ‎ 讲述: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3个1/4,可以用3/4表示。(板书:3/4)‎ ‎4.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5.全班交流,把不同分法、涂色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用分数表示。‎ ‎6.教师选择部分学生作品展示、比较。‎ ‎ 问:这几位同学的分法及涂色的方法都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2/4表示呢?‎ 二、试一试 ‎1.学习“试一试”‎ ‎ 出示题目:先说说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在( )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 先由学生自己观察、判断,再和同桌说说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然后填在书上。‎ ‎2.完成“想想做做”2‎ ‎ 学生自己在书上涂色,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比一比 ‎ 谈话:上节课我们比较过1/2和1/4的大小,还记得吗?那么你能想办法比较出3/5和2/5的大小吗?‎ ‎ 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好。‎ ‎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 不同方法的学生展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四、做一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 学生独立做题,在书上填写,全班共同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1-5题。‎ ‎ 独立完成,指名说出理由。‎ 五、读一读 ‎ 谈话:分数是谁发明的呢?自由阅读“你知道吗?”‎ 六、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93~9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圣诞节到了,妈妈为丁丁烤制了一个大蛋糕丁丁非常高兴。丁丁急着要吃蛋糕,妈妈说:“今天一定要给你蛋糕吃,不过要先回答出妈妈问题。”丁丁说:“没问题!”妈妈把大蛋糕切成了8块,其中的 2块抹上了草莓酱,3块抹上了巧克力,问丁丁:“两次抹酱的蛋糕一共有多少块?”“5块!”丁丁快速地说。“你能计算出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吗?”这个问题可把丁丁难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丁丁吗?‎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过程 ‎1.简单的分数加法。‎ ‎ 问:求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谈话: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借助手中的长方形纸片,先把它的2/8涂上红色,再把它的3/8涂上绿色,仔细观察,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自己算一算。‎ ‎ 学生独立操作、思考、探究。‎ ‎ 组内讨论,交流想法。‎ ‎ 评讲: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 小结:观察算式,计算时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没变?‎ ‎2.简单的分数减法。‎ ‎ 问:观察你们涂好的长方形的红色部分和绿色部分,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结果。‎ ‎ 组内交流算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 出示题目,指名说出题意。让学生一起列式并算出结果。‎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 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校正,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 独立读题完成,指名说出题意。‎ ‎ 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 指名说出题意。‎ ‎ 在小组内一人提出问题,其他人共同解答。‎ ‎5.挑卡片组成加法算式。‎ 四、拓展延伸 ‎ 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去填一填,再比一比,然后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不必揭示分数基本性质的名称及其抽象的内容。)‎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1、学生习惯和兴趣 : 我班学生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估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 ‎2.过程与方法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 三、教学内容: ‎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与克、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分数的初步认识。‎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口算整十、整百乘一位数;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2.千克和克先教学千克的认识,再教学克的认识,然后安排了一个练习,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最后还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角的基本特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4.除法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表内除法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教学各自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及计算。‎ ‎6.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认识简单的分数,通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 四、教学措施 ‎1.努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因人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2.坚持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认真作业,细心检验的学习习惯,养成整理错题集,在班级中成立“一帮一”的学习小组,每天进行“错题一扫清”的活动,帮助后进生每天都在进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利用每周一课的数学阅读以及中午的午间阅读时间,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阅读《小学生数学报》等,拓宽知识面,保护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4.认真钻研教材,结合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教学进度表 ‎ ‎ ‎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2‎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中秋节 ‎3‎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4‎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5‎ 放假 国庆节 ‎6‎ 千克与克 ‎7‎ 长方形和正方形 ‎8‎ 长方形和正方形 ‎9‎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0‎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1‎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2‎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3‎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4‎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5‎ 解决问题的策略 ‎16‎ 解决问题的策略 ‎17‎ 分数的初步认识 ‎18‎ 分数的初步认识 元旦 ‎19‎ 整理与复习 ‎20‎ 整理与复习 ‎21‎ 整理与复习 ‎22‎ 整理与复习、期末检测 期末检测 ‎20xx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共121页)‎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xx年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二、千克和克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 ‎●周长是多少 四、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间隔排列 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多彩的“分数条”‎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口算。‎ ‎5×6= 7×8= 9×5= 6×6= 2×9= 4×8= 7×7= 6×3= 4×7= 3×5= 8×8= 5×2=‎ 二、 新授。‎ ‎(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过渡:‎ ‎2.出示情境图。‎ (1) 让学生看图,说说得到的一组信息。(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 (2) 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根?”‎ ‎3.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3) 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0×3=‎ (5)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6) 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A、20+20+20=60‎ B、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C、2×3=6,20×3=60‎ (7) 鼓励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1)完成“试一试”‎ ‎(2)教学过程同上。有了20×3的口算过程,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口算200×3的最简便方法。‎ ‎5.总结规律。2×3= 20×3= 200×3=‎ (1) 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 (2) 说明: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借助表内乘法。‎ ‎6.综合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口算的方法和其中的规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二)估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 ‎1.教学例2‎ (1) 出示例2情景图。‎ (2)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9×6≈‎ ‎(10)鼓励学生根据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估算这道题。‎ ‎(11)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48×4≈200(元)‎ ‎ 50 ‎ ‎(12)完成“试一试”。‎ ‎(13)总结估算的方法: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2.综合应用。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遇到错题,找找错误的原因,并督促改正。‎ ‎2.想想做做第4题。‎ ‎3.解决实际问题。‎ (1) 想想做做第5题。‎ (2) 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每道题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2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3、第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 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会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今天大家的上课的精神都特别棒,所以下面的一些抢答题,相信你的举手动作是最快的。做好准备。”‎ ‎1.口答。‎ ‎3个5是(  )   2个4是(  )‎ ‎8里面有(   )个2 20里面有(   )个5 ‎ ‎2.看图说说有几个几 ‎(1)☆☆☆  ☆☆☆     2个3 (2)○○   ○○   ○○  3个2 (3)□□□□□□    1个5或者5个1‎ 二、探究新知 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现在还想考考大家。”‎ ‎1.出示情境图(例3)‎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谁能把比较的结果说一说?‎ ‎2.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1)圈一圈,再比较:‎ 师:除了用多和少来比较两种花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像学习除法那样将它们分成一份一份地比较。如果我们将蓝花看成一份,那么黄花可以怎么分?请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看看你圈了以后有什么发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名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操作。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师:“你圈出了几个几?为什么把2个圈一份呢?(黄花的只数是2)你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了吗?”‎ ‎(指名回答。预测提示:因为蓝花的朵数是2,所以把2看成一份,6就可以分成3份。也就是3个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因为6里面3个2,所以6是2的3倍。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随机板书:‎ 求:6是2的几倍 想:6里面有几个2 (3个2) ‎ 所以:6是2的3倍。‎ ‎3.体会加深“倍”的意义 ‎(1)比较红花和蓝花的朵数。‎ ‎(2)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汇报:‎ 师:“你把每几朵圈成一份?(2朵)为什么?(蓝花的朵数是2朵)。那么把红花圈成了几个2(4个2)‎ 因为8里面有4个2,所以8是2的4倍。所以红花是蓝花的4倍。‎ 随机板书:‎ 求:8是8的几倍 想:8里面有几个2 (4个2) ‎ 所以:8是2的4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板书课题)‎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那么这个4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出来呢?”‎ 指名回答,8÷2=4‎ ‎(3)小结: “说的非常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一般用除法来计算。”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这个2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是如何列出来的。‎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尝试直接列算式解答,然后说一说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2.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几个同学今年8岁,老师今年32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他们的几倍吗?‎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回去可以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问题告诉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听,好不好?‎ 五、全课总结 今天怎么学习了( ),你知道怎么求一个数是另个一数的几倍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解决。)‎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更加明确“几倍”和“几个几”之间联系,进一步认识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想想做做第5题)‎ ‎20×6= 4×80= 600×9= ‎ ‎5×700= 50×6= 3×800=‎ 二、激趣导入 ‎1.拍一拍 学生拍拍表示一倍的次数,老师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生1拍:××。老师拍4个2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②生2拍: ×××。老师拍3个3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2.谈话:大家表现得真棒,说明大家学习地非常努力。敢不敢迎接更大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说一说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要注意什么?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2)如何解答第一个问题?选择哪两个条件列式?怎么求出几倍的?‎ ‎(3)选择哪两个条件解答第二个问题?怎么求出几倍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自行车的辆数是电动车的多少倍?你会列式吗?‎ ‎(2)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第4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4、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紧密联系倍的概念和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2. 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3.探索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感悟到美源于生活,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加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1.按要求摆一摆,说一说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4个2根。‎ ‎   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 )倍。‎ ‎(2)第一行摆4个圆片。‎ 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三行摆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 问:你是怎么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谈话:生活中有好多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 合作探究 ‎ ‎1.教学例题,出示挂图,问:看了图,你知道了什么?问我们什么问题? ‎ ‎2.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动手画一画,或摆一摆。‎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5.进一步提问:刚才大家画柳树时画了几个几棵?摆柳树时摆了几个几棵?(3个5棵),这样看来,求柳树有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5棵时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6.学生列式并口答。‎ ‎7.组织学生讨论小结:这题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谁能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学生先画一画,再填一填。‎ 学生独立解答后,思考:列式的时候是怎样思考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然后让学生利用线段图说一说如何解答题目。‎ ‎3.做“想想做做”第3-5题。(学生独立解答后说说每题是怎样想的)‎ 四、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第5课时:练习一(1)‎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方法,谁能来说一说我们计算时是利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借助表内乘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利用表内乘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上下两题的联系与区别。‎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 刚才同学们做的非常仔细,非常认真,正确率非常高,对于下面的练习有没信心?‎ ‎(一)完成练习一第3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白菜有多少棵?青菜呢?‎ ‎2.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吗?(青菜是白菜的多少倍?)‎ ‎3.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可以先圈一圈,也可直接列式,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4.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二)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要求学生列除法算式来解答,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先圈一圈,再列式。‎ ‎(三)完成练习一第5题。‎ ‎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再让其中一位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四、拓展延伸。‎ 今年,妈妈27岁,小明3岁。‎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追问:明年妈妈的岁数又是小明的几倍呢?‎ 五、全课小结。‎ 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第6课时:练习一(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加深对“倍”的数量关系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倍”。‎ ‎2.掌握利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 ‎4个6可以说成6的(    )倍。   3个5可以说成5的(   )倍。‎ ‎5个8可以说成( )的( )倍。 7个9可以说成(  )的(  )倍。‎ ‎2.同学表现的真棒,下面就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吧!‎ 二、求一个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练习。‎ ‎1.练习一第6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 (1) 已知谁是谁的几倍?相当求几个几?用什么方法解答?‎ (2)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一第7题。‎ ‎(1)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初步比较一下三个数量。‎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里要求用除法计算,打算提哪类问题?‎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鸡只数是鸭的几倍? 鸡只数是鹅的几倍?鸭只数是鹅的几倍?‎ 让学生列式解答。‎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4.巩固加深。‎ ‎(1)出示练习一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清楚是如何想的。‎ ‎(3)观察下:书包比文具盒贵32元,这32元相当文具盒的几倍?‎ 联系书包价钱是文具盒的5倍,思考:求书包比文具盒贵多少元?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解答吗?(这里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师适当渗透“差倍”的概念。)‎ 三、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一第10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什么的方法可以知道李叔叔8分钟大约打了多少个字?(引导学生说出估算的步骤和方法)‎ ‎2.练习一第11题。‎ 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第7课时: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例5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算理及竖式书写中乘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笔算时乘的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                                           ‎ ‎2.竖式笔算:‎ ‎                        ‎ 二、进入新课 ‎  1.教师出示图:(如果需要可出示例5的情境图,然后再画出下图。)‎ ‎   □□□□□□□□□□  □□‎ ‎  □□□□□□□□□□  □□‎ ‎  □□□□□□□□□□  □□‎ ‎  (1)请同学看图列出算式,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  (2)请同学口算出结果,并且说出算理。‎ ‎  让学生经历口算的过程,逐步使学生明白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可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先分别乘以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合起来就是所求的积。‎ ‎  (3)教师说明:今后我们要学习的乘法题口算可能一时算不出来,那就需要我们用竖式的方法笔算出来。今天我们就以 为例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  (4)全班动笔试算(让每个同学在练习本上写竖式)‎ ‎  (5)向同学展示正确算式。‎ ‎  教师边板书边强调写竖式时要把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对齐。‎ ‎  (6)设疑引思:教师出示提纲学生讨论:‎ ‎  a.计算时,先从哪一位乘起的?接下来乘的顺序是什么?‎ ‎  b.积的个位是6,它表示什么?怎样来的?‎ ‎  c.积的十位是3,它表示什么?怎样来的?‎ ‎  d.积是36,是哪部分合起来的结果?‎ ‎ 学生边回答,教师一边在图上画出来。‎ 并板书: ‎ ‎  ‎ ‎  (7)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中间过程可以简化,直接写成:‎ ‎  (8)反馈练习:‎ ‎                                    ‎ ‎  2.教学试一试 ‎  (1)教师出示试一试。‎ ‎  提问:被乘数是几位数?乘的顺序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全班试做.‎ ‎(2)让一学生到黑板边板书边叙述乘的过程。‎ ‎(3)反馈练习 ‎                          ‎ ‎  3.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异同点学生先讨论,最后交流达成共识)‎ ‎  4.反馈练习:课本12页想想做做第1题。‎ ‎  二、巩固练习 ‎  1.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  2.想想做做第3、4题。‎ ‎3.想想做做第5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先计算什么。)‎ 三、全课小结。‎ 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是什么?在计算过程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8课时: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6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 ‎3. 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准备:师生各准备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 ‎24×2=                 213×3=   ‎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 ‎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 灰天鹅:48只;‎ 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 板书:48×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估算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②‎ 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再摆同样一行小棒。要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个8根是多少,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先算2个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进这捆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竖式计算。‎ 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 4   8‎ ‎       ×     2‎ ‎          1   6----------8×2‎ ‎          8    -----------40×2(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          9  6  ---------(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9?)‎ 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 ‎           4   8  ‎ ‎       ×  1   2   ‎ ‎9   6       (进位的表示什么?)          ‎ ‎(3)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2   8 4   3‎ ‎× 2   3  × 1     3  ‎ ‎             8   4 1 2 9‎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出示试一试:4×152=‎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 ‎(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 1.归纳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算理。‎ ‎ 2.归纳一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应注意的地方。‎ 六、作业:‎ 课本14页第3、4题。‎ 第9课时:练习二(1)‎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再现新知。 ‎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完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对于笔算乘法,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找个别同学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和注意事项,其余的同学对其中进行补充。)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 基本练习。 ‎ ‎(1) 我是口算小能手。(练习二第1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2)用竖式计算。 (练习二第2题)‎ ‎37×2=     73×2=     329×3=     293×3= ‎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找四名同学板演,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反馈。 ‎ ‎(3)火眼金睛: (练习二第3题)‎ 先让学生同桌进行交流指正,然后指名回答。‎ ‎2. 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 ‎(1)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能获取到哪些信息?再说说解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 ‎(2)练习二第6题。 ‎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你从题目中获取到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解答?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7题。 ‎ 先让学生读题,同桌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指名回答,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识。 ‎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四、作业:‎ 练习二第4题。‎ 第10课时:练习二(2)‎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第8-13题。‎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 ‎2.加强学生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能应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二第8题。‎ ‎30×2= 4×20= 30×3=‎ ‎32×2= 4×21= 31×3=‎ ‎34×2= 4×22= 33×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再口答。‎ ‎2. 练习二第9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二第10题。‎ ‎(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先说一说每道算式积是几位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2)分组交流,指名回答,互相补充。这里让学生知道把其中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乘法按整十、整百进行估算就行了。‎ ‎(3)分组完成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成果。‎ ‎3.练习二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3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总结提高。‎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是什么?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本节课中你又获得哪些解题的经验?‎ 第11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7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 ‎2.理解、概括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 ‎3.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先估算后计算的良好习惯。‎ ‎4.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和探索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前面的课程当中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次进位乘法,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既然有一次进位,那么有没有两次进位、三次进位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1.展示情境图(课本第17页例7)‎ ‎(1)根据这幅图片,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获取相关信息。‎ ‎(2)要求野鸭有多少只,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8×4”‎ ‎(3)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前面学过的列竖式来计算一下这个题目,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计算。)‎ ‎(4)争当小老师,指名让学生讲解48×4的详细计算步骤,注意让学生说清楚十位、百位上分别是几?是怎样得到的?‎ ‎2.总结。‎ 教师:通过以上几个题目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在用竖式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 ‎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3.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二)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教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完全靠自己主动探索就找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敢不敢继续挑战,探索出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1.教学试一试。 2 7 2‎ ‎× 4 ‎ ‎(1)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2)争当小老师,指名让学生讲解积的百位、千位上各是几?分别是怎样得到的?‎ ‎3.总结。‎ 教师:通过例7各试一试两道题目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在用竖式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 ‎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3.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百位上的数,积满几千向千位进几;‎ ‎4.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选择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说明计算步骤。‎ ‎2.火眼金睛。(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你获取到哪些信息?然后列式解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你获取到哪些信息?‎ ‎(2)你打算如何比较?(让学生先和同桌交流一下比较方法,然后全班交流,让学生明白选择估算方法来比较更为简单。)‎ ‎5.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认真读题,然后说一说解决第1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解决第2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12课时:练习三(1)‎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练习三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和小兰各有多少张照片?‎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 2×14= 24×2= ‎ ‎16×3= 4×14= 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13课时:练习三(2)‎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三7-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进位方法,能准确地进行乘法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加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探索笔算乘法中的新情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 ‎12×5= 5×15= 12×7= 14×3=‎ ‎17×4= 4×16= 6×16= 25×2=‎ ‎2.提问:你认为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竖式计算(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展台展示作业,集体订正。‎ ‎2.练习三第9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如何解答?‎ ‎(2)学生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可以直接通过估算来解决,但第二个问题需要求出具体多多少则要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 ‎3.练习三第10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比较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两道题目的数量关系:一共有张数-送给同学张数=还剩的张数)‎ ‎4.练习三第11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知道今日的房价是多少?‎ ‎(2)180位女游客全部住三人间需要多少个房间?‎ ‎(3)3个双人间需要多少元?1个单人间呢?一共需要多少元?‎ 三、拓展延伸。‎ ‎1.出示思考题第1道算式。让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说一说先填写哪一个数位上数,再填写哪些数位。‎ ‎2.汇报总结。先填写三位数(乘数)的个位,再考虑百位的取值范围,最后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3.出示第2道算式,学生尝试解答,不会的同学可以寻求帮助。‎ ‎4.分组交流解决方法。‎ ‎5.汇报总结。先确定一位数(乘数)的取值范围,再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四、全课小结 你在本节课获得到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14课时:三位数(中间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21页例8、例9。‎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景,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快速口算:(屏幕闪现后隐藏)‎ ‎200×2 800×2 6×700 7×800 30×3 10×3 50×0‎ 设疑:50×0=0还是50×0=50?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2.揭示研究问题:有关0的乘法 二、探索新知 ‎1. 探索 理解“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 出示:小猫钓鱼情境图。‎ 师:小黄猫、小红猫、小蓝猫又去河边钓鱼了,可是他们钓得并不认真,一会儿扑蝴蝶,一会儿捉蜻蜓,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今天又有什么收获呢?(出示小猫钓鱼图)‎ 师: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你怎么看出来的?‎ 师: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吗?生说师完成板书:0+0+0=0‎ ‎ 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指名汇报,学生回答师板书:0×3=0或3×0=0‎ 师:你是怎么知道得数是0的?生答出:因为3个0相加等于0,所以0×3=0。‎ ‎4、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0和3相乘等于0,下面我们再来做几道题目,想一想:0×7= 8×0= 0×0=‎ 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7个0相加等于0)‎ 教师:现在你知道50×0=0还是50×0=50?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5、填一填:25×□=0 □×0=0‎ ‎6、结合□×0=0 总结“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 ‎1.师:刚才小朋友学到了一个有关0的新的知识点,下面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创设生活场景,出示:学校体育馆有4个同样的看台,看!这就是其中的一个,你能看出这个看台有几排座位,每排几个吗?提出问题: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座位?学生独立计算,交流反馈。‎ ‎3.师: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那么4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呢?‎ 先请小朋友估计一下4个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学生回答大约有400个或400多个)‎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回答。‎ 师:那么他估计得对不对呢?请小朋友一起来算一算。指名一人板演。‎ 师指着十位上的0问:为什么十位上写0?生回答(因为十位上0和4相乘得0)师:看来4个看台有408个座位,刚才小朋友估计得完全正确,你们可真厉害!‎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1.  做22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做在书上(指名4个学生板演。)‎ 反馈:集体校对得数。‎ 为什么后面三道题目积的中间没有“0”呢?‎ 师:全对的举一下手,看来小朋友们个个都很聪明。‎ 引导观察:今天计算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揭示课题: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想想做做”第3题 老师以前碰到过一个小朋友叫马小虎他做题可马虎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好吗?(出示题目,看)先找一找他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把正确的答案写在旁边。(查找问题所在,并订正,集体校对)小朋友可真细心老师代表马小虎谢谢大家。‎ ‎3.“想想做做”第5题。‎ ‎(1)编2个中国结要用多少厘米?(学生独立解答)‎ ‎(2)要求还剩下多少厘米?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原来有多少?已经用去了多少厘米?‎ ‎4. “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5题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你能估计出3个书架大约有多少本书吗?指名学生回答。‎ 师问: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学生回答。‎ 四、总结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师出示标题:对,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请小朋友回想一下我们在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五、作业 ‎1.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作业第22页第4题。‎ ‎2.挑战自我:‎ A组: B组 ‎ ‎390×7 = □ 0 □ ‎ ‎3×280 = × 4 ‎ ‎840×2 = ‎ ‎ □ 6 2 □‎ 第15课时: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23页例10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了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之后,经历探究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准备举办《冬季阳光体育运动会》,你们高不高兴?为了迎接这次运动会,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来到操场排练。‎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从以上文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4个方队表演团体操,每个方队有120人,一共有多少人?‎ 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让学生独立口算或列竖式计算。‎ 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因为4×12=48, 所以4×120=480‎ ‎⑶指导竖式的另一种写法。说说这种竖式写法中要注意什么?‎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 ‎⑵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观察:后两题积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适时进行评讲。提醒学生注意写结果时不能漏掉算式中数字末尾的0。‎ ‎2.想想做做2‎ 说说这些错题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你以后在做题时会注意哪几点?‎ ‎3.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4‎ 提问:你打算如何计算这些题?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 ‎5.想想做做5‎ 引导学生读题。‎ 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 学生填表。‎ ‎6.想想做做6‎ 仔细审题,让学生说说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再独立列式解答。‎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16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教材25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耐心地做题。‎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1.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结合例子说说在计算时分别要注意什么?请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一下。‎ ‎3.分组自由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出示:350×2的积是( )位数,积是( )百多,积的末尾有( )个0。‎ 学生独立思考:‎ ‎(1)怎么不计算就能知道积是几位数?‎ ‎(2)积是几百多又是怎么知道的?‎ ‎(3)你认为积的末尾有几个0?‎ 先小组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二)综合练习 ‎1.第25页第2题。‎ 小卡片出示口算题,进行口算,并选择其中几题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只要先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第25页第3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提问:每组中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 ‎(3)小结:用竖式计算时,乘数中间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个位对齐,要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第25页第4题。‎ ‎(1)出示题目,读题目要求。‎ ‎(2)学生先估算,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3)学生填表,指名回答,再集体交流。‎ ‎4.第25页第5题。‎ ‎(1)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求一共有多少袋?独立完成。‎ ‎(3)同桌校对、交流。‎ 三、拓展延伸。‎ 完成25页思考题。‎ ‎1.要使积最大: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大?‎ ‎(500×7或700×5)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2.要使积最小: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小?‎ ‎(200×3或300×2)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四、评价总结,升华认知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收获?觉得自己的课堂表现如何?‎ ‎ ‎ 第17课时:复习(1)‎ 教学内容:教材26页复习1-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能正确快速口算,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能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梳理本单元学过的内容。‎ 提出复习的必要性。‎ 二、练习指导 ‎1.第1题。‎ 同桌相互口算练习。指名随机口算得数,并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小结:口算要注意口算的方法,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口算的能力和速度。‎ ‎2.第2题。‎ 先让学生进行口算,比一比谁做得又以又快。‎ ‎3.第3题。‎ ‎ 男、女生进行笔算比赛(2、3两组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完成的一组题中的算法,进行交流。‎ 小结提问:(1)乘数的末尾有1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 )个0。‎ ‎ (2)乘数的中间有1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1个0吗? ‎ ‎ (3)乘数的末尾和中间都没有0,积里面也一定没有0吗?‎ ‎4.第4题 ‎(1)独立进行估算。‎ ‎(2)组织交流估算方法。‎ ‎(3)分组进行竖式计算。‎ ‎(4)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 5.第5题。‎ ‎(1)学生独立审题。让学生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2)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除法做。‎ ‎(3)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6.第6题。‎ ‎(1)学生读题审题。让学生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2)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来做。‎ ‎(3)两个月一共收获多少个?‎ ‎7.第7题。‎ ‎(1)学生独立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你打算如何估算?‎ ‎(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小结。‎ 今天你哪些收获?‎ 第18课时:复习(2)‎ 教学内容:教材27页8-12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今天就来利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练习指导。‎ ‎1.第8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观察上下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3)你能利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下面填空吗?‎ ‎130×12=130×( )×( ) ‎ ‎2.第9题。‎ ‎(1)先让学生观察下每组算式规律。‎ ‎(2)猜测(估算)每个算式的结果。‎ ‎(3)独立完成计算,交流规律。‎ ‎3.第10题。‎ ‎(1)出示情景图,理解题意。(让学生指指小华小华和小芸上学和回家走过的路,理解小华一天走1个来回,小芸一天走两个来回。)‎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52个星期是多少天?‎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李叔叔带了1000元,够买5辆儿童车吗?你是如何知道的?你能估算下,够买几张儿童床呢?‎ ‎(2)买4辆儿童车和1张儿童床,一共要用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拓展延伸。‎ 课本27页思考题。‎ (1) 学生独立审题。‎ (2) 你能画出小欣上学过程的示意图吗?‎ (3) 你从示意图上发现了什么?(2个850米)‎ ‎ 四、全课小结。‎ ‎ 你又学会了哪知识?获得了哪些解题技巧?‎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 第1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28~30页,千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 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几千克是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 ),用秤( )‎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 )做单位。‎ ‎(3)(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板书设计 ‎ 千克的认识 ‎ 掂一掂 称一称 看一看 ‎ 千克(公斤)KG ‎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第2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至33页,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知道克是比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和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 (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 三、实际运用“克”‎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 提高训练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综合训练 ‎4.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填空 ‎( )大约重1克 ( )大约重1千克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7千克500克=( )克 23千克-15千克=( )千克 四、全课总结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第19页认识克。‎ 板书设计: ‎ ‎ 克的认识 ‎ 克——g ‎ 1千克=1000克 第3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第34~35页。练习四。‎ 教材简析:单元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难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 ‎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 二、完成练习五中的习题。‎ 基础训练 ‎1、第1题 ‎(1)出示情景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 估一估:篮球大约有多重?乒乓球大约有多重?你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 ‎(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2.第2题 ‎(1)提问: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大约有多重?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头大约多少千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高训练 ‎3.第4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综合训练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怎样算?‎ ‎(3)学生算出2号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3号杯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6.全课总结。‎ ‎(1)读一读“你知道吗?”‎ ‎(2)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板书:长方形 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课件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例2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尺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初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挂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动态画面演示出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长就是池口的周长。组织学生独立指出课桌桌面,三角尺的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4.教学“试一试”。‎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 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2.课后作业。 ‎ 做“想想做做”第5题。‎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例3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体育老师地四周划上线,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1)28+15+28+15=86(米)‎ ‎ (2)28+28+15+15=86(米)‎ ‎ (3)28×2=56(米)‎ ‎ 15×2=30(米)‎ ‎ 56+30=86(米)‎ ‎ (4) 28+15=43 (米)‎ ‎ 43×2=86 (米)‎ ‎(4)提问: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试做。‎ 计算方法可能有:(1)25+25+25+25=100(厘米)‎ ‎ (2)25×4=100(厘米)‎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哪一促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提问:做这两题时,你们先干什么?又干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追问:做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第4课时 练习六(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第5课时 练习六(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练习六6-11题。‎ 教学目标:‎ ‎1.‎ ‎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5-36= 3×15= 12×6= 5×13=‎ ‎13×4= 4×21= 18×2= 7+23=‎ ‎2.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 请大家取了数学练习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准确不准确。(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要量出哪些数据)‎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讨论: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要画出这个正方形,你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如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2. 完成“练习六”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哪一面靠墙篱笆最短?‎ ‎4. 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出示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3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拼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5.完成思考题。‎ ‎(1)观察图形,和同桌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指是哪几条边?‎ ‎(2)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 ‎(3)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三、课后作业:课本45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哪些知识?‎ 第6课时 周长是多少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总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学具篓里都有些什么物体,能告诉老师吗?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运用这些学具进一步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拼一拼 ‎(1)请同学们取出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动手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哪些形状的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互动交流。‎ 想一想你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后两个图形)‎ 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先估计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测。‎ 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2)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它的周长和刚才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比较一下三个图形,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画一画 谈话: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吗?在小组交流下,看看有几种情况?你能画出这些长方形吗?‎ 如果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画出这个正方形吗?‎ ‎4.量一量 出示课本上两幅图。这两幅图是什么?你能指出它们的周长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下。(第二幅图注意让学生明确周长就是圆的周长,和里面的图案无关。)‎ 你能估计出这两幅图形的周长吗?你能验证下吗?你打算如何验证?同桌合作测量出两幅图形的周长。(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软线来测量,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四个活动,你对周长又有哪些认识?‎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本单元的教学要注意渗透估算,特别是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时更应突出估算。经常用估算对结果进行判断,有利于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利用口算求出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商。‎ ‎2.解决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结构、除的步骤以及商的位置等问题,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除法笔算。如首位不能整除要把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要从分几步除,每一步除什么,商写在哪里,十位上有余数怎么办、没有余数怎么办等各个要点进行反思,体验完整的计算过程。又如从数的组成及运算角度,抽象地理解被除数百位上余数的处理方法。被除数百位上的数比除数,不够商1个百,要先除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把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和商是三位数的除法组成题组,要求学生分别判断商是几位数。‎ ‎3.知道用“商×除数=被除数”验算除法。‎ ‎4.“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这是数学基础知识。除法中的某一步如果是0除以一个数,这一步应该商0。‎ ‎5.培养数感,如直接判断两个除法算式的大小。渗透运算规律。渗透除法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把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重难点:‎ ‎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2.除法的验算。‎ ‎3.能用除法与加减法或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措施:‎ ‎1.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体。‎ ‎2.重视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构建。‎ ‎3.重视估算。‎ ‎4.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教学时间:‎ 大约15课时 第1课时      整十整百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掌握整百整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难点:计算方法的探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20里面有(  )个十,4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70里面有(  )个十。‎ ‎2、解决问题:把18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分得几支?‎ 口答算式:18÷3=6(支)‎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汇报。(把18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支)‎ 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二、互动新授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3个20是60,60除以3等于20;‎ ‎(2)6个十除以3得2个十,是20;‎ ‎(3)6÷3=2,60÷3=20‎ 谈话:自己选择一种方法,把60÷3的算法再说一遍给同桌听。‎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再想一想这几个十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算得的结果就是几个十。‎ 教学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出示例1后的“试一试”:600÷3=‎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小结计算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百,再想几个百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百;也可以用被除数看成几个百,再想几个百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百;也可以用被除数百位数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算得的结果就是几个百。‎ ‎3、教学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再想一想这几个是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 算得的结果就是几个百。‎ 教学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 出示教材例2,学生读题。‎ 谈话:怎样列式?你能口算吗?‎ 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小结方法:口算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十几个几,再想几十几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百位和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多少,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组题在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理。‎ 小结方法:学生借助表内除非口算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只要在后面添相应个数的0.‎ 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学生口算,说说想法。‎ 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连线,集体订正交流。‎ ‎4、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打乒乓球吗?看他们正在进行双打和单打(出示题目)‎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列式计算,然后组织交流。‎ 注意提醒学生,单打2人一组,双打4人一组。‎ 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 提示:长方形被平均分成多少份?阴影部分是其中的一份。‎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评价。‎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 板书:‎ ‎60÷3=20                                                                                                               600÷3=200‎ ‎(1)3个20是60,60除以3等于20;‎ ‎(2)6个十除以3得2个十,是20;‎ ‎(3)6÷3=2,60÷3=20‎ 第2 课时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目标 】‎ ‎1、学生经历探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    学重 难 点 】‎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难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中最高位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谈话: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把46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要求每班分得多少个)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6÷2=)‎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46÷2,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吗?(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小组交流分的情况:拿出几捆几根小棒,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最后每人分得多少根?(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述)‎ ‎(2)还可以怎样想?‎ 想法预设:‎ 每班先分得2筒,是20个,再分得3个,合起来是23个。‎ ‎40÷2=20    6÷2=3    20+3=23‎ ‎(3)各小组讨论“竖式该怎样写,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先算被除数十位上的4除以2,商是2,对其被除数的十位再商的位置写2.‎ 讨论: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2表示4个十除以2得2个十)‎ 下面算2乘2得4,4减4得0,因为还要除个位上的数,这里不写0,为了看得更清楚,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写下来继续除,再往下会算了吗?‎ 学生独立完成接下来的计算。‎ 小结:我们回顾笔算过程,笔算46÷2要从十位除起,除得的商写在十位上,然后再接着往下除,商要写在被除数上。‎ ‎2、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出示教材第51页“试一试”:246÷2=‎ 你能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试做这道题吗?学生独立尝试。‎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是怎么算的?小组互相讨论,再全班交流。‎ 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1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2个百除以2得1个百,所以1要写在商的百位上)‎ ‎3、比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谈话;今天学习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什么联系呢?‎ 引导学生明确:除的过程是一样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比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多算了一步,百位上除好以后还要把十位上的数写下来继续除,要注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 列竖式时,注意数位对齐,商写在被除数的上面。‎ 同桌交流算法,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联系生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问:把396本书平均放到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放多少本?怎样列式?(396÷3=)‎ 独立完成计算,同桌互相检查。‎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学习了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过程中要细心,竖式计算的书写要规范。‎ 板书:‎ ‎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46÷2=23                                                                                                        246÷2=123‎ ‎1、40÷2=20    6÷2=3    20+3=23                                                【竖式】‎ ‎2、竖式摆法 第3课时                   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探究除法计算的验算过程,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    学重 难 点】‎ 重点:学会乘法验算除法。‎ 难点:学会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毽子每个1元,皮球每个2元,跳绳每根3元。)‎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二、互动新授 ‎1、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36元,他可以买多少根跳绳?‎ 学生列式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你们算出结果对吗?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学生思考后回答。‎ 回答预设:(1)再算一遍;(2)用乘法验算。买一根跳绳需要3元,买12根跳绳就是12个3元,每根跳绳的单价乘根数,应该等于总价钱。‎ 引导学生尝试写出乘法验算的竖式。‎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板书验算的过程。‎ ‎2、教学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65元,可以买几根跳绳,还剩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这个结果算得对吗?你能验算吗?在小组里交流。‎ 集体交流想法:每根跳绳3元,21根是63元,再加剩下的2元,正好是65元。‎ 提问:你能像前面一样试着用竖式表示你的验算过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验算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1、 比较方法。‎ 提问:没有余数的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时有什么不同?小组交流。‎ 小结:在对除法进行验算时,用商乘除数,如果有余数,还要再加 上余数,最后看看得数和被除数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共同明确每组中两道题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验算的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除法验算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交流。‎ 小结:计算要细心,书写竖式时数位对齐,用哪一位数除商就写在对应被除数的上面,验算能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示:要比较哪种树苗每棵贵些,可以先计算什么?(每种树苗的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看图读题。‎ ‎45个轮子可以装多少辆车?还剩几个轮子?要求的其实是什么?(是求45里面有几个4)‎ 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追问:可以装12辆车吗?‎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余下的1个轮子,不够装一辆车,所以最多只能装11辆车。‎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评价。‎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验算方法,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 ‎ ‎ ‎ ‎ ‎ 板书:‎ 除法的验算 ‎36÷3=12                           65÷3=21——2‎ ‎                                                                                                 【竖式】【验算】                         【竖式】 【验算】‎ 第4课时     练习七(1)‎ ‎【教学内容】p.54-55页,练习七第1—6题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熟练口算除法,进一步掌握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整除),并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 ‎【教    学重 难 点】‎ 重点:提高除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回忆我们前面所学的除法。‎ ‎2、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练习七”,第1-6题。(板书课题:练习七)‎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算。‎ 说说每组题的联系和区别。‎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指名学生口算。‎ 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的运算,选两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七第3题 指名板演,计算并验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和没有余数除法是怎样验算的。‎ ‎4、完成练习七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提醒学生验算的方法。‎ 表扬正确率高,计算快的学生。‎ 三、解决问题 ‎1、 完成练习七第5题 ‎2、‎ 多媒体出示第5题,指名学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 小结: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 完成练习七第6题。‎ 出示题目“一个网球拍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哪些知识?‎ 第5课时      练习七(2)‎ ‎【教学内容】P55 第7-12及思考题 ‎【 教学目标  】‎ ‎1、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及除法的验算,能正确熟练的进行除法的计算。‎ ‎2、 培养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    学重 难 点】‎ 重点: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除法(首位能整除)的计算,养车验算的好习惯。‎ 难点:熟练除法计算,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  光盘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练习七”的前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板书课题:练习七)‎ 二、   基础知识训练 ‎1、 完成练习七第7题第1组 学生口算,注意比较每组题中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联系。‎ ‎2、 完成练习七第7题第2组 ‎3、 学生口算,比较每组题的关系,说明除法可以用乘法验算。‎ ‎4、 完成练习七第8题 ‎5、指名口算,说说你的想法。‎ ‎6、 完成练习七第9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并进行验算。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   解决问题 ‎1、 完成练习七第10题 出示题目,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交流完成,集体订正。‎ ‎2、 完成练习七第11题 ‎3、请同学们自己读题,并做在教材上。‎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解题思路。‎ ‎4、 完成练习七第12题  说说题意后独立完成。‎ ‎5、集体订正,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 完成练习七思考题 ‎7、 学生读题后思考。引导分析“小宇的火车票价是妈妈的一半”‎ 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完成。‎ 四、   全课总结 ‎  第六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教学内容:p.56-57页例5,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首位不能整除的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例5情境图 学生独立审题,然后提问: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52÷2‎ 让学生观察、尝试,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引导:这类题该怎样解决呢?我们先用小棒来摆一摆。‎ ‎2、探究操作。‎ 提问:应该先摆多少根小棒?‎ 同桌交流: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怎样分呢?每份得多少?请大家先自己独立分一分,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分法。‎ 全班反馈。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操作。(学生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演示边叙述分的过程)‎ 小结:谁来说一说,用小棒算52除以2,是怎样分小棒的?(每份先分得2捆,余下的1捆和2根合起来再分)‎ ‎3、教学笔算 提问: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I怎样写呢?谁来说说,按照刚才摆的过程,先算哪一位?(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十位上的板书)‎ 追问:余下1个十,接下去怎么算?(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互 相说说)‎ 指名完成剩下的板书,其他同学完成在教材上。‎ 提问:哪位同学告诉大家,刚才是怎样笔算的?(把余下的1和个位上的2移下来组成12,然后除以2,得6)‎ 检验:这题计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呢?可以怎样检查?(乘法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教材上。‎ 反馈时提问:当十位上有余数时,接下去要怎样算?‎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把十位余下来的数和个位移下来的数组成新数,继续除。‎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分组练习,同桌互评,说说自己是怎样验算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分组练习,反馈:这几组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前两组题,上面题首位能整除,下面不能整除,余下来的数要和个位组成新数继续除,下面题计算结果有余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先估算商是几十多,再独立计算,同桌交流评价。‎ ‎8、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观察,理解题意。‎ 提问:84盆鲜花,组成不同的图案,每6盆摆一个图案可以摆多少个?每7盆呢?‎ 学生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 ‎9、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问:你能根据题意,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全班列式计算。‎ 学生可能提出这些问题:‎ 茶瓶的单价是玻璃杯的几倍?是瓷杯的几倍?电水壶的单价是玻璃杯的几倍?是瓷杯的几倍?‎ 五、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当首位不能整除时,余下来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组成新数后再除。‎ ‎ ‎ 板书:‎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52÷2=26(个)‎ ‎【竖式】‎ 第7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例6‎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估算和验算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百整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的笔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东港小学的学生去参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出示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怎么求?‎ 学生讨论后汇报:东港小学738名学生分2批去参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问题是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列式为:738÷2‎ 二、互动新授 ‎1、估算。‎ 提问:谁能估算一下,平均每批大约有多少人?‎ 学生估计后交流方法:七百多除以2得三百多,估计平均每批大约有三百多人。‎ ‎2、笔算。‎ 谈话:结果到底是三百多少呢?大家想动手算一算吗?‎ ‎(1)请一位学生示范书写格式。‎ ‎(2)引导学生回忆,如果是73÷2,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3)你能用以前学过的计算方法试着计算吗?‎ ‎(4)学生尝试计算后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算出的结果369是否正确,怎样验算?(学生独立用乘法验算)‎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板演。‎ 完成后及时反馈,发现学生计算时存在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余下来的数没有继续除等问题)‎ 让学生说说在计算这样的除法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列竖式时,商的个位要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商和除数的积写到被除数的下面,最后在积的下面画横线,横线下写上被除数与商和除数的积的差。‎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估计的得数是几百多。‎ 学生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求“平均每棵树收获多少千克荔枝”就是把875千克荔枝平均分成5份,用875÷5.‎ 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懂表格,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填表。‎ 组织交流,观察表格,你发现了每本的价钱和买的本数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反馈:总价不变,每本单价越贵,买的本数越少。‎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列式计算,然后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 板书:‎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738÷2=369(个)‎ ‎【竖式】‎ ‎ ‎ 第8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 教学内容:p.60-61页例7,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弄清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计算中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谈话: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怎样列式?‎ 二、互动新授 ‎1、先估计商比100大还是比100小。‎ ‎(1)100×4=400,312÷4的商比100小。‎ ‎(2)被除数百位上的数是3,比除数4小,商不够1个百。‎ 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精确得数呢?尝试笔算。‎ ‎2、自主探究312÷4的计算方法和竖式书写方法。‎ 小组讨论:商的首位7应该写在上面位置?为什么?‎ 小结:是用31个十除以4,最多有7个十,7写在十位上。‎ 用乘法验算。‎ ‎3、小结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强调商的书写位置。板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一位不够看两位。‎ ‎(2)除到哪一位,商在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每次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说说你的算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提问:为了减少计算错误,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小结:认真、仔细算,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后再进行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求“一共可以分成多少个组”先求什么?先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小结。‎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情境图,这三种小动物大家喜欢吗?猜一猜它们谁爬得最快?提问:你能根据它们3分钟趴下的路程求出它们每分钟各趴下多少厘米吗?‎ 学生列式计算。‎ 谈话: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商什么时候是三位数?什么时候是两位数?‎ 小结:首位够除商就是三位数,首位不够除商是两位数,我们可以先进行估算,然后计算,这样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312÷4=78(个)‎ ‎【竖式】‎ 第9课时练习八(1)‎ 教学内容:p.62-63页, 练习八第1—5题。‎ 教学目标   :‎ ‎1、巩固前面学习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    学重 难 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 多媒体展示台、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前面一起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你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几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今天,我们来进行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八第1题 指名口答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独立计算,同时板演。‎ 做完后同桌互相批改,再集体批改板演题。‎ 注意提醒学生用乘法验算。‎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体会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5题 出示题目,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教室?(用除法)‎ 怎样计算一共安装了多少台吊扇?(用乘法)‎ 学生独立计算,互相评价。‎ 四、课堂小结 第10课时 练习八(2)‎ 教学内容:p.62-63页,练习八第6—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计算,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培养合作精神。‎ 教    学重 难 点:‎ 重点:正确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难点: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什么继续来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练习八 二、基础知识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6题。‎ ‎(1)完成口算。‎ 对比首位能整除和不能整除口算的不同。‎ ‎(2)完成口算 对比乘法和除法的计算,知道除法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完成练习八第7题 学生口算,选两题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八第8题 学生完成方框里的填空,注意第二题要倒着想。‎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说说商是几位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说说笔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八第10题 认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什么能知道哪些信息?已知条件哟哪些?‎ ‎(1)要求小明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怎样列式计算?从题目中,已知从家经过邮局到少年宫一共用了9分钟,那走了多少路呢?怎样列式?‎ ‎(2)“用同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学生观察,交流完成,教师指导订正。‎ 四、课堂小结 第11课时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1)‎ 教学内容:教材第64-65页例8、例9,试一试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是0的都都是等于0”。‎ ‎2、学生经历探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以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    学重 难 点: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教学准备:   多媒体、光盘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1、教学例8(出示情境图)观察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回答: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子去摘桃子。‎ ‎2、出示问题,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怎么列算式?‎ 指名回答,板书:6÷3=2(个)‎ 提问:平均每只猴能摘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算式?‎ 指名回答,板书:0÷3=‎ 谈话:同学们,三只猴子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几个桃呢?(一个都摘下到)‎ 引导:那么0÷3就等于多少呢?(0)(板书:0)‎ 提问:如果是4只猴子摘桃子呢?9只呢?它们的得数都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 ‎0÷4=0    0÷9=0‎ 引导学生说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9(出示图),提问:要求“一共需要多少个火炬”怎样列算式?(306÷3)‎ ‎2、谈话:306÷3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提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估算的?‎ ‎(1)  估计306÷3的商比100大些。‎ ‎(2)  300÷3=100   6÷3=2   100+2=102‎ ‎3、谁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述:这样写比较简便。‎ 边写竖式边做如下交代:百位上的数正好除完,十位上的0除以3直接商0,在除各位上的数。‎ 提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4、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让学生是计算过程。‎ 小结:从被除数的高位依次除以除数,遇到0除以除数直接商0,除得的商写到被除数的上面。‎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要求用乘法验算。‎ 集体订正,交流错误原因。‎ 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这个0一定要商在对应被除数的上面。‎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回忆图形名称。同桌交流,讨论计算边长的方法。‎ 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观察,说出图意。‎ 要求605米布最多能做多少套,就是求605米里面最多有多少个3米,余下的米数不够做一套。‎ 独立列式解答,教师评价小结。‎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 板书: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1)‎ ‎6÷3=2(个)             0÷3=0(个)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306÷3=102(个)‎ ‎【竖式】‎ 第12课时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2)‎ 教学内容:p.66-67页例10,试一试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 ‎1、学生经历探究“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    学重 难 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10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32÷4=‎ 二、互动新授 ‎1、谈话:432÷4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试着估计一下。‎ 指名回答,400多除以4商大约100多。‎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板演,问: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怎能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掉,为什么?‎ 谈话:根据我们开始计算时估计,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想想我们在计算前估算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的上面写0,为了防止漏写0,在笔算之前或笔算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2、出示试一试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问:想想第一题个位上的1不够除以3,第2题个位的2不够除以5,我们应该商机?这个0能舍弃吗?在计算中,你估算了吗?‎ ‎3、提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小结:我们在计算除法是,除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提问:计算过程中,遇到被除数上某一位不够除时怎么办?‎ 小结:遇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0占位。‎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要求用乘法验算。‎ 集体订正,交流错误原因。‎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小结:每6个装一盒,是看648里有几个6,每8个装一盒,是看648里有几个8,都是用除法计算。‎ 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引导“这些蜻蜓”指的是3只蜻蜓,“这些蜻蜓平均每小时捕捉多少只蚊子”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 ‎ 板书: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2)‎ ‎432÷4=108(个)‎ ‎【竖式】‎ 第13课时 练习九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    学重 难 点  :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题不同类型的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练习九)‎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思考:第2小题十位上为什么是0?第4小题个位上为什么是0?‎ ‎2、练习九第2题 分组讨论比较。‎ 第一组:这两题商里的2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第二组: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2小题有余数?‎ 第三组:这两题商里的0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读题,说说题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你准备怎么做?‎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观察表格,你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挖的天数越多,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3、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求有多少个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包装盒?‎ ‎4、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1)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2)题目要求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第14课时 复习(1)‎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第1-5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的习惯。‎ ‎2、 在解决问题,复习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教    学重 难 点 :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简单除法的口算。‎ 教学准备 :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话: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请大家先看教材,再在小组里说说,最后把本单元主要的知识点写下来。‎ 教师小结:同学们整理得很好,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复习一)‎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对比每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2、完成复习第2题 ‎(1)独立完成第一组题,说说每一小题的计算过程。‎ ‎(2)观察第2组题,你能估算出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学生估算完之后,再用竖式计算并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独立完成第3题,并验算,说说你是怎样验算的。‎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3题。‎ 学生看表,理解表的意思。‎ 提问:你知道“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明确数量关系 ‎2、完成复习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提问:怎样求剩下的钱?“剩下的钱还能买几个乒乓球”你能列式计算吗?‎ ‎3、完成复习第5题 独立看图,思考题目意思。‎ ‎(1)小组讨论:王老师买的笔为什么不是钢笔?买的球为什么不 是篮球呢?‎ ‎(2)“把买的笔和球的钱都买笔记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买笔的108元和买球的60元合起来去买笔记本)这些钱购买20本吗?这道题又该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一起算一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第15课时 复习(2)‎ 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第6-9题 教学目标  :‎ ‎1、通过复习,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    学重 难 点 :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运用除法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还记得吗?‎ 指名说一说。‎ 小结:大家掌握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通过除法计算发现计算中有趣的规律,大家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复习)‎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复习第6题 要求观察每组题的前后两个算式,判断每组题的大小。‎ ‎2、完成复习第7题 观察每组算式:先估算,猜猜每组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3、完成复习第8题 独立计算并核对,说说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被除数有什么共同特点?(被除数的三个数字都是1、2、6)你能再选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使它们除以9都没有余数吗?‎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9题 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教师小结评价。‎ ‎2、完成复习思考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补全竖式。‎ 左题:可根据除数和十位上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填在相关的方框内,再根据十位上余数2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然后根据个位上的余 数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9.‎ 右题:商百位商只能是1,十位上只能是0,个位上可以是2、4、6、8中任何一个数,对应的被除数是512、522、532、542。案不唯一。‎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单元内容:教科书P71~79‎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经验,学会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重点:‎ 理解掌握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单元难点:‎ 在不断的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能力。‎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体会可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1、通过解答一些数量关系较为简单且趣味性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 ‎2、通过解答一些已知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此前学过的一些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巩固练习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 5课时)‎ ‎1.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一)                        1课时 ‎2.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二)                        1课时 ‎3.练习十                                            2课时 ‎4.间隔排列(综合  与实践)                        1课时 第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3页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1. 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2.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小猴毛毛也来上课了,它想问大家:‎ 出示:你能根据下面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农场里有17名工人养了许多小动物,鸡有200只, 鹅比鸡多100只。      ‎ 预设问题:鹅有多少只?鸡和鹅共有多少只?‎ 提问:你是根据哪些条件提出这两个问题的?   学生回答 师:如果把“鸡有200只”看成第一个条件,叫它条件1,把“鹅比鸡多100只”看成第二个条件,叫它条件2,那么,根据这两个有关系的条件就能解决问题了。板书:条件1  条件2  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 过渡:什么叫策略?今天学习什么策略呢?请跟着勤劳的小猴毛毛来看例题寻找答案 二、         解决问题,学习策略 ‎1.理解题意 齐声读例题1,指名一名学生再读例题1。‎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教师随之改成红色、蓝色。‎ 提问:题目读懂了吗?你知道“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你能讲得更明白吗?引导学生说出:第()天比第()天多摘5个。‎ 指名一生说后,请同桌两人也像这样说说。师:看来这一句话中藏着很多的信息啊。‎ ‎2.确定思路 提问:弄懂了题意,你打算根据条件,先算(),再算(),接着算(),最后算()课件 ‎3.解决问题 师:你能通过像这样填表或像这样列式计算求出答案吗?如果有其它的想法也可以下来,每人只要写一种。‎ 师:先请列表推算的交流    方法1   列表推算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30个 师:请大家齐读这几个数,觉得符合题意吗?说说看  生:第一天30个,以后……‎ 师:再请列式计算的交流  先让学生说说写的过程,再追问 第二天30+5=35(个)第三天 35+5=40(个)第四天40+5=45(个)第五天45+5=50(个)‎ 答:第三天摘了40个,第五天摘了50个。‎ 师追问:这里是第二天,30、5、35各表示什么?  生回答。‎ 师说明:原来你是根据(条件1:第一天摘30个,条件2: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算出来的。‎ 师生:这里是第三天,这是根据条件1:(第二天摘35个),条件2(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算出来的。‎ 师生:这里的第四天是根据条件1(  ),条件2(  )算出来的 ‎      这里的第五天是根据条件1(  ),条件2(  )算出来的 师:还有用其它方法解答的吗?没有就过  有就走预案 如有:5×2=10(个)30+10=35(个),5×4=20(个)30+20=50(个)‎ 追问:你先算什么,根据哪两个条件算的?再算……‎ ‎   生:先算第三天比第一天多10个,是根据每天多5个,第三天比第一天多了2天,也就多了2个5算出来的。再根据第一天摘30个和多的10个求出了第三天摘的。‎ ‎      再算第五天比第一天多20个,是根据每天多5个,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4天,也就多了4个5算出来的。再根据第一天摘30个和多的20个求出了第五天摘的。‎ 师:无论是列表推算还是列式计算在思考过程中有相同的地方吗?生:有,它们的(  )都(   ),多找几人发言。‎ 师:这些解题方法都是从两个条件出发展开思考的。板书:从条件想起  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也叫做策略。请大家齐读课题 ‎4.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学习例1经过了哪些过程?齐读:理解题意、确定思路、解决问题  师生:首先要弄懂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从条件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才解决问题,可以列表推,也可以列式算。板书:列表  列式 三、类比应用,丰富体验 ‎1.师:接下来请大家运用策略来试一试这一题。‎ ‎   师:小猴子毛毛喜欢玩球,它想看看皮球从高处落下会发生什么情况?‎ ‎   出示题目:(师读题)小猴毛毛的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第3次弹起多少米?第4次呢?‎ 开始下落时 第1次弹起 第2次弹起 第3次弹起 第4次弹起 ‎16米 ‎(  )米 ‎(  )米 ‎(  )米 ‎(  )米 ‎ 师:如果这是开始下落的16米高,你知道第1次弹起的高度大约在哪儿吗?找一名学生到前面用手比划,为什么是这里?‎ 师:球再落下,第2次弹起的高度大约在哪儿?根据条件,请你算一算在作业纸上填一填。‎ 师:(交流)你是怎样填的?用什么方法算的?‎ ‎2.下面来闯关,锻炼一下运用策略的本领。‎ 第一关   出示天平 图1‎ 师:这是天平,左边有4个苹果,右边是400克的砝码,两边物体一样重就能平衡。‎ 根据(4个苹果)和(共400克),你能算出什么问题?生:算出每个苹果多少克?口头列式: 100÷4=100(克)‎ 师:(出示图2)左边放了一个橙子,右边放了一个苹果和20克的砝码。说明一个橙子比一个苹果重20克。‎ 师提问:再根据(一个苹果100克)和(一个橙子比一个苹果重20克),你又能算出什么问题?生:算出一个橙子多少克。 口头列式:100+20=120(克)‎ 师:再看(出示) :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买的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 从条件出发,你打算:根据()和()算出(),再根据()和()算出()。同桌两人说说,指名一学生说一说,会列式吗?写下来 交流你怎样列式的?‎ 过渡:上面的两道题锻炼了同学们“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的本领。‎ ‎3.继续闯关  第二关 出示(生读):用地砖铺成的一块长方形活动场地,其中白地砖铺了8行,每行15块。花地砖比白地砖少70块。花地砖有多少块?‎ 师:从条件出发,你打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我打算……  师:会列式吗?写下来。交流:‎ 师:像这样根据两个条件算出一个问题,再添上一个条件再算出一个问题,就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了。条件1    条件2‎ ‎                         ↓‎ 补充板书:              问题1   条件2‎ ‎                                  ↓‎ 问题2  …… ‎ 师:再看看(课件演示下楼梯状),这像什么?生:像下楼梯。师:是的,像这样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一步一步走下去,就能解决更加复杂的数学问题了。‎ ‎4.第三关到了 出示(师读题):1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左往右数,芳芳排在第8;从右往左数,兵兵排在第4。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人?‎ 师:你看见18个小朋友了吗?你能根据条件在图中标一标找到答案吗?交流:6个人。‎ 学生展示并讲解,教师再课件展示,根据条件先从左往右找到芳芳,再从右往左找到兵兵,接着数数之间的人数1、2、3、4、5、6。你们都找到中间的6个人了吗?‎ 你能列式计算吗?18-8-4=6(个)或8+4=12(个)  18-12=6(个)‎ 看来画图、列表、列式都可以解决问题。板书:画图 ‎5.走进“智慧屋”‎ ‎ 师:闯过三关,小猴子毛毛要带大家去“智慧屋”看看。‎ 逐步出示想做5的条件  问:根据条件你认为第2个正方形里画几个?为什么?猜想:从第几个开始就画不下?5秒钟思考,大声说出你的猜想:第(  )个。 画图验证。‎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过渡:今天是第一次学习策略,以后还会学习更多的策略。‎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 ‎                                          ——从条件想起 ‎              条件1    条件2‎ ‎                ↓‎ ‎              问题1   条件2‎ ‎                        ↓‎ 问题2  ……‎ 列表  列式  画图 第二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 教学内容: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题。‎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引导:‎ ‎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 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 2、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 ‎3、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 二、内化策略 ‎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  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 (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 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四、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五、 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i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 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 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 ‎ 板书:‎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线段图】‎ 第三课时  练习十(一) ‎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 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 ‎①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 ‎ 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 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 一、策略练习 第1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 第2题,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第4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16人,加上本站上车的9人,减去本站下车的1人,得24人。‎ 二`、练习总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第四课时      练习十(二) ‎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7练习十第6~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第6题。 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3,先算10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于48;96÷6,先算60除以6得10,余下36除以6得6,10加6等于16) 二、策略练习 第7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70千克”‎ ‎,因此算出280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苹果 的千克数了。‎ 第8题,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第10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从54只晨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 第11题,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 思考题,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共49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盒饼干共24元。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 三、练习小结: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5课时一 一 间 隔 排 列 ‎   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次探索规律的内容。选择一些日常生活或数学学习中可能接触到的现象,写成教材,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探索、发现隐含在这些现象里的数学规律,并且用数学方式表达、交流,落实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任务。‎ 探索规律的教材有其特定的编写形式,一般分四块编排教学内容及其过程。首先,呈现一种现象,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接着,安排观察、操作、实验等各种数学活动,帮助学生探索并找到规律;然后,采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发现的规律,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最后,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和进行的活动,反思收获、积累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上册研究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索。‎ ‎ ‎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操作、演示、猜想规律,探究规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知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解决生活中的这类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找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   教具准备:小圆片和正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展示生活中的一一间隔排列图片 ‎2、展示一道一一间隔排列的题目 小结:其实这些生活中还要咱们做过的题目中都蕴含着数学规律在里面等着大家去发现,下面我们就去兔宝宝乐园,一起去找一找吧!‎ 二、新授 ‎1、了解间隔排列的现象 ‎(1)展现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2)观察小兔与蘑菇的排列 问:这两种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开头是什么?结尾物体是什么?‎ 板书:两端物体相同 ‎ ‎ 问: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是什么意思?‎ 小结:兔子和蘑菇这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排列,‎ 每两只兔子之间是一个蘑菇,‎ 两端都是兔子,两端物体相同。‎ ‎(3)木桩与篱笆的排列 问:它们又是怎么排列的?‎ 还可以怎么说?‎ 照这个样子排列下去,下一个是什么?‎ 追问:现在两端物体相同吗?‎ 还能不能说“每两个木桩之间有一块篱笆?”‎ 小结:但是如果接下去,还是一个木桩一个篱笆,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有规律的排列叫间隔排列。‎ ‎ ‎ 板书:间隔排列 ‎ ‎ ‎(4)手帕和夹子排列 问:这幅图里,还有这样间隔排列的物体吗?‎ ‎ ‎ ‎(5)比较发现 问:回头看看,这三排两种物体排列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都是间隔排列,排成一行,两端物体相同的排列。‎ ‎ ‎ 过渡:两种物体像这样间隔排列呈现了一种特殊的美,那么这两种物体间个数是怎样的?一起看看!‎ ‎ ‎ ‎2、初步发现规律 ‎(1)完成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说明:像这样的物体叫两端物体,加在中间的叫中间物体。‎ ‎ ‎ ‎(2)规律思考 问:每排两种物体数量都是相差1吗?‎ 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 你有办法说明吗?‎ ‎ ‎ 学生讨论,思考,汇报 ‎ ‎ ‎3、探讨规律 ‎(1)介绍: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 ‎ ‎ ‎(2)你能照样子圈一圈,说一说吗?‎ ‎ ‎ 小结:把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一组一组的圈,最后多余的是哪种物体?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的个数多1个。‎ ‎ ‎ ‎4、不同情境中进一步完善对规律的认识 过渡:如果更多的兔子和蘑菇像这样排列,还是会相差1个吗?‎ ‎ ‎ ‎(1)两题(独立完成)‎ A.兔子和蘑菇 问:你是怎么想的?‎ B.手帕和夹子 问:你是怎么想的?‎ ‎ ‎ 小结:物体数量增加了,但是这样排列的规律并没有变。‎ ‎ ‎ ‎(2)正方形和圆片 过渡:其实生活中规律只要你愿意动脑筋,还有更多的规律可言找到,想不想再找一找?‎ A.借助操作,听清楚操作要求 B. 具体说说,什么情况下最少,什么情况下圆片最多?‎ C. 比较三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小结:间隔排列的物体,有时候两端并不相同,只有两端相同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的个数多1个”。‎ ‎ ‎ 三、回顾总结 今天是我们第一次找规律,说说我们找到了什么?‎ 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原来,生活中常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做个有心人,多思考为什么,就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发现规律。、‎ ‎ ‎ 四、板书设计 间隔排列 两端相同 排成一行     表格 两端物体 比中间物体1个 第六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 教学内容:‎ ‎          1、认识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 ‎          2、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观察事例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知道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          2、使学生在识别平移或旋转前后的图形、用合适的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 ‎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变换图形的过程中,增强对图形及其运动变化的兴趣,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 教学重难点:‎ ‎         1、正确识别平移或旋转后的相关图形;‎ ‎         2、用合适的方法制作轴对称图形。‎ 教学课时数:2课时 ‎      平移、旋转                                1课时 ‎      轴对称 图形                                1课时 第一课时    平移、旋转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80~82例1.2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飞机、溜溜球、各一个;师生都准备一个圆盘、一个指针,学生准备“动手做”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平移 1.出示例1图 ‎(1)依次出示3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和国旗的运动)。‎ 提问:你感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沿着直线的运动。‎ 指出:像图中火车车厢电梯国旗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平移。‎ ‎(板书:平移)‎ 举例: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 (二)认识旋转。‎ ‎ 1.出示例2图 ‎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表示的是哪些物体的运动吗?‎ ‎  引导: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做的是怎样的运动呢?你能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清小朋友来说一说,并且表示给大家看一看。‎ ‎ 指名学生交流并表示运动方式。‎ 提问:你知道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吗?这几个物体运动时,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固定在那里而没有移动到另一处呢,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围绕一点转动。‎ 指出:像图中电风扇叶片、螺旋桨、钟面指针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旋转。(课题位置板书:旋转)旋转的特点是绕着一点转动。(板书: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追问:电风扇叶片绕着哪一点转动?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呢? 举例:小朋友还在哪里见到过旋转现象?‎ ‎ 2、学生“试一试”。‎ ‎(1)做转盘 ‎   出示“试一试”中的转盘,让学生用事先先准备的转盘面和指针,照样子做一个转盘。‎ ‎   提问:你是怎样做成这个转盘的?圆面中心为什么用一个掀钮固定?‎ ‎(2)动手旋转 ‎   引导:请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做一做:把指针从指向A点旋转到指向B点,再把指针旋转到指向C点或者指向D点。‎ ‎   提问:刚才指针是什么运动?是绕着哪一点转动的?请小朋友再把指针从指着A点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周回到A点。‎ ‎   还可以怎样旋转一周回到A点?请大家做一做。(学生逆时针旋转)    追问:怎样的运动是旋转?‎ ‎(二)比较 ‎   引导:请大家用手势表示平移,再用手势表示旋转。    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   小结:我们刚才研究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这就是平移和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的运动,是平移,绕着一点转动的运动是旋转。‎ ‎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观察,把通过平移能和绿色树叶重合的图上颜色。‎ ‎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方格图,让学生说一说平面图上的方向,让学生说说两枚棋子各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 ‎4、完成“动手做”‎ 指出:不管向哪个方向旋转,只要是绕着一点的转动,就是旋转运动。 四、全课小结 ‎   谈话: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说说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吗?你还有哪些收获?‎ ‎ 板书:‎ ‎                                  平移和旋转 第二课时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3~86页例3、例4和相对应的“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5题,“动手做”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操作、观察并获得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识别、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用对折、观察的方法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感受获得图形特征的基本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识别、欣赏、制作等活动中,体会轴对称在显示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轴对称蕴含的美,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谈话: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尤其使苏州小乔流水和园林里别具风味的门亭、花窗、亭台常常为世人所赞叹。(边介绍边投影相应的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片)这些建筑、工艺品之所以有独特的美,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个特征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的内容。‎ ‎ 二、操作感悟、认识新知 ‎1、认识物体对称 出示:上面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我们经常看到。现在请大家看这里几个物体,(出示例3主题图)看看它们分别是什么,找找这些物体的特点,再同桌互相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能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吗?‎ 指出:我们观察这些物体的两边,经过比较,发现它们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这样的物体是对称的。‎ ‎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引导:我们把蝴蝶、天坛、和飞机沿着轮廓画下来,可以得到这样的3个图形。(出示)‎ 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准备的这几个图形对折一下,比一比,看一看,像像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提问:图中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两部分。是以什么为界线的? 揭示:像这样的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 3、操作深化 出示例4,明确要求。‎ ‎(1)让学生用一张纸对折,再照样子画一画、剪一剪。‎ ‎(2)让学生按上面的方法再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先想好准备剪什么,再剪一剪。‎ ‎ 4、判断轴对称 三、观察判断、深化认识 ‎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讨论、确认,再交流,并且要求说明理由。‎ ‎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上面一行图案都是怎样剪出来的?那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呢,能用线练一练吗?‎ ‎4、猜汉字游戏 ‎5、做“想想做做”第4题 小组讨论确定,再派代表交流、说明。‎ ‎ 四、总结欣赏,动手实践 ‎1、总结欣赏 观察生活里轴对称物体和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感受?‎ ‎2、完成“动手做”‎ ‎3、布置课后活动 ‎ 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些轴对称的标志、图案或对称物体的图片,和同学一起欣赏,交流感受。‎ 板书:‎ 轴对称图形 像这样的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 ‎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2、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二)能力目标:‎ ‎1、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三)思想教育目标:‎ 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 四、教学难点:‎ ‎1、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2、分数的简单计算。‎ 五、课时安排:‎ ‎1、 认识几分之一 1课时 ‎2、认识几分之几 1课时 ‎3、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课时 ‎4、练习十一 1课时 ‎5、多彩的“分数条” 1课时 第1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87-89页例1、例2以及“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 2、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分的结果中抽象出几分之一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及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 3、让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初步体会数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 ‎ 难点: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平均分。‎ ‎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2)‎ ‎  (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发生了困难,由此引出分数,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知 ‎  (一)认识1/2‎ ‎  1、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课件演示,突出每一份同样多。)‎ ‎  2、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 ‎  4、讨论:右面的这一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 ‎  5、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  6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  (二)认识几分之一 ‎  1、启发: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3份、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 ‎  2、小组里议一议: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它的几分之几?‎ ‎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  1、观察比较: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1/6、1/8、……‎ ‎,它们都是分数。观察这些数,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 ‎  2、结合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  3、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  1、猜一猜:有两块同样大的月饼(课件出示两个圆),小明吃了其中一块的1/2,小丽吃了另一块的1/4,谁吃的多?(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议一议,说一说道理。)‎ ‎  2、交流猜的结果,借助图形验证猜测。‎ ‎  3、继续猜一猜:有三块同样的巧克力,三个小朋友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的一部分,大约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用阴影表示吃了的部分,分别占1/3、1/6、1/8,但先不画出等分线,等学生猜对以后再画上。)‎ ‎  4、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 ‎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  2、观察黑板报(“想想做做”第五题中的图):说说这些栏目分别大约是这块黑板的几分之一?(黄色部分占几分之一结果应是开放的)‎ ‎  3、课外延伸:在日常生活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 板书:‎ ‎ 认识几分之一 ‎1/2 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分,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第2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 第90-92页例3、例4以及“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联系已有基础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一,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知道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几分之几,能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 2、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和交流,并从中抽象出几分之几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等四位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认识几分之几的含义,能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出示1/4 怎样读?分母、分子各是几? 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二、认识四分之几 ‎1、认识1/4‎ 请大家用一张正方形纸先折成同样大的4份,再把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交流 :教师选择其中涂1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 学生分别说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 2、认识3/4‎ 教师选择其中涂3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 思考: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 你认为表示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有3个1/4,是3/4‎ ‎3、出示“试一试”让同桌学生按两行分别互相说一说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独立填写分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 三、比较分数大小 让学生用两张同样大的纸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3/8,一张涂出它的5/8,在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交流:你是怎样比较的?‎ 问 它们分母都是8,你能很快看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吗?‎ 四、实践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先涂色,再比较大小。观察着三组数,你觉得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谁大谁小?‎ ‎2、做“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阅读第5题,想想知道了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交流:各吃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想的? 五、全课总结 阅读“你知道吗”‎ ‎ 板书:‎ ‎ 认识几分之几 ‎【图】1/4 【图】 2/4 【图】 3/4‎ ‎3/8<5/8‎ 第3课时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93——94‎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通过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例题先让学生学生分两次在一个长方形里涂色,后分别提出求和求差的问题,根据已有的对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理解列出算式,再借助直观图形以及对分数的理解,探索交流算法。“想想做做”联系生活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计算。‎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并理解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掌握算法。提出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难点:在探索算法、理解算理的过程中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圣诞节到了,妈妈为丁丁烤制了一个大蛋糕丁丁非常高兴。丁丁急着要吃蛋糕,妈妈说:“今天一定要给你蛋糕吃,不过要先回答出妈妈问题。”丁丁说:“没问题!”妈妈把大蛋糕切成了8块,其中的 2块抹上了草莓酱,3块抹上了巧克力,问丁丁:“两次抹酱的蛋糕一共有多少块?”“5块!”丁丁快速地说。“你能计算出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吗?”这个问题可把丁丁难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丁丁吗?‎ ‎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过程 ‎1、简单的分数加法 ‎ 问:求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 (1)指名学生列式,师板书:3/8 +2/8‎ ‎ 师:3/8 +2/8等于多少?你们想自己试一试吗?‎ ‎ 好,你们可以借助长方形代替巧克力,先把它的3/8涂上红色,表示琪琪吃的,再把它的2/8涂上绿色,表示明明吃的。仔细观察,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课件出示例题图及问题)‎ ‎ (2)交流: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涂色?‎ ‎ 师:3/8 +2/8等于多少?(板书5/8),5/8后面有没有单位名称呀? (3)师再用课件演示3/8涂红色,2/8涂绿色。 师:5/8是怎么得来的?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指名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 (5)师:孩子们真聪明,现在知道琪琪和明明一共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 小结:观察算式,计算时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没变?‎ ‎ 2、简单的分数减法 ‎ 问:观察你们涂好的长方形的红色部分和绿色部分,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当学生提出:“琪琪比明明多分得多少?”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多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来表述完整。)‎ ‎ 师:谁能列式? 板书:3/8-2/8‎ ‎ (2)师:还以长方形代替,现在算一算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课件出示问题)‎ ‎ (4)3/8-2/8等于多少?‎ ‎ 你是怎样算的?组织全班交流。‎ ‎(5)师问:现在知道琪琪比明明多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3.揭示课题。‎ ‎ 师:孩子们,你们真不简单!自己学会了新知识。谁能说说我们今天学的是什么? (板书: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一、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列式解答后小组校对、交流。‎ ‎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里校对、交流,重点说说是怎样算的。‎ ‎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默读题目,指名说出题意。‎ 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理解题意后指名口头提出问题,全班解答。‎ ‎5、挑卡片组成加法算式。‎ ‎6、 P94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 四、评价反思,升华认知 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得如何?有什么收获?‎ 板书:‎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3/8+2/8=5/8‎ ‎3/8-2/8=1/8‎ 分母相同,分子相加减。‎ 第4课时 练习十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联系十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的含义,能说明简单分数的组成,进一步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知识间的联系,能说明比较分数大小的理由。 3、让学生感受分数知识的掌握程度,形成学习数学的信心,具有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和组成,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分数的意义 ‎1、初步认识 做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看看每个分数,在图里涂色表示这个分数。‎ 交流: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这里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分数几分之几的意思,可以把一个图形按分母几平均分,表示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2、分数的组成 做练习十一第2题出示第2题,让学生看图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指出:每个分数都表示它有几个几分之一。‎ ‎ 板书:每个分数都表示有几个几分之一 口答:2个1/3是( )‎ ‎4个1/7是( )‎ ‎ 5/9里有( )个1/9‎ ‎7/10是( )个1/10‎ ‎3、分数大小比较 ‎⑴做练习十一第3题 让学生根据图意填空,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比较分数的大小,可以用图上表示分数的涂色部分比出大小,还可以看分母相同时,比较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比较大;分子都是1,分母大的反而小。‎ ‎ ⑵做练习十一第4题 要求想想魅族分数可以怎样比?前两组和后两组的比较方法有什么不同 三、简单的加减 ‎1、做练习十一第5题 让学生计算得数并填写,指名两人板演。问 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计算加法和减法?‎ ‎ 2、做练习十一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练习总结:‎ ‎ 通过练习,你对分数哪些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5课时 多彩的“分数条”‎ ‎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96-97页综合实践活动“多彩的”分数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用表示不同分数的彩条铺满“1”(抢1)以及从“1”里面逐次拿走表示不同分数的彩条(清0)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以及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与“1”的内在联系,丰富并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 使学生在抛正方体选择分数,根据分数选择彩条,以及根据需要将彩条进行等量替换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事件的随机性,逐步增强对分数大小的判断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3、 使学生在制作彩条、合作游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丰富与多样,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 进一步感受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以及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与“1”的内在联系,丰富并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 初步感受事件的随机性,逐步增强对分数大小的判断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3、 在制作彩条、合作游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丰富与多样。‎ 教学准备:彩条、小正方体 ‎ 教学过程:‎ ‎(一) 活动准备 ‎1、 一长方形直条 提问:你能在这个直条里表示出1/2吗?‎ 如果要表示1/4,1/8,1/16,又该怎样做?‎ ‎2、 同桌交流各自的方法 ‎3、 把教材第111页的直条剪下来,同桌合作 分别做成表示1、1/2、1/4,1/8,1/16的彩条 ‎4、 在学生折、剪的过程中,讨论:‎ ‎“1”里面有几个1/2?有几个1/4、1/8或1/16?‎ 你是怎样想的?照这样继续折一折,剪一剪,还能得到哪些分数?‎ ‎5、 在正方体的六个面上标数1/4,1/8,1/16‎ 相对的两个面上标相同的数 同桌讨论:为什么要这么标数呢?‎ ‎(二) 组织游戏:“抢1”游戏 ‎1、 讲清游戏规则 ‎(1) 白色直条表示“1”,两人轮流掷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把表示这个分数的彩条铺在白色直条里面。‎ 示范抛一次,请学生铺 ‎(2) 抛出正方体之后,根据抛出的分数判断相应的分数条能否铺得下,判断正确的,本次抛出的结果有效,判断错误的,本次抛出的结果无效 ‎(3) 谁先把自己的“1”捕满,谁就赢得1分,照这样玩5次,得分高的人获胜。‎ ‎2、 同桌活动,教师巡视 注意游戏规则 ‎3、 汇报游戏结果。游戏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清0”游戏 ‎1、讲清游戏规则 ‎(1)用两个1/2的彩条把“1”铺满。‎ ‎(2)两人轮流掷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的直条中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 ‎(3)谁先把自己的图中的彩条全部拿走,谁就赢得1分,照这样玩5次,得分高的人获胜。‎ ‎2、讨论:如果掷出1/4,1/8或1/16,怎么拿彩条?‎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 同桌开始游戏,教师巡视 ‎4、 汇报游戏结果 ‎(四)、游戏回顾和反思 ‎1、同桌说一说:通过游戏,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突出:1里面有( )个1/2,( )个1/4,( )个1/8,( )个1/16‎ ‎1/2是( )个1/4,( )个1/8,( )个1/16‎ ‎1/4里有( )个1/8,( )个1/16……‎ ‎2、讨论:“为什么要通过抛正方体确定选择哪个分数条”‎ ‎3、你怎样看待输赢的结果?‎ 期末复习计划 复习内容:‎ 以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为主,适当补充拓展,让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应用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和学习水平的整体提高。‎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 复习重难点:‎ ‎(一)复习重点:‎ ‎1、计算,主要在计算方法的熟练掌握和计算品质的培养这两个方面加以努力。‎ ‎2、解决问题:‎ ‎(1)从图片、文字、表格中获取信息,培养审题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从题目中提炼,在练习中熟练。‎ ‎3、用数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 ‎(二)复习难点:‎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应用解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对千克和克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习方法:‎ ‎1、学生课前认真梳理,自主归纳所学知识,精选习题;‎ ‎2、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认真组织课后练习和综合练习,及时反馈,及时补差,及时改进。‎ 五、复习时间安排:‎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复习 1课时 ‎ 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复习 1课时 ‎ 3、图形与几何知识复习 1课时 ‎ 4、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1课时 ‎ 5、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 1课时 第一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复习 教学内容:期末复习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能正确估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2.使学生通过口算、笔算的复习,沟通计算内容的联系,整理、归纳计算方法,提高除法口算和笔算能力,发展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 。‎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新 ‎1.回顾内容。‎ 你能把这学期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吗?这些内容里具体有哪些知识?‎ ‎2.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第一单元学习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而且能归纳出口算和笔算的方法,并且能估计一些简单计算的积大约是多少。‎ 二、复习口算 ‎1. 做期末复习第1题。‎ 让学生按题组口算,填写得数。‎ 提问:你能根据这里的两类口算题,总结一下方法吗?‎ ‎2 .做期末复习第2题。‎ ‎ 用4 分钟时间测试,交流得数。‎ 三、复习笔算 ‎1.做期末复习第3题。‎ 让学生按题组独立笔算,指名两人板演。‎ 指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板书)如果乘数中间有0,就根据法则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不能漏乘十位上的0,这样比较方便。 3.先估算,再笔算。‎ 出示:48×6 42×6‎ ‎(1)让学生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并交流估算结果。(板书:300 240) 提问:都是40多乘6,估计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接近50和接近40)‎ ‎(2)要求:请小朋友笔算得数,再和估算结果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差不多。 学生笔算(指名两人板演)‎ ‎ 3. 做期末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四、复习小结 ‎1.小结收获。‎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 2.布置作业。‎ 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第5题和第6题,并和同学说说第7题是怎样想的?‎ 第二课时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复习 教学内容:期末复习第8-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并掌握除法的验算。‎ ‎ 2.使学生通过口算、笔算的复习,沟通计算内容的联系,整理、归纳计算方法,提高除法口算和笔算能力,发展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 3.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 教学重难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 二、复习口算 ‎1.做期末复习第8题。‎ 让学生安题组口答,填写得数。‎ 提问:你能联系这里的三组口算题,总结一下方法吗?‎ ‎ 2.做期末复习第9题。‎ 用4 分钟时间测试,交流得数。‎ 三、复习笔算 ‎1.做期末复习第10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组题的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 让学生独立笔算第一组题,指名板书。‎ ‎ (2)让学生独立笔算第二、三组题,指名两人板书。‎ 小结:你能联系三道题的笔算过程,说说除法笔算要注意什么吗?‎ ‎ 2.说说下列各题的商是几百多或及几十多,再笔算并且验算。‎ ‎(1)让学生估算得数大约是几百多或及几十多。(板书:30多 200多)‎ 提问: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求:请小朋友笔算得数,再和估算结果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在估计的范围内。‎ ‎ 让学生笔算、验算。(指名两人板书)‎ ‎(2)下面的除数各是多少?‎ ‎( )÷7=12 ( )÷9=30„„8‎ 学生计算,交流发放和结果。‎ ‎ 3. 做期末复习第12题。‎ 学生自己读题,交流题意。‎ 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 交流:这里的三道题各是怎样解决的?(板书算式)为什么前两题都用除法算?第三题为什么要用乘法?‎ ‎ 4.做期末复习第13题。‎ ‎ 让学生独立解题、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怎样?(板书算式)‎ 提问:最多能穿多少串,你是怎么想的?(余下的1个不够再穿1串)‎ 四、复习小结 ‎1.小结收获。‎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你有哪些收获?‎ ‎2.作业布置。‎ 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第14题,并说说第14题可以怎样想。‎ 第三课时 图形与几何知识复习 教学内容:期末复习第15-1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周长含义的认识,能比较熟练地测量边长,计算平面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加深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正确判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并说明理由。‎ ‎2.使学生体会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再联系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判断、说明的活动中,培养简单的演绎推理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充分体验,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在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增强掌握数学知识的信心。‎ 教学重点:‎ 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周长计算,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回顾内容。‎ 关于平面图形和物体运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学过哪些内容?‎ ‎ 2.引入复习。‎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周长计算,还有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这些都是图形和集合知识,今天就复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周长 ‎1.整理图形特征。‎ 指出:通过整理,大家都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它们的4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4条边都相等。‎ ‎ 2.整理周长概念并计算。‎ 指出:周长是指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板书)‎ ‎ 3.求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要求学生口头列式,并启发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教师板书。‎ ‎ 口算下列各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1)一块正方形的手帕周长是80厘米,它的边长是( )。‎ ‎(2)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三、复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1.引导回顾。‎ 板书:平移——沿着直线运动 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 轴对称——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做期末复习第17、18题。‎ 交流:第17题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 第18 题,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依据是什么?‎ 四、拓展提高。 交流思考。‎ 能摆出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 交流:你找到了哪些摆法? 两条路长度相等吗?‎ ‎ 提问:从这道题中受到哪些启发?(像这样“阶梯式”图形的周长,等于长、宽相应的长方形的周长。)‎ 解答下列问题。‎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长8厘米,宽5厘米。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五、总结、作业 复习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进一步了解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新的收获?作业布置。 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 第四课时 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内容:期末复习第19-24题 教学目标:‎ 是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质量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第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比较分数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质量,能说明相应分数的含义,深化对简单分数的认识;体会发现简单规律的思维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 教学重点:‎ ‎ 千克、克和分数含义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复习千克和克 ‎ 1.回顾千克和克 你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重大约是1千克吗?1克呢?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2.估计体验。‎ 你知道下面物体的重大约是多少吗?自己估一估、说一说。‎ ‎(1)1个鸡蛋 (2)30个鸡蛋 ‎(3)小朋友装了书的书包 (4)1个乒乓球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校正。‎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是怎么想的?‎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呈现第20题,让学生填空,并交流结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做期末复习第22题。‎ 口答。 (1)5/9里有5个( )/( ); (2)7/10里有( )个1/( ); (3)4个1/5是( )/( ).‎ ‎6.做期末复习第23题。 出示题里的表格。‎ 引导: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每次折的结果,能发现什么?同桌讨论一下。‎ ‎7.比较分数大小。‎ ‎(1) 在○里填写“>”或“<”。‎ ‎(2) 1/4○1/5 1/9○1/3 6/7○4/7 3/8○5/8‎ ‎(3) 下面分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5 1/6 1/5 5.‎ 口答期末复习第24题。‎ 提问:上衣的布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完成期末复习第21题 第五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 教学内容:期末复习第25-2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理解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比较熟练地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 2.使学生能从条件想起说明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推理过程,进一步发展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尝试反思的意识。‎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 回顾策略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果园仓库里原来存放了200箱苹果,又运来8车,每车75箱。 林场要栽800棵树,先栽了200棵,其余的要平均栽在4个苗圃里。‎ ‎2.回顾过程。‎ 提问:回顾一下刚才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板书:从条件想起→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求的问题 应用策略 ‎(1)做期末复习第25题。‎ ‎ 让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几人说思路)‎ ‎(2)做期末复习第26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并解答。教师板书算式和得数。‎ ‎(3)做期末复习第28题。‎ 出示题目和表格,让学生读题并说明知道了什么,表格里填写什么内容。‎ ‎ 交流:二、三、四年级展出的作品个有多少幅? 完成思考题。‎ 指名学生读题,相互交流是如何思考的。 让学生有错的订正,没有解答的列式解答。‎ 总结:‎ 你能说说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期评价。‎ 本学期结束了,你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布置作业:‎ 做期末复习第27题。‎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 xx-20 xx学年秋期】  ‎ ‎     ‎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技能方面  ‎ ‎(1)、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单,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法、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成、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做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 ‎2、数学思考方面  ‎ ‎(1)、再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 ‎3、问题解决方面  ‎ ‎(1)、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  ‎ ‎4、情感态度方面  ‎ ‎(1)、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等活动,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经验,感受乘法口诀的工整和简洁美,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2)、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 ‎(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检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 二、情况分析  ‎ 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获得了一定的基本知识技能,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明显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部分学生在读题、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存在很大困难,需要在这个学期下大力气。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 三、教学措施  ‎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