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生成的一种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高水平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及情感疏离和冷漠。在身体方面的具体表现是没有食欲,睡眠不好,反应力弱化,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在心理方面的具体表现是缺乏热情,厌倦工作,易产生疲惫感,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较大、易焦躁等;在行为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得过且过,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害怕竞争。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如:赞誉与现实的背离、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反差、理念先进与评价体系落后的对峙、社会转型与教师知识更新周期缓慢的纠结、新时期“好教师”标准与传统标准的冲撞、圣人标准与常人心态的交织、自我抱负水平高与工作能力储备不足的反衬、角色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不符、工作负担过重与教师承受能力有限的并立、高精力投入与低成就感的落差、教师职业特性的自身矛盾等。 弗洛姆说:“职业倦怠是现代人的通病,聪明的人肯定是善于及时抽身倦怠,重鼓职业激情的人。”面对职业倦怠,教师应采取积极行动,有效防范这种病症的侵袭。要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就必须用实际行动摆脱职业倦怠,用心灵智慧控制职业倦怠,用“防火墙”阻绝职业倦怠。 一、用实际行动摆脱职业倦怠“倦”看来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自己陷入“怠”。一般而言,“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客观的外在因素造成的,而‘怠’则带有个体明显的主观痕迹。因此,我们用实际行动是可以摆脱职业倦怠的。 (一)通过健身让生理“机器”协调运转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古人注重通过体育运动颐养身心。躯体是精神的物化寄托,只有身体健康,身体中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皮肤和毛发等组织运转顺畅时,精神才能爽朗。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年龄、性别、爱好、身体条件、锻炼基础等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如每天上午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跑步,室内工间操,或者晚饭后适当步行。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科学锻炼,我们便会有强健的身体,精神上的承受能力必定增强,就会远离倦怠。 (二)通过合理饮食提供心理健康“燃料” 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人是为了活着而吃饭,不是为了吃饭而活着。”工作上遇到压力和逆境,必然产生身心上的改变,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伤害身体的正常功能,降低免疫能力,从而使身体产生不同的疾病。这就需要我们合理调节饮食,把握一些科学的饮食原则:饮食要有规律,饮食要尽量清淡,饮食要定时定量,要避免偏食,不吃或少吃零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这样就能给身体提供“燃料”和“动力”,缓解身心压力,从而远离倦怠。 (三)通过建构社会支持系统分解压力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孤独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当我们对教师职业产生倦怠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归属需要就很难得到满足,人的内心就很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感觉生活比较空虚,并且没有多大意义。这就需要我们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包括家庭、朋友和所处的环境),这样不仅能满足各种生物学性质的需要,而且还能够不断掌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知识、技能以及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在交际中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缓和本职工作带来的压力和倦怠。可以肯定地说,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教师是很少出现职业倦怠情况的。 (四)通过合理的专业期望抑制失败感春秋时期举世闻名的“超级教师”——孔子的出现,在中国民众的脑海里便对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就应该像孔子那样,不但学问上堪为人师,道德上更要成为社会的引领者。再加以社会给教师职业带上很美丽的“光环”(如“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在潜意识里影响了很多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很多初任教师具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对教学以及学生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关注),带着在大学里树立起的“乌托邦”式的教育理想走进课堂,发誓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理想和抱负。这种有点脱离实际的抱负在由于自己职前的“社会化”和专业准备不足,加之目前的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脱节的现状面前,四处碰壁,十分郁闷。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 点适度的超脱情怀,不要因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如何感化,班级有些学生就是没有任何改变这种教育现实而产生耗竭感和幻灭感。况且教育也不是万能的,不要把原本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统统归咎于自己头上,要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引领,给自己的工作增加前进动力,进而才能远离教师职业的倦怠。 (五)通过投身教育变革实践避免掉队如今,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如火如荼,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的处理、课堂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都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再加以教育部确定了全国30个地区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泸州市成为了四川省仅有的两个城市之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面将发生很大变化,这虽然给我们今后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在新形势下,只要我们能有效投入课程改革实践,就能在课改潮流中奋勇搏击,勇立潮头。并且通过课程改革,让老师们走出个人化、封闭化的教学模式,面对更广阔的人际关系,加强信息交流、切磋与碰撞,以教育事业为乐,这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最佳途径。 在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教师应该与对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的解读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学习,形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建构意识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以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地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结合学校实际,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定位要注意三个“转变”。 1。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转变。“领导”,顾名思义就是“引领和指导”,强调的是非集权化、参与性和平等交流。教师应该走出传统的“管理者”角色,自觉转化为班级“领导者角色”。从管理、控制的角色向引导、服务的角色转变,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 2。从“权威者”到“参与者”的转变。从单向传授、发号施令者的权威角色,转变成与学生参与学习、共同探究,并在关键时刻起到引领作用的角色。 3。从“决策者”到“咨询者”的转变,教师不应该吃力不讨好地事事由自己“独断专行”,应该学会将自己置身于具体事务之外,将任务外化给学生,自己从台前退居幕后,从表演者变为导演者,要从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变为星光大道的毕福剑。在这个角色转化中,既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树立了服务意识与交往协作能力,又让自己摆脱了大量“杂务”,让自己避免在这一堆繁杂不堪的琐碎事情上身陷倦怠,可谓一举两得。 二、用心灵智慧控制职业倦怠学习水的智慧。老子说:“上善若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物体了,但是“攻强克坚”时,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厉害。最厉害的智慧当如水的那种柔中有刚、刚柔一体的境界,貌似柔,实则刚,虽属柔物,却克刚强。“上善”的智慧(最好的智慧)应当像水一样随机应变,高温则成蒸气,低温则为霜雪,常态则为液体。水的智慧很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领悟和内化,我们若能领会水的智慧,那就不可能出现厌烦、失落和倦怠等消极情绪,总会怀揣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务必善待自己。“在你善待学生之前,首先要学会善待你的家人;在你学会善待家人之前,首先要善待你自己。”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教师很少为自己留出娱乐和放松的时间。再加上教师责任心很强,习惯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工作中,往往忽略了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均衡的生活会使教师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之中。要改变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首先要调整自己心态,善待自己。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有效驾驭压力,学会情绪疏导,每日三省吾身,以及有效管理时间等途径控制教师这一职业的倦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