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三篇 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三篇 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三篇 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三篇 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 1.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主体为由财务管理核算中心、纪检信访科和相关业务科室中相关人员组成的内部监督联合工作小组。 2.内部监督联合工作小组成员。 3.内部监督的内容包括: (1)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议事决策机制是否建立;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是否确定而且一贯地执行。 (2)内部管理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尤其是国家明确的标准、范围和程序;内部管理制度是否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3)授权审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是否明确;授权审批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未经授权审批就办理业务的情形;是否存在越权审批、随意审批情形。 (4)岗位责任制是否建立并得到落实;关键岗位轮岗制度是否建立或采取了替代措施,是否存在不相容岗位混岗的现象。 ‎ ‎ (5)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是否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6)是否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及管理情况。 (7)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8)预算执行分析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9)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10)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11)收支是否实施归口管理并得到有效执行。 (12)印章和票据的使用、保管是否存在漏洞。 (13)相关凭据的审核是否符合要求。 (14)定期核查的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15)政府采购活动是否实施归口管理并得到有效执行。 (16)政府采购部门与财会部门、资产管理等部门之间是否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并得到有效执行。 (17)政府采购申请的审核是否严格。 (18)验收制度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19)是否妥善保管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 (20)各类资产是否实施归口管理并得到有效执行。 ‎ ‎(21)是否按规定建立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等财产保护控制措施并得到有效执行。 (22)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和审核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23)是否对项目投资实施有效控制。 (24)项目设计变更是否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 (25)工程款项的支付是否符合有关要求。 (26)是否按规定办理竣工决算、组织竣工决算审计。 (27)相关资产是否及时入账。 (28)是否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并得到有效执行。 (29)合同订立的范围和条件是否明确。 (30)是否对合同履行实施有效监控。 (31)合同登记制度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32)合同纠纷协调机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4.内部监督的范围在初期阶段包括单位经济业务活动中所有业务和业务的所有环节、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执行情况逐步稳定后根据重要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等因素)加以确定。 ‎ ‎5.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初期,每3个月进行一次监督评价,根据监督评价结果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改进与完善。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执行情况逐步稳定后,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监督评价。因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等引起内部控制体系发生重大变动时,应及时进行监督评价。 6.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开展各项专项检查、抽查。 7.内部监督的方法: (1)个别访谈法,即向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询问,并对答复进行评价,以获取与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情况相关信息的方法。 (2)实地观察法,即检查人员察看相关工作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实施的程序,适合检查不留下书面记录的控制措施执行的有效性。 (3)证据检查法,是指检查人员对单位内部或外部生成的,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记录和文件进行审查。 (4)重新执行法,是指检查人员通过独立执行原本作为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控制措施,来判断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的有效性。 (5)穿行测试法,是指在内部控制流程中任意选取一笔具体业务事项作为样本,追踪该业务事项从最初起源直到最终在财务报告或内部管理报告中反映出来的过程,即该流程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 ‎ ‎ 8.内部监督的程序: (1)制定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并经单位负责人批准:检查的依据、检查的范围、检查的内容、检查的方式、实施计划、人员构成。 (2)实施监督检查:获取与内部控制建立相关的文件和资料,包括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图、风险控制矩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的岗位责任书,相关财务数据等;根据了解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确定监督检查的范围和重点,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开展现场检查测试;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如实反映检查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与相关业务部门沟通,并就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与相关业务部门达成一致。监督检查的结果和改进建议应当经过相关工作人员复核和验证。 9.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10.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的有效性评价包括:内部控制建立的合法性、全面性、重要性、适应性,各个业务控制在监督检查期内是如何运行的,各个业务控制是否得到了持续、一致的执行,相关内部控制机制、内部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执行业务控制的相关工作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资格和能力。 ‎ ‎ 11.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包括: ⑴内部监督检查和评价的依据,即《单位内控规范》和单位相关内部管理制度; ⑵内部监督检查和评价的范围,即全面检查评价还是就某特定业务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 ⑶内部监督检查和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即内部监督工作流程以及现场测试采用的主要方法; ⑷以前期间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情况; ⑸本次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改进意见或建议; ⑹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有效性的评价、结论及改进意见和建议。 12.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有效性的评价可以从总体评价、效果评价和缺陷评价三个方面进行。 13.内部审计部门完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后,可以征求内部纪检监察部门的意见,最后提交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对拟采取的整改计划和措施作出决定,改进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14.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果作为单位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和考核评价相关工作人员的依据。 15.将内部评价的相关资料归档。 16.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流程图: 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流程节点说明: ‎ ‎ • B1: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申请,编写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方案; • C1:纪检监察部门对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方案进行审核; • D1:单位领导班子对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方案进行审批; • D2:单位领导班子下达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方案; • B2:内部审计部门根据方案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 • A2:业务部门提供资料和数据,配合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 • B2:内部审计部门汇总各部门的评价与监督结果,形成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 C2:纪检监察部门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审核; • D2:单位领导班子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批,制定整改和奖励措施; • D3:单位领导班子公布整改和奖励措施; • A3:业务部门进行整改。 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 1、内部审计 ‎ ‎ (1)由本部门、本单位内部的独立机构和人员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前和事后的审查和评价。 (2)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查四个方面的内容。 1.检查、监督和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尤其是其中的内部牵制制度的健全性、恰当性及有效性,监督其运行,并提出改进建议。 2.检查、监督和评价财务和经营信息。具体包括用于确认、计量、分类和报告该类信息的措施,以及对某些项目的具体查询,包括详细测试交易、金额和范围; 3.检查、监督和评价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包括单位的非财务控制; 4.检查、监督和评价对法律、规定和其他外部要求的遵循情况,以及对管理当局政策、指令和其他内部要求的遵循情况。 2、纪检监察 (1) 纪检监察工作主要承担着对党的组织、党员、单位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党纪、政纪的党员和工作人员进行惩处的职能。在查处有关部门和人员违规违纪问题时有一定处理职权。 (2)基本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 ‎ (3)纪检监察工作主要负责人:李宏宝 3、监督范围 监督范围为校内各办公室。 4、内容 (1)内部控制管理检查 1.是否建立内部牵制制度。主要内容是:内部牵制制度的原则、单位内部分工、出纳的职责和限制条件、有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2.是否建立健全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专项资金管理、债务管理、财务收支审批管理、财政内部监督、档案管理等财务制度。 3.针对授权批准、业务经办、审核监督、财产保管、会计记录等不相容职务是否实行了分离制度。 (2)现金与银行账户检查 1.现金管理执行《现金管理条例》情况。 2.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使用是否实行年检,是否经财政审批。 (3)财政预算管理检查 1.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和决算等管理情况是否符合规定;乡镇体制结算是否执行体制文件和相关政策规定 。 ‎ ‎2.票购领、发放、使用、保管、核销、销毁、执行票据管理办法的情况;收入征解、收入辅助账是否规范。 3.政府采购的方式、采购程序、执行结果、是否符合《采购法》的规定。 (4)专项资金管理检查 各项专项资金是否严格执行各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是否符合专项资金批准的使用计划和项目批复内容,有无滞留、缓拨资金的现象,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等违纪违规问题。 (5)固定资产管理检查 1.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规情况,国有资产是否做到账帐、实账相符,与资产网络信息系统数据一致。 2.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是否履行法定的审批手续,属政府采购范围的是否实行政府采购。 3.固定资产出租、出借、租赁、处置收入是否缴入财政专户。 (6)会计核算检查 1.会计核算是否依法、合规,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是否符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 2.会计凭证的填制、原始凭证的取得、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档案的管理是否执行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3.有无将属于收入、支出性质的业务通过往来款项核算,有无利用往来款项调整财政财务收支;有无将年终超支或结余资金转至往来款项核算。 ‎ ‎ 5、频率 内部监督的频率为至少每年一次。 6、办法 第一条 重点监督检查单位预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财政部门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二条 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检查等方面进行检查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防范管理风险,促进完善本单位内部控制。 检查评价的重点内容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人员岗位胜任能力、风险识别与应对、授权批准、岗位职责分离、查验与核对、工作督导以及信息准确性与沟通有效性等。 第三条 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方式开展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实现对本部门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监督。 日常监督是指对日常财政管理活动实施的实时、动态监督,包括事前审核、实时监控、现场核查、跟踪问效等。 重点检查是指根据年度重点检查计划,按照规定程序组织实施的有针对性、有重点的监督检查。 第四条 ‎ 制定并按照年度重点检查计划,开展内部监督检查的重点检查工作。检查人员与被检查单位或者检查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 一般的事业单位属于财政预算报账单位,基本上没有成本核算和税金交纳的业务,相比其他行业的会计核算较为简单,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制定或订出来也没执行。 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既关系到会计系统对单位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可靠性,又涉及到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性。 建立一整套适合领导如何管理和控制本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制度,对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和准确,改善事业单位的经济现状,在实际经济工作中有效地施行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为贯彻执行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增进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保护资产,提高教学服务效益,促进单位良好地运转,而在单位内部所采取的组织规则和一系列的调节方法及措施,是管理与控制财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 目标定位在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和效率、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遵循在适当的法规上。 ‎ 其职能不仅包括管理层用来授权与指挥办公、教学、服务等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还包括为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或设置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 (一)合法合规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保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能在本单位有效施行。 (二)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应涵盖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及各个岗位的每项经济业务、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三)岗位责任制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应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科室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四)适时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制度不是僵死的教条,与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已修订,单位的工作范围发生变化等情况,都会引起制度的改变,单位应根据这些变化,与时俱进地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监督和控制作用。 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 ‎ 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各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也针对会计控制的目标、原则、监督、检查作出明确的规定,内控这一管理手段正逐渐成为单位管理的核心与重点工作。 (一)完善单位的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任何单位的内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中,它是一种氛围,塑造学校文化,影响会计的意识控制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 它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是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一个重要因素。 1.完善单位的治理结构。 内控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层通过实施内控,使内控制度成为单位之法,它对每个成员都有效,都必须无条件遵循,任何人都不得游离于它之外,凌驾于它之上,从而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否则,会出现漏洞。 例如,2005年某省的审计机关在1-9月份共完成审计项目71个,查处各类违规行为资金7.97亿元,其中收缴财政资金6131万元,促进挤占挪用资金归还原资金渠道7.28亿元,减少财政拨款和补贴885亿元。 ‎ ‎ 可见,事业单位如果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执行不好,就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说明内控制度的建设,更需要完善的治理结构。 2.提高管理者及职工的素质。 管理者的素质在单位的管理中起着绝对的作用,素质不同,对单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完全不同,直接影响到单位的业绩,进而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管理者的素质不仅指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操守、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方面,更主要的是着眼于全体员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竞争和激励机制、绩效评价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为内部控制培育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单位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并予以执行,以帮助管理层为达到其控制目标的实现,用以辨认处理风险所必须采取的行动能有效落实。 控制活动存在整个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绩效、保障资产安全等多种程序。 (三)进行信息流动与沟通 事业单位应设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包括财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 ‎ 财务信息系统以会计为主,提供有关财务方面的信息,而管理系统还提供非财务的信息。 可确保组织中每个人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务,每位职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方面,这些方面如何生效以及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职工需知道单位期望他们做出那种行为、那种行为被接受、那种行为不被接受,职工还需知道在其执行职责时,一旦有非预期的事项发生,除了要注意该事项本身之外,尚应注意导致该事项发生的原因。 (四)加强事业单位的监督 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施的。 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 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1.内部审计和控制自我评估。 内部审计帮助组织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成为内部过程的设计顾问,使成员能自觉地把办事准确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形成监督内部控制其它环节的主要力量。 ‎ ‎ 而控制自我评估指的是各单位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控系统进行评估,基本特征是关注经济活动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由管理部门和职工共同进行,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评估活动。 2.促进和完善对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外部监督。 这需要立法、执法、审计、监管诸方面对单位内控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研究,或制定准则,或指出指南,或提供框架和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为主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利用机制、系统的观点来对其进行探讨、研究和实践。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套符合事业单位实际,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