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关于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想了 解一下关于农村的养老情况吗? 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范文(一)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 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市场 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 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风险,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目前以城乡属性分层社 会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仅就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约有 85 万人,还不 到全区农牧业人口的 7%,而 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 保障。而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 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现有的农村社会 养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 一是农村牧区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 2007 年底, 农村牧区人口中 60 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 6.2%,预计到 2010 年前后,农村人口老龄 化的程度将比现在高出 2—6 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牧区家庭 结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据抽样调查统计 2006 年农村牧区家庭户均人口下降为 3.72 人。家庭小型化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这种压力一方面 表现为经济供养,另一方面是与父母分开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三是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牧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 但没有所有权。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为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 由于土地比较收益不断降低,土地在农牧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进一步 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农牧民难于完全依赖土地实现养老保障。 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的增强,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弱化了家庭的内聚力, 也淡化了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传统观念。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单一。1992 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 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方案中确定的缴费原则是:“坚持资金以个人缴纳为主,集 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 薄弱,根本无法兑现集体补助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绝大多数普通农牧民得不到 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 蓄和鼓励性储蓄。既未体现“社会保险”,也未体现“社会共济”,名不符实的“养 老保险”使农牧民难以接受和认同。 二是保障水平低。民政部门实施的《基本方案》考虑到农村牧区发展条件的差 异,规定了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 2 元、4 元、6 元、8 元……20 元 10 个档次缴费。但是由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普遍水平低,家庭生活困 难,再加上农牧民对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 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档次。这样低标准、短周期的资金周转难以达到养老保 障作用。 三是体制不顺,管理混乱。从目前已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地区的情况看,农村社 会保险机构只在县级以上才设立,乡镇还没有健全机构,行政村也没有设立代办员, 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由于技术落后,管理混乱,还出现了个别违规操作的挪用 和挤占行为。 四是经费短缺,工作开展困难。根据《基本方案》规定允许从基金中提取 3%的 管理费来弥补业务经费的不足,很多经办部门就是依靠这笔费用来维持日常的业务 工作。而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地区的同级财政从未划拨过农保工作的专项经费,致 使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 另外,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牧区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 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失地农牧民和进城务工农牧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尤 其是失地农牧民,由于征地的安置补偿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缺位,其中相当多的 人成为“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三无”人员,直接影响了被征地农民的切 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失地农牧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下岗工人问题更为严重的社会 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给于更多地关注。 二、建立和完善我区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的政策建议 1.提高对农村牧区养老 问题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这主要指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 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自己的事情。 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对农村养老保 障体系建设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多年来将老年社会保障视为城镇居民的专利,这不 符合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原则,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思 路相背离。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 在危机,万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 2.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与传统大家庭 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种方式。虽然 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家庭养老受到严峻挑战,社会养老成为现代必不可少的养老 方式。但是家庭养老并不是就要消亡,相反,它还是一种很重要和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这是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目前经济基础还比较薄 弱,国家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养老方面,而且,中国人传统的亲情养老,不管社 会如何发展,也无法取代。因此,家庭养老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会被社会养老完全 代替。在目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发展和完善它。要积极建设和宣传新的养老观,鼓励 和支持签定养老协议书,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组织对强化家庭养老的重大作用,加大执 法力度,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严格执法等等。 3.坚持因地制宜与自愿的原则,避免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刀切”。我区 地区差异大,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承受能力、保险意识等方面的制约,短期内让 农牧民普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条件不成熟。要避免强迫农牧民参加的做法,杜绝“好 心办坏事”。因为这不仅增加了农牧民的负担,而且也不可能持久。只有坚持自愿原 则,并通过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与政策引导,才能使这项工作健康持续地运行。要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搞,以点带面,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进。 4.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从目前的农村牧区情况看,单 凭任何一种保障都不能承担如此重任,必须多种保障手段综合运用,这才是解决农 村牧区社会养老的有效途径。应当允许各地区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保障 制度。2008 年我区将全面启动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制度是为收入 难以维持农村牧区最基本生活标准的人群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克服了传统的社 会救济制度存在的救济范围窄、标准低、随意性大的弱点,使社会救济有了普遍的 适应性。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无疑是对农村牧区养老的有力补充, 对此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落实资金,尽快把农村牧区低保工作全面推进。2005 年国家将我区列为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试点省区,参加试点的 11 个盟市、 98 个旗县,共有 9342 人领取了奖励扶助资金。对此各地区要予以高度重视,通过 农村牧区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来提高农村牧区养老的保障能力,由于我 区各地区财政收支状况各不相同,对此各地要认真落实资金,本着实事求是、合理 负担的原则,划分地方各级财政资金分担比例,建立奖励扶助资金发放的安全快捷 通道,坚持资金封闭运行、社会化发放的原则,确保资金到户到人。 5.切实做好失地农牧民养老保障工作。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 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将被征地农牧民养老保险 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被征地农牧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确 保被征地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对城市规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 水平和被征地农民不同年龄段,制定保持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的办法和养老保障办 法。对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应按规定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范围。有条件的地区可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范围,通过现行 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对城市规划区外的被征地农民,凡已 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要按有关规定 将其纳入相应的保障范围。没有建立上述制度的地区,可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实际 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必要的养老,并将符合条件的 人员纳入当地的社会救助范围。 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范文(二)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 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第六次人口普查 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 13.39 亿,60 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13.26%, 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为了解决各种 复杂的老年问题,国家颁布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目的是不断地完善社会养老保障 制度和体系,使老年人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靠。根据这一问题,本公司进行了一 次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以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为例,共有 706 份问卷,其中北 京市有 403 份,上海市有 303 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了解到了一 些有关养老问题的真实状况: 1、是否担心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 担心和不太担心可以说是各占一半,有将近 43%的人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有 所担心,57%的人不太担心或尚未考虑养老问题。从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北京 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人们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并不是很担忧。一是北京上海 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更发达;二是北京上海的养老机构非常多,并 且有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做后盾;三是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要面对的其他方 面的问题(譬如说房价问题)比较多,因而养老问题属于次要;四是北京上海适合年轻 人打拼,许多年轻人选择年老后退居二线城市。 2、选择的养老方式 在这一问题上,选择有子女抚养的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公立养老 机构占多数,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其他的养老方式。总体而言,养老方式的选择呈现 多样化的趋势,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可见,人们对未来的养 老有了更新的认识,不再死守着家庭养老和养老院等单一的养老概念了。同时,随 着北京上海等地社区服务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精彩。 3、赡养老人的意识 当今的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但要考虑自身职业的发展,还要顾及家 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生养小孩赡养老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数据显示, 将近一半的人不愿意把老人送进条件较好的养老院,尊重父母意愿的接近 30%。被 问及自己未来赡养老人的压力时,有 36%的人认为压力大,25%的人认为压力较小, 37%的人选择没什么压力或没考虑过。可见人们赡养老人的意识日渐淡薄,许多人不 愿意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认为赡养老人会加重经济等各方面的负担。由于计划生 育导致独生子女的增多,“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将面临经济上、 时间上等诸多的养老问题。同时,人们对赡养老人的概念也比较模糊,赡养老人不 是只把老人养活,二是要悉心照顾老人,周到的考虑老人物质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和 需要。近年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在精神上的孤独寂寞是不可想象的。许多 空巢老人并不缺少物质上的东西,而需要在精神上给与帮助和照顾。而许多人尤其 是年轻人不但没有赡养老人的意识,甚至还出现了啃老的行为。 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而养老问题所引发的一 系列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是 很明显。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适当延长事业、企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年限,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2、完 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使老年人的身心更加健康,鼓励老年人继续为社会服务。(如: 国外的空姐都是年龄大的人,香港的出租车司机老年人居多。) 3、不断地开拓更多的养老方式,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提供不同种 类的与之适合的养老方式,有效地节约社会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如:日本号召老 年人发挥“余热”,美国提出“家园共享”结伴养老,英国采用异地养老,德国实行 养老保险“转摊法”等。) 4、不断地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扩大社会工作者队伍,支持民间 NGO 组织的发展 壮大,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娱乐方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