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处范文之集体备课:强化管理出实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导处范文之集体备课:强化管理出实效

教导处范文之集体备课:强化管理出实效 ‎ ‎  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于发扬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提高教师备课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  一、集体备课的具体做法 ‎  (一)在规范中养成合作习惯 ‎  1、明确备课的组织要求。‎ ‎  组织集体备课要“三定”、“三有”。‎ ‎  “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做到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  “三有”即有固定地点、有组长主持、有领导蹲点,以保证备课活动取得实效。‎ ‎  2、备课计划及早明确。‎ ‎  开学初,以各年级教研组为单位组织集体备课,确定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并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订出各学科集体备课计划。各年级据此制订备课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 ‎  3、首次教案设计翔实。‎ ‎  集体备课后,备课组成员分工设计教案,要求每一环节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周到。‎ ‎  4、教案修改必须充分。‎ ‎  教师们领到资料后,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再创造,以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 ‎  5、课后反思力求实在。‎ ‎  教师要一课一反思,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决疑难问题。‎ ‎  6、课堂评价跟踪推进。‎ ‎  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学生在课堂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数量、质量及方法,二是学生学习心理(兴趣、参与意识、思维状态等)的表现。要求每位教师每节课后都能根据“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中指标逐项进行自我评价,并在教研活动时做好同伴互评,将评价结果作为课后反思的依据,以此来推动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  (二)在实践中明确合作程序 ‎  实施集体备课有多种途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一般各教研组可按照“三阶段”、“五环节”的程序进行。‎ ‎  “三阶段”即“一人主备,每人研读思考”、“集体讨论、修改完善”、“主备上课、评议反思”。‎ ‎  “五环节”具体程序如下:‎ ‎  第一步:确定集体备课的内容,由一人主备。主备教案必须比教学进度早两周完成。‎ ‎  第二步:在集体备课活动之前,每位教师抽时间浏览主备教案,并用铅笔在教案上写下个人见解。‎ ‎  第三步: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主备教师说教案后,教师们开始讨论交流,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博采众长,用红笔写下修改意见,形成自己的教案。‎ ‎  第四步:主备教师上研究课,组内所有教师听课。课后,大家再进行评课、议课。‎ ‎  第五步:其他教师上课,并在课后写好教学反思。‎ ‎  (三)在反思中提升合作实效 ‎  1、分析“成功点”。‎ ‎  一堂课上下来,教师总会有些地方上得比较顺手,引起了教学共鸣,达到了预期效果。教师课后应把这些成功点记录下来,并分析为什么会成功。具体可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思考:(1)教学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2)是如何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的?(3)采取了什么手段而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的?(4)哪几个教学环节效率最高?为什么?(5)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6)在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  2、反思“失误点”。‎ ‎  当教学出现失误时,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思考:(1)学习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水平?(2)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妥当?(3)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4)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5)学生为什么会缺乏兴趣或启而不发?(6)实际教学是否死扣教案,缺乏灵活性……‎ ‎  3、捕捉“闪光点”。‎ ‎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常常会产生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灵感。教师在课后要及时把这些智慧“闪光点”捕捉下来,汇集成“创新火花集”。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刻反思,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往往就能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  4、总结“后续点”。‎ ‎  教师教完一堂课,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会获得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些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为后续教学预案的设计提供了参考。经过这样多次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后续教学的失误就会越来越少,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  (四)在研究中寻找合作釜底依托 ‎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与研究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这时,可以把合作研究纳入到集体备课活动中。‎ ‎  1、学习理论经常化。‎ ‎  通过组织教育沙龙,举办专题讲座、编印学习资料、外出培训进修等多种方式,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位教师的工作当中。‎ ‎  2、教学经验理论化。‎ ‎  在备课的几个基本教学设计环节中,可增加理念设计这个项目,旨在促使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提高处理教材和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师及时撰写课后反思,把平时教学中的点滴经验化为自已的“教学理论”。‎ ‎  3、教研信息共享化。‎ ‎  教师们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资源共享,使大家都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教研信息。‎ ‎  4、集体备课研究化。‎ ‎  可要求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课题立项,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撰写教学案例。每个备课组每学年要完成一个与现实教学相关的课题研究,使集体备课由先前单一的对教材的钻研转变到“集体备课”与“合作研究”的有机结合。‎ ‎  (五)在监控中保障合作质量 ‎  1、每周一“检查”。‎ ‎  学校加强对备课过程的监控,改变已往只在期末进行备课检查的“事后监督”。分管主任每周跟踪检查集体备课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改进。‎ ‎  2、每月一“磨课”。‎ ‎  每个备课组每月安排一次组内的观摩课活动。教师们轮流上同一教学内容,互相观摩,互相评价,共同提高。最后将整个活动过程、活动反思记录在备课组活动记载册上。‎ ‎  3、每两周一“案例”。‎ ‎  教师每两周就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亮点或疑惑进行反思,写成教学案例。通过案例的撰写,使教师们慢慢习惯于思考,并乐于思考。‎ ‎  二、实施集体备课课的思考 ‎  集体备课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  1、合作群体的组织问题。、‎ ‎  备课组最好“分层分类”。“分层”即分年级、分学科进行备课,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群体会因为有更多共同的教学话题而产生合作优化的效果。“分类”是指根据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进行分类,由教学水平相当的教师组成一个备课集体。此种组合以“同质”组合为特征,让旗鼓相当的教师在同质群体中进行业务对话、思想交锋、心灵交流。无论是哪种备课模式,都应努力创设条件,让骨干教师或专家进行适时引领。这样,教师们既能享受同伴合作,也可体验先进指导,真正做到有效备课。‎ ‎  2、集体备课的研究问题。‎ ‎  要大力倡导研究型的集体备课,一学期至少开展一次研训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活动型集体备课”‎ ‎,在研究活动中反思集体备课的得失,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快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