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十八大以来,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高度重视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并结合地方实际纷纷出台工作推进举措。肥东县作为安徽省人口比较多的县(区),且紧邻合肥市城区,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征地拆迁、村“两委”换届选举、机关干部作风效能等方面成为近期群众信访举报问题的重点领域,也是各种网络媒体曝光的事件日益增多的主要信息来源,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各种网络舆情曝光,带来的不良负面社会影响,已引起了肥东县委、县政府和县纪委主要负责人的高度重视。今年初,肥东县纪委监察局把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纳入全县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内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抓落实举措,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引起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重视解决。‎ 一、主要做法 十八大以来,肥东县纪委监察局应对网络舆情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反应快。县委、县政府和县纪委监察局主要领导对本地网络舆情工作历来非常重视,不仅对网络舆情部门上报的舆情信息及时作出批示,而且经常登录《肥东论坛》或《合肥论坛》等新闻网络媒体论坛浏览关注涉及肥东的网络舆情信息,特别是对网民曝光的各种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研判,及时责成相关部门及时予以应对。比如,2013年以来,通过主要领导批示迅速解决的各种网络舆情事件有22起,其中影响较大的《肥东县桥头集国土分局工作人员给市民办证吃拿卡要》、《肥东县国土局长办公室收礼被副科长实名举报》和《肥东县国土局副局长安排公车去企业收礼被曝光》等媒体曝光热点网络舆情事件。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第一时间批示,要求县纪委监察局迅速介入调查核实。县纪委监察局及时查清了事实,不仅对相关责任人给予了处理,而且通过媒体对网民反映及时予以了回应,舆情事件很快得到了平息。‎ 二是机制健全合力强。县纪委监察局建立了三项应对处置机制。一是与县委宣传、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联动协作,在全县建立新闻网络媒体曝光事件跟踪督办制度,做到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研判和处置的联动互通共享,同时对曝光的网络舆情事件,由该县纪委监察局根据职能分类、归口办理原则,对相关部门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督办。二是建立新闻网络媒体发言人制度。该县纪委监察局联合县委宣传部门在全县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对媒体曝光的各种网络舆情事件,通过新闻发言人第一时间对外公开发布信息,避免多头答复,造成信息失真,打消外界和社会质疑。三是建立网络舆情信息《每天关注》制度。为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今年初,该县纪委监察局建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每天关注》制度,明确由县纪委办公室、宣教室相关工作人员每天及时登陆地方网络论坛,搜集可能成为近期热点的网络舆情事件,并通过编印《每天关注》呈送县纪委监察局主要领导阅批县纪委相关室和县有关单位迅速做好应对处置工作。‎ 三是队伍组建职责清。为全面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今年8月份,该县纪委监察局出台《关于做好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和网络宣传工作的意见》,决定组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意见》明确县纪委监察局机关35周岁以下所有年轻纪检监察干部作为网络舆情信息员,主要职责是负责对涉及本县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及时开展监控、研判与上报工作;同时,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网络舆情事件,通过发表网络评论,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 二、面临问题 当前,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引起重视。‎ 一是舆情认识不够科学。多数基层纪检监察机关领导干部,往往对出现的网络舆情信息产生恐惧心理,思想上认为网络舆情信息总是负面性,网络媒体曝光是一些不良用心之人借题发挥,纯心找茬添麻烦,特别是对涉及到本地区的网络舆情更是产生回避、躲避的消极应对思想,采取“鸵鸟”战术,尽可能不接受媒体采访,生怕引祸上身。‎ 二是舆情监测能力落后。积极开展舆情工作核心在于能否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网络舆情线索。目前,虽然多数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高度重视,也基本上配备了专职舆情信息员,但大多数信息员都缺乏第一时间发现网络舆情线索的方法和工具。多数专职舆情信息员很少参加高规格的舆情信息培训,往往使用最原始人工搜索引擎检索方式监测网络舆情,效率低下。舆情监测需要持续性和稳定性,完全依靠人工,存在不稳定性和局限性。‎ 三是处理舆情手段缺乏。舆情出现并被监测到之后,需要对舆情事件进行处理。当前,少数纪检监察机关面对不断出现的网络舆情,应对措施比较生硬粗暴,仍采取删帖子、置之不理等冷处理方式去化解舆情沸点,但是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特别是一些地方面对网络舆情处置跟进措施缓慢,被媒体牵着“鼻子”走。此外,一些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在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工作中,往往采取临时应急“救火”的措施,没有从长远角度建章立制,建立一套长效的工作规范机制,特别到目前,很多县级纪检监察机关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正式开通政务微博,缺乏畅通解决舆情信息的官方发布渠道。‎ 四是资金保障力度不够。网络舆情监测,少不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搜集、处理、研判、反馈、决策,这就需要雄厚的资金保障和强有力的技术系统支撑。大部分纪检监察机关却没有与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相匹配的科技手段,在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难以及时有效获取深层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信息,经常造成舆情危机事件处置工作的被动局面。另外,各地各部门对本地区出现的不利舆情信息,处置大多采取单一作战局面,以最快的速度加以遮掩和封锁,缺乏上下级和部门间的相互联动,给信息研判和利用带来一定难度。‎ 三、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日趋复杂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形势,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积极主动、不回避,突出把加强网络舆情工作纳入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从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制度、拓宽方式方法和提供支持保障等方面入手,打出一套“组合拳”,善始善终抓工作的长效化、常态化。‎ 一要积极构建舆情监督领导机制。一是精心构建网络舆情监督组织机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根据网络舆情监督工作需要,应成立网络舆情领导、监测、调查和反馈等工作组织机构,扎实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应对工作。二是突出抓好纪检监察机关门户网站建设。把纪检监察网站建设成为征求意见、投诉举报、在线交流、咨询问答、网上宣传等多功能有序整合的统一平台,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理性表达合法诉求。‎ 二要积极构建舆情应急预警机制。一要按照网络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涉腐网络舆情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为红、黄、橙、蓝“四色预警”,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二要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三要对网上出现的重大舆论动向,及时向有关部门、领导报送和反馈。四要加强与互联网主管部门、主流网络媒体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建立稳定、顺畅、高效的信息共享联动合作机制。‎ 三要积极构建舆情分析研判机制。一是预测性分析研判。根据一定时期网络舆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控,监测到或收到网络舆情信息后,要及时组织人员召开网络舆情研判例会,准确查找网络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对网络舆情走向作出正确判断。二是提示性分析研判。采取日通报、周研判、月分析和重大事件专题研判等形式,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层级研判。同时,联系相关部门加强对重点阶段、重点环节、重点部门、重点群体的网上舆情信息监控。三是动态性分析研判。动态跟踪、及时研究网络上的重大事件,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动态性发展。对一些影响面大、可能导致事件升级危机的舆情信息,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信息的第一时间获知掌控。四是反思性分析研判。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通过定期组织召开网络舆情评析会,总结交流网络舆情研判决策的得失成败。‎ 四要积极构建舆情监测引导机制。一要指派专人担任网络舆情信息员(网评员),负责每天对地方网络舆情开展日常监测和重点网站、重点论坛的实时巡查,对网络舆情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二要针对各类网络舆情信息,及时采用“化、沉、删、正、热”等策略,有效应对各种舆情信息,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三要明确网络舆情预警防范和监测处置责任,把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列入绩效考评重要内容,对舆情引导控制不力、发生重大网络舆情事故、造成工作被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要积极构建舆情负面应对机制。一要加强网络监测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中的作用。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发布;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部分重要论坛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二要发挥主流媒体传播优势引导舆论。在重大事件发生时通过信誉度高、影响力大、权威性强公众门户网站快速、准确、透明的发布相关信息,占领网络舆论高地,使小道消息无法蔓延传播。积极培养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反动言论。‎ 六要积极构建舆情工作保障机制。一要加强资金支持。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把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纳入本单位年度财政预算内容,为工作长期开展争取资金支持保障。二要加强队伍业务培训。注重吸纳、培养高水平的网络理论和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一线网络评论人才、掌握尖端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通过业务和网络技能专业培训,使网络舆情引导队伍更加知识化、专业化。三要建立激励考核制度。要把开展网络舆情(网评)工作纳入纪检监察工作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明确任务目标,并专门制定激励考核制度,对舆情工作开展好的纪检监察机关和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