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幼儿园大班防灾减灾安全教案
幼儿园大班防灾减灾安全教案 一、班会目标: 1、为了配合开展“安全教育日”和“安全教育周”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避险自救能力。 2、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班会过程: (一)介绍首个“防灾减灾日”的知识。 20XX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XX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其意义:20XX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二)让同学们广泛发言,畅谈对我们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由哪些?学生回答后,由老师做总结。 1、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地震。 2、洪涝及其它灾害:雨涝、洪水、凌汛灾害、地震灾害。 3、大风灾害: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 4、热带气旋灾害:五、冰雹灾害: 5、海洋灾害: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啸、赤潮。 (三)假设同学面临了自然灾害,你该如何处理呢,有什么措施? 预防雷击的措施: 1、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出,关闭门窗,防止球行闪电穿堂入室。 2、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脚下最好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目椅子上等。 3、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 防浓雾: 1.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2.行人穿越马路要当心,应看清来往车辆。驾驶车辆和汽车要减速慢行。 大地震时灾难预防和简易自救常识: (1)有坚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惧心理,相信能脱离险地。 (2)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消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快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等待求援。 (3)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外界联系,保存体力,延长生命。 (4)想方设法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若无力自救脱险时,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 【班会主题】 自然灾害是无情的,很多人的生命都是丧生于自然灾害,其中特别是地震的破坏性最强,这次班会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地震,也希望大家能在这节课中学到地震逃生的方法。 【教学目的】 1、通过这次班会,让学生知道地震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害。 2、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地震的基本知识,教育学生发生地震时不慌张,到安全的地方躲避。 3、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学准备】视频播放,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主题: 2008年的5月12日就这样写入了历史,当天十四时二十八分,突如其来的汶川8.0级地震,震动了汶川,震动了亿万国人的心。一个个美丽的县城,那样令人神往的天府之国,顷刻间天崩地裂,断壁残垣。沉痛的瞬间,心痛的数字,染血的孩子,受伤的脸庞…久久萦绕在我们心中。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为我们敲醒了防范的警钟,平时我们的生活很幸福,其实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假如地震真的来了,亲爱的同学们,你做好战胜地震的准备了么? 二、地震前准备:让防震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备无患。 1、地震前应做哪些准备? 学习地震基本急救知识,制订家庭应急预案,开展家庭一分钟紧急避险、撤离与疏散的演练活动;备好防震应急包。配齐应急物品。家具物品摆放要重的在下、轻的在上。将床放在内墙(承重墙)附近,要远离屋梁和悬挂的灯具。 2、如何做好疏散准备? 清理杂物,使门口、庭院通道畅通,震时便于人员逃离。熟悉周围环境,了解避难场所,地震时可沿指定路线及时疏散。 三、地震时自救知识: 1、地震时的避震原则是什么? (应就近伏在床下、桌下和小跨间房屋里等安全角落,待震后迅速撤离。) 2、地震时怎样自救?(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再做补充和总结。) 只有能做到,首先要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用枕头或手或坐垫保护头部。 2在平房冲出房屋到空旷地带,如果来不及,就在坚硬家具下伏而待定,再伺机转移。 3在楼房遵循就近躲避原则。就近躲避到床、桌下登“安全角”或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内,不要跳楼,待强震过后有序撤离。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千万不要坐电梯。 4在教室内不要向教室外面跑,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5在街道上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等。 6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被埋压时最重要的是树立生存信心,沉着冷静。首先挪开头部周围的杂物,保持呼吸畅通,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用砖、木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不要哭喊,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用简易的办法包扎好伤口,以免失血太多,造成昏迷。要节约饮食,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使用,发出求救信号时可采用敲击水管的办法。 四、地震后互救知识: 1、震后救人原则是先救近处的人。无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以免错过救人良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先救青壮年。可使他们迅速在救灾中发挥作用。先救容易救的人。可加快救人速度,尽快扩大救人队伍。 2、首先请家属或邻居提供情况。采取喊话、敲击等方法询问埋压物中是否有待救援者。仔细倾听有无呼救信号,判定被埋压人员位置。在保持通风(通气)的前提下,做好标志,等待专业救援队人员前来救治 3、接近被埋压人时,不要用利器刨挖。注意分清支撑物与一般埋压物,不可破坏原有的支撑条件,以免对人员造成新的伤害。首先暴露被埋压者头部,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保证幸存者呼吸顺畅。在抬救过程中不可强拉硬拖,避免使被救者身体再次受到损伤。蒙上眼睛,使其避免强光的刺激。不可突然接受大量新鲜空气,不可一次进食过多。避免被救人员情绪过于激动。 【教学小结】 地震非常可怕,因为它不可预测,威力大,但是如果我们做好了挑战“天灾”的思想准备,地震的威力也就在它没有发生前降低了许多。同学们,平时看一些自我保护方面的书籍,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我们学校预计会在下周一、周二,进行防震减灾演习活动。希望同学们都能听从老师的指挥,确保演习活动的安全,千万不能在为了安全的演习中出现安全问题。 【布置作业】 搜集在地震到来时采取自救措施得力的事例,课下交流。 一、主题: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谈话导入:我们身边有火灾、地震、洪水、台风,还有雷击、暴雪、交通事故、溺水,等等危险。我们遇到这些危险的时候,都要谨慎小心,并 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 (1)、遇到地震,你知道如何逃生吗? 遇地震,先躲避,桌边床边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 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2)、发生火灾,我们应该如何防护呢? 火灾起,怕烟熏,鼻口捂住湿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滚, 弯腰快步离险境,不乘电梯走楼梯,盲目跳楼会伤身。 (3)、洪水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洪水猛,高处行,土房顶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 大树能拴救命绳,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度险情。 (4)、遇到台风,我们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台风来,听预报,减少出行看信号,听从指挥快快跑, 停课停学避风潮,准备食品和衣物,迅速躲进避难场。 (5)、发生泥石流,我们如何躲避? 下暴雨,泥石流,危险之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 横向快爬上山头,野外宿营不选沟,进山一定看气候。 (6)、我们在雷雨天需要注意什么? 阴雨天,生雷电,避雨别在树下站,铁塔线杆要离远, 打雷家中也防患,关好门窗断电源,避免雷火屋里窜。 (7)、暴雪天气,你知道我们应该怎么做吗? 暴雪天,怒风吼,最好别往外面走,室外受冻无知觉, 千万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手和脚,慢慢温暖才见好。 (8)、你知道怎么应对龙卷风吗? 龙卷风,强风暴,一旦袭来进地窖,室内躲避离门窗, 电源水源全关掉,室外趴在低洼地,汽车里面不可靠。 (9)、你知道如何对待突发的疫情吗? 对疫情,别麻痹,预防传染做仔细,公共场所要少去, 发现患者即隔离,通风消毒餐用具,人受感染早就医。 (10)、怎样防范化学品的危害呢? 化学品,要注意,发生事故别围观,报警说明出事点, 遗弃物品不要捡,预防烟火燃毒气,人在风头要离远。 (11)、我们如何注意交通安全? 红灯停,绿灯行,小心过街不抢行,过街要走斑马线, 勿要打闹来回跑,小心车辆不要慌,避让车辆不抢行, 听从交警守交规。 (12)、我们如何防范溺水危险? 防溺水,夏秋季,陌生水域别嬉戏,冬季滑冰更小心, 远离薄冰才安全,游泳活动大人陪,下水之前先热身。 (13)、你知道该如何正确用电吗? 用电器,需谨记,湿手去摸使不得,电源插头不能摸, 电线落地远远躲,电器若是着了火,千万不要用水泼。 (14)、如何防止上网成瘾? 互联网,资源多,有用信息可浏览,有害信息需远离, 网络游戏别入迷,结交网友要谨慎,上网时间要控制。 (15)如何防拐骗?讨论 (16)孩子(暴力倾向)的心理教育 (17)校外小摊,防食物中毒 二、保持良好秩序,课间楼内不打闹,不乱跑。 三、午休,按时到校,坚持午休,保证下午的课堂精神充沛。 四、照明灯的使用。注意安全。 五、 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这么多的防灾减灾知识,你们都记住了吗?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安全、快乐的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当然,也不要忘记和父母、朋友分享这些有用的知识。因为多一个人了解防灾减灾的知识,也就多一分安全的保障。祝你们平安幸福地成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