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计划总结之一节数学复习课引发的思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计划总结之一节数学复习课引发的思考

数学计划总结之一节数学复习课引发的思考 ‎ ‎  前段时间听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五年级的数学课,课题是“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课。课前教师认真备课,制作了课件。上课后,教师首先在屏幕上投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形象:“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然后说:“福娃们和我们一道复习,你喜欢哪个福娃,就点击哪个福娃,看福娃们出的题目你能否顺利地解决。”于是学生们点击自己喜欢的形象,一道道题目随即出现在屏幕上。学生点击福娃贝贝,于是屏幕上出现题目是:(1)林场有杨树和柳树共48棵,杨树是柳树的3倍,杨树和柳树各有多少棵?(2)林场的杨树比柳树多48棵,杨树是柳树的3倍,杨树和柳树各有多少棵?题目出示之后,教师依次启发学生找出关键句子,即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并提问根据第一个条件可以列出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然后由学生根据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设、列方程,教师将方程写在黑板上,这样一道题目算是解答完了。接下来教师又用同样的方法解答了其他四道题目,学生按照教师要求逐一解答。‎ ‎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教师复习的基本思路是出示题目,学生分析条件,列出方程,进行解答这样四个步骤进行,过程中教师注意了所出题目的典型性,用意在于通过掌握典型题目,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  表面看,这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也很流畅。但细细想来,好像缺了点什么。我以为,主要缺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 ‎  首先,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教师从自己教学的习惯思路出发设计的,对学生的知识现状和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解题能力怎样?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每个孩子的学习状态如何?如何插漏补缺?并进行新的知识建构?这些重大问题都应充分体现于教学设计之中。而这位教师恰恰忽略这些,致使教学设计的定位不够清晰和准确。‎ ‎  其次,从教学过程看,只是通过学生集体分析、列出方程。而踊跃参加讨论的又多为优生、少数中、差生难免跟不上集体讨论的节奏,出现机械模仿现象。课堂教学目标应落实每一个学生身上,老师应熟知每一个层次,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每一个层面、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进程。‎ ‎  再次,这节复习课自始至终由教师主宰,教师过多的分析、讲述挤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部分学生变为听众,无法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评价一堂课的质量高低,一方面要看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启发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学习的质量,看学生的知识掌握、方法训练、能力培养等目标进步了多少,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质量如何,看学生高质量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率如何。学生学习的高质量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没有学生整体学习的高质量,就算不上一堂成功的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