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十四五”工作计划范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城乡建设“十四五”工作计划范文

城乡建设“十四五”工作计划范文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区城乡建设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 三大发展战略,着力发展、改革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大关 键任务,持续推进五个建设,以创新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 为先导,始终坚持以规划为统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提 升城市品位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改善城乡发展环境 和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城乡建设 快速发展。 1、城乡发展空间逐步突破 围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科学指导城乡建设发展的目标,按照前 瞻性、科学性、特色性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编制 规划。“十二五”期间,一是完成了大塘山工业控规、马吃水西 山路片区控规、大山铺组团控规、大山铺铁路物流园区控规、旧 城片区控规,城镇规划布局进一步优化。二是完成了工业园区选 址工作,发展空间有了进一步拓展的可能。三是完成了牛佛镇、 何市镇、三多寨镇、新店镇、永嘉乡 5 个乡镇规划调修;完成了 126 个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252 个新村聚居点规划编制工作, 其中 60 个村庄建设规划、120 个新村聚居点规划已获审批。城 市、城镇、中心村、聚居点四级规划体系实现全覆盖。四是城镇 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升,完成了牛佛镇古镇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通 过省专家组评审。城市规划覆盖率达 100%,场镇规划覆盖率达 100%,四级规划体系逐渐完善,城乡规划由城市向农村延伸有 序推进。 2、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围绕我区打造“一城两区一枢纽一目的地”的战略重点,以东北 部新城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东 部交通枢纽逐步形成,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段、东盐都大道、东环 线、朝土路等一批交通骨干和枢纽建成使用。“十二五”期间累 计城市道路建设长约 8 公里,面积约 35.3 万平方米以及东北部 新城排污、排洪等城市配套设施。城镇功能逐渐完善,交通区位 优势明显增强,逐步实现“市区一刻钟、区域半小时”的城市综 合交通体系,城镇辐射能力显著增强。 3、小城镇综合实力提升 进一步完善小城镇道路交通、水利、生态、公共服务等功能体系 建设,增强城镇承载力、竞争力、吸引力。按照“产村相融互动” 发展理念,坚持农业产业形态、农村新型居住形态、文明乡风文 化形态、清洁优美自然生态“四态一体”,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 着力打造居住形式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 加快推进新农村示范建设,完成 492 户,7.8 万平方米新村居住 区及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 5000 多户。 4、人居环境改善显著 按照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打造“绿色、宜居”的 主题,大力构建立体园林绿化系统,加大城市绿化和城乡环境综 合治理的力度。十二五期间,城市主、次干道新增绿化面积 28 万平方米,完成以燊海公园、塞纳河畔、马吃水立交桥等城市公 园和山体绿化城市重要节点绿化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完成燊海井 社区广场、半岛广场、龙井广场、燊海井广场、塞拉河畔广场等 12 个广场建设及环境整治。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进一步着力 打造品牌,高标准建成城市景观项目,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二)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不高。一是城镇化水平总体还不高。我 区 2015 年城镇化水平为 46.23%,仍有 54%的人口是农村人口, 比发达地区低。二是城镇化质量还不高。表现在缺乏辐射和带动 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功能不够健全, 缺少发展动力。大部分建制镇尚无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对本区 的财力积累贡献不大,份额不多,导致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入 学、医疗等保障困难。 2、规划调控与执行引导尚存不足。城市规划在快速拉开城市框 架,引领城乡建设发展的同时,对发展空间的规划控制有待进一 步加强。规划对城市建筑色彩以及特色的引领上仍需提高。目前 仍处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阶段,城市特色塑造、品质提 升、环境优化的建设内容还有待增加。 3、新城综合功能与配套尚显薄弱。“十二五”期间,我区加大了 东北部新城的建设力度,但是新城区域的文化、医疗、服务等优 质资源仍然集中分布在老城,新城的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步伐仍然 偏慢。 4、资金缺乏制约城镇加快建设。城镇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支 持。我区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建设的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制约 了城镇的发展速度。 5、专业技术力量比较匮乏。全区城乡规划管理、工程技术、施 工管理、园林绿化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影响我区城乡建设 和发展。 (三)“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的五年,也是全面 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是为实现 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启里程碑 式的新起点。“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 升级,全面进入科学发展轨道。 从国家层面看。“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实施“一带一路”和长 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我省地处两大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和支撑点, 市则是两大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 施,将继续加强以交通、水利、生态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发 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增强西部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城镇化深入 发展期。中国城镇化建设将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农业在国民经济 总量中所占比重进一步降低,二三产业对农业反哺作用更加突出, 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改变。 国家实施这几大战略,将有利于我们抓住有利时机,争取更多项 目纳入国家盘子,也有利于拓展对外经济交流合作,形成新的经 济增长空间。 从省市层面看。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 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市作为四核之一,将进一步强化与周边中 心城市的协作联动,共同返回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周边县城和城 镇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三化联动, 突出两化互动,构建五个,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西南部区域中心 城市”的发展目标,加快棚户区改造,推动建筑业发展。依据《市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我区将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期,为我区城乡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 求。 二、十三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十三五”时期(2016—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 期,提出我区城乡建设“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新常态,牢牢把握 “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追赶跨越、奋力崛起”主旋律,坚 持“工业强区、服务业兴区”,以“两化互动、两轮驱动、三化 联动”为主路径,按照城乡建设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以 ‘产城相融互动示范区’为取向,着力打造“一城两区一枢纽一 目的地”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全域规划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 理念,加速产业发展、加快人口聚集,全面提升城镇基础承载力、 产业支撑力、环境吸引力、功能辐射力、文化影响力,建立起布 局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城乡新格局,全面提 升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全区城乡建设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 2020 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 22.5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 51.2%;城镇规划覆盖率 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 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 46%、43.20%和 8 平方米;人均道路面 积达到 15.4 平方米;城镇居民燃气气化率达到 94%; (三)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 建设工作,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抢抓机遇,集中精力,节约 资源,保护环境,走集聚发展、集约经营的道路,加快城镇化进 程,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推动城乡建设发展再 上新台阶。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创新规划理念,提高规划水 平,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做到战略发展规划一 步到位,按照城市总规,结合我区发展战略,依次推进城乡建设。 ──坚持生态建设,突出精品的原则。立足于自身自然资源条件 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利用依山傍水的优越条件,以自然山水为 主题,以历史文化为底蕴,实现特色化发展,牢固树立“精品化” 的精致城乡建设理念,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品牌工程,展示城市 个性化魅力。 ——坚持城乡统筹,民生优先的原则。在抓好城区建设的同时, 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城乡综合调控作用和指 导服务功能,以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重点。加快 民生工程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推动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 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全区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十三五”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1、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按照“多规合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以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实施, 积极融入川南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市“东拓、西调、南优、 北控”的发展策略,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布局,优化空间开 发格局,加快旧城区域棚户区改造,推动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 级,加快新城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形成以旧城 和东北部新城为主体的核心城市;加快川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 工业集中区,主要布局现有企业扩张及现有产业链延伸项目和新 引进项目,实现工业要素相对集聚和集约发展;加快大牛路沿线 经济带,依托何市和牛佛两个中心镇,重点建设特色农业基地, 打造新农村示范片,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两 城两区一带”的空间发展格局。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把城 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统筹新型工业 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 进机制,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和谐相融的城乡 发展一体化格局。 2、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打造经济升级主引擎。 将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协调城乡、改 善环境的主要抓手。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四化同 步、城乡一体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资源消耗少、带动作用大的 高端成长型产业,引领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推 进工业化发展,使工业化继续成为城镇化的核心推动力,促进农 业发展,使工业和农业相互协调、共赢发展。继续推进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化成为推动 工业化升级的核心力量,并为城镇化中城乡治理和社会管理提供 信息平台。最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 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基础上,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相互协 调发展。 (二)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1、切实维护规划的法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强城市规划的 控制与集中统一管理,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统筹谋划区域范 围的城镇、产业、基础设施、文化、公共服务、生态、安全“七 大体系”,实现城乡空间统一谋划、资源统一配置、政策统一制 订、管理统一架构、标准统一设立、生态统一保护。逐步推动城 市规划由扩张性规划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转变, 科学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态,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合 理划定“三区四线”(即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城市各类绿 地范围控制绿线、城市地表水体保护控制地域蓝线、历史文化街 区和建筑保护紫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控制黄线)。不符合城市 规划的项目不批准立项,没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土地不得出 让、转让和开发建设。严禁未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以任何理由干预、更改规划,更不能违反规划进行建设。 2、把建设城市特色摆在突出位置。处理好保护、利用、开发的 关系,体现地方特色,延续历史文脉,拓展自然、人文景观和城市风 貌特色。积极引进先进设计理念,突出设计作品的个性化、多样 化和精品化,充分展示“晶彩新、魅力产城游”的设计理念,不 断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坚持高标准建设。城市建设项 目要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把重要干道、大型建筑建 成标志性的精品,形成独特的城市标志风景线。加强质量管理,严 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建立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工程质量备 案、综合验收等制度。 3、大力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鼓励企业通过改组、联 合、兼并和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大科级创新力度,创建质量品牌, 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开展多元化经营。建立配套完善的建筑企 业信用制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设市场。建立和完善符合招投 标法规定的市场机制、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确保有形建筑市场 规范有序运行。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活动都要 严格合同管理。加大市场准入和查处力度,继续推行个人执业资 格注册、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认证制度。 (三)加快旧城新城建设,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相结合,要通过旧城不断改造和新区不 断开发的互动建设,实现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和质量的逐步提高, 实现新老城区建设与改造的相互促进、和谐统一。 1、新城以建设产城相融互动示范区为取向,按照“以产兴城、 以城带产、产城相融互动”的发展思路,高标准规划建设宜居、 宜业、宜品的东北部新城。科学布局东北部新城城市建设区、市 场集聚区、现代物流配送集散区、总部经济及电子商务区、旅游 开发区等五大功能区域,把产业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引擎。到 2020 年,力争建成区承载能力达 10 平方公里以上。 2、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旧城更新。坚持有机更新旧城的 理念,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遵循“减量、增绿、留 空、修复”的原则,以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强化城市整体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有计划地实施再开发、修复和 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更新为核心,进一步彰显城市独有的风 格和魅力,使城市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全面完成旧城、吉成井、 广华 1#地块、大山铺老街、凉高山老街、高硐等 6 个地块棚户 区改造,强化以盐厂和燊海井为重要节点的盐文化核心区域的保 护与开发,加大对凉高山、大山铺镇具有保留价值房屋的整治改 造力度。3、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切实拉动经济增长、改善人 居环境。一是加快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房地产开发建设与完善 城市功能紧密结合,着力提升城市交通、生态和社会服务等功能, 使人民群众生活更加便利、更加舒心、更加幸福。二是大力实施 保障性住房建设。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 造等相结合,重点搞好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董家三期廉租住 房建设、大山铺镇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东北部新城公共租赁住房 建设、区教职工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逐步疏散旧城居住人口,逐 步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四)加快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1、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构建快捷交通网络。围绕构建东北部新 城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内外通道建设,形成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 体系。强化我区与沿滩城区、贡井城区、凤凰坝片区、东部新城 和成渝的交通对接,加快 T3 贡同路、马舒路、西山路等城市区 间道路建设,构建“市区一刻钟、区域半小时”城市综合交通体 系,切实增强区域承载能力;加强旧城、新城间路网建设,按照 “多层次放射环+多功能格网状”路网结构,加快推进北环路、 鸿板大道延伸线建设、大高路等建设,形成区内道路骨干路网; 围绕片区、组团结构和产业布局特点,增加区域路网密度,加快 推进旧城、东北部新、铁路物流园区、马桑沟片区等骨干道路, 为区域开发建设打下基础。 2、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健全城市综合功能。坚持城市公用 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适度超前规划建设与城市规模、 容量相匹配的公用配套设施,提高城市公用设施水平。统筹电力、 通信、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在旧城改造、新城和园区 建设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建设。 合理布局建设城市停车场和立体车库,在新建办公区和住宅小区 要配建地下停车场。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参与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实施城市公用设施普查,建立城市公用设施“互联网+”服务平 台建设,逐步实行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体制。完善市政公用设 施精细化管理体制,推行公用设施管理市场化。 (五)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1、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本质要求。在土地开 发、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资源 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要以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 指导开发建设,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和生态环境质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合 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 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禁止在红线范围建设大气污染项目, 加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环保林等的保护。控制 城市开发强度,保留城镇化进程中必要的绿色生态空间,优化城 市格局、产业布局。 2、大力构建立体生态绿化系统。在新城市开发建设、旧城改造 中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自然山系、水系、湿地、坑塘等。积极探 索海绵城市建设。深入实施青山绿水工程,以城市建筑、小区、 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积极推广道路、广场可以采用 透水铺装,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 水、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等功能。大力实施生态园林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湿地公园、山体公园、绿道绿廊、道路绿化等园林景观 工程,持续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建设。 (六)加快发展小城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加快城镇产业发展,增强城镇发展后劲。在城镇化进程中, 产业是第一性的,城镇是第二性,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就是没有 灵魂的躯壳。一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积极推动粗放型、零散型的传统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型的现代农 业转变,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促使更多的农民走向城镇, 从事二、三产业,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二是要大力推进新 型工业化。紧紧抓住新型工业园区这个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点, 继续在做大规模、做优功能、做美环境、做强产业上下功夫,进 一步增强园区的综合承载力和核心竞争力,使之既成为区域经济 的增长极,又成为城市建设的大组团。三是要大力繁荣现代服务 业。围绕“聚人气、增财气、集商气”的目标,加快商贸、物流、 旅游、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扩大需求空间,激活消费市 场,拉动经济增长,增强对城镇化、工业化的反推力。 2、强化小城镇产业支撑。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大力发展 现代农业,以新农村示范片和连片扶贫开发为着力点,有序有效 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沿大牛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经 济带;推进团结玫瑰园、三多寨采摘园、何市生态园、庙坝肉牛 园等园区建设;打造中远郊优质粮油基地、珍稀树木基地、健康 水产基地和近郊绿色果蔬基地。加快川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 施以恐龙馆为中心的中华恐龙文化生态园、燊海井为中心的中华 盐文化博览园、江姐村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产业园、青龙湖国际度 假旅游、北龙半岛休闲旅游、三多古寨梨花休闲游、牛佛古镇休 闲旅游等区域性旅游目的地。 3、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整村、连片、连线”思路, 突出产业形态、居住形态、文化形态、自然生态“四态一体、和 谐相融”,推进新农村综合体、新村聚居点、新农家大院建设。 4、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合理规划,统筹城乡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 接。不断完善小城镇道路交通、水、电、气、水利、排污、垃圾 处理、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多元投入,加快教育、 文化、医疗等建设资金筹集,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积极探 索,大胆创新,建立适合小城镇实际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整治 “脏、乱、差”力度,创造文明、和谐、干净的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推进全区城乡建设 统一思想,坚定目标,在做好经济发展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要进 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速改造软环境。一是舆论环境。加 强宣传工作,着力营造鼓励大发展、支持大发展的社会氛围,为 城乡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二是政策环境。及时 认真地研究国家和省、市政策,准确把握宏观走向,紧密结合我 区实际,制定出针对性强、吸引力大、可操作的具有特色的政策。 三是服务环境。加强建设窗口单位建设,规范行政程序和政务行 为,强化机关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 量。 (二)多管齐下,多元融资,加大建设资金筹措力度 首先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等政策机遇,积极 向上争取资金;其次要抓好建设项目的包装推介,落实相关优惠 政策,大力招商引资;第三要紧抓土地储备和投放工作,盘活土 地存量,实行规模出让,以地生财;第四依托国有公司融资平台, 加大市政基础设施融资;第五强化市场运作,鼓励个人、集体和 社会各方从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营和管理,吸纳社会资金。 (三)政策扶持,建管并举,强化城乡统筹发展质量 加大政策倾斜,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做大做强,更好的 发挥集镇的集聚效应,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转移。加快市 政政基础设施向农村拓展,逐步实现道路、给排水、垃圾和污水 处理等城乡对结。强化工程建设技术指导、监管,提高建设整体 水平。 (四)加强培训,完善规章,强化城乡建设管理力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带动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的整体提升。多渠道进行人才的培养,努力营造在创新实践中识 别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的氛围。通过公开招录、重点培养、 调入补剂等方式,壮大城乡建设管理力量,解决目前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