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我的扶贫故事二篇
我的扶贫故事二篇 我的扶贫故事二篇 【篇一】 xx 县 xx 苗族乡 xx 村的 xx 古苗寨,一个历史悠久、山青水秀的 古苗寨,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xx 古苗寨一直藏在闺中人不识, 但自电影《那人那山那狗》在这里拍摄上演后,声名鹊起。xx 卫视 《爸爸去哪儿 3》在这里拍摄,更是让它迅速走红全国。而我与 xx 村结下特殊的情缘,则是今年 3 月我被 xx 市文旅广体局派往 xx 村担 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踏上扶贫攻坚的征程,当融入群众、付出 一颗真心的时候,我深切体会到了扶贫就像“探亲”一样,有永远说 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做不完的事。 倾情帮扶贫困户 2015 年,市文旅广体局 xx 村工作队驻村以来,按照扶贫先扶“志” “智”的思路,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把 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工作做细做实做足,做到减贫内容精准、 到户、到人。驻村后,我迅速进入角色,开展走访摸排调查,找准每 名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将贫困户的点滴小事放在心上,关注他们的生 活情况,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提供不同的帮扶措施。 走访当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组贫困户 xx,他是村里唯一一 户尚未脱贫的贫困户。进屋后,村干部向 xx 介绍:“焕贵叔,这是 我们村新来的驻村干部曾队长,今天来你家走访了解你家的情况”。 通过将近一小时的交谈,得知这个焕贵叔真的了不得,今年 77 岁的 他种植了 140 株乌梅,年产量达到 1500 公斤左右。 听完后,我们很疑惑,既然种植了乌梅,为什么他却脱不了贫呢? 原来,去年焕贵叔家的乌梅成熟后红透了整个山头,焕贵叔望着满山 红透的乌梅开心地笑了。杨梅的采摘季节很短,那几天又突遇大雨, 乌梅随着风雨无声地掉落在山坡上的草丛里。看着一层又一层掉落的 乌梅,焕贵叔伤心地哭了。 走访过后,我们连夜召开了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村“两委” 紧急会议,针对焕贵叔的情况群策群力,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联 系后盾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为其做好 2020 年的爱心购计划, 为其提供乌梅种植技术服务并购买了一批专用防蝇虫灯。针对其采摘 量的情况,做好了运输方式的预案。利用本村光伏发电资金,为其安 排了公益性岗位(护路员),并按照政策为他申请了低保。 转眼到了乌梅成熟的季节,我们按照既定的帮扶措施,助力焕贵 叔脱贫。在市文旅广体局党组书记 xx 大力支持下,我们顺利得到了 局机关与局二级机构的大力支持,共销售了乌梅 195 余件 9750 元。 看到乌梅卖了出去,焕贵叔连声道谢,并开心地竖起了大拇指,给了 我们一个大大的赞! “懒汉”变身养殖大户 在 xx 苗族乡有这样一个人,曾被十里八乡称作“懒汉”,如今摇 身一变当上了养殖大户,成了脱贫致富的模范示范户。他是如何成功 逆袭的? 在 xx 村的茂密山林里,xx 正在给他养殖的数百只鸡喂着饲料, 在鸡场忙完后又马不停蹄赶往鱼塘,鸭塘养鸭喂鱼。xx 以前在外地 做生意,结果投资失利,家里突然变得家徒四壁,加上妻子身体也不 好,xx 开始变得意志消沉,成天无所事事,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信 心。直到 xx 县开展精准脱贫工作,他浑浑噩噩的生活才算有了转变。 了解到他的实际情况,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便经常到他家聊家 常,向他宣传扶贫政策和鼓励他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经过 一段时间的沟通和关怀,xx 逐渐转变了思想观念,并主动寻找创业 机会。 “曾队长,现在猪肉价格上涨,鸡、鸭、鱼的市场供应应该不愁 销路,我想趁此机会搞养殖。”得知他要养鱼,我们就帮他找了鱼塘, 为他提供鱼苗。他要养鸡养鸭,缺少资金,我们便按照政策为他申请 了小额贴息贷款。为了让他能安心在村里从事养殖业生产,我们还为 他安排了公益岗位。如今,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xx 喂养了 600 只 鸡鸭和一百多亩鱼,每年纯收入可达 6 万余元,昔日的“懒汉”成了 养殖大户,村干部街坊四邻纷纷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现在,xx 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他自豪地说,现在养了这么 多鸡鸭鱼,每年的收入都在稳定增长,不用在外奔波,还可以在家照 顾老人,以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这正是党的政策暖人心,脱贫 致富谢党恩。 从昔日不思进取的“懒汉”到如今的养殖大户,xx 的转变,是扶 贫工作做真做实的工作实效,是扶真贫、真扶贫的缩影。 【篇二】 初伏已到,阳光越发强烈,室外温度估摸着有 35 摄氏度,但对 于 xx 县 xx 乡 xx 村来说,是个难得的好天气。因前段时间降水太多, 一些农作物种子已经发霉乃至坏死。 我坐在村部的小会议室里,埋头整理档案,窗外突然传来哐当哐 当的声音,抬眼望去,不远处一位老人正在躬着背拖东西。由于他走 的是村里刚硬化的水泥路,被拉物件与水泥路面摩擦发出的声音有些 刺耳,我赶忙把玻璃窗户关上,继续埋头干活。过了一会儿,当我再 次望向窗外,发现老人仍然站在烈日下,焦急地四处张望。联想到他 刚才吃力拉东西的情景,我立即放下手上的活,拿顶草帽戴上,走到 他的身旁。 “老哥,怎么了,在等人吗?”我问道。 “是的,等了很久也没一个人从这里过。”老人一脸无奈。 “来,我帮你。这是什么东西?” “犁,耕田用的铁犁。”还没等他说完,我就抓起铁犁的两个手 柄往前拖,只感觉手心一沉,心里立即咯噔了一下,这东西咋这么重 呀!我拼命蹬腿往前走,铁犁却不听使唤,左摇右倒。今天咋办呀? 想到话已说出口,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我咬着牙、憋足劲,摇 摇晃晃走了 10 来步,实在拖不动,不得不停了下来。老哥靠近我, 咧着嘴笑道:“一个人不行的,我是农民,长年累月干农活都拖不动, 不要说你一个城里人了。” “前面一段路你是咋拖的?”我很是疑惑。 “前面是水泥路,轱齿压不进去,阻力小,一个人使足力,勉强 拖得动。从这里开始,是机耕道,上面铺的是砂砾石,阻力大,自然 就拖不动啦。”我顺着老哥的手指一看,路面上满是砾石,大的比拳 头还粗,小的也有蚕豆大,铁犁的轱齿已压进路面 4-5 公分深,而且 砂砾石是活的,当人体呈 45 度角倾斜拖东西时,脚一用力蹬,竟趴 不住往后溜。于是,我立马有了一个新的主意。 “老哥,你抓那边,我抓这边,我们两人同时用力拉,怎么样?” “好,谢谢你了!” 强烈的阳光照射在路面上,晃得人睁不开眼睛。我们两人各扶一 边,在路上摇摇摆摆走起了“S 形”,没过多久,我开始喘粗气,豆 大的汗珠往外冒,脚板也被砾石硌得火辣辣痛。我连忙喊老哥休息一 下,他点了点头。坐在路边草丛上休息时,老哥指着我的脚板说:“你 的鞋坏了。”我把脚抬起来,只见右脚鞋帮外侧已全部开裂,只有内 侧还剩三分之一部分连着。很明显,这是拉梨时用力过猛造成的。老 哥一脸歉意:“今天真是对不起,给你添麻烦了。” “没关系,我有办法。”我把鞋带解开,用鞋带把整只鞋连同脚 板绑在一起,说:“怎么样,还行吧,来,继续走。”我们躬下身子, 拉着铁犁一步一步移动起来。感觉走了很久很久,老哥还没有停下来 的意思,我忍不住问道:“老哥,你家的农田在哪儿啊?”老哥埋着 头,断断续续地说道:“上了这个坡,到了前面的山脚下就是。”作 为帮扶工作队的一员,我对当地大概环境还是了解的。听到老人的话 后,我的心里立刻哆嗦了一下,那还有一里远呢!我连忙说:“休息 下,休息下再走吧。”老哥放下铁犁的手把,我们坐在机耕道上,聊 起了眼前的铁疙瘩。 “铁犁很久没用了吧,锈迹斑斑的,怎么不把动力放在铁犁上, 发动起来让它自己走呢?”我满腹疑问。 “发动机在上面田里,昨天耕田的时候,自家的铁犁被我弄坏了, 今天借别人的用一下,这家的劳动力都在广东打工,铁犁好几年没用, 又没人保养,所以就锈成这样了”。 “哦,原来是这样。我们走吧,快吃中饭了。”看到天气越来越 热,我有些着急了。我们头顶烈日,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也记不得 中间休息了几回,我只感觉眼发黑、手发麻、腿发酸。迷迷糊糊听到 老哥说“到了”,我立即松开手,瘫坐在了地上。老哥惊讶地说:“你 出血了。”我缓缓睁开眼睛,费劲地撑起身子,看到铁犁把手上果然 有血渍,低头一看,自己手上有一个大血泡,皮已经磨破了,一股刺 痛随之而来。老哥竖起大拇指说:“你是个实诚人,你们帮扶工作队 都是好样的!” “你怎么知道我是帮扶工作队的?” “你们来村里扶贫,天天走这家走那家,帮大家想办法、出主意, 装路灯,修路修水渠,搞种植搞养殖什么的,大家都知道啊,你们是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xx 省分公司的帮扶工作队,我还知 道你是郑队长。”老哥的脸笑成了一朵花:“今天让你吃苦啦,等下 我给你送一篓土鸡蛋来。”我连忙摆摆手说:“不用,不用,我们自 己买得有呢。” 当我拖着像散了架一样的身子,一拐一拐走到村部会议室时,同 事们纷纷围了上来,关心地问:“你到哪去了,没生病吧,我们都在 等你吃饭呢!”我回答道:“没事,我就在附近走了走。” 这只是驻村帮扶工作中很平常一件的小事,却帮在了节骨眼上, 暖在了困难群众的心窝上。脱贫攻坚是只有落实一件件小事才能完成 的伟大事业,每当老百姓发自肺腑地感谢国家的政策,认可我们的付 出时,背后的辛苦便瞬间烟消云散,肩上的压力更催人向前,我有幸 见证并参与到这一切,既感动于我们的干群之情,也感慨于我们的制 度优势,更感叹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我想,这个扶贫路上的“拉”犁故事,必将成为我一生难忘的回 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