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计划总结之《我的童年》教后感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计划总结之《我的童年》教后感

语文计划总结之《我的童年》教后感 ‎ ‎  季羡林生于1911年,卒于2009年,看他的回忆录《牛棚杂记》知道他经历了“文革”,内心有一份出不出的苦楚。我怀着好奇选择了他的这篇散文做了一次汇报课。‎ ‎  《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独立识字,累积实际常用汉字;养成阅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考纲要求来备课,前提是研读文本。对《我的童年》这篇课文,我读了不下20遍,以至于对文中不懂的地方,在研读多遍以后就明白了。自己明白如何让学生明白呢?研读课文让我真正体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是多么受用!可是学生并未做到,我想还是学生的阅读量不够,他们缺乏对文字的敏感度,如果学生多读几遍,他们是不是也会达到无师自通的地步呢?‎ ‎  我每次备课时要求自己先学会,再转述给学生。在备课参阅资料时我发现,明白一篇课文的前提工作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从作者生平经历中了解作者,更易于理解课文。‎ ‎  迎汉字热潮来设计课文生字的读音及词义,进行“寻根溯源”,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很容易达到学习目标。比如“绿林英雄”“光大门楣”‎ 等词语成为了本课的亮点。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听说读写是其基本要求,但是这次课中并没有涉及到“写”的训练。这是由于自己一味追求课堂的丰富性,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应该关注学生是否会写,能否写对,是否写得美观。‎ ‎  《我的童年》这篇课文最大的特色是小标题的格式,学生在写作中也经常用,于是备课时我就备了“观察小标题”、“如何拟小标题”、“小标题的作用”的环节。研读文本时就对小标题的格式有些疑惑,一般的小标题无非是以简洁性语言概括主要内容的文字,但这课与《邓稼先》文中的小标题格式相似,即以一句话中的关键词为小标题,这是话题的引子。那么,如何让学生了解小标题格式,就采用自拟小标题与文中小标题形成对比,区别两种小标题的不同,归纳小标题的作用,自然指导写作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理清教学思路后,对我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自己如何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了!如何理解含蓄而又含义颇丰的语句呢?作者开门见山,引出主题,“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篇灰黄”,读着这句话,我的脑海里呈现出一片贫瘠、穷苦的情境,许多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经常能读到的情境,所以“灰黄”即穷苦。可是,学生也能做到一读就能明白吗?我就想到刚学习了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中有对自己的童年这样的描述:“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中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这句话很含蓄地表达出因曾经的美好才对自己童年产生留恋。那么,季羡林先生用色彩词来描述自己的童年更为含蓄,如何给学生传达又让我十分作难……在琢磨教师的引导语中我才发现自己的语言是多么贫乏,自己在课堂活动中是多么的青涩!‎ ‎  为自己加把油,祝自己在教师生涯上有所成就,这是我对自己职业的一点追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